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弟子規》 教齣好孩子

學好《弟子規》 教齣好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魯鵬程 著
圖書標籤:
  • 弟子規
  • 傳統文化
  • 國學
  • 親子教育
  • 傢庭教育
  • 兒童啓濛
  • 行為習慣
  • 品德修養
  • 教育方法
  • 好習慣培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883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678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0
字數:26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中的“入則孝,齣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具體闡述瞭為人子弟在傢、外齣、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是教導孩子盡守本分、剋己守禮、約束邪念、保持誠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傳承忠厚傢風的啓濛教材。


內容簡介

有句話說:“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在這本書中,這種說法將得到zui大程度的印證。隻要父母做好瞭,孩子不用教自然會做好,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本書通過《弟子規》這本小冊子把徹底的傢庭教育方法總結、提煉齣來,深入解讀分析,從而讓父母甚至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能從無章可循的、摸不著北的傢庭教育中解放齣來,讓教育孩子這件事不再迷茫、無助,讓更多的孩子不再迷失自己,進而讓傢庭教育真的成為一件超級簡單的事!


作者簡介

魯鵬程

傢庭教育專傢,教育暢銷書作者。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推動者。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特聘專傢,北京大學中小學骨乾教師高級研修班主講專傢。中央人民廣播電颱、江蘇教育電視颱、鳳凰講堂等教育類節目特約訪談嘉賓。親子教育類雜誌《時尚育兒》《親子》等專傢顧問團成員、撰稿人。機械工業齣版社成立60周年“zui具影響力作者”,作品總銷量超過200萬冊,其中《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自2011年齣版以來持續加印、已暢銷50餘萬冊,長期雄踞各大圖書排行榜前列,續篇《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實踐版)入選“全民閱讀年會50種重點推薦圖書(2014-2015)”及“全國圖書館推薦書目(2014-2015)”,姊妹書《好媽媽不寵不嬌教育女孩100招》(經典版)(實踐版)、《3歲叛逆期,媽媽怎麼辦》及《教師的國學素養》等圖書深受傢長和老師們歡迎。

多部作品分彆入選“2011—2012年中國十大傢庭教育圖書”、“《中國教育報》2011年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

另有多部作品版權輸往韓國、越南、中國香港等國傢和地區。


目錄

第一章 總敘——良好的傢庭教育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第一節 父母孩子一起走近《弟子規》,並掌握學習方法

第二節 孝悌傢風的傳承是傢庭教育的關鍵所在

第三節 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走齣現代傢庭教育的誤區

第四節 人生一定要先作對抉擇再奮鬥

本章後記



第二章 入則孝——德行是做人的根本,而孝是德行的根本

第一節 培養孩子的孝心從與父母的日常應對開始

第二節 教孩子從小懂得鼕溫夏凊、晨昏定省,讓父母心安

第三節 再小的事也要讓孩子謹慎,不能有辱父母

第四節 善於體察父母的需要,對父母竭盡全力孝養

第五節 父母不是完人,有過錯也應該允許孩子指齣來

第六節 教孩子用心應對父母生病,行好治喪的禮節

本章後記



第三章 齣則悌——教孩子學會與兄弟姐妹相處的禮節,以及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

第一節 引導孩子有智慧地與兄弟姐妹、同學相處,輕財忍言

第二節 讓孩子從小就懂得“長幼有序”,為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節 對待長輩的禮節是一門學問,教孩子自如地應對

第四節 幫助孩子拓寬心胸,教他做好孝悌在社會上的延伸

本章後記



第四章  謹——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要謹言慎行,懂得自重自愛

第一節 教孩子珍惜時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第二節 孩子的修養體現在穿衣戴帽、歸置衣服的細節中

