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克劳斯·P.费舍尔所著的《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精)》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历史,深入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这使得本书成为研究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的更全面的著作。
内容简介
克劳斯·P.费舍尔所著的《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精)》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历史。作者以时间为轴线,详实阐述了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党的兴起及其夺权路径,以及希特勒如何一步步将德国引向战争直至最终毁灭的过程。在历史性讲述的基础上,作者不仅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而且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由此提升了本书的历史高度,将读者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有关人类问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
克劳斯·P.费舍尔,1942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得文化与知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玛利亚市阿兰汉考克学院。
目录
上部
第一章 极权主义的诸种起源
欧洲背景
德国背景
第二章 军事失败和经济崩溃的心理创伤,1919-_1923
第二帝国的终结
处于革命骚乱中的德国
魏玛和凡尔赛
政治混乱、暴动和金钱的终结
第三章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的祖先
童年时代的人格定型
青春期的幻想
无家可归的局外人,1908—1913
希特勒在慕尼黑,1913—1914
战争拯救了希特勒,1914—1918
观念的诞生
小结
第四章 纳粹党的兴起,1919—1923
从红色革命到白色反革命,1918—1919
纳粹党的起源和成长
党的成员、财政和准军事组织
第五章 啤酒屋政变及其后果
1923年11月8日一9日希特勒政变
对希特勒的审判
兰德斯堡和(俄的奋斗))
纳粹党的分裂
第六章 政治荒野的年月,1924一1929
魏玛共和国破裂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1924—1929
扬格计划和大萧条的来临
第七章 纳粹党掌权
议会民主的崩溃
纳粹党的崛起和布吕宁的终结
巴本和施莱歇时期
致命的拥抱:保守主义精英选择了希特勒
结论谁支持了希特勒?
下部
第八章 权力的稳固,1933一1934
纳粹党对政府的攻击
一体化的方法和工具
蜂鸟行动:清洗罗姆
第九章 极权主义的种族国家
元首和元首原则
纳粹党
国家体制
国中之国:党卫队
第十章 纳粹德国的生活
大众诱惑的美学和心理学
青年和教育
妇女和家庭
宗教和教会
纳粹统治下的文化状况
经济和劳动力
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第十一章 通向战争之路,1933一1939
两次大战之间的强国
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里宾特洛甫和新纳粹外交政策
穿过危险区,1933—1937
吞并奥地利
苏台德危机和慕尼黑绥靖
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
最后的危机:波兰
第十二章 闪电战:德国权力的扩张,1939一194l
战争心理和战争能力
闪电战和胶着战:1939年9月1日一1940年5月10日
针对西方的战争
英国之战
地中海战场:巴尔干和北非,1940一1941
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
第十三章 欧洲新纳粹种族主义秩序
纳粹对大陆的占领
纳粹的罪行
大屠杀的前奏:东部的种族灭绝政策
大屠杀
第十四章 纳粹德国的战败,1942一1945
命运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格勒”
进入意大利和墨索里尼的灭亡
希特勒和德国人的失败
纳粹在海上、空中和实验室里的失败
对德国的包围:从D日诺曼底到“突出部战役”
同盟国军队进入德国:1945年1月一5月
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
结论德国罪行问题
纳粹德国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达尔文的表弟,他是这种社会生物学理论的开拓先锋。他确信,在塑造人的个性方面,遗传比环境重要得多,并且他呼吁国家一致努力去控制遗传。他相信,依靠合适的优生方法,孕育优等的人种应该是可能的。这就是鼓励最适合生存的人生育,同时鼓励虚弱的、缺乏竞争力的、有病的人不要生育,必要时可采取绝育手术。高尔顿的好友卡尔·皮尔森把国家描述成一个人的肌体,他警告说:除非国家是一个同质的整体,否则它就无法在为生存的斗争中存活下来。因此,阶级的冲突完全是在制造分裂,必须有力地连根拔除。皮尔森相信最好的同质整体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在其中,每一个个体都为公共的利益与其他的人合作,而不考虑地位或等级。皮尔森视社会主义为国家强大的本能,他对国家的讴歌使他赢得了“国家社会主义者”的头衔。在对种族特性和种族改良的痴迷上,高尔顿和皮尔森不是孤立的。一大群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及相类似的行为科学家忙于给种族分类定级,详尽地描述种族的形态,对白种人的未来发表有分量的断言。有一组社会心理学家,包括古斯塔夫·勒庞(著名的大众心理分析家)、瓦谢‘德·拉普热、安德斯·雷丘斯和一大群轻量级的理论家,以一些种族的特性为基础,从事着对种族的分类定级。
