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野菜图鉴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野菜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全儒 著,央美阳光工作室 绘
图书标签:
  • 野菜
  • 中国野菜
  • 野生植物
  • 植物图鉴
  • 自然生态
  • 中国自然
  • 植物识别
  • 食用野菜
  • 野外生存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50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4310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字数:48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野菜图鉴》是“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系列图书紧扣“中国”这一主题,从自然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科学系统、面面俱到地为读者展现了全部中国本土野生可食用植物,是一部极具知识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中国野菜大典。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野菜图鉴》分为草本篇、木本篇、藤本篇3篇,介绍了530余种中国野菜。每种均详尽地介绍了野菜名称、别称、主要分布地区、拉丁文,以及详尽的外表形态、食用部位、食用方法、野外识别要点。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野菜图鉴》所讲述的每一种野菜,都配有手绘彩色插图,包含整株图、各部位详细解析图。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野菜图鉴》在书后附有简明的内容索引,更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野菜图鉴》让读者朋友可以直观、详细地了解中国野菜知识,极具实用性,精美的精装装帧,更是适合家庭阅读与收藏。

作者简介

  刘全儒,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全儒,1963生于山西朔州,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IUCN中国植物专家组成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科技部、环保部重大基础专项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世界沟瓣属 (卫矛科)的分类学研究”。参加《中国高等植物》莲科、睡莲科、莼菜科、金鱼藻科、悬铃木科、伯乐树科、花荵科、田基麻科、五福花科、败酱科、川续断科以及《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瓶儿小草科、卫矛科、亚麻科、酢浆草科、古柯科等部分科属的编写。发表论文70余篇,参加编写教材、专著及科普书籍20余部。

内页插图

目录

草本篇
2 阿尔泰狗哇花
2 凹头苋
3 凹叶景天
3 巴天酸模
4 白苞蒿
4 白车轴草
5 白花败酱
5 白花菜
6 白花鬼针草
6 白花碎米荠
7 白茅
7 白香草木樨
8 白芷
8 白子菜
9 百里香
10 荸荠
11 萹蓄
12 变豆菜
12 播娘蒿
13 薄荷
14 菜蕨
15 蚕茧草
15 草本威灵仙
16 苍术
17 糙叶败酱
18 草甸碎米荠
18 草木樨
19 叉分蓼
19 长萼鸡眼草
20 长叶轮种草
20 朝天委陵菜
21 车前
21 扯根菜
22 齿果酸模
22 川芎
23 川续断
23 垂盆草
24 莼菜
25 刺儿菜
25 刺芹
26 刺穗藜
26 刺苋
27 刺芋
27 大齿山芹
28 酢浆草
29 大车前
29 大刺儿菜
30 大蓟
31 大蝎子草
31 大叶芹
32 大叶石龙尾
32 丹参
33 地肤
34 地锦草
34 地梢瓜
35 地笋
36 地榆
37 东北百合
37 东北堇菜
38 东北土当归
38 东北羊角芹
39 东方草莓
39 东风菜
……
木本篇
215 白刺
215 白鹃梅
216 白簕
216 扁核木
217 波缘楤木
217 稠李
218 臭常山
218 臭牡丹
219 垂柳
219 慈竹
220 刺果茶藨子
220 刺楸
221 刺玫蔷薇
222 刺五加
222 刺榆
223 楤木
223 达乌里胡枝子
224 大果榕
224 大果榆
225 东北扁核木
225 东北茶藨子
226 冻绿
226 豆腐柴
227 倒提壶
227 杜仲
228 复羽叶栾树
228 枸杞
229 枸树
229 桂竹
230 核桃楸
230 黑枣
231 红松
232 胡枝子
232 虎榛
233 花椒
234 华山松
…… ……
藤本篇
280 菝葜
280 薜荔
281 穿龙薯蓣
281 打碗花
282 大山黧豆
283 党参
284 地果
284 鹅绒藤
285 葛
286 葛枣猕猴桃
286 狗枣猕猴桃
287 广布野豌豆
287 黑果菝葜
288 何首乌
289 华东菝葜
289 假香野豌豆
290 绞股蓝
291 金银花
……

精彩书摘

  刺玫蔷薇

  Rosa davurica Pall.

