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吴有训

回忆吴有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吴有训
  • 近代史
  • 教育
  • 文化
  • 学术
  • 历史
  • 回忆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74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5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年中国记忆 ,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字数:2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有训(1897—1977),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回忆吴有训》一书中收录茅以升、任之恭、钱临照、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陈省身、葛庭燧、杨振宁等国内外名科学家的怀念文章及吴有训先生关于科学、教育方面的演说和论文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先生诚挚、坦荡、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高尚品德。

目录

回忆正之 如闻正之 茅以升
吴先生的一次有益劝导 赵忠尧
琐事见精神 张钰哲
怀念吴有训先生 任之恭
忆正之先生 钱临照
一个全能的科学家 陈省身
我的老师吴有训先生 余瑞璜
记吴有训老师培育我二三事 王淦昌
怀念吴有训校长 高济宇
纪念吴有训先生 张文裕
怀念我的老师吴有训教授 钱伟长
怀念吴有训老师 王大珩
怀念有训师 于光远
怀念吴有训先生 杨龙生
缅怀我的老师——吴有训 葛庭燧
吴有训教授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钱三强
追念良师 戴振铎
关于吴有训先生二三事 王天眷 陈芳允
深切怀念敬爱的吴有训老师 陈芳允
怀念吴有训老师 郭沂曾
怀念吾师吴有训先生 高鼎三
回忆吴有训先生 杨振宁
回忆吴有训副院长 王应睐
回忆吴老 汪猷
吴有训教授在上海解放前后 胡永畅
忆吴有训先生 廖延雄
记吴老二三事 何祚庥
怀念吴副院长 霍佩祥
忆吴老二三事 赵正甫
可亲可敬的科学先驱者 徐积仁
他在春天到来之前离去 沈文雄
忆与吴老的一次会见 刘洪元
怀念吴有训伯伯 吴成级
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吴有训 戴佳臻
吴有训年谱 胡德明 戴佳臻 胡启南
康普顿效应与吴有训的实验 王大明
学术独立工作与留学考试 吴有训
理学院 吴有训
有关科研工作的七点意见 吴有训
吴有训主要论文目录
编后