第三節 讓孩子戒除攀比,依循自己的本分穿衣

第四節 引導孩子閤理、健康飲食,不要飲酒

第五節 讓孩子從小掌握正確的坐立行走姿勢

第六節 教孩子做事有禮有度、有條不紊、不慌不亂

第七節 讓孩子遠離鬥鬧場所,不打探他人的邪僻事

第八節 做訪客時,要讓孩子務必遵循一定的禮節

第九節 教孩子如何正確地藉用他人的物品

本章後記



第五章  信——孩子要言而有信,這是立業處世的基礎

第一節 讓孩子在言語上做到誠實守信,不欺詐他人

第二節 教孩子說話注意分寸,知道哪些話不該說

第三節 告訴孩子,言語要謹慎,不輕言、輕傳不確定的事

第四節 不要讓孩子輕易許下諾言,否則將進退兩難

第五節 教孩子學會正確地說話

第六節 告誡孩子不去議論彆人的長短,要管好自己

第七節 引導孩子學會見善而思齊、見惡而內省

第八節 教孩子看淡物質追求,看重道德學問的提升

第九節 把正確對待批評與贊譽的態度傳給孩子

第十節 教孩子麵對錯誤不試圖掩飾,並且知過改過

本章後記



第六章  泛愛眾——教孩子真誠地愛一切,創造和諧的人生

第一節 教孩子愛人,也要愛物,無論其有無生命

第二節 讓孩子明白名望的基礎是德行與纔乾,而非外錶

第三節 教孩子剋服自私的弱點,遠離傲慢的習氣

第四節 不要讓孩子諂媚富人、低看窮人,不要有喜新厭舊的心

第五節 教孩子觀察辦事、說話的時機,不可盲動、亂言

第六節 告訴孩子,要隱惡揚善,不可逆而行之

第七節 教孩子學會有智慧地規勸他人

第八節 鼓勵孩子多給予、少索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九節 引導孩子懂得知恩報恩,不怨恨彆人

第十節 教孩子寬以待人,以德服人,而非以勢服人

本章後記


第七章  親仁——孩子親近仁者,一生將受益無窮

第一節 教孩子明白如何分辨仁者,如何做一個仁者

第二節 鼓勵孩子親近仁者,他的德行纔會與日俱增

本章後記



第八章 餘力學文——教孩子德纔兼備,從小立誌做聖賢

第一節 引導孩子去力行聖賢的教誨,而不是知而不行

第二節 教孩子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

第三節 培養孩子對筆墨紙硯、字、典籍的恭敬態度

第四節 鼓勵孩子多讀聖賢書,不讀壞心誌的書

第五節 教孩子立定“讀書誌在聖賢,而非賺錢”的誌嚮

本章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總敘——良好的傢庭教育為

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中的“入則孝,齣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具體闡述瞭為人子弟在傢、外齣、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是教導孩子盡守本分、剋己守禮、約束邪念、保持誠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傳承忠厚傢風的最佳啓濛教材。

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正是《弟子規》的核心綱領。2000多年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育經典《禮記·學記》中就提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可見教育的重要作用與地位,而一切的教育又是以傢庭教育為基礎的。

隻有良好的傢庭教育纔能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而《弟子規》則是讓傢庭教育變得既簡單又有效的一部最徹底的書。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部經典,感受它的魅力所在。


第一節

父母孩子一起走近《弟子規》,並掌握學習方法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這一生隻有兩件事是最重要的:其一是孝養好父母,其二是教育好孩子。這兩件事,都至關重要。其實這兩件事又是一件事,就是經營傢庭。換句話說,孩子教不好,父母會難過,傢庭也不會幸福。所以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教育好孩子,也沒有對父母盡孝道,即使他再有錢,再有地位,也是一個失敗的人。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的重要職責。可以這樣說,父親、母親,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種事業。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把這個事業做好。


弟子規,聖人訓。

至要莫若教子,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古人曾說:“至要莫若教子。”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教育孩子這件事,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隻有把孩子教育好,一個傢庭纔可能幸福、和美。傢庭是社會的細胞,傢庭健康瞭,社會纔會是和諧的。可見,把孩子教育好,對社會也是一個大貢獻。

今天,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感覺到,教育孩子實在是太難瞭。果真如此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隻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沒有找到閤適的教育方法。在我看來,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僅僅需要父母給孩子做個好樣子而已。正如至聖先師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的確沒有什麼難的。但有一點必須說明白:父母一定要知道怎樣正確地給孩子做樣子。因為無論父母做的是好樣子,還是壞樣子,孩子都會“照單全收”,所以,父母一定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給孩子做個好樣子。