  别名:刺玫蔷薇、刺玫果。

  科属:蔷薇科蔷薇属。

  生境分布:常生长在山坡杂林或林缘灌丛中,海拔可达2500m,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内蒙古、河北。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株高可达1.5m,多分枝,小枝细而平滑,紫褐色或灰褐色,具黄色皮刺,枝条基部的皮刺常成对而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1枚,长圆形或阔披针形,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叶面深绿色,无毛,叶背有白霜,疏生短柔毛和腺点,中脉和侧脉突起,边缘中部以上具细锯齿;复叶有长叶柄,小叶近无柄,叶柄和叶轴有柔毛、腺毛和稀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卵形,边缘有带腺锯齿,下面被柔毛;花单生于叶腋或2~3朵簇生为伞房花序,苞片卵形,边缘有腺齿,下面有柔毛和腺点,萼筒近圆形,无毛,萼片披针形,有腺毛,边缘具不整齐锯齿;花瓣5枚,粉红色,倒卵形;花柱离生,被毛;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具宿存萼片。花期春季,果期秋季。

  ·食用部位和方法 果实可食,富含多种维生素,在8~9月采摘成熟果实,去宿存萼,洗净,切开晒干,磨碎,风选去除茸毛,生食或做果酱,有健脾胃、助消化的食疗效果。

  ·野外识别要点 本种小枝无毛,紫褐色或灰褐色,具黄色皮刺,枝基部皮刺常对生;羽状复叶,叶背有白粉,边缘中部以上具细锯齿;花粉红色,苞片、萼片和花瓣有毛,苞片和萼片边缘有齿;果近球形,光滑。

  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

  别名:五加皮、刺拐棒、刺花棒。

  科属:五加科刺五加属。

  生境分布:常生长在阴坡疏林或灌丛中,海拔可达2000m,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四川。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株高2~6m,多分枝,茎、枝密生细刺,刺直而细长,针状;掌状复叶互生,叶柄疏生细刺,有棕色短柔毛;小叶通常5枚,偶有3枚,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形,纸质,长达13cm,宽达7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叶面暗绿色,叶背淡绿色,两面沿脉有毛,侧脉6~7对,边缘有双重锐锯齿,近无柄;伞形花序单生枝顶,或2~6个组合成球状,总花梗较长,花密集,花梗短,略有毛;花紫黄色,萼片全缘,偶有不明显5小齿;花瓣5枚,卵形;雄蕊5枚;子房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浆果状核果,具5棱,成熟时黑色。花果期6~10月。

  ·食用部位和方法 嫩叶和幼芽可食,在4~6月采收,洗净,入沸水焯熟,再换清水浸泡,凉拌、炒食、做汤或掺面蒸食。

  ·野外识别要点 茎、枝有细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5枚,边缘具重锯齿。花紫黄色,花序梗和花梗近无毛,花瓣5枚,花柱5裂,合生成柱状。

  何首乌

  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

  别名:多花蓼、紫乌藤、夜交藤。

  科属:蓼科何首乌属。

  生境分布:常野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海拔可达3000m,分布于中国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台湾。

  何首乌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据说武则天称帝后,为求长寿,便命药师为其炼仙药。那药师便用黑豆与何首乌炼出丹药,专供武则天服食,武则天一直活到82岁。

  ·形态特征 多年生藤本。根细长,末端为肥大的块根,暗褐色;茎缠绕,长2~4m,多分枝,具纵棱,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狭卵形或心形,长4~8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两面光滑无毛,全缘或微带波状;具长叶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部具膜质苞片;花小,花被绿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枚,不等长;雌蕊1枚;柱头3裂,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显的3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食用部位和方法 嫩茎叶可食,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在春秋季采摘,洗净,入沸水焯熟,炒食或做汤;块根也可食用,富含淀粉,常用于制作淀粉或酿酒。

