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从容的底气》是林清玄首部为都市人群量身选编的“从容”读本。全书共六辑,分别为:《保持梦想的心》《生命的转化》《与财富无关》《把烦恼写在沙滩上》《走夜路看脚下》《感谢困难》。在林清玄看来,现代城市生活因为过度的忙碌和追求成功,使人们都像热锅上的蚂蚁,被一种不可控制的匆忙节奏所主宰,每天的时间都被零碎地分割,很少人可以从容地过日子。“从容的生活是知道即使我再紧张再迅速,也无法使地球停止一秒,那么何不以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呢?唯有从容的生活才能让人自重。”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zui好的礼物。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首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5岁入山修行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畅销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文章曾多次入选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华语教材及大学国文选,还曾被收入中国大陆高考语文试卷,其作品在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林清玄的文字,仿佛是清冽的泉,是婷婷袅袅的雾,一切都那么纯净,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看似无心之说,却又蕴意无穷,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温暖,像大山深处积聚了百万年的矿脉,像幽暗的古井中微澜全无的止水,虽然不是张扬直接的,却在无声无息中,带给你无穷无尽的力量。我喜欢上了这种味,一种淡的味。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
——千里快哉风
林先生的书总给人一种深省,就像夏天里的一杯清茶,清心润肺,发掘出人心的真,善,美。叫人放下尘世的执着,贪求与欲望,揭露人性的缺陷,我相信看过他书的人,总会被他的真情所感染!
——38.7℃
目录
第一章 保持梦想的心
梦打破了
不南飞的大雁
木炭与沉香
保持梦想的心
时到时担当
箩筐
我的少年时代
掌中宝玉
石上栽花
企业家的梦
第二章 生命的转化
活珍珠
大象与小木柱
一生从容
林边莲雾
黄玫瑰的心
一滴水到海洋
无关风月
林妈妈水饺
随俗罢了
一步千金
第三章 与财富无关
存在的理由
生命的化妆
油面摊子
梅香
阴阳巷
牛肉汁时代
谦卑心
珍惜一枝稻草
开市不赚
幽冥钟
第四章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山谷的起点
快乐真平等
落菊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开悟鞋垫
宝贝
自由人
城市之心
季节之韵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第五章 走夜路看脚下
前世与今生
小孩子的心境
桃花心木
吾心似秋月
步步起清风
最后一泡茶
航行于创作之海
承担美好的价值
人在江湖
不受第二支箭
第六章 感谢困难
感谢困难
下下签
发芽的心情
被失败的苹果击中
伤心渡口
真正的桂冠
洛桑夜船
冰糖芋泥
不封冻的井
受苦真好
精彩书摘
一生从容
在孙中山纪念馆,每逢假日,总有许多青少年溜直排轮鞋,还有一些教练免费指导。
我喜欢看人溜直排轮鞋,因为它充满了力、美与速度,如果再年轻几岁,我也想来学溜滑轮。
散步的时候,只要路过孙中山纪念馆,都会转进去看人溜滑轮,我最喜欢在入口的地方,看教练教导初学滑轮的人。
教练的开场白经常是:“溜滑轮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跌倒,如果我们懂得跌倒而不受伤,就不会害怕跌倒,学会溜滑轮就很快了。溜滑轮和骑自行车一样,一定会跌倒,不跌倒是不可能学会的。”
教练开始示范,高速跌倒时要如何翻滚,撞到东西时要如何闪避,失去平衡时要先保护重要部位……
看着教练在那里不断地跌倒,我忍不住想:“跌倒的学问可真大呀!”
接着,换学员练习跌倒,他们一个个穿戴整齐,有多种安全保护,头盔、护膝、护腕等等,很像外星来的兵团在练习作战。
“一、二、三,扑倒!”
“一、二、三,前滚翻!”
“一、二、三,侧滚翻!”
“一、二、三,相撞!”
听着教练的指挥,学员不断地练习,看来非常有趣。学跌倒学得差不多了,教练问:“还怕跌倒的,请举手!”
没有人举手。
“现在,可以自由带开,去溜滑轮了。”教练宣布。
一群人于是往空旷的广场溜去,仿佛射出去的箭。
每次,看人学跌倒,总使我深有感触,想到在实际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去跌倒,也从未有人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你的感情会跌倒!你的学业会跌倒!你的事业会跌倒!你的人际关系会跌倒!因为人生和溜滑轮一样,一定会跌倒,不跌倒就不叫做人生!”
由于没有学过跌倒,在每一次跌倒时总是伤得很重,甚至个性比较刚烈的、比较要求完美的人,一跌倒就完了、绝望了、万念俱灰了。
当我们看到有些人为了极轻微的跌倒,就自伤、自残、自戕、自杀,做出比实际跌倒更严重百倍的自我凌虐时,内心总有深深的同情,在同情的时候又忍不住会问:为什么没有人教我们跌倒,为什么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过跌倒?
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不要深陷感情的泥沼!”
却很少告诉孩子:“在感情受伤时,正是显现风格的最好时机,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要善待自己。”
我们总是说:“要尽一切可能地追求成功!”
却很少说:“在追求成功的路途上,要给自己留空间,给别人留余地!”
我们总是说:“往前冲,什么都不用怕!”
却很少在往前冲时戴头盔、护膝、护腕,做好保护措施,并预先演练跌倒。
人生里的跌倒与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跌倒的价值是使人坚强,失败的意义则是让我们更珍惜人生。一个人如果学会跌倒、学会认识失败,等于是学会人生的一半了。
不怕跌倒、不畏失败,就能生起一些从容。
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最好的礼物。
当我沿街散步,看到美丽的街景,总会停步;看到动人的情境,也会驻足;随情随性地穿街过巷,然后回头看到人潮与车流,向不可知的地方奔赴,我总庆幸自己是个作家,有一些内在空间,有一点从容。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希望的请帖,我只要每天拿这张请帖,就能立即抵达繁花似锦的彼岸。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美好的安慰,我只要每天有新的思维,就能很快发现失败和跌跤的意义。
我不是那么烦恼,也不是那么在意!
