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英國去(一部“留學野史”)

到英國去(一部“留學野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剛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911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192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199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在英國有著近十五年的學習和工作經曆,對英國生活、文化、社會的點點滴滴有著親身的體會和見解,具有極高的可信度和參考價值。
  ★本書從留學準備、教育比較、身在英國、大學探秘、適應職場五個部分,以時間軸的方式全方位解讀瞭“準備赴英—融入英國”的方方麵麵,實際、實用。
  ★英國作為歐洲古老的國傢有著悠久的曆史和人文底蘊,逐漸成為中國留學生和留學生傢長們矚目的目標
  ★作者配閤Kaplan綫上講座“英國留學那些事兒”內容資源,在搜狐教育社區的英國留學專欄具有超高人氣的點擊率。

內容簡介

  英國文化五彩紛呈,讓人過目不忘。在這裏留學、工作、生活,根本的不是學位證書,不是工資條,也不是每天的柴米油鹽,而是一種英式的文化存在感。
  本書作者趙剛通過自身留學和海外工作經曆,引發對英國文化和中英文化差異的再認識,通過中英文化差異性深度解讀,撰寫齣這本有趣、深刻、實用三者兼得的“英國指南”;書稿以親曆留學、英國工作、中英文化差異為主要切入點,以點帶麵地為國人剖析瞭英國文化特徵。

作者簡介

  趙剛,現任英國諾森比亞大學中國區總監,近十年一直擔任英國大學駐華首席代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海外高校促進會第一屆峰會輪值主席;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搜狐公眾平颱號:趙剛Andrew;《國際航空報》《中國民航報》特約撰稿人;主要作品包括《蘇格蘭的方格子》《刷刷留學英國的文化存在感》《歐洲情調之旅》等。

精彩書評

  ★曾有一位英國教授對我說:“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中國學生去英國?”現在想來,這不僅是她對當下中國學生的不解,在另一麵也反映瞭中國學生對去英國學什麼的認識模糊。趙剛老師的《到英國去》是根據自己的親曆編寫的一本深入瞭解英國文化的指南。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中英兩種文化的異同,多方麵幫助中國人瞭解真正的英國文化,消除因迥異文化帶來的種種睏惑。閱讀本書,會讓你産生去感受純正英國文化魅力的衝動。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餘隋懷

  ★這不是用筆,而是用作者多年親曆英國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體驗凝結的鴻篇巨著,是後人留學英倫的聖經。拜讀這用心血凝聚的經典,也勾起瞭我對留英時那甜蜜夾雜著苦澀、幸福伴隨著磨難的生活的美好迴憶。
  ——英國赫瑞?瓦特大學中國和東亞辦公室首席代錶王忠義

  ★作者將自己在英國留學、工作的親身經曆和感受,通過本書為讀者展示瞭英國文化和生活的麵麵觀,對準備留學英國的學生如何盡快融入英國文化非常有幫助。
  ——諾思留學創始人李敏芝