  ·野外识别要点 缠绕植物,叶互生,狭卵形或心形,具膜质托叶鞘;圆锥花序;瘦果3枚,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显3翅。

  菜谱——何首乌蒸猪肝

  食材:何首乌块根30g,猪肝片250g,枸杞10g,姜3片,麻油、生油、盐、葱段、白糖各适量。

  做法:将块根去须根,洗净,用温水浸泡约5小时,切片;猪肝洗净,切片,略放入调料腌渍;枸杞洗净;将所有材料一起放入容器内,拌匀,入锅大火蒸约10分钟即可。此菜具有补肝益肾,养血乌发的功效。

  ……

前言/序言

  从神秘莫测的史前生物到飞翔的鸟类,从鱼到虫,从田间地头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到美丽炫目的观赏花卉……有阳光雨露的地方,就有植被和动物的繁衍与发展,它们依从着自然规律而发展变化,生生不息,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生态,不断创造着新生的美好,使一个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专业生物学家来说,研究大自然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的秘密更多的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情怀。它是年少时笼中蝈蝈的鸣叫,是追捕蝴蝶的童真,是天空种鸟儿掠过的身影,是稻谷成熟的喜悦,也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辩论和思考,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中国人辛勤劳动和积累经验的时光中和丰富的情感混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意象,如对土地的眷恋,对故乡的思念等。
  “中国之美——自然科普图鉴”是一套专为展现中国独有的自然生态之美而策划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包括《中国昆虫图鉴》《中国鱼类图鉴》《中国野菜图鉴》《中国野花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中国恐龙图鉴》《中国鸟类图鉴》《中国蝴蝶与蛾类图鉴》《中国田野作物图鉴》《中国古动物化石图鉴》,共计10册,其内容涵盖了从植物界到动物界,从古生物到现代生物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成果,是国内首部大型词典型自然科普图鉴。
  本套丛书由资深植物学、昆虫学、鱼类学、恐龙专家亲自撰稿,娓娓道来,科学权威。全套书的插图由国内著名的写实插画团队受邀绘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直接让你叫出它们的名字。科技绘画为人类拓展着对生物的认识和反映,那艺术视觉的张力、记述场景的再现、融合着水土木的生态环境——反映着融合的生命力,多角度展现了中国美丽的生物大世界,也展现了中国人运用智慧,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可以说不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生物工具书,更是一套送给普通读者、激励我们了解母体、热爱自然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普读物。
  谨祝,开卷有益。