我不会那么执着,也不会那么僵化!
我不想那么缓慢,也不想那么着急!
我不爱那么虚无,也不爱那么现实!
我已穿了文学的轮鞋,也跌倒过数回,我还会自由地去溜滑轮,比起昔年,我已学会了从容。
……
前言/序言
《心之所向,便是远方》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苏语若] 内容梗概: 《心之所向,便是远方》是一部深度探索人生意义、内在成长与外部实践之间微妙联系的散文集。全书以一位行走于不同人生阶段、经历过不同风景的独立思考者视角,通过细腻而富含哲思的文字,引导读者审视内心的声音,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并勇敢地踏上前行之路。 本书并非一篇宏大的叙事史诗,也非密集型的理论解析,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篇章构成。这些篇章如同散落在人生旅途中的点点星光,或明或暗,却共同勾勒出一条通往更深邃自我和更广阔世界的精神航线。作者以其独到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却意味深长的瞬间,无论是清晨窗外的一缕阳光,一次偶然的对话,还是一段沉思的独处,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第一部分:内观之镜——照见真实的自我 在这一部分,作者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被社会赋予的期待所束缚,以至于迷失了真实的自我。《心之所向,便是远方》以温和而坚定的笔触,拆解“应该”与“想要”的界限,鼓励读者放下不必要的包袱,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被遮蔽的光》:探讨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压抑或忽视的自身特质和天赋。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反思童年时的兴趣、青年时的迷茫,最终找回那些被遗忘的闪光点,并将其转化为生命的力量。她用生动的比喻,将这些被遮蔽的光描绘成潜藏在土壤下的种子,等待被唤醒,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情绪的语言》:分析了不同情绪背后的信息,倡导用一种更积极、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喜怒哀乐。作者并非提倡压抑负面情绪,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信号,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未被满足的渴望。通过分享自己处理焦虑、失落、甚至愤怒的经历,作者展现了情绪如何成为通往更深刻自我理解的桥梁,而非阻碍。 《信任的基石》:聚焦于建立对自身内在智慧的信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过度依赖外部评价。作者则认为,真正的力量源于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她通过讲述自己几次勇敢做出与众不同选择的经历,强调了这种内在信任的建立过程,以及它如何成为我们做出重要决策时的可靠指南。 第二部分:边界之画——绘制清晰的自我界限 清晰的自我界限是健康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基石。《心之所向,便是远方》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划定并维护自己的空间,同时又不失温情与连接。 《温柔的拒绝》:这是一篇关于如何说“不”的文章,但并非生硬的拒绝,而是以一种充满尊重和同理心的方式。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在工作中、生活中,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她认为,学会拒绝,实际上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一种负责,也是对珍贵关系的一种保护。 《同频的吸引》:探讨了如何通过清晰地展现真实的自我,来吸引那些真正与自己频率相同的人。作者认为,刻意迎合只会带来短暂的表面和谐,而真实的自我流露,即便会筛选掉一部分人,却能换来更深层次、更持久的连接。她用“磁场”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吸引力。 《独立而非孤立》:区分了独立与孤立的概念,强调了在保持个人独立性的同时,维系高质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如何在独处中获得滋养,又如何在群体中保持自我,而不被同化。她用“岛屿”与“大陆”的比喻,阐释了拥有独立精神的同时,也能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第三部分:行动之翼——将内心力量付诸实践 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还需要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抵达远方。《心之所向,便是远方》的第三部分,着重于如何将内观的成果,转化为积极的实践,勇敢地追求心中的目标。 《微小进步的力量》:作者反思了许多人因为追求宏大目标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并提出“微小进步”的重要性。她通过分享自己如何通过分解目标、设定小步,最终实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经验,展现了积跬步至千里的智慧。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仅降低了行动的门槛,也带来了持续的成就感。 《拥抱不确定》: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不确定性无处不在。作者鼓励读者不再将不确定视为威胁,而是将其看作是探索和成长的机会。她分享了自己如何在面对职业转型、人生规划的未知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从中发现新的可能。这种拥抱不确定,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热爱与坚持的交织》:探讨了如何在高压和挑战面前,保持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并将其转化为持久的动力。作者认为,真正的坚持并非源于盲目的固执,而是源于对内心热爱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持续投入。她用“火种”的比喻,描绘了当热爱成为内在火焰时,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的力量。 《创造属于自己的“远方”》:本书的最后一章,是对所有前述观点的升华。作者认为,“远方”并非一个固定的目的地,而是一个不断被创造、被定义的过程。它关乎我们的内心选择,关乎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她鼓励读者,勇敢地打破固有框架,去设计、去建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远方”,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整体风格与亮点: 《心之所向,便是远方》的语言风格清新、真诚,富有诗意和哲思。作者善于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意象,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作者真实的生活体验、深刻的反思和温暖的鼓励。 本书的亮点在于其实践性和个体化。它并非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框架和一种行动指南,帮助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无论读者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在书中找到启发和力量。作者鼓励读者成为自己人生航程的掌舵者,勇敢地驶向那片属于自己的、心之所向的远方。 总而言之,《心之所向,便是远方》是一本能够陪伴读者进行深度自我探索、重塑内在力量、并勇敢付诸行动的读物。它将引导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清晰地界定自我,并最终更有力地去创造属于你的生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