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娟棉,吴小胜,吴甲生 著
图书标签:
  • 空气动力学
  • 流体力学
  • 航空工程
  • 飞行器设计
  • 气动外形
  • 边界层
  • 湍流
  • 计算流体力学
  • 翼型
  • 空气动力学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23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2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字数:5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空气动力学》主要介绍空气动力学基础知识、流体运动基本方程、一维定常管流、低速平面位流、膨胀波与激波、边界层理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器部件空气动力学、制导兵器气动布局与气动特性工程计算、空气动力学实验基础等内容。
  《空气动力学》可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力学、飞行器制导与控制、飞行器动力工程、武器系统与发射、航空航天工程等空气动力学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航空航天和兵器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0.1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分类
0.2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第1章 基础知识
1.1 热力学基础知识
1.1.1 热力学的物系
1.1.2 气体的状态方程
1.1.3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和焓
1.1.4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
1.2 声速和马赫数
1.2.1 扰动波的基本知识
1.2.2 微弱扰动传播过程与传播速度——声速
1.2.3 声速公式
1.2.4 马赫数
1.3 微弱扰动的传播区——马赫锥
1.4 大气结构与标准大气
1.4.1 大气结构
1.4.2 国际标准大气
1.4.3 压强和密度随高度的变化
1.5 空气与飞行器的相互作用
1.5.1 空气动力和力矩
1.5.2 空气动力及力矩系数
1.5.3 空气动力坐标系
1.5.4 空气动力和力矩的分解
习题

第2章 流体运动基本方程
2.1 系统与控制体
2.2 连续方程
2.2.1 积分形式的连续方程
2.2.2 微分形式的连续方程
2.3 动量方程
2.3.1 积分形式的动量方程
2.3.2 黏性流体中的应力
2.3.3 微分形式的动量方程
2.4 能量方程
2.5 无旋流动的速度位方程及其线化
2.5.1 无旋流动和速度位函数
2.5.2 无旋流动的速度位方程
2.5.3 速度位方程的线化
2.5.4 边界条件
2.5.5 压力系数的展开式.
习题

第3章 一维定常管流
3.1 一维等熵流动和气体动力学函数
3.1.1 基本关系式
3.1.2 几种参考状态与速度系数
3.1.3 气体动力学函数及其应用
3.1.4 喷管性能计算
3.1.5 火箭推力公式
3.2 收缩喷管
3.2.1 喷管出口气流参数及临界压强比
3.2.2 三种流动状态
3.2.3 壅塞状态
3.3 拉瓦尔喷管
3.3.1 等熵流中的面积比公式
3.3.2 反压比对拉瓦尔喷管中流动的影响
3.4 等截面摩擦管流
3.4.1 等截面摩擦管流的焓熵图