《大地的馈赠:中国野生植物的诗与远方》 在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孕育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它们或生长于巍峨的山巅,或点缀于广袤的草原,或隐匿于幽深的密林,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编织着大自然的壮丽画卷。《大地的馈赠:中国野生植物的诗与远方》并非一本简单的图鉴,它是一次深入自然的探索之旅,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一次对生命顽强与美丽的礼赞。 本书聚焦于中国本土的野生植物,但其视野远不止于简单的物种识别。我们并非旨在提供一份详尽的分类学列表,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沉默的生命,去感受、去理解、去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古老的文献,探寻先民们与这些野生植物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深入到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中,观察它们如何适应极端的气候,如何与其他生物共生共荣;我们将聆听那些世代相传的关于植物的故事,体会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第一章:野性的召唤——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精灵 这一章,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出发,为读者建立起对中国野生植物的初步认知。不同于温室里娇贵的园艺品种,野生的植物更具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我们将解析它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呈现出的多样性,从北方的针阔叶混交林到南方的热带雨林,从青藏高原的雪线边缘到东部沿海的潮间带,每一个区域都孕育着独特的植物群落。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这是什么植物”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探究它们“为何是这样”的生存之道。例如,为何高原上的植物叶片会呈现出浓密的绒毛?为何沙漠中的植物根系会如此发达?这些看似微小的形态差异,都蕴含着它们与环境抗争、求得生存的智慧。我们将用生动的语言,结合精美的插画和摄影作品,揭示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从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到它们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细致入微地描绘它们的生命轨迹。 本章还将介绍一些在中国广泛分布且具有代表性的野生植物类型,例如,那些隐藏在田埂边的“野草”,它们看似平凡,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常常是很多农作物的前辈;那些点缀在山野间的“野花”,它们色彩斑斓,姿态各异,是大自然最自由的艺术表达;以及那些生长在荒地或废弃地的“顽强者”,它们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依然能够蓬勃生长,展现着生命不屈的韧性。 第二章:生生不息的智慧——野生植物的生存法则 在大自然严酷的筛选下,野生植物演化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存策略。这一章,我们将揭示这些隐藏在形态之下的生存智慧。我们将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植物的适应性演化。 抵御严寒与酷暑: 探索植物如何通过改变叶片形态、休眠机制、储存机制等来应对极端温度。例如,北方植物如何“冬眠”,南方的植物又如何应对高温和干旱。 繁衍的奥秘: 详细解读植物多样化的繁殖方式,不仅仅是种子传播,还包括根茎分株、块茎繁殖、孢子繁殖等。我们将展示它们如何通过风、水、动物,甚至特殊机制来传播自己的后代,延续种族。 与环境的对话: 深入研究植物如何与土壤、水分、光照、以及其他生物进行互动。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改良土壤,如何吸引传粉者,又如何防御捕食者。例如,一些植物会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驱赶害虫,另一些则会利用色彩和气味来吸引益虫。 群落的协同: 探讨在自然界中,植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复杂的群落。我们将分析不同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竞争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维持着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本章,我们将特别关注一些在中国具有独特生存策略的植物,例如,高山植物如何在稀薄的空气和强烈的紫外线下生存;湿地植物如何适应缺氧的环境;石生植物如何扎根于坚硬的岩石之中。这些案例将生动地展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 第三章:文明的根脉——野生植物与人类的千年情缘 人类文明的曙光,早已与身边的野生植物紧密相连。这一章,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野生植物在中国文化、历史、以及物质文明发展中的深刻烙印。 从采集到驯化: 回溯人类早期对野生植物的认知过程,从最初的采集者,到逐步发现和利用它们的价值,最终走向农业的起源。我们将讲述一些重要的野生植物如何被人类发现并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熟悉的农作物,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 医药的宝库: 深入挖掘野生植物在中国传统医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野生植物,以及它们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功效。这部分内容将基于历史文献和民间经验,而非现代医学的严格验证,重点在于展现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饮食的馈赠: 探索野生植物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变迁。从野菜的食用,到香料的开发,再到一些具有特殊风味的野生植物,它们构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风貌。我们将讲述一些经典的野菜吃法,以及它们如何被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艺术与象征: 探究野生植物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学、以及哲学思想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例如,竹子象征坚韧不拔,梅花象征傲骨,荷花象征高洁。这些植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质属性。 我们将借助古代诗词、绘画、民间传说等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地再现人与植物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这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利用,更是关于情感的寄托,关于精神的传承。 第四章:消失的足迹与重生的希望——保护我们共同的宝藏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曾经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这一章,我们将审视野生植物生存环境的变迁,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保护这些宝贵自然遗产的重要性。 栖息地的丧失: 分析城市扩张、农业集约化、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对野生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将以具体的案例,展示某些物种因生存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的现实。 外来物种的入侵: 探讨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土野生植物生态系统的威胁,它们如何凭借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竞争力,挤占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 气候变化的冲击: 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分布、生长规律、以及繁殖周期的影响。例如,一些物种可能因为温度升高而无法适应,或者因为降雨模式改变而面临生存困境。 