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其实是一种活生生的情感,它也要经历诞生、成长、绽放、衰败甚至死亡的过程,在作者眼中,幸福一如昼夜交替,复苏是永恒。身为精神科大夫和心理治疗专家的作者,从25幅名画中窥见幸福:克里木特《女人的三个年龄段》中最初的幸福;乔托《馈赠大氅》中超越自我的幸福;梵高《星夜》中与孤独和痛苦斗争的幸福……我们一起来冥想,体味五味杂陈的人生,寻找幸福的时刻……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及精神科医生。他乐于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寻找帮助病人解脱痛苦的工具以及康复的答案。他的著作好评如潮,特别是《不完美,却自由和快乐着》荣获2006午《心理学》杂志“帮助人活得更好”散文奖,其他作品有:《自我评估》,《感情的力量》,《活得幸福》等。
司徒双,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并留校任教,之后获巴黎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曾以艺术史教授身份应邀在西非、法国及北美近十所大学讲授“中国艺术史”。1995年获法国棕榈叶学术勋章。2002年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亲手授予阿勒维王朝骑士勋章。用法文撰写的著作有《中国对十七、十八世纪法国装饰艺术的影响》和《中国图案的寓意》,与夫君完永祥(前大使)合作的译著有《风格的特征》、《禁苑·梦》及本书。女儿司徒完满198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1994年疾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前言 幸福就像一件艺术品序言 幸福之谜
早晨:幸福的诞生 像生命一样坚强和脆弱 最初的幸福 童年的幸福 日常生活的幸福
正午:圆满的幸福 像一种前进的力量 怎样才算幸福 幸福的智慧 爱的气息 幸福寓于亲情之中 超越自我的幸福
黄昏:衰微的幸福 幸福行将结束时的惆怅 没有完美的幸福 忧郁的诱惑 幸福进入冬季
夜晚:消逝的幸福 心灵的漆黑之夜 痛苦的煎熬与孤独 夜幕星辰 摔跤的理由
黎明:幸福的回归 昨天的幸福感 重新朝晖的幸福 幸福是一则长长的故事 幸福的睿智 幸福能否永恒
腾飞:乘风而起译后记
我过去阅读过不少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读完后感觉知识上丰富了,但生活上依然如故。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反脆弱性”的探讨,并将其与幸福感紧密联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高级智慧。作者没有鼓吹我们去避免所有痛苦和挫折,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将这些“逆风”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和韧性。他用了很多历史和哲学上的典故来佐证他的观点,比如古罗马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如何被现代生活所吸收和转化,这使得全书的论证不仅仅是现代心理学的观察,更具有跨越时代的深度和厚重感。阅读它,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快乐,更是在学习如何更强大、更智慧地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从根基上提升生命质量的指南,而不是肤浅的技巧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带着一点点粗粝但又非常舒适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那种淡雅的米白色调,搭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和内涵。我本来以为这种偏向“心灵鸡汤”的书籍,封面都会设计得比较花哨或者过于简单,但它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个正式的仪式,仿佛在告诉自己,接下来的阅读将会是一次严肃而又充满期待的自我对话。尤其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页,用的那种半透明的描图纸,上面印着一些模糊的、像是水墨晕染开来的图案,非常有意境,让人在快速阅读的间隙能有一个短暂的、视觉上的“喘息”。而且书的开本拿在手里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赘,这无疑是为提升阅读体验加了巨大分数。那种精心雕琢的细节,从字体选择到行距的把控,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感”的极致追求,让人相信内容本身也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磨。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道,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审美疲劳”。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每一章的论述都保持在刚好能深入阐述一个核心观点又不至于拖沓的长度。特别是对“联结感”的探讨那几节,逻辑链条特别清晰,他没有把社交简单地等同于数量上的朋友多,而是深入分析了“高质量倾听”在建立持久信任中的核心地位。我记得有一段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肤浅的社交比作在沙滩上快速搭建积木,而真正的友谊则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岩石结构,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关系维护的深度远比广度重要。这种叙事上的克制和精准,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三四个章节,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它总能在我准备合书的时候抛出一个新的、引人深思的视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主义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确幸”。作者的笔触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如何在生活的泥泞中找到那些闪光的鹅卵石。比如,他谈到如何通过“刻意慢下来”来重新校准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最大化。我尝试着在早晨冲咖啡的那几分钟里,完全放下手机,只专注于咖啡豆研磨的声音和热气氤氲的触感,那种瞬间的宁静感,比我周末特地去冥想中心待一下午还要有效。书中提出的很多小练习,比如“每天写下三件你本可以抱怨但最终没有抱怨的事情”,看似简单,但坚持下来,确实能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大脑对负面事件的反应模式。它不是空泛地喊着“要快乐”,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幸福工程学”工具箱,让你自己动手去修补和优化自己的情绪系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完美主义陷阱”的解构,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被“还不够好”困扰的人量身定做的。作者没有批评追求卓越本身,而是尖锐地指出了“理想化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鸿沟是如何扼杀当下的幸福感的。他提出了一种“足够好原则”(The Good Enough Principle)来应对日常任务,强调完成比完美更有价值,这极大地释放了我内心深处的焦虑。我过去常常因为一个邮件措辞不够精妙或者一次演示不够完美而耗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往往效果也并未因此提升多少。读完这一章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设定一个“可接受的阈值”,一旦达到这个点,就坚决放手,转而将多余的精力投入到更能带来长期回报的事情上。这种思维上的转变,带来的心理负担减轻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比任何口号都来得实在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