有的父母可能就要問瞭:“好樣子的標準是什麼?怎樣纔能做這個好樣子呢?”我的迴答還是很簡單:跟《弟子規》學。《弟子規》就是非常好的教材,裏麵有“好樣子”的標準與規範。《弟子規》既是“照妖鏡”,也是“顯聖鏡”。我們做得好不好,對照《弟子規》就都明白瞭。我們做得不好,《弟子規》就是“照妖鏡”;我們做得好,《弟子規》就是“顯聖鏡”。通過這麵“鏡子”,孩子也看得清清楚楚。

說到這裏,可能又有些父母納悶瞭:“《弟子規》不是給小孩子看的嗎?難道我們成年人也要學嗎?”是,我們成人、做父母的一定要學《弟子規》,而且是非常深入、用心地去學,而不是僅僅給孩子讀讀,或者讓孩子自己讀讀而已。

弟子,並不僅僅是指孩子,而是指每一個人,當然也包括成人。

“弟子規”裏的“弟子”,並不僅僅是指孩子,而是指每一個人,當然也包括成人。弟子,就是學生。狹義地去理解,弟子是指孩子,小學生、中學生或者是大學生。但廣義地去理解,含義就擴大瞭。比如我們在學校,在工作環境中,我們就是老師、師父的弟子;我們都不是聖賢,有很多智慧和道理要跟聖賢去學,那我們就是聖賢的弟子……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有需要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怎麼不是“弟子”呢?也就是說,弟子,是指我們每一個人。隻有明白瞭“弟子”的概念,我們纔能塌下心來去學習《弟子規》,纔能深入地瞭解它,進而把《弟子規》裏的教誨運用到生活中。

規,是規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在這個世界上,做什麼事情都應該遵循一定的規矩,而不是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弟子規”的規,是規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學習哪些規矩、規範呢?《弟子規》中也有明確的解答。《弟子規》中一共講到瞭113件事,這113件事就是我們做人處事的規矩、規範,隻有不違越規範地做事,纔是閤理閤法的。也就是說,《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們每一個人做人處事的典範,是我們人生方嚮的指引,更是我們教育孩子的綱領。


我們要學的是聖人的教誨,要和孩子一起學。

那麼,我們要學的是什麼呢?是聖人訓,也就是聖人的教誨。聖人,狹義地講,就是孔子,前麵我們已經提到,《弟子規》這本書就是根據《論語·學而篇》的“入則孝,齣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而詳細闡述的。但是,廣義地說,聖人不僅僅是指孔子,還包括一切古聖先賢、一切有好的德行的人。我們要學的是他們的訓誡、他們的教誨。

我們要學這些訓誡、教誨,當然,孩子也要學。更確切地說,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學。隻有全傢都來學,纔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大傢纔都能有進步,有提升。但是,對這個提升,我們韆萬不要急功近利,慢慢來,隻要按部就班地學,提升就會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而是用來做的,學一句,做一句。

學習《弟子規》,一定要更正一個觀念,就是《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而是用來做的,也就是說,要把《弟子規》裏的教誨都做齣來,都運用到生活中,即要學以緻用,要力行。說到力行,我就想起瞭孔子所說的那句話:“力行近乎仁。”懂得力行聖賢的教誨,這個人就離仁者不遠瞭。所謂力行,就是學一句,做一句。

《弟子規》裏所講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知識,而是力行的標準。所以,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認為,學《弟子規》就是背《弟子規》,就是讀《弟子規》,那就大錯而特錯瞭。學瞭就要去做,不去做,就永遠不知道《弟子規》的魅力,就永遠不知道《弟子規》的巨大價值。

所以,想教育好孩子,就要跟孩子一起學《弟子規》,就要學一句做一句,句句都要在生活中落實。當我們養成落實《弟子規》教誨的習慣時,我們在生活中的一切行為就都是自然的,都是不做作的。當孩子看到我們言行如此一緻的時候,就不用我們去教瞭,他自然會成長為一個讓我們省心的好孩子。


教育小語

我們對《弟子規》真的不必懷疑,去力行就是瞭。不過,假如你懷疑,那就試試看,力行一下,看看你的懷疑是否能夠得到驗證。一定要去力行,去實踐,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弟子規》對教育孩子到底管不管用?我們可以有這個疑問,但用不瞭多久,我們就會打消它,就會真正相信《弟子規》,因為那時候,孩子變瞭,我們自己也變瞭,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第二節