对于所有这些种族理论家来说,种族主义最有说服力的理论家是阿蒂尔.德。戈比诺和休斯敦。斯图尔特·张伯伦。戈比诺是一位法国的伯爵,经常被视为19世纪白种人或雅利安人优越论的鼻祖,他的四卷本著作《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1853—1854)同张伯伦的《19世纪的基础》一道被认为是20世纪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著作。这位伯爵的文章经常被引用,但很少得到理解,它代表着一种企图用种族的观念解释文明兴衰的大胆尝试。正如马克思突出了经济的因素,把它作为任何社会的基础结构一样,戈比诺聚焦于种族的特性,把它作为历史事件主要的决定因素。作为一个学术上有坚定的保守主义甚至反动倾向的人,他生活在小资产阶级的环境中,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渴望着更为令人激动的、英雄时代的复活。然而,他绝不是急切和冲动的反动分子,而是一个深深困扰于文化之中的保守主义分子。他留下了经过精雕细琢、涉及面甚广、多达四十卷的著作,其中包括政治论文、小说、游记、东方研究及书信。另外,他是一个四处旅行的人,一个谈笑风生的交谈者,一位富有经验的政治家。在1849年当过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秘书,被委任前往瑞士、德国、波斯、希腊、纽芬兰、巴西和瑞典从事各种各样的外交工作。
尽管有着周游世界的经验,但是,戈比诺不仅具有强烈的种族偏见,而且通过理论化把它们纳入到广阔的历史哲学当中。他把人类种族划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并将特殊的种族类型与它们联系起来。例如,白种人展示了人类种族最高贵的性质,其中包括领导能力、体力、优越感,相对而言,黄种人或黑种人体现了生育力和对世俗享受的沉迷。十分奇怪的是,戈比诺确信:伟大的文明要求种族的混居,因为每一个种族在人类的某一个成就领域都占据了先天的优越性。同时,伟大的文明需要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提供智慧上的领导。他相信,法国人过去曾经受到过雅利安一北欧德国人的贵族统治,但是现在已经被低等的血液——高卢人、犹太人和拉丁人——弄得退化不纯了。他对这样一个事实表示哀悼,即黑种人和黄种人已经用他们的“黑血”污染了整个地中海盆地,法国人承受着某种程度上可能无法挽回的文明的衰落。
戈比诺的种族理论得到了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的成功推广。事实上,这两个人在发现了他们共同的美学观念之后,立刻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在拜罗伊特市的瓦格纳圈子里,戈比诺的种族信条得到了富有热情的推广。路德维希·舍曼将戈比诺的著作翻译成德文,1894年,他又在弗赖堡建立了戈比诺协会。
1899年,休斯敦。斯图尔特这位亲德派把戈比诺作为他思想体系的基石,把种族主义甚至提升到更高的地位。
张伯伦(1855—1927)是一位英国移民,一位富裕的、贵族世家的后裔。他的家族里有大英帝国的学者、探险者和军人。他是雅利安人至上论和德国人种族中心论的主要先驱者之一。他着迷于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和生活的审美哲学。他定居在德国,娶了瓦格纳的一个女儿为妻,并成为激进的德意志主义和狂热的反现代主义的焦点人物。张伯伦属于知识分子阶层,认为自己在城市工业运动及其平等主义原则的冲击下失去了根基。像尼采一样,他是一个孤独的漫游者和有审美能力的花花公子,直到最终发现其真正的使命,他才让自己不再沉浸在往日的文化遗产当中。这一使命就是传播雅利安人优越性的信念。作为瓦格纳小圈子里的成员,他参与了瓦格纳再造德国的艺术和伟业的梦想,他庞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尽管经常是不成熟和浅薄的,但却直接散布了德国的信念,并在其《19世纪的基础》一书中登峰造极。
……
现代军事史的深层剖析:从凡尔登的铁锈到柏林的灰烬 书名:铁与火的挽歌: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战争、革命与国家重塑 引言:一个被遗忘的世纪开端 二十世纪的黎明并非伴随着和平的曙光,而是裹挟着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与民族主义的狂热。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政权或意识形态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欧洲大陆,探究在1900年至1948年间,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的几次关键冲突、社会动荡与技术飞跃。我们试图剥离宏大叙事对细节的掩盖,深入剖析战争机器如何被制造、动员,以及其对普通民众生活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冲击。 第一部分:帝国时代的黄昏与大地的裂痕 (1900-1918) 本部分着重考察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地缘政治结构。我们将审视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英德之间的海军竞争,以及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日益紧张的内部矛盾。 