目錄

留學夢:衝動?還是走投無路?/1
英國的古老大學什麼樣?/6
留學第一節課,中國學生的課堂錶現有多Low/9
中國留學生“絕地反擊”:英語“硬著陸”/12
遲交作業是中國留學生的常態/15
留學作息時間錶/19
留學英國,學位和愛情能兩全嗎?/23
留學實踐的時機:傳統套路與旁門左道/28
中國留學生最不怕考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31
中國留學生的兩極分化:“學霸”與“學渣”/34
影響我十年的恐怖預言/37
巔峰時刻:英國最high的畢業典禮/40
莎士比亞為我們預言瞭留學的軌跡/46
中國教育怪圈:高考“準狀元”的反思/50
留學預科學習彆像考駕照一樣!/53
英國大學唯一官方認可的排名係統/57
英國大學的性價比/61
名校就像LV的包/64
哪些英國大學的名字被長期讀錯/67
從一個英語單詞揭秘“斯諾登當選格拉斯哥大學校長”的奇葩新聞/69
哈利·波特的源頭在英國埃剋塞特大學/74
13個博士學位的中國牛人曾就讀愛丁堡大學/77
紐大、牛津製造的“憨豆”是學霸嗎?/80
“牛頓蘋果樹”還活著,被移植到瞭劍橋?/82
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書的中國文壇巨匠/84
在歐洲培養齣最多億萬富翁的英國大學/86
請諸葛亮給大傢做留學行前指導/88
中國留學生的英語是誰教齣來的?/92
英國高等教育就公平嗎?/95
從屌絲到屌絲,你還想留學嗎?/98
身在英國,卻找不到一個地方叫英國/103
到英語發源地嘗嘗不同口味的英語/109
英國人為什麼“傲”?/114
英國的氣候“四季如鞦”/118
霾,你吸過倫敦的嗎?/123
與英國人PK讀書,中國人會弱爆嗎?/126
什麼叫“思辨”:英國人眼裏的奧運會/131
聽英國人講真話,還真得去酒吧/134
英國足球:早熟的現代文明/138
你相信上帝嗎/143
英國校外租房實錄/149
會做飯的中國留學生是強者/154
還記得英國大學校友在場麵之外的真性情嗎/159
聖誕節吃餃子/162
留學英國時第一次看到瞭奧斯卡頒奬直播/166
鮮亮倫敦/170
格拉斯哥的雨夜/174
聽潮愛丁堡/177
“角落”之行/180
適應英國的“社會主義”/183
中國式“速度與激情”悠著點兒/187
看不見的規則/191
感動英國的“驚魂”12小時/194
英國人怕麻煩/198
誰動瞭英國人的“奶酪”?/202
離英國“主流社會”還有多遠/205
英國的人情世故:淡如水的交情/208
接機的啓示:為什麼英國人休假時關機?/213
男人、女人和英國教授/218
大揭秘:與英國老闆爭論的下場/222
“英國校代有三寶,手冊、桌布、易拉寶”/228
“成功”與洋文憑/234
移民?還是“移心”!/238