精彩书摘

  《回忆吴有训》:
  忆正之先生钱临照吴有训字正之,我们后辈称呼他为正之先生,或吴先生。
  我并非他的学生,也未听过他的课,但在几乎半个世纪之间,我和他接触之中受他的熏陶,不但钦佩他在物理学上创造的业绩,更爱其为人,以师待之。
  正之先生20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学里和康普顿一道从事X射线散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史上是众所周知的,我不需要在这里重复了。
  我在这里将记述和吴先生接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二三事。
  30年代初,当我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时,吴先生在清华,虽多次见面,但无多交谈。
  1938年为避日寇,清华和北大、南开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北研院物理所还有很多学术机构也都迁到昆明。学术界人见面机会多了,中国物理学会定期(每星期一次)举行学术讨论会。一次,我在会上介绍了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中的缺陷,并谈了G.I.Taylor的位错模型。这在我国是介绍位错的第一次。隔数天,我因事去西南联大见到吴先生,他拉着我到他办公室里坐下,详细询问关于那天我做报告的范性形变行为;并提出晶体中的位错既然能影响它的力学性质,是否也能改变它的电学、磁学性质。当时位错模型初次提出,理论未完备,尚缺实验证明,现在说来,Taylor模型是正确无误的,有很高的预见性,但金属加工硬化并不像当时Taylor论文中所说的那样简单,更不用说位错如何能影响晶体的其他物理性质。吴先生一问到此,我只能以浅薄的语言回答他,亦可说无词以对。其后,清华大学在昆明西郊大普吉办了金属研究所,聘余瑞璜等为研究员,吴先生自任所长。
  吴先生是我们的前辈长者,但在学问上不耻下问。他和年轻人相聚谈话并不矜持,喜欢听取人家意见,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此年轻人喜欢到他家里看望他和他谈话。在昆明时期,吴家住在远郊大普吉,和西南联大教师任之恭、范绪筠、余瑞璜、叶楷等合住一个大院,或有的在近邻。我曾多次从北郊黑龙潭跋涉数十里之遥去看他们,并在那里宿夜,剪烛夜谈,引为乐事。
  吴先生当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学组织工作已够繁忙的了,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他又在学校兼课。大约在1965年,有一天,他到我家闲谈,问我最近有什么好的物理教科书,我向他推荐新买来的Feynmanlectureonphysics三卷本,他借了第一卷去。时隔数年,我已忘怀,当此书还到我手中时,我发现书页几经翻阅后手泽痕迹宛然在目,显然他是用心读过全书的。
  吴先生在康普顿效应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但不论在讲课时,或与人谈X射线散射时,从不自道其功绩。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学者提到X射线散射称为康普顿一吴有训效应,吴先生不同意如此称法,而只称康普顿效应。
  1949年吴先生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时友朋中有北上的,有意欲东渡台湾的。吴先生不但自己拒绝了国民党政府邀请他去台湾,还规劝朋友共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是年竺可桢先生和正之先生同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事后我在南京见到竺先生,他告诉我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长为郭老,副院长中有竺老而无吴先生。竺老说:“正之应当做科学院副院长,而不是我自己。”竺老谦逊让贤,品德高尚,而吴先生从未对此事心存芥蒂。1950年底吴先生终于被任命为科学院副院长,实至名归。
  提到吴正之先生与叶企孙先生两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吴长叶一岁,而叶早于吴自美归国任教。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叶先生任物理系主任,1928年,吴先生应叶先生之邀请由中央大学转去清华任教。自此两人共事至1945年抗战胜利,吴先生乃去重庆任中央大学校长。两人在清华、西南联大共事十七年,对教育思想和学校行政设施,配合默契,交情弥笃。“文化大革命”期间叶先生蒙受极大冤屈,出狱后,幽禁中关村,吴先生曾去探望他。在当时,此种举动不同寻常,亦为友朋中所难见。直至1975年冬“文革”结束此禁遂废。1977年1月,叶先生逝世,吴先生哀伤不胜,参加追悼会未及终毕而离去,并以叶先生之冤狱未见明白平反为念。是年夏,周培源先生亲赴吴先生家告北京大学已对叶先生做出正确结论,吴始释然。是年冬11月,吴先生亦与世长辞。
  吴先生一生治学谨严,待人宽厚,笃于友情,长期身居领导地位,从不利用职权为家人谋私利,处理行政事务不徇私情,公正不阿,他的高风亮节应为后人所敬仰。
  ……
书籍简介:《岁月流金:近现代中国科技人物群像》 引言:时代的洪流与个体的光芒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学者的回忆录,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侧影。它以群像刻画的手法,穿梭于二十世纪初到改革开放后的关键历史节点,通过描绘一群杰出科学家的群像,来展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如何坚守理想、筚路蓝缕,为民族的科学独立和现代化进程贡献毕生的智慧与力量。 本书的视角是“横向”的,旨在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分子网络,而非“纵向”的个人传记。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种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相互影响、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传承,以及他们在国家命运面前所展现出的集体担当。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的启蒙年代 (1900-1949) 本卷聚焦于中国近代科学的萌芽与艰难发展阶段。彼时,西学东渐的浪潮裹挟着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一批批怀抱“科学救国”理想的青年远渡重洋。 我们将描绘“科学社”(Science Society of China)的早期成员,例如早年投身于生物学研究,后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体制建设的先驱人物。书中详细考证了他们在海外学习时所接受的西方科学范式,以及归国后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内环境,如何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最早的科研机构与学术期刊。这里不仅仅是描述他们的学术成就,更深入探讨了他们在资金匮乏、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精神感召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来维系学科的火种。 例如,对早期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奠基人的描绘,将侧重于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和理论脱节的困难,将前沿的科学思想以最朴素的方式介绍给中国学界。他们的奋斗,是向西方文明发起的一场精神上的追赶。本书会收录大量关于他们早期书信、日记片段的考证,力求还原那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无私与坚韧。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重建 (1949-1978) 新中国的建立,为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变动。本卷着重描绘了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和“两弹一星”工程中的角色。 我们将重点刻画那些在抗战时期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海外优厚待遇,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归国潮”中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决策,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抉择,更是对新政权、对民族复兴的信心投票。 书中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科学研究如何从纯粹的学术探索转向为国家战略服务。例如,在国防科技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如何被迅速整合进复杂的工程体系。这部分内容将避免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项目组内部的协作模式、知识体系的快速移植与消化过程。 我们也将细致描绘在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工作者们在个人学术追求与集体要求之间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他们如何在新旧知识体系的夹缝中寻求平衡,如何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和智慧,维持着科学精神的内核。 