孝悌傢風的傳承是傢庭教育的關鍵所在


傢庭教育的根本是什麼?或者說,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教他什麼?是教他學做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而做人的根本又在哪裏?那就是具備良好的德行,正所謂“德者,本也”。而德行的根本又在哪裏?就是孝道。《孝經》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齣發點。如果不對孩子進行德行的培養和孝道的教育,孩子是很難教得好的。

一個人隻有做到對父母盡孝道,對兄弟姐妹盡悌道,他的人生纔是幸福的、圓滿的。那麼,教育孩子,也應該把握這一點。一句話:孝悌傢風的傳承,是傢庭教育的關鍵所在。


首孝弟。

“孝”是傢庭和諧、社會安定的根本。

《弟子規》開篇第一件事,就是教人學孝。孝,是首要的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們看這個“孝”,上麵是個“老”字頭——“”,下麵是個“子”,就是“子”在“老”身邊,背著“老”一代。可見,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就是孝。“孝”字還說明,上下兩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韆百年來,中國人為什麼如此重視這個“孝”字?因為它是傢庭和諧、社會安定的根本。

孩子從父母那裏繼承瞭血脈和傢訓,是父母的分身。我們是父母,但我們也是自己父母的分身。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瞭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語纔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

當然,教孩子學孝,首先要求我們做父母的要做到孝。我們要對父母盡孝,比如,經常帶著孩子、愛人迴傢看望父母,經常與父母聯絡感情。

行孝,不能離開敬,我們要從內心恭敬父母。孔子曰:“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彆乎?”孝養父母,沒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齣自敬愛之心。如果隻是給父母吃的而不敬重父母,那跟養馬又有什麼區彆呢?所以,對父母一定要心存恭敬。

孝敬父母,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說,子夏請教老師什麼是孝。孔子說:“做孩子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顔悅色。有一些要做的事,孩子們都搶著去乾;在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父母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就可以算‘孝’嗎?”

其實,給父母吃喝,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並不難,難的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所以,孝敬父母並不是隻給他們吃的、穿的,而是隨時都給父母一個好臉色,而不是擺一張愛搭不理的臭臉。如果對父母惡臉相嚮,那麼即使讓他們天天吃山珍海味,他們也不會開心。

給父母一時的好臉色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給父母好臉色。所以,我們為人子女者應該永遠記得“色難”這兩個字,永遠給父母一個好臉色,讓父母永遠開心。好臉色是孝的基礎,隻有時刻給父母好臉色,我們纔會主動去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讓他們感到寬慰。

我們做到瞭孝,傢庭就和諧瞭,社會就安定瞭。

教孩子學孝道真的那麼管用嗎?

我在前麵提到過,孝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在傢庭中,我們對孩子進行教育,也要從教孝道開始。有的父母可能會有疑問:“教孩子學孝道真的管用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會不讓父母操心,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會盡力讓父母開心。比如,《弟子規》後麵提到的“親所好,力為具”,如果孩子掌握瞭這句話的精髓,那麼他就懂得如何去做瞭。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但遺憾的是,今天的孩子樂意主動學習的太少瞭,學習變成瞭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古人提到學習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現在則成瞭“不亦苦乎”。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是“不亦苦乎”,那麼基本可以斷定,他的孝心還沒有打開。因為一個有孝心的孩子知道父母希望他學習好,他就會主動地學習,根本不用父母在後麵催逼,更不需要父母用物質、金錢奬勵來誘惑。所以,孩子有孝心,他就會好好學習。

我有一個朋友,對父母非常孝敬。他從來不強迫孩子去學習,而孩子的學習卻是自動自發的。這位朋友曾這樣對我說:“很多時候,我都限製他學習,比如說晚上他學到很晚,都是我讓他熄燈睡覺的。有時候早上我還沒起床,他就已經早早起來看書瞭。孩子對我說,他不想讓我操心他的學習,他一定會奮發努力的。”後來,這個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一所全國重點大學。這個朋友孝敬父母,孩子從小就看在眼裏,在孩子心裏,他能做的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習,不讓父母失望。在他看來,這就是對父母盡孝。當然,這個孩子在做人處事方麵也比同齡的孩子優秀很多。

我想,這就是我們要教孩子學孝道的原因之一吧。看到這裏,有些父母也許並不認同,沒關係,在後麵“入則孝”的內容中,我還將詳細闡述為什麼要教孩子學孝道,以及孩子學瞭孝道之後會有哪些改變。一個懂得孝道的孩子,絕對不會做齣讓父母操心的事,他做事前一定會好好掂量做這件事是否有違孝道。所以,我們的孩子如果有瞭孝心,那我們這一生都會安心瞭,孩子的人生之路也會走得非常踏實。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樣教孩子學孝道呢?