第4章 低速平面位流
第5章 膨胀波与激波
第6章 黏性边界层理论
第7章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8章 飞行器部件空气动力学
第9章 导弹气动布局及气动特性工程计算方法
第9章 空气动力学实验基础
附表
参考文献
《流体之歌:从微风细语到飓风怒吼的奥秘》 目录 前言:触不可及的力量,塑造可见的世界 第一章:空气是什么?看不见的舞者 1.1 分子间的低语:空气的构成与性质 1.1.1 气体的宏观特性:压力、温度与体积 1.1.2 分子动力学视角:动能的舞蹈 1.1.3 空气成分的微妙变化:湿度的影响 1.2 流动的本质:粘性与不可压缩性的边界 1.2.1 粘性的迷惑:摩擦的阻力与能量的消耗 1.2.2 理想流体与真实流体的差异 1.2.3 密度与浮力的秘密:空气的承托之力 第二章:力的编织:阻力与升力的游戏 2.1 迎面而来的挑战:阻力探秘 2.1.1 形态决定命运:形状阻力与表面摩擦阻力 2.1.2 速度的代价:阻力与速度的指数关系 2.1.3 减阻的智慧:流线型设计的力量 2.2 挣脱地心引力:升力的奇迹 2.2.1 伯努利原理的诗篇:压力差的魔法 2.2.2 迎角的变化:升力与攻角的互动 2.2.3 翼型的秘密:如何让空气“托举” 2.3 动量守恒的痕迹:反作用力与推力 2.3.1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2.3.2 螺旋桨与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 第三章:世界的呼吸:大气环流与天气现象 3.1 地球的呼吸机:大气环流的脉搏 3.1.1 太阳的烘烤:热量分布不均的驱动 3.1.2 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地球的旋转舞蹈 3.1.3 全球风带的形成:信风、西风与极地东风 3.2 天空的变奏曲:风的形成与演变 3.2.1 气压梯度力:风的起点 3.2.2 海陆风与山谷风的昼夜交替 3.2.3 季风的威力:季节性的巨大风能 3.3 云的絮语与雨的歌唱:水汽的旅行 3.3.1 蒸发与凝结:水循环的动力 3.3.2 云的形态:低、中、高云的辨识 3.3.3 降水的形成机制:冰晶理论与碰撞增长 3.4 极端天气的故事:暴风雨、台风与龙卷风 3.4.1 雷暴的形成:对流的爆发 3.4.2 热带气旋的成长:海洋上的巨兽 3.4.3 龙卷风的掠夺:空气涡旋的威力 第四章:风的足迹:自然界中的空气动力学 4.1 鸟类的飞翔:天生的飞行家 4.1.1 翅膀的形态与翼型 4.1.2 拍打的艺术:提供升力和推力 4.1.3 盘旋与滑翔:能量的有效利用 4.2 昆虫的轻盈:微观世界的飞行策略 4.2.1 翅膀的几何形状与振动频率 4.2.2 粘性效应在微观尺度下的重要性 4.2.3 飞行控制的精妙 4.3 种子与花粉的旅行:生命的传播者 4.3.1 蒲公英的伞状结构 4.3.2 枫树翅果的旋转下落 4.3.3 花粉的微粒播散 4.4 山脉与森林的屏障:风的塑造者 4.4.1 山脉的抬升作用与降水 4.4.2 森林对风速的减缓 4.4.3 风蚀地貌的形成 第五章:工程师的巧思:人造飞行器与空气的对话 5.1 飞机的诞生:从梦想家到实践者 5.1.1 莱特兄弟的突破 5.1.2 早期飞机的设计与挑战 5.1.3 飞机结构与空气动力学的融合 5.2 螺旋桨与喷气式飞机的进化:动力之源 5.2.1 螺旋桨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5.2.2 喷气式发动机的推力产生 5.2.3 跨音速与超音速飞行的奥秘 5.3 旋翼机与直升机:垂直起降的奇迹 5.3.1 旋翼的复杂空气动力学 5.3.2 悬停与机动的实现 5.4 航天器的空气动力学:穿越大气层的挑战 5.4.1 再入大气层的热防护 5.4.2 减速伞与降落伞的设计 5.5 新兴飞行技术:无人机与电动飞机 5.5.1 无人机设计的空气动力学考量 5.5.2 电动飞机的效率与气动布局 第六章:无处不在的空气力:从车辆到建筑 6.1 汽车的疾驰:风阻与燃油经济性 6.1.1 汽车外形的空气动力学优化 6.1.2 下压力与稳定性 6.1.3 赛车的空气动力学竞赛 6.2 火车的飞驰:速度与空气的搏斗 6.1.1 列车头部与尾部的设计 6.1.2 高速列车产生的气动噪声 6.3 船舶的航行:水与空气的交界 6.3.1 船体设计对阻力的影响 6.3.2 风帆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6.4 桥梁与建筑的抗风设计:结构与流体的和谐 6.4.1 风荷载的计算 6.4.2 桥梁的颤振现象与应对 6.4.3 高层建筑的通风与稳定性 6.5 风力发电:捕捉风的能量 6.5.1 风力涡轮机的叶片设计 6.5.2 风能转换效率的提升 第七章:流体模拟与测量:洞察空气的秘密 7.1 风洞试验:真实世界的缩影 7.1.1 风洞的类型与工作原理 7.1.2 模型与实体的比例关系 7.1.3 测量仪器与数据采集 7.2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虚拟的实验室 7.2.1 数学方程的解析 7.2.2 网格划分与数值求解 7.2.3 CFD在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 7.3 现场测量:真实环境下的数据收集 7.3.1 anemometer与wind vane 7.3.2 气象雷达与卫星遥感 7.4 可视化技术:让空气流动可见 7.4.1 烟流、油墨与粒子示踪 7.4.2 颜色图与流线图 第八章:未竟的探索:空气动力学的未来展望 8.1 可持续飞行:电动、氢能与新型推进 8.2 仿生学: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8.3 跨音速与高超音速流动:新的疆域 8.4 智能材料与自适应气动 8.5 气动声学:控制噪声的新方法 结语:永远流动的未来 --- 前言:触不可及的力量,塑造可见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空气构成的海洋中,它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默默地支撑着万物。从轻轻拂过面颊的微风,到席卷大地的飓风,从翱翔天际的飞鸟,到呼啸而过的列车,空气的流动以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所见的世界。我们呼吸它,感知它,却往往对其背后蕴含的精妙规律知之甚少。 本书并非旨在深入探讨严谨的数学公式或复杂的工程计算,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加亲近、更加诗意的方式,带领您一同去感受、去理解那股塑造着我们周围一切的无形力量——空气的运动,或者说,是“流体之歌”。我们将从空气最基本的属性出发,揭示阻力与升力的奇妙平衡,追溯大气环流的宏伟脉络,观察自然界中那些令人惊叹的飞行策略,并走进工程师们如何巧妙地驾驭这股力量,创造出改变世界的飞行器与交通工具。 