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青铜器》是戴克成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综述。其中可见中国青铜器发展简史,作者对器型的研究,功能的研究,花纹的研究,青铜器演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青铜伪器的概况等等。
全书图文并茂,图片器物绝大部分均为海外收藏,因此它既可以作为中国青铜器研究收藏的入门教材,读者也可以从中欣赏到海外藏中国青铜的精华。
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法国著名收藏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是西方研究中国考古学、青铜器、金银器方面资深的专家之一,其青铜器收藏甚为可观。曾任法国古董商协会主席。1993年,他捐献一11世纪辽代半镂银盒予陕西历史博物馆;2015年5月,他又将收藏的28件甘肃出土的先秦金箔饰片送还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致谢
序言
年表
前言
第一章 青铜器铸造技术
第二章 青铜器的器型
第一部分:容器
第二部分:乐器
第三章 夏商周青铜器装饰元素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
第五章 历代青铜伪器
参考书目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古代器物的文字海洋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逻辑清晰且极具穿透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器物的年代和名称,而是巧妙地将青铜器放置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礼仪体系中进行剖析。比如,对鼎和簋的区分,不仅从形制入手,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宗法制度中扮演的角色,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非常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青铜器用途时的那种谨慎和严谨,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而是倾向于提出基于考古证据的推测,这体现了一位研究者应有的学术态度。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设置得非常友好,复杂的概念被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脉络,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礼器制度变得鲜活起来。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礼”与“器”密不可分的文化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持久的影响,是一种对“功能性”与“纪念性”之间张力的重新认识。过去总觉得青铜器要么是祭祀用的,要么是食器,功能划分比较清晰。但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件器物往往承载着多重身份。例如,某件礼器在特定场合下是权力的象征,但在日常的家族祭祀中又回归到其实用的本质。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出土器物组合的分析,展现了这种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回答了“这件器物是干什么用的”,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件器物在当时的人心中代表着什么”。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嵌入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社会人与物关系的理解。合上书本后,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冰冷的金属背后,所凝聚着的一代代人的信仰、传承与记忆,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文化洗礼。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古代冶金技术的部分通常感到比较头疼,因为那些专业术语常常令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简直堪称典范。作者在描述铸造流程时,采用了一种非常“情景化”的描述方式,仿佛带着读者走进了那个热火朝天的铸铜工坊。他没有堆砌复杂的化学公式,而是重点解释了范铸法、合范、失蜡法等关键技术的原理及其对器物形制的影响。特别是当他解释为什么某些复杂的造型只能通过特定的工艺才能实现时,我脑中立刻浮现出清晰的画面感。这种“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的视角,使得技术史不再是枯燥的技术参数罗列,而是理解青铜文明成就的必要钥匙。读完这部分,我对那些表面光滑或细节精美的器物,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那是对古人智慧的由衷赞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封面那种深邃的青铜色调,配上古朴典雅的字体,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既保护了眼睛,又增添了一丝文物特有的沧桑气息。更值得称道的是排版布局,图文比例把握得非常恰当,那些高清晰度的器物照片,无论是纹饰的细节还是锈蚀的痕迹,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几千年前的匠心。初次翻阅时,我被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震撼,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作者在引言部分对材料和工艺的简要介绍,虽然篇幅不长,却为后续的深入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提供了极其愉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在图案解读方面的深度,实在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很多流传已久的青铜纹饰,比如饕餮纹、夔龙纹,往往被简化为神秘或威吓的符号。然而,这本书却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细致入微的“解码”之旅。作者没有停留在表层的形象描述,而是追溯了这些纹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并且联系当时的宇宙观和巫术信仰进行解读。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几何纹的排列组合,指出其可能蕴含的秩序和象征意义,这种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肌理的转换,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罕见纹饰的考证,引用了许多一手文献和尚未完全公开的考古资料,使得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对于热衷于纹饰艺术和符号学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参照标准。
评分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速度快,不错
评分不错。很好,很好的一本参考资料。
评分好书,彩图特多特清晰
评分书质量不错,快递比较及时。
评分等一个多星期,气得我干了好几波奶茶,关键是内容也太简单,不行,还得干几波奶茶!!
评分不错的书,趁着有活动新买的收起来吧。
评分好书,彩图特多特清晰
评分入门不错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