精彩書摘

  留學夢:衝動?還是走投無路?
  我的留學設計最初就是在悖論中打圈圈: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一個一個試驗,又一個一個打消。今天想讀MBA,明天想讀財會。一會兒看看托福,一會兒翻翻雅思。開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後處心積慮能齣去就行。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大學畢業生,也就是被時代邊緣化的70後族群中的那一夥,趕上瞭“從包分配嚮供需雙嚮選擇”的過渡期。那時候北京的政府機關隻有外地同學會考慮,麵試的名額經常報不滿。
  憑藉在文科院校中的諸如性彆等優勢,我很快擺脫瞭係裏的內鬥,沒費太大周摺,不屑地連續pass掉兩個部委的第二輪麵試後,便鑽進瞭一傢大型國企,並洋洋自得於“自己的選擇”。
  但還沒等笑齣聲,剛剛興起的市場經濟馬上作用於教育:雖然是最後一屆公費生(每年個人負擔學費500元),但還是在畢業前被母校強行徵收瞭2000元的莫須有費用,換取瞭畢業證和學位證。
  市場經濟作用於工作的力度同樣不小:很少關心時事的我突然發現,自上而下的國企改革原來是為瞭“脫睏”,我所在的這傢著名企業直到2001年纔扭虧。“自己的選擇”一樣會“站錯隊”,後來等國企東山再起、日進鬥金的時候,我早已離職瞭。
  從工作伊始就是等待。等待國外齣差(補助高),等待晉升,等待漲工資,等待年終奬,等待公派齣國學習……想到貝剋特的《等待戈多》,六七十年前的荒誕劇如今怕是無人問津瞭,但人們還是每天宿命般地扮演著那個離奇而乏味的角色——迷茫守望者。
  偶然瞥瞭一眼報紙,看到“國內MBA缺口30萬人”的消息。在死水微瀾的境遇中,這條來路不明的資訊竟連帶齣留學的念頭,與欲望和衝動産生共振後,信念被放大瞭,像湖麵上激起的水暈,無限地擴張開去。抉擇的一刹那可能是熱血沸騰,也可能是心如死灰,但抱定的那個信念頗有些“邪念”的味道:功利的世界沒有平凡的位置,功利的人生沒有平淡的理由。
  那時的所謂“留學夢”,不過是擺脫國企和體製的替代形式,是衝動,也是走投無路的掙紮。
  那時候,我的留學想法是功利的,隻是為瞭逃離現實。我錶現得相當急躁,幾乎有些“不擇手段”——到處谘詢中介(那時的中介沒有現在規範,顧問中的騙子很多,手段也令人發指),道聽途說,比如美國簽證太難,新加坡環境太中國,德國教學太嚴苛……
  總之我的留學設計最初就是在悖論中打圈圈: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一個一個試驗,又一個一個打消。今天想讀MBA,明天想讀財會。一會兒看看托福,一會兒翻翻雅思。開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後處心積慮能齣去就行。
  無序、睏惑到瞭極點,反而冷靜瞭許多。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留學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普遍接受,首要的屏障還是錢。而且那個時候,我完全沒有融資觀念,“藉錢”兩個字說不齣口,也確實沒地方去藉。
  傢裏自不用說,嚮銀行藉貸,要求是抵押同等金額的房産。我自然是沒錢買房的,盡管那時的商品房價格隻相當於現在的十分之一。跟傢人同住的那50平方米房子是父母單位分的,還沒有産權證,抵押不瞭不說,就算能抵押,基本上也是押上瞭爹媽的老命。就算他們樂意,我可下不瞭手。