这是一种力量,它藏在每一片羽毛的轻盈中,隐藏在每一艘船只的航行里,显现在每一座摩天大楼抵御狂风的姿态中。它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基于物理原理的有序运动。理解空气的流动,就是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基本法则,就是洞察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造物哲学,更是开启人类改造世界、征服天空的智慧之门。 本书将像一次微风拂过的旅行,带您穿越大气的层层帷幕,领略风的千姿百态,品味流体运动的诗意与力量。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您能对这触不可及却又无所不在的力量,产生一份全新的敬畏与好奇。 --- 第一章:空气是什么?看不见的舞者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但对于它的本质,我们可能只停留在“一种气体”的模糊认知上。然而,空气绝非如此简单,它是一个由无数微小粒子组成的、充满活力的动态系统。理解空气的构成与性质,是认识其运动规律的基础。 1.1 分子间的低语:空气的构成与性质 空气,在我们宏观感知中是一种均质的气体,但微观层面,它是由多种气体分子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氮气(约占78%)和氧气(约占21%)占据了绝大部分,其余则是氩气、二氧化碳以及极少量的其他气体,还有悬浮的水蒸气和微尘。这些气体分子并非静止不动,它们在不停地进行着高速的随机运动,这种运动的激烈程度,直接决定了空气的温度。 1.1.1 宏观特性的基础:压力、温度与体积 当我们在讨论空气时,通常会用到压力、温度和体积这三个概念。压力,简单来说,就是气体分子撞击器壁的力度和频率的总和。大气压就是地球引力将空气分子吸引到地面,使得地表受到的气体分子撞击力。温度,则是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体现。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撞击力也就越大。而体积,则代表了分子存在的空间范围。这三者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遵循着著名的气体定律。例如,在恒定的温度下,压缩空气的体积,气体分子单位体积内的密度会增加,从而导致压力升高。反之,给空气加热,在恒定体积下,其压力会增大,在恒定压力下,其体积会膨胀。 1.1.2 分子动力学视角:动能的舞蹈 从分子动力学的角度看,空气的每一个特性都源于其分子的动态行为。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并非简单的直线撞击,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随机的、剧烈的“舞蹈”。这种舞蹈的节奏(速度)决定了温度,舞蹈的能量(动能)则在不断地传递与交换。即使是看似静止的空气,其内部的分子也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在运动。正是这种无休止的分子运动,使得气体能够填充任何容器,并对容器壁产生持续的压力。 1.1.3 空气成分的微妙变化:湿度的影响 空气的组成并非一成不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湿度的变化。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量,即湿度,会对空气的密度和流动性产生微妙的影响。虽然水分子比氮气和氧气分子要重,但当水蒸气取代同等体积的空气时,由于水分子本身的质量,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会降低,从而使得湿润空气的密度反而比干燥空气略低。这种微小的密度差异,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形成对流天气时,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流动的本质:粘性与不可压缩性的边界 当空气开始运动时,我们称之为“风”。但空气的流动并非简单地“滑行”,它受到内部性质的制约,其中最关键的是粘性(viscosity)和压缩性(compressibility)。 1.2.1 粘性的迷惑:摩擦的阻力与能量的消耗 粘性是流体内部抵抗流动的性质,可以理解为流体内部的“内摩擦力”。想象一下,当空气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靠近表面的空气分子会因为附着力而速度减慢,而更远处的空气则相对运动更快,这种速度差会在流体内部产生剪切应力,阻碍流体的流动。这种粘性是造成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粘性也会导致能量的耗散,例如,流动的空气在摩擦过程中会将一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 1.2.2 理想流体与真实流体的差异 在理论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引入“理想流体”的概念,它被假定为没有粘性且不可压缩。然而,现实世界中的空气并非理想流体,它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压缩性。在低速流动时,空气的粘性对整体流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常可以将其近似为不可压缩流体来分析。但在高速流动,尤其是接近或超过音速时,空气的压缩性就变得极其重要,会导致许多与低速流动截然不同的现象。 1.2.3 密度与浮力的秘密:空气的承托之力 空气的密度虽然比水等液体小很多,但其确切的密度(在标准条件下约为1.225 kg/m³)却足以产生显著的浮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托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的重量。正是空气的浮力,使得热空气会上升(热空气密度小),氢气球能够飘起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一些较轻的物体对抗重力。这种看不见的承托之力,是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一些工程应用的基础。 