第三部分:改革春风下的知识复苏与代际更迭 (1978-2000) 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中国科技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本卷关注的焦点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传帮带”精神,以及中青年一代如何迅速与国际学术接轨。 本书细致记录了“研究生教育的重建”这一关键历史进程。老一辈科学家们,带着他们被中断了多年的学术热情和严谨的治学传统,倾囊相授。书中将对比不同学科(如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工程技术)在这一时期恢复和发展中展现出的不同特点。 我们通过描绘一些在海外学成归国,或是在恢复高考后进入顶尖学府深造的新生代学者,展现他们如何迅速成为各学科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特点是:更早地接触国际前沿,更强烈的成果转化意识,以及对学术规范的国际化追求。本书力图捕捉他们在继承传统与创新突破之间的张力。 此外,本卷还探讨了学科交叉与新兴领域在中国科技界萌芽的初期景象。例如,随着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兴起,老一辈科学家如何以极大的开放心态接纳这些“新生事物”,并主动为年轻的跨学科人才提供支持和平台。 结语:永恒的探索精神 《岁月流金》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史,它是一部关于信念、坚持与牺牲的群像史诗。它所呈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国家贫弱与强盛的交替中,始终将“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他们或许身份不同,研究领域各异,但他们共同铸就了中国现代科技事业不可磨灭的基石。 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敬意,理解他们为今日中国所享有的一切科技成就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不懈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它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感,仿佛能穿越时空,触碰到那些逝去的岁月。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就如同遇到了一位久违的老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书页的触感,以及封面上一行行散发着历史气息的文字,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在“回忆吴有训”这个名字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一个丰富而动人的故事。是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还是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缩影,还是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解开它。我常常在想,在文字的世界里,时间似乎可以被折叠,记忆可以被重塑,而这本书,又会如何带领我踏上一段怎样的追寻之旅?它会勾起我内心深处某些被遗忘的情感吗?它会让我对“吴有训”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产生全新的认识吗?这种未知与好奇,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充满了神圣的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里面一定藏着闪闪发光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巧妙的结构安排。作者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完全属于“吴有训”的世界。我感受到了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就是那个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书中关于情感的描写尤其动人,那些细腻、真挚的流露,让我数次为之动容。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地去煽情,但那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却比任何刻意的渲染都更能打动人心。我喜欢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悄悄地渗透进我的内心,引发了我最深切的共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启迪。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独特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对待和回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更在于它引发了我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安静而充满故事的角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书香,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厚重感。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缓缓讲述着过往的片段;时而又像山洪爆发,将那些深藏的情感和经历一股脑儿地倾泻而出。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情感,有喜悦,有失落,有憧憬,也有无奈。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人的回忆,它更像是在试图捕捉一种时代的气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人生的况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叙述的节奏感,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有时候,一段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能引发我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沉浸感,仿佛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亲身经历了那些画面,感受了那些情感。这种强大的代入感,是很多书都难以企及的,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被它封面传递出的某种气质深深吸引,那是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仿佛诉说着一段久远而深刻的故事。翻开书页,我立刻被文字所构建的画面感所包裹。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文学的雅致,又不失生活的质朴。他能够用非常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复杂的情感;也能够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赋予深刻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细腻而真实的描摹,让我能够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会在字里行间发现自己曾经的影子,或者一些被遗忘的感悟。这本书并非只是单纯的叙述,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思想的启发。读完某一段,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回味,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它更是对生命、对岁月、对人情世故的一种深刻体悟。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与甘冽。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独特氛围。读着读着,我仿佛就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作者所描绘的世界。那里有清晨的薄雾,有午后的阳光,有黄昏的落日,也有夜晚的星空。每一个场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物都仿佛带着生命力,在纸页间鲜活地跳动。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像是朋友间的闲谈,娓娓道来;有时又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探究着人生的奥秘。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细节的描写,它们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线索。这些细节,就像散落在路边的宝石,虽然不起眼,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通过这些细节,我得以窥见“吴有训”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选择,感受他的挣扎。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人物的故事,更让我思考了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记忆的意义。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能蕴含着不平凡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