  又是“錢說話”(Moneytalks!)的邏輯,這是硬道理。心目中那些耳熟能詳的名校很快被“現實”掉瞭,這樣一來,標準清晰瞭很多。很快我發現,英國MBA纔一年,總價肯定低於之前查過的幾個國傢,性價比是最高的。
  不過即使如此,把自己的積蓄全算上,也還差好幾萬。當一切矛盾歸於經費問題的時候,我突然從一個北京人,變成瞭來京務工人員。
  背著單位,我幾乎身兼三職。忘不瞭幫齣版社校對英文字典的那兩個月中從辦公室到宿捨之間漆黑的林蔭道,忘不瞭為寫書撰稿在公共汽車上失神過瞭站,忘不瞭業餘教課時滿手的粉筆灰。“瘋狂撈錢”的我終於迎來瞭一場二十年未遇、持續一周的40度高燒。鏡子中的皺紋刻下瞭心靈的褶痕,昏黑的眼袋儲備瞭經久的疲勞。
  留學對人的鍛造從準備階段就開始瞭。當自己憧憬並為之鼓吹的理想變成附體的魔咒,此時更需要的是一些偏執。
  2002年底,我遞交瞭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申請。這是個老校,老得讓人有些不敢相信:1451年建立。國內稱得上大學的,無論是京師大學堂(1898年)還是北洋大學(1895年),充其量不過一百年齣頭。
  教育當然是越老越值錢(當時這種想法非常片麵,但也能自圓其說),而且查過曆史纔知道,亞當?斯密竟然是這個學校畢業的,MBA的學費也閤適,雅思成績要求不算太高,哪裏找這樣的性價比?
  郵寄申請材料的當天,郵箱裏轉發來一條消息:廣州那邊齣現瞭怪病,病人高燒不退,呼吸睏難,已經死瞭100多人。我當時毫不猶豫地把它刪除瞭,對這種官方以外發布的小道消息,我嚮來不信,還用瑞星殺瞭兩遍毒,擔心是“木馬”。
  2003年春節過後,北京的氣氛愈加詭異起來。人們開始搶購消毒液、口罩,人大開會期間的新聞發布會證實瞭廣州齣現瞭罕見病毒SARS(“非典”)。而一個月後,形勢嚴峻到衛生部部長下颱,北京的消毒液、口罩已經脫銷,廠傢錶示要24小時不間斷生産。
  單位也開始無限期放假,平時擁擠不堪的街道此時幾乎可以用冷清來形容。那時隻要是高燒就要被送往指定的醫院隔離起來,據說唾液的飛沫都很可能導緻傳染,於是齣入京城的航班、列車不斷取消,使館的簽證業務也中止瞭,瘟疫橫行的北京幾乎成瞭與世隔絕的孤島。
  閑在傢裏的我,在二十九歲生日前後,收到瞭格拉斯哥大學的錄取通知,隻能慨嘆“人算不如天算”。
  歲月又要翻篇兒瞭。那個孤獨的夜晚,不會喝酒、不會抽煙、不會打麻將、沒有女朋友的我,百無聊賴。
  曾仕強教授講《易經》中的“否卦”時,解釋說,“泰卦”變成“否卦”很容易,而從“否卦”到“泰卦”很不容易,必須要“否極泰來”,壞到極點纔能有轉機。我的經曆可能應驗瞭這個乾坤倒轉。
  煉獄般挺瞭兩個月後,北京的危機局麵總算有瞭轉機,航班和簽證業務也隨之逐漸恢復。我在7月23日拿到瞭簽證——鬼使神差,若乾年前的這一天,我開始瞭職場生涯。如今,第一份工作就此結束瞭,我又重新迴爐成瞭學生。自己的選擇,這一次,沒有絲毫的得意,走一步看一步吧。
  坐在BA038航班上,看著空乘手持噴霧劑裊裊而過,白霧中消毒液的細小顆粒滴在我的臉上,滴在鄰座的口罩上,滴在一片謹慎呼吸的寂靜中。終於,飛機起飛的轟鳴帶走瞭所有的失落,一轉頭,不經意間瞥見瞭窗口那靜靜的藍色,這應該是留學夢的顔色。
  英國的古老大學什麼樣?
  “大學越老越好”?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邏輯性,特彆是古老大學從校園外觀體現齣的曆史沉澱和厚重感,常常對第一次身臨其境的人産生巨大的震撼力。但用曆史的長短判斷學校的檔次,未免有些偏頗,也不符閤中國人瞭解英國大學的基本思路。
  航班終於到達格拉斯哥瞭,拖著120斤重的大箱子,有些步履蹣跚地往前走,疲勞和睏倦讓我有點兒像夢遊,倒是路人一個又一個地迎上來問寒問暖,然後笑盈盈地指引路綫。其中一個老奶奶甚至一直帶著我穿過兩個街區,嚮格拉斯哥大學走去。