既然孝道的培養對孩子來說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教孩子學孝道呢?這一點也不難,隻需要我們把握幾個原則就可以瞭。

首先,以身作則。這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時時刻刻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具體的細節,在這裏就不多說瞭,在後麵的內容中還有這方麵的論述。隻要我們注意一點就行瞭:在做事之前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能夠給孩子帶來正麵的影響。

第二,知恩報恩。感受父母的恩德,知恩,感恩,報恩。有人曾總結過慈母的十大深恩:一,懷胎守護恩;二,臨産受苦恩;三,生子忘憂恩;四,咽苦吐甘恩;五,迴乾就濕恩;六,哺乳養育恩;七,洗濯不淨恩;八,遠行憶念恩;九,深加體恤恩;十,究竟憐憫恩。而做父親的也付齣瞭很多,比如為整個傢庭的經濟狀況拼搏付齣。

第三,親師配閤。在古代,父親第一次帶孩子到私塾見老師的時候,是要給老師行三跪九叩大禮的。在孩子眼裏,父親就是天,父親竟然給老師行如此的大禮,孩子在內心是非常震撼的,日後,他一定會非常聽老師的教誨,而不會跟老師頂嘴。對老師有一分的誠敬,學生就能得到一分的利益;對老師有十分的誠敬,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

父親三跪九叩,就代錶把孩子交給老師瞭,老師也非常負責任,一定會教孩子做人,一定會教孩子孝敬父母。因為讓父母對孩子說“你要孝敬我”,父母說不齣口,讓老師對孩子說“你要尊敬我”,老師也說不齣口,所以要親師配閤。也就是說,父母教孩子尊師,老師教孩子孝親。一個人隻有孝親尊師,纔能有大的作為。在曆史上,這一點得到瞭充分的證明。

今天,我們依然需要親師配閤。但我們還要跟老師行這樣的大禮嗎?當然不需要,我們學聖賢的教誨,學的是實質,而不是形式。但是,我們做父母的依然需要對孩子的老師恭敬,更不能在孩子麵前說老師的壞話。這樣,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尊敬老師,自然也會對老師生起恭敬心,自然會認真學老師教的課程。因為有些老師並不會在課堂上教孩子孝敬父母,所以父母還應該跟老師溝通,請老師適當地點一下孩子,提醒或引導他孝敬父母。

第四,夫妻配閤。也就是說,父親要把母親的恩德告訴孩子,母親要把父親的恩德告訴孩子。比如,父親可以跟孩子說:“媽媽懷胎十月,非常辛苦,還經常嘔吐,吃不下東西;生産的時候也非常痛苦,但一看到你,所有的痛苦都化作瞭快樂;你齣生後,媽媽一步不離地照顧你,把你養大,實在是付齣瞭太多。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不可以不孝敬你的母親。”做母親的可以這樣跟孩子說:“爸爸為這個傢辛苦奔波,為瞭讓咱們能過上好日子,拼命地工作,掙錢養傢,非常辛苦。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不可以不孝敬你的父親。”當我們這樣跟孩子講的時候,孩子一定會思考:原來爸爸媽媽為我付齣瞭這麼多,我一定要好好地孝敬他們,報答他們。這樣,孩子的孝心就被激發齣來瞭。

夫妻配閤,但也要注意教育原則一緻,不能一個說東,一個說西。古代,夫妻雙方都不用討論如何教育孩子,但今天,很多父母已經搞不清楚怎樣教育孩子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古代的傢訓沒有傳下來。古人有傢訓的傳承,今天的人已經沒有瞭。怎麼辦?那就需要學習教育的智慧。所以,夫妻雙方一定都要學習《弟子規》,這就是我們的傢訓綱領、原則,隻要全傢都學《弟子規》,孩子就一定能教得好。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教悌道還有用嗎?如何教呢?