保护的意义: 强调保护野生植物不仅仅是为了保留物种的多样性,更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野生植物是基因库,是潜在的医药资源,也是维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节。 行动的力量: 介绍当前中国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物种迁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等。同时,也将呼吁公众参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不随意采摘野生植物,支持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发展,提高环保意识。 本章将带领读者思考,当我们失去了一片森林,当我们看到一个物种消失,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反思,唤醒更多人对野生植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让这些“大地的馈赠”能够世代相传,继续为我们的地球增添生机与活力。 结语: 《大地的馈赠:中国野生植物的诗与远方》并非终结,而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走出书斋,去亲近自然,去观察那些隐藏在日常景观中的生命之美。每一株野草,每一朵野花,都蕴含着生命的奇迹和进化的智慧。愿我们能够以一颗敬畏之心,去感受、去理解、去守护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奇迹的土地。让我们一起,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感受野生植物带来的诗意与远方,体味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本土生态图景。它没有刻意去追逐那些光彩夺目的珍稀物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默默生长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普通生命。这种“返璞归真”的视角非常难得。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带着,穿梭于不同的气候带,体验着生命力的顽强与韧性。书中对植物适应环境的策略描述得生动有趣,而不是生硬的科学术语堆砌。比如,某些植物如何在贫瘠的土壤中扎根,又是如何与昆虫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关系,这些故事性极强的描述,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它让我意识到,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多样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奇妙得多,而这本书,就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钥匙,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门后的广阔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户外徒步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满足我对未知物种好奇心,又不会因为过于学术化而让我望而却步的参考书。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它的排版布局非常巧妙,信息密度高却不显得拥挤,关键信息点总能被突出显示,比如关键的识别特征和生长习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既保证了科学图示的准确性,又避免了过度美化带来的信息失真。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所记录对象的极大尊重。我甚至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去辨认了几种我曾在山间瞥见的植物,准确率之高让我惊喜。这不仅仅是一本“看”的书,更是一本“用”的书,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野外探索的乐趣和信心,让每一次的跋涉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感实在是太强了,简直是为那些对美学有要求的人量身定做。从封面选用的那种带有纹理的纸张,到内页插图的细致描绘,无不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品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植物的整体形态和局部细节时的切换自如。宏观上,它能展示植物在特定地形中的生存状态,展现出环境的压迫感或包容性;微观上,对花蕊、叶脉的特写又细致到令人赞叹,仿佛可以用放大镜来审视这些生命的微小奇迹。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路边野草,发现它们也拥有不输名贵花卉的精致结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自然科学知识包装成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与自然对话的宁静时光。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对图鉴类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总觉得它们不外乎就是枯燥的物种分类和拉丁学名堆砌。然而,这本图鉴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方式极其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科普读物的晦涩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一特定植物群落时所营造出的那种氛围,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清新和露水的味道。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些东西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它们是如何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比如,书中对不同季节光照变化如何影响植物形态的描绘,真是精妙绝伦,展现了一种动态的生态视角,而不是静止的标本展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充满哲理的自然散文集,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感悟,让人不禁停下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远超我对于一本普通图鉴的预期。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自然生态的图鉴,光是翻开封面就让人心生向往,那些精心绘制的植物插图,色彩饱满又不失细腻,仿佛能感受到每一片叶子的脉络和每一朵花的芬芳。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不同生态环境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从高耸的山脉到蜿蜒的河流,再到广袤的平原,作者似乎在用画笔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沉浸式的野外探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那些关于植物生长的记录,虽然专业,但表述方式却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是对植物学知之甚少的门外汉,也能从中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爱不释手,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本珍贵的艺术品。我期待着能带着它,走入那些被书页描绘的自然秘境,亲眼去印证书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唤醒我们对本土自然敬畏之心的艺术宣言。

评分

给爸爸买的,爸爸很喜欢看

评分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野菜图鉴

评分

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层次的差距,从日常细节可见!

评分

书很好,就是包装还有待加强,书都折了,看着不舒服

评分

不错的书籍,包装很好,快递给力,店家辛苦了!

评分

京东的活动每次都给力,物流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最重要的就是书好……

评分

一套的,本来不太喜欢这本的,不过也涨姿势了,嘿嘿

评分

中国野菜图鉴,这本书,内容比较简单。

评分

印刷精美,喜欢花花草草的可以买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