  慢慢地從一種幻覺中“蘇醒”過來——應該說是這種久違的熱情喚醒瞭我。我對這個陌生的城市很快熟識起來,蘇格蘭人的友好令我一直受用到今天。
  那個老奶奶忽然停下腳步,抬手指瞭指對麵,我當時就驚呆瞭:一座拔地而起、氣勢磅礴的鍾樓,像童話中閃現的迷離和突兀,古老得像隔瞭韆山萬水。那一刻,我有一種徹底臣服的感覺;那一刻,永遠地留在瞭記憶的深處。
  太震撼瞭!仿佛五百五十多年前(格拉斯哥大學成立於1451年,到我留學時已經有552年的曆史)的風從那高處——GilmoreHill——撲麵而來。
  主樓內側的哥特式長尖石拱門和廊柱圍成瞭一個夢幻的迷宮通道,一進一進的廊門通嚮東西南北,又在中心區高企的穹頂匯閤,通透的布局仿佛是有意設計,吸引著來自四麵的莘莘學子,又送彆去往八方的纔俊,漲潮退潮似的,人海中矗立著這座不朽的燈塔。
  宏偉、壯觀的格大主樓被開爾文河(RiverKelvin)環繞,水流的叮咚聲仿佛是格大鍾聲的背景音樂,暗綠色的河水蘊藏著多少經年往事。
  河邊的Kelvin大道上,林蔭遮蔽,草皮上嵌著一簇簇繽紛的花叢。在一個岔路口,坐落著Kelvin的塑像,這就是熱力學奠基人開爾文勛爵——威廉?湯姆森。他是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校長,創立瞭熱力學溫標。
  不過,“數風流人物,還看校門”。沿著主樓側麵的JamesWatt樓,來到大學的正麵——MemorialGate(紀念門),一扇鑄鐵的黑漆柵欄門,1952年建成,紀念格拉斯哥大學成立五百年。上麵一共有三十位著名校友的姓氏,包括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兩個:Smith和Watt,即AdamSmith(亞當?斯密)和JamesWatt(詹姆斯?瓦特)。
  名垂青史是中國儒生的人生理想,在格拉斯哥大學你可以看到“名垂校門”。
  誰能想象,《國富論》的作者以及蒸汽機的改良者竟然是自己的校友!推開的這道門竟然是曆史的一頁!拿著地圖,尋寶似的一路找下去,想把這本巨著讀完,但草草地翻看些章節,抬起頭仰望天空,小憩的當兒,已經過去十幾年瞭。
  應該記住英國六個古老大學的名字(按成立時間先後排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格拉斯哥大學、阿伯丁大學、愛丁堡大學。
  最古老的牛津有上韆年的曆史,而“最年輕”的愛丁堡大學也有五百多年瞭。英國被稱為人類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實至名歸!
  除瞭校園內“骨灰級”的文物,“古老”還滲透在這些大學頒發的本科學位中。
  竟有幾個赫然印著MasterofArts(MA)、MasterofEngineering(MEng)的學位,錶麵上看像是碩士學位,其實是學士學位,這也是曆史的遺跡。
  “大學越老越好”?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邏輯性,特彆是古老大學從校園外觀體現齣的曆史沉澱和厚重感,常常對第一次身臨其境的人産生巨大的震撼力。但用曆史的長短判斷學校的檔次,未免有些偏頗,也不符閤中國人瞭解英國大學的基本思路。
  中國人瞭解英國的大學,往往會先從一些熟悉的英國城市開始,而那些聞名世界的英國城市,與英超(英格蘭超級聯賽)不無關係。
  足球的名氣帶動城市的名氣,而城市的名氣有時能産生愛屋及烏的效應,難怪很多留學生願意去曼徹斯特大學、利物浦大學。他們中有些崇拜曼聯,有些是傑拉德(利物浦足球隊前任隊長)的擁躉。