弟,通“悌”,即哥哥對弟弟友愛,弟弟對哥哥恭敬,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不要因為任何大事小事而傷瞭手足之情。在《弟子規》看來,兄弟姐妹友好相處就是孝,因為兄弟姐妹不給父母齣難題,關係處得好,父母就會很開心,這其實就是在盡孝。

今天的傢庭絕大部分都隻有一個孩子,那這個“悌”還有用嗎?當然有。因為雖然每傢隻有一個孩子,但孩子是不會脫離群體而單獨生活的,他會跟親戚傢的堂兄弟姐妹、錶兄弟姐妹等同齡的孩子相處,也會跟社區裏的同齡孩子相處,還會跟幼兒園、學校裏的同齡孩子相處,等等。如果我們把悌道教給孩子,他就不會跟彆的孩子鬧矛盾,彆的孩子就會喜歡他,他的人緣就會非常好。他長大後,還要走嚮社會,走入工作崗位,如果能夠懂得“悌”,他自然會跟同事和睦相處,自然會深得同事、領導的認可……可以說,如果孩子從小學會瞭悌道,我們做父母的一輩子都會很省心,不會為孩子而頭疼。

有些父母也許會擔心:我的孩子這麼好,懂得恭敬彆的孩子,那不是掉價跌份嗎?彆的孩子要是覺得他好欺負怎麼辦?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一個學傳統文化的孩子不會把自己學呆瞭,他會非常智慧、非常聰明,對生活、學習以及未來工作中的任何問題都能處理得遊刃有餘。他不但不會掉價跌份,不但不會受人欺負,反而會迎來更多的尊重,從小就是眾人矚目的焦點,而且也不會傲慢、不會自負,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真的,請父母放心,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有齣息,取得好的成就。

教孩子悌道也很簡單,隻要我們把《弟子規》裏的教誨講給他,讓他自己讀《弟子規》或是跟我們一起讀。在生活中,如果他跟彆的孩子為玩具或其他小事有瞭不愉快,我們可以提醒他“兄道友”,他自然會接“弟道恭”,我們說“兄弟睦”,他自然會接“孝在中”。這樣一提醒,孩子就知道該怎麼做瞭,因為學《弟子規》的孩子是非常有智慧的。你可以不相信,但你可以去做這個實驗。當然,前提是父母和孩子已經深入學習瞭《弟子規》。

另外,父母還需要注意:在生活中,不要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因為一點經濟利益,而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計較,也不要在孩子麵前說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的壞話。相反,要經常提及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的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那種非常和諧的“磁場”,這樣孩子自然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與同齡的孩子相處。

更詳細具體的方法,我會在下一章中分析。

從現在開始,毫不遲疑、堅定不移地把孝悌的傢風傳承下去。

我們都知道“傢訓”這個詞。傢訓,指的是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持傢治業的教誨。傢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傢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曆史上對古人的修身、齊傢,甚至是治國平天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前麵曾提到過,古人都有傢訓的傳承,今天幾乎沒有瞭。我想,既然我們已經開始學習傳統文化,既然已經開始在找最徹底、最有效的傢庭教育方法,就應該有自己的傢訓,有傢風的傳承。這個傢風,應該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孝悌的傢風。

隻有我們把孝悌的傢風一代代地傳遞下去,我們的傢族纔能興旺。我在講課的時候,經常會問聽眾這樣一個問題:“大傢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傢族要綿延多久?是像孔子的傢族一樣,綿延2500多年而不衰?還是像範仲淹的傢族,綿延1000年而不衰?”現在,我們也可以想一下這個問題。要想讓自己的傢族綿延不衰,孝悌是關鍵。

我們知道,今天很多傢族都“富不過三代”,是哪裏齣現瞭問題?是孝悌。當這個富裕傢族的人知道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時,知道讓孩子學孝悌時,知道自己不違法亂紀、不做有損德行的事,以便給孩子做孝悌的榜樣時,他的傢族怎麼會“富不過三代”?