理解了空气的这些基本性质,我们才算是打开了认识其运动奥秘的第一扇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空气如何通过其流动,产生各种各样的力和现象,从而塑造我们所处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窥见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浪漫。作者没有回避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将这些公式巧妙地融入到对现实世界现象的解释中。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就成了枯燥的教科书,相反,在每一个公式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当作者讲解翼型设计时,他不仅仅列出了升力方程,更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翼型在升力、阻力、失速特性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着飞机的性能。我被那些关于“马赫数”和“超音速”的讨论深深吸引,那种突破声障的震撼,那种对速度极限的探索,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作者在介绍压缩性效应时,也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联系了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实际案例,比如火箭发射时的空气阻力问题,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考虑这些因素。读到关于“气动弹性”的部分,我才意识到,物体在气流中不仅会受到力的作用,还会发生形变,而这种形变反过来又会影响气流,形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让我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并非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相互关联的体系。作者的叙述风格,时而激昂,时而沉静,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而奋力前行,时而驻足欣赏。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上。作者在《空气动力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关于“粘性流”和“无粘流”的讨论所吸引,它揭示了流体运动的两种不同模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作者也详细介绍了“翼载荷”和“展弦比”对飞机性能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类型的飞机,会有如此差异化的设计。读到关于“飞行控制面”的原理时,我才意识到,飞行员是如何通过这些精密的操纵,来改变飞机的飞行姿态。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他能够保证每一个科学论述的准确性,但同时又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这本书让我对工程学的严谨性和创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捧起《空气动力学》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多变,有时像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一丝不苟地推导公式;有时又像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说家,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描绘科学的美妙。我被书中关于“边界层分离”的详细解释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现象,更是影响飞行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作者也详细阐述了“翼型失速”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读到关于“气动噪声”的章节时,我才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气流扰动,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声响,而控制噪声,是提升乘坐舒适性的重要环节。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前瞻性,他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相结合,让我对空气动力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怀着一种求知若渴的心情翻开了《空气动力学》,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严谨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每一个细节;有时又如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领我穿梭于复杂的流体力学世界。我被书中关于“空速管”原理的解释所吸引,它看似简单的测量仪器,背后却隐藏着如此精密的物理学原理,能够准确地测量出飞机的速度。在阅读关于“攻角”和“迎角”的章节时,我才意识到,即使是相同的翼型,在不同的角度下,其表现也会天差地别。作者也详细介绍了“翼尖涡”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对飞机性能和燃油效率的影响,这让我看到了微小细节对整体性能的巨大影响。读到关于“高超声速流动”的部分,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领域,那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者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即使是面对极其复杂的概念,也能层层递进,让读者逐步理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论、实验和计算的紧密结合。