  紐卡斯爾這座城市當然與紐卡斯爾聯隊緊緊地聯係在瞭一起。紐卡斯爾聯隊曾經也是英超勁旅,著名射手希勒和歐文就是這個球隊的驕傲,其中希勒幾乎是這個球隊乃至這個城市的標誌,彆看早已退役,他至今還保持著英超曆史上進球最多的紀錄。紐卡斯爾還是一個不摺不扣的大學城,城市中心地帶的紐卡斯爾大學和諾森比亞大學的學生總數超過六萬人。
  留學第一節課,中國學生的課堂錶現有多Low
  我們的英語是不地道的,是“中國製造”的,我們憑藉英漢或漢英詞典印入腦海的單詞可能根本就經不起語境的考驗。
  MBA的第一節室內課是David老師的CriticalThinking(思辨能力)。格拉斯哥大學商學院的教室座位呈半圓形排列,好像是在希臘聽歌劇一樣。David很儒雅地侃侃而談,遇到提問,他皺著眉頭,目不轉睛地盯著被提問的同學,使勁地吸收著全部信息。中國同學(大陸的、颱灣的都有)也同樣使勁地聽著David的講述,他們也同樣皺眉、注目,有時還會相互低聲問幾句,或是相互補充一下筆記。
  下半節課開始前,David身邊的講颱上,便有七八個錄音筆同時啓動,好像是一場新聞發布會。輪到David提問時,教室裏並沒有爭先恐後的場景,反而相當一部分中國同學率先低下瞭頭,拒絕這個關鍵時刻的眼神交流。而課下,大傢便生龍活虎地藉筆記、開小會、聽錄音,顯然,還是有聽不懂的地方。
  按說,班裏的中國同學都已經通過瞭英語入學資格考核,但考試與聽課幾乎是兩碼事,一到聽課、發言、討論的時候,我們“四六級”的老底就暴露齣來瞭,隻知道亂點頭,頭腦中的英譯中和中譯英亂成一團,開始“不著四六”瞭。
  英語幾乎是中國人永遠的痛。各種中外考試輔導的核心也仍然是如何應試,雅思、托福的高分到底有多大含金量呢?
  也不能隻說咱們中國人,我也看到同班的日本同學也把錄音筆放在老師麵前瞭。而且,十年後,當我在日本推廣英國的研究生專業時發現,每個參會的英國大學展颱上,是一定要配一個日語翻譯的。東亞區,除瞭中國香港外,都是“英語重災區”。
  我們曾譏笑印度人古怪的、聽不懂的“大舌頭”英語,但實際上他們說的英語,英國人都聽得懂,而我們發音再清楚,卻經常得到對方遲疑、睏惑的錶情,總讓我們再說一遍或若乾遍。可見我們的英語是不地道的,是“中國製造”的,我們憑藉英漢或漢英詞典印入腦海的單詞可能根本就經不起語境的考驗。
  可教授們並不瞭解這些,即便瞭解,他們也不會打破常規,為中國人而放慢節奏。也就是說,我們得不到“定製”的服務。原因很簡單,這個國際化的環境裏,公平是最重要的。而越是公平,就越對我們不利。
  教學上沒有什麼“優惠條件”,學習上的不利條件更多。在英式教育的環境中,一年的碩士,卻背負著其他國傢和地區兩年的學習強度,也是我從未經曆過的。從英國的學製看,碩士階段大體分成三個學期:從9月開學到聖誕節前為第一學期,基本上是適應為主;從來年的1月上旬到復活節(在4月份)是第二學期,課程密度大,主課多,考試壓力大;從4月到9月是第三學期,除瞭剩餘課程外,畢業論文、實習等項目將在這個階段完成。
  MBA的壓力尤其大。MBA學員的學曆背景很雜,有相當一部分是理工或文史齣身的,經濟、財務、營銷都不是他們的專項,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有三年以上的全職工作經驗。而MBA所必修的課程,在所有商科專業中最多,作業量也很大。我們平均每三周要交一次論文式的作業,除瞭課本外,還要泛讀任課教師的推薦書目,再加上隨時可能發生的課上小組討論和即席發言,有時確實有些應接不暇。
  理論上說,這一年沒有任何人在督促,完全是個人負責製,這是一種另類的自由:自我管理的自由。沒有老師和傢人的要求或期盼,而從製度上決定瞭隻有自己來決定努力的節奏。
  ……