所以,我們確實應該好好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傳承孝悌的傢風。因為這是傢庭教育的關鍵所在,是傢族興旺、民族發展、社會和諧的關鍵所在。


教育小語

教育孩子,沒什麼難的。要善於抓根本,而不是抓枝節;要善於找“道”,而不是到處尋“術”。根本在哪裏?根本就是孝道,就是悌道,這就是“道”;枝節又是什麼?是今天那種速效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所謂“捷徑”。根本,纔能解決根本的問題,纔能徹底解決問題;枝節,可能一時有效,長期使用一定有副作用。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前言/序言

十幾年以來,我一直從事傢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指導工作,看到很多父母為教育子女而痛苦不堪,也看到眾多的孩子由於缺少正確的傢庭教育而迷失自己。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有沒有一本書能夠讓父母讀瞭之後,既能把自己解放齣來,又能輕鬆地把孩子教育好?

這些年,我研究瞭大量的傢庭教育書籍,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每本書好像講得都有道理,但仔細一思考,發現道理和實用方法是兩迴事。盡管有些書也在講教育方法,那些方法似乎也很有效,但是我卻發現,那些方法的有效期並不長,有的甚至就管一個月,或者一個星期,甚至是一天,副作用就顯現齣來瞭。

舉一個例子:今天很多孩子不勤快、不愛勞動,父母為此頭疼不已,於是就有傢庭教育書籍“齣招”瞭:給孩子錢,洗碗給兩元,掃地給兩元,洗衣服給五元……這樣,一方麵可以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讓他變勤快,愛勞動;另一方麵,也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真是一舉兩得。

結果真是這樣嗎?一位母親使用瞭這樣的方法,結果孩子真的勤快瞭,這位母親非常高興,以為真的找到瞭治孩子懶惰的“靈丹妙藥”。幾天後,這位母親洗完衣服後對孩子說:“媽媽很纍瞭,好孩子,你把這些衣服拿到衣架上晾一下,媽媽給你兩元錢。”可是,孩子卻隨口講齣這樣一句話:“今天我也很纍,這個錢我不賺瞭。”這位母親頓時就愣住瞭。

可見,這位母親找到的“靈丹妙藥”的有效期太短,還有副作用。

有效期太短,還有副作用的教育方法,就不是徹底的、沒有流弊的教育方法。實際上,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沒有真實效果的,甚至還會害瞭孩子。當父母用這樣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教育方法“有效”的欣喜感覺還沒有享受一會兒,煩惱就會隨之而來。

好幾次,我跟幾個教育界的朋友交流“用金錢刺激孩子勞動,並讓他學理財”這樣的觀點,遺憾的是,他們竟然都非常贊同這樣的方法。

很多教育觀念看似正確,實際上卻是對為人父母者的誤導。用金錢、物質刺激孩子學習也一樣,短期看似有效,時間稍微一長絕對有害,副作用巨大,會增強孩子的金錢、物質欲望,最終,他的欲望就會成為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他會墮入其中,難以自拔。

那麼,我所希望的能徹底解決當今傢庭教育問題的書在哪裏呢?

在2006年初,我開始研究儒傢啓濛經典《弟子規》,越研究我就越發現,《弟子規》裏蘊含的智慧是無窮的,適閤每一個人學習、力行,也適閤用來在傢庭中、學校中教育孩子。我發現,真正閤乎人性而又切實有效的傢庭教育方法,其實就在這本小書裏。

而我自己這些年也在實踐這些傢庭教育方法,並在各種傢庭教育谘詢指導及講座中提到《弟子規》裏的傢庭教育理念與方法,聽眾反響十分熱烈。所以我就想寫一本書,把《弟子規》和傢庭教育聯係起來,完全站在傢庭教育的角度,全麵、係統、徹底地解讀《弟子規》。現在,隨著這本《學好<弟子規> 教齣好孩子》的齣版,我的願望也終於實現瞭。

先說說《弟子規》這本小冊子吧。

《弟子規》原名《訓濛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著名教育傢李毓秀先生所作。李毓秀,生卒年月不詳,山西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字子潛,一生隻考中過秀纔,生平主要是教書。《訓濛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濛學讀物。後來,清朝乾隆年間的學者、大儒賈存仁先生對此作瞭修訂改編,並將其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中的“入則孝,齣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具體闡述瞭為人子弟在傢、外齣、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全書共360句、1080字,講述瞭113件事,是教導孩子盡守本分、剋己守禮、約束邪念、保持誠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傳承忠厚傢風的最佳啓濛教材。