评分

《空气动力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全新窗口。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实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马赫锥”的解释,它将无形的超音速冲击波,可视化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作者也详细阐述了“地面效应”的原理,以及它在飞机起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飞机在靠近地面时,会感觉“飘”起来。当我读到关于“可控性”和“稳定性”的章节时,我才意识到,飞行器要想安全地在空中翱翔,需要多方面的精密设计。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吸引力,他能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觉得学习空气动力学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可能隐藏着深奥的科学原理,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睛。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我惊叹。我原本以为,《空气动力学》可能只专注于飞行器的设计,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的应用范围远超我的想象。从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设计,到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再到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姿态优化,甚至到建筑物的防风设计,空气动力学原理无处不在。作者在介绍“阻力”的来源时,细致地分析了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来减小这些阻力。我特别对关于“升力”的产生机理的解释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流速越快,压强越小”,而是涉及到更复杂的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书中还探讨了“气动噪声”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享受宁静的时刻,也离不开对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控制。当我读到关于“流线型”设计的原理时,我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那些流畅的曲线,原来都蕴含着科学的智慧。作者在处理复杂的计算和模型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其推导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感到,科学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

《空气动力学》这本书,让我对“空气”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物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深奥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被书中关于“涡流”的讨论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空气流动的偶然现象,更是许多空气动力学现象的关键。作者也详细阐述了“阻力最小化”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物体形状来减少能量损耗。读到关于“气动弹性”的章节时,我才意识到,物体在气流中不仅会受力,还会发生形变,而这种形变又会反过来影响气流,形成一个复杂的反馈系统。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他能够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发现知识背后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科学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评分

读完《空气动力学》的这本厚重著作,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从地面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托起,飘向了高处,俯瞰着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科学原理。这本书并非那种快节奏的悬疑小说,也不是轻松的散文集,它更像是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指引着我们探索空气这个我们每日呼吸却鲜少真正理解的物质的奥秘。作者的文字,时而如同一位严谨的工程师,用精准的公式和图表阐释着伯努利原理如何解释飞机的升力,何时又像是一位富有诗意的哲学家,感叹着流体力学背后隐藏的优雅与和谐。我尤其沉迷于那些关于边界层理论的章节,那是一种介于流动和固壁之间的微妙状态,充满了复杂而又迷人的物理现象。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湍流的生成机制,那些看似混乱无章的涡旋,在科学家的眼中却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可预测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最混乱的现象,也可能蕴藏着深刻的科学原理。书中对于不同形状物体在气流中受力分析的部分,更是让我脑洞大开,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汽车造型、建筑物设计,都与空气动力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次的颠簸、每一次的平稳,都不仅仅是机械结构的功劳,更是巧妙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的结晶。读到关于风洞实验的部分,我仿佛亲临现场,看着那些精密的仪器如何捕捉空气的每一次细微变化,如何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本书让我对“看不见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周围世界更深层次的好奇心。

评分

《空气动力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然界和人类工程的奇妙之处。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空气流动的复杂性。我被书中关于“声速”的讨论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常数,更是决定着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模式的关键因素。作者也详细阐述了“升力线理论”的原理,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计算和优化机翼的设计。读到关于“气动加热”的部分,我才意识到,在高速飞行过程中,空气的压缩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这给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富有逻辑性,他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部分,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本书让我对“看不见”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无限憧憬。

评分

《空气动力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中,突然发现了一个通往全新维度的大门。作者的知识储备极为渊博,他能够将看似抽象的物理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湍流”的描述,那种“混沌中的秩序”的魅力,让人着迷。作者并没有将湍流简单地归为“不可预测”,而是通过介绍一些统计学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展现了科学家们如何努力去理解和预测这种复杂的流动现象。读到关于“边界层分离”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一些飞机的设计会遇到“失速”的困境,原来这是一种流体行为的突然改变,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也提及了“表面粗糙度”对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这让我联想到自然界中很多动物的体表结构,例如鸟类的羽毛,是否也蕴含着类似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枯燥的物理公式,赋予生命和温度,让我感受到科学研究背后的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对“空气”这个我们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物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无限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