前言/序言

  從蘇格蘭男人的“裙子”說起
  文化的砥礪說明每個民族、每個個體都生活在自己的“格子”裏,未必能時時“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格子”劃定瞭文化的邊界,壁壘森嚴得讓人望而卻步。能否突破中國人自己固有的“格子”呢?試試看,試著走齣我們自己的“格子”,走進英國人的“格子”,試著體會、接受他們的熱忱、幽默、婉轉、矯情,這也算是頗具玩味的、“國際化”的曆練瞭。
  英國文化五彩紛呈,讓人過目不忘。在這裏留學、工作、生活,最根本的不是學位證書,不是工資條,也不是每天的柴米油鹽,而是一種英式的文化存在感。
  2003年,我來英國留學的第一站是蘇格蘭。那裏的蘇格蘭男人穿著方格呢裙,喝著威士忌,打著高爾夫球,吹著風笛,吃著haggis(羊的內髒雜碎做成的肉肚子)……
  叫方格呢裙實在是歸功或歸咎於“形象翻譯法”。說“歸功”,是因為這種服裝的英文譯音叫基爾特(kilt),但完全不知所雲,而“方格呢裙”則既描述瞭式樣——裙子形狀,又突齣瞭圖案——方格子,還點齣瞭所用材質——呢子。確切地說,是羊毛花呢這個翻譯很立體,躍然紙上,一語中的。
  而說“歸咎”,是因為中國人看到這個中文解釋後,頭腦中的印象基本上隻鎖定瞭“裙”字,難免以偏概全。十幾年前,在格拉斯哥大學商學院MBA專業的“破冰聚會”(ice-breakingparty)上,一位蘇格蘭同學提齣“你們對蘇格蘭的印象是什麼”的問題時,中國同學迴應說:“你們蘇格蘭的男人是穿裙子的。”其他同學也附和,認為這是個最大的特點。而這位同學當時卻聳聳肩,迷茫而無奈,甚至有些不大高興的樣子。但他還是耐心地解釋說:“那不是裙子,而是基爾特。”
  他還特意補充說,基爾特起源於三百多年前(甚至更久遠)的蘇格蘭高地地區(Highland),在多風、濕冷的環境裏,牧民用一塊長方形毛料(采用蘇格蘭羊毛做原料)做成從頭到腿的大披風,還把布料浸瞭油,可以防雨,打開腰帶可以做防寒用的毯子。這種披風式的服裝逐漸被為大多數蘇格蘭人所接受,並不斷改進,後來披風被攔腰剪開,於是就成瞭現在的裙子式樣的服裝。腰帶下麵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裙子前麵的正中央,裏麵裝著酒壺。
  我聽得津津有味,會後去查瞭資料,又有瞭新發現:
  基爾特大體風格有兩類。一種是平時穿的“便裝”,裝飾性部分較少,主要包括上裝、裙裝和襪子三部分。另一種是參加晚會、舞會等正式場閤的禮服,裝飾物較多。總體上,基爾特包括:坎肩,前排有二至三個紐扣,普通紐扣適用一般場閤,銀紐扣則用於正式場閤;坎肩裏麵是襯衫,配領帶(有蘇格蘭條格狀圖案)或領結;外麵是專門配裙子的西裝,比一般男式西裝短很多,一般剛剛過腰,但袖子是正常的長度,看上去有些像中國的馬褂;料子都是羊毛的,適閤蘇格蘭的天氣,即使是夏天也不覺得熱;下麵是毛料裙子,不是圓筒的,而是一塊長方形的毛料,穿時在腰間一圍,兩邊的扣襻一係,再配上一條二指寬的小皮帶,裙子就穿上瞭,長度恰好到膝蓋;再往下是一雙中長筒厚綫襪,長及小腿肚再往上一點,然後一個大捲邊,形成襪邊;腳上穿皮鞋,一般是黑色的。①
  而方格呢裙的格紋圖案也很講究。方格子圖案的官稱叫tartan,種類繁多。“蘇格蘭格子注冊協會”記載著成百上韆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錶著不同的蘇格蘭傢族(clan),顯赫的傢族一定還是嚴格繼承tartan的傳統,每逢節日或重大活動,一定會把以tartan為圖案的民族服裝披掛整齊,以示身份。
  連一些機構,比如蘇格蘭的古老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愛丁堡大學等)也有自己的tartan。對於中國人而言,這種花色並不陌生,很像20世紀70年代中國女孩子外衣的款式,很有些懷舊的感覺。隻不過中式的格子小,顔色和式樣也少,但即便如此,在那個崇尚質樸的年月,這也算是“流行”款瞭。鑒於當時中國和蘇格蘭之間幾乎沒什麼文化交流,因此應該沒有互相效仿的嫌疑。
  留學時第一次“披掛”上這裝束是在MBA室外課上,我所在的小組去格拉斯哥市內的基爾特店做商業考察,店主熱情地允許我們試穿。在店員的指導下,我們都換上瞭“裙子”和襪子,第一次與這種民族服裝親密接觸,很興奮。大傢站成一排、勾肩搭背地照瞭閤影。小組裏五個來自不同地域的人(中國大陸、中國颱灣、荷蘭、加拿大和格魯吉亞)被顔色、圖案不同的基爾特連接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卻同屬於相同的文化載體,這種奇妙的融閤可謂兼容並蓄。寶麗金的快速成像照片一齣來,他們都指著我的形象大笑,我這纔意識到,自己圍上基爾特時,竟還穿著襯褲!這種“中西閤璧”太難看瞭。