《弟子規》淺顯易懂,通篇押韻,既朗朗上口,又極易記誦,特彆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導孩子的言行,注重傢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實用,因此在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濛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閤稱“三百韆”)有同等影響。在今天,《弟子規》仍然是對孩子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修養教育的優秀啓濛讀物,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並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中小學校、幼兒園、大學、企事業單位等被廣泛推廣,被稱為“做人的憲法”。

《弟子規》的原文我特彆附在瞭本書的最後,以方便讀者查閱。

其實,《弟子規》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孝”,這是一個人做人處事的根本。正因為如此,《弟子規》開篇第一部分即為“入則孝”, 即在傢要孝敬父母。孔子在2500年前就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齣發點。教孩子一定要從孝道教起。一個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會好好學習、積極樂觀地生活,以後也一定會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有好的前程,更會有幸福美滿的人生。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教孩子學孝呢?為什麼不帶頭學孝呢?

孩子從父母那裏繼承瞭血脈和傢訓,孩子就是父母的分身。我們是父母,但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父母的分身。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瞭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語纔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隻有做到瞭孝,傢庭纔會是和諧的,事業纔會是順利的,人生纔會是幸福的。

《弟子規》後麵的“齣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實都是“孝”的延續,這些都做好瞭,父母就開心瞭,就不用擔心孩子瞭,就會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這些,不就是在對父母盡孝嗎?所以,在我看來,《弟子規》就是一部實踐版的《孝經》,每個人都應該學,都應該懂,都應該把其中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中。

再說迴來,這本《學好<弟子規> 教齣好孩子》以《弟子規》的原文為綱目,加上我多年來對傢庭教育的研究心得體會,一字不漏地對《弟子規》1080字的原文進行全麵的解讀,嚮廣大父母介紹改造自己、成就孩子的各種行之有效的傢庭教育方法。在這裏,我想強調一下:父母在讀瞭這本書後,如果按照書中所寫的方法去做,就能最大程度地改造自己,更能輕鬆地成就自己的孩子,從而讓教育孩子這件事變得簡單、輕鬆、有效。

有句話說:“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在這本書中,這種說法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印證。有時候真的是這樣,隻要父母做好瞭,孩子不用教自然會做好,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我看來,《弟子規》完全能解決當今傢庭教育中的各種難題,無論是孩子不愛學習、不閤群、懶惰,或是太過於依賴父母,不能自理、自立,還是忸怩害羞、膽小怕事,又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等等。不僅僅是傢庭教育問題,就是我們成人的傢庭問題、工作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都能用這本《弟子規》來解決。關鍵是要相信裏麵的方法,並盡全力去實踐這些方法,這樣纔會看到效果。否則,再好的方法,不真正去用它,它也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想再次重申: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弟子規》是最簡單、最徹底、最有效的參考書。不過,如果不對《弟子規》進行全麵的、與時俱進的分析解讀和有效方法的總結,很多為人父母者是不會發現它的巨大價值的,甚至會認為《弟子規》裏滿是糟粕。而經過全麵解讀後,為人父母者就會發現《弟子規》的無限魅力。這本《學好<弟子規> 教齣好孩子》就是通過對《弟子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解讀,把最徹底、最根本、最有效、最簡單的傢庭教育方法總結、提煉齣來,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父母,甚至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能從無章可循、摸不著北的傢庭教育中解放齣來。所以,我堅信,這本書一定能夠經得起讀者的檢驗,讀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感覺;一定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傢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根本方法就在其中,曆久彌新;一定能讓更多的父母、孩子、傢庭受益,父母安心,孩子成纔,傢庭興旺。

最後,衷心希望本書的齣版能讓更多的父母對教育孩子這件事不再迷茫、無助,讓更多的孩子不再迷失自己,進而讓傢庭教育真的成為一件輕鬆、快樂、簡單的事!祝福天下父母!祝福天下孩子!

由於水平有限,書中可能還有諸多不足、不當,甚至是錯誤之處,冀望高明不吝賜予指正。謝謝你們!

魯鵬程

2016年6月30日於北京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