第一章:导火索与结构性缺陷 详细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连锁反应,并着重研究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决策过程中的僵硬与误判。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谁先宣战”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军事动员计划(如施里芬计划)的固有缺陷,以及各国政治精英对现代战争烈度的认知不足。 第二章:堑壕中的人性与技术对决 首次对现代工业化战争的残酷性进行细致描绘。从马恩河战役的泥泞到索姆河战役的血肉横飞,我们分析了新式武器——机枪、毒气和早期坦克——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观念。同时,书中包含了对后方社会结构的冲击,例如女性劳动力的崛起、物资配给制度的建立,以及战时宣传机器的早期形态。 第三章:帝国的崩溃与新生(1917-1918) 探讨俄国革命的深层社会经济根源,它如何将一个全球性冲突转变为一场彻底的社会实验。最后,分析西线力量的彻底耗尽,以及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揭示该体系中蕴含的、足以孕育未来冲突的结构性不公。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与意识形态的萌芽 (1919-1930)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并未真正迎来“和平”,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动荡的“间歇期”。本部分关注新生的政治实体、经济的脆弱性以及新思潮的兴起。 第四章:破碎的地图与民族自决的代价 研究凡尔赛条约在东欧和中欧制造的新兴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它们内部的民族复杂性与地缘政治压力。深入分析了对德意志的苛刻赔款如何加剧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极端化倾向。 第五章:革命的回响与反动的兴起 对比东西欧不同的政治发展轨迹。在东欧,我们考察了苏维埃政权在内战后如何巩固权力,以及其早期经济政策的试验与挫折。在南欧,考察了法西斯主义思想在意大利的早期实践,分析其如何利用对“一战创伤”和“社会混乱”的不满来争取中下层阶级的支持。 第六章:经济的脆弱平衡:通胀、繁荣与幻觉 聚焦于二十年代中期的“黄金岁月”,分析美国资本输入对欧洲经济稳定性的虚假支撑作用。同时,细致考察了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时期,以及普通民众的储蓄如何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对社会信任结构造成的长期损害。 第三部分:大萧条的冲击与旧秩序的瓦解 (1931-1939)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仅是金融事件,更是政治催化剂。本部分探讨经济崩溃如何加速了民主制度的衰亡,并为极权主义提供了登台的舞台。 第七章:危机中的抉择:民主的退让 分析大萧条如何终结了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民主尝试,以及在西班牙,社会分裂如何不可避免地导向内战。研究英国和法国政府在面对大规模失业和工业衰退时,其保守或温和的应对策略的局限性。 第八章:新的军事学说与无形边界的扩张 侧重于两次战争期间军事思想的深刻变革。探讨“闪电战”概念在理论上的发展,以及各国对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的战略投入。同时,考察日本在东亚的侵略行动如何测试了国际联盟的底线,为欧洲的激进分子提供了参照。 第九章:冲突前的欧洲:外交的失效 详尽回顾了1930年代中期的外交危机,如莱茵兰的再军事化、奥地利合并(Anschluss)以及苏台德地区的危机。本书着重分析了英法“绥靖政策”背后的复杂考量,包括对新一轮世界大战的深层恐惧、对苏联的警惕,以及对自身军事准备不足的清晰认知。 第四部分:战火的重燃与欧洲的焦土 (1939-1945)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进程及其对欧洲社会的彻底重塑。 第十章:大陆的沦陷与抵抗的火种 描述1939至1941年间,德意志军队在波兰、法国和北欧的快速胜利,分析其战术有效性及其对欧洲各国防御体系的心理打击。同时,考察抵抗运动在被占领土上的早期组织与行动。 第十一章:全球化冲突的欧洲战场 重点剖析苏德战争(东线)的独特性质——一场意识形态和生存的残酷角力。对比西线盟军的登陆战略,分析技术与后勤能力在决定长期战局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将穿插对意大利战役、北非战事的简要分析,以展现冲突的广度和复杂性。 第十二章:平民的战争与欧洲的心理创伤 超越军事行动本身,本书深入探讨了大规模的城市轰炸(如伦敦、德累斯顿)对平民生活的影响。讨论了战时经济体制如何从国家控制转向全面动员,以及战后欧洲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如何面对集体记忆的重塑与道德创伤的修复。 结语:灰烬中的新起点 本书以1945年欧洲的废墟和随后的初期占领格局收尾。我们总结了两次世界大战如何彻底终结了欧洲的全球霸权地位,并为冷战的到来奠定了结构性基础。战后欧洲面临的挑战,无论是物质上的重建,还是政治上的去纳粹化(Denazification)进程,都根植于前五十年的暴力循环之中。本书意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理解二十世纪初叶欧洲是如何走向战争、如何在战争中被重塑,以及为何它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必须寻求一条全新的、不同于帝国主义时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