  後來在英國工作期間,我所在的MotherwellCollege市場部要製作國際化宣傳海報,選我做中國人或東方人的代錶(我當時也確實是學院裏唯一的中國人和東方人),於是又穿上基爾特,與來自歐洲、中東、印度的幾個學生漫步在校園旁邊的小樹林裏,一起擺pose、照相,這迴我堅決地脫下瞭襯褲。迴到市場部選照片,同事們說我拍得最好。基爾特,再加上中國人自然而誠懇的微笑,很和諧,符閤國際交流的主題。
  可能是緣分,那花格呢裙始終沒有淡齣視綫。2012年11月30日,作為格拉斯哥大學東亞區首席代錶,我受邀在北京的中國大飯店參加瞭CaledonianTerrySociety①舉行的慶祝聖安德魯日(StAndrew’sDay)②的舞會。在這一天,全球各地一億多蘇格蘭後裔都要翩翩起舞,仿佛我們中國人過中鞦、端午一樣,普天同慶。剛到前颱,隻見大廳裏已經匯集瞭二三百人之眾,滿眼的蘇格蘭方格呢裙。
  風笛開道,三五成群的人流在組織者的指揮下,瞬間變成瞭十人一排的方陣,但並非閱兵的分列式,那種秩序化的個體在這裏是很難存在的。踏著音樂的節奏,每個人都眉飛色舞,被紅酒和威士忌熏染得有些緋紅的麵頰上,洋溢著期盼和滿足。我那肅穆的西裝裹挾在歡騰的方格呢裙裏,顯得笨拙、窒息,跟不上步點,一會兒就渾身大汗。之後,方陣又變成瞭兩兩牽手的雙人舞隊列,行進中組成瞭兩個相交的大圓圈,舞伴也在圓的移動中轉換。
  擦著汗“敗下陣來”的我,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那歡騰的人流。舞會上熱浪翻滾、群情激昂,高潮一幕便是穿方格呢裙的一排蘇格蘭男人們在一片尖叫、喝彩聲中,俯下身,撩起裙子……完全沒有思想準備的我呆立在前排,而身邊擁擠圍觀的人群已經在狂笑中前仰後閤瞭。
  英國人有時會錶現齣熱情、自由、奔放的一麵,但這並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生活在“方格子”的世界裏,也有一定之規。
  “格子”便是英國人的處世之道:
  我的與你的是有明確界限的,而跨界的風險又在模棱兩可的軟磨硬泡中消解;
  好的與壞的是涇渭分明的,而褒貶的評判又一定要披上辯證與客觀的外衣;
  是與否是清晰劃定的,而錶達是與否的方式又是含蓄的、藕斷絲連的;
  對與錯是水火不容的,而善後的處理又是一團和氣的寬容、理解。
  在崇尚製度、法律、理性的西方,找到這麼多柔性的元素,看似東方式的包容與接納,畢竟還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拿捏起來並不總是信手拈來。
  英國人“剛性”的一麵酷似錢锺書在《圍城》中提到的“魚裏隱藏的刺”,總是不經意間刺痛咀嚼菜肴的人。
  他們對侵犯自己邊界的行徑(即使是“善意”的)有時會嚴詞拒絕,而對有利於自己的饋贈有時也會不以為然地貼上“節外生枝”的標簽,他們對簡單的判斷題有時會無限期地拖延,不予作答,他們對顛撲不破的事實有時會執拗地“維持原判”。
  畢竟他們是英國人。我自詡是個浸染在英國文化中的人,但仍然免不瞭摩擦與碰撞。文化的砥礪說明每個民族、每個個體都生活在自己的“格子”裏,未必能時時“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格子”劃定瞭文化的邊界,壁壘森嚴得讓人望而卻步。能否突破中國人自己固有的“格子”呢?試試看,試著走齣我們自己的“格子”,走進英國人的“格子”,試著體會、接受他們的熱忱、幽默、婉轉、矯情,這也算是頗具玩味的、“國際化”的曆練瞭。
  留學英國,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化存在感,確實有些Low,雖然談不上白學瞭,但總感覺拿到的學位有些摻水。文化存在感是英國留學的最高境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送貨速度相當快!書也不錯!!

評分

到貨很快哦,包裝都很好

評分

準備去英國留學可以參考

評分

包裝好,物流快

評分

還行,齣國前看一看,有些準備

評分

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正品,送貨快!包裝完好,信賴京東。

評分

一部非常好的留學英國的建議書

評分

第二天就到貨瞭,包裝好,質量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