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的同时,不少人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感到迷惘。
在经济改革攻坚克难之际,亟需正本清源,让大众搞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我们曾经走过怎样的道路,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吴敬琏教授将他关于改革zui重要的三本专著《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结集出版,推出《中国改革三部曲》,完整讲述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故事,让不了解历史的读者坚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这三部专著,系统地反映了吴敬琏对中国改革问题的思考。《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了中国改革的整个历程,体制变革与增长转型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它们也分别是《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和《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讨论的主题。三部专著,主线一以贯之,所论的问题承前启后,并伴随着改革的进程层次递进,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论竞争性市场机制》发表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前,全面讨论了中国如何建立竞争性市场体制问题,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运用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全面观察并深刻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囊括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以来农村、国企、民企、外贸、金融、财税等各个部门以及社会保障、危机治理、政治体制等各种宏观经济和社会政治层面的改革历程。本书并非作者吴敬琏对于中国改革历程的一家之言,而是收录了各改革阶段中zui主要、zui有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既有各项改革措施之推动者的声音,也有反对者的声音,力争将zui全面、zui详实的内容呈现给读者。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制定国家“十一五”规划前的一场大辩论的产物,详细地讨论了诸如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如何通过改革建立实现这一转型所需的制度环境等相关问题。这本书从初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时间。但是,在那次大辩论看似已经取得共识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转型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中国。
在现阶段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增速放缓、产业升级和转型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改革三部曲》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时势所需。
总序
Ⅰ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第yi讲 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第二讲 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第三讲 中国不能没有生机蓬勃的企业
第四讲 竞争性市场的形成
第五讲 宏观调控体系
第六讲 改革的战略选择
第七讲 行政性分权,此路不通
第八讲 跨越企业承包制
第九讲 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新利益格局的建立
第十讲 经济改革、政治民主与观念更新
第十一讲 农村社会的变革
第十二讲 改革时期的发展方针
附录 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规划纲要
Ⅱ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第yi篇 总论
第1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与改革问题的提出
1.1 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体制构想
1.2 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3 对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1.4 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
1.5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2章 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
2.1 行政性分权(1958~1978)
2.2 增量改革(1979~1993)
2.3 “整体推进”(1994年至今)
第二篇 部门专论
第3章 农村改革
3.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经营制度的特殊要求
3.2 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3 农业承包经营(“包产到户”)的推行和效果
3.4 后家庭承包制的农村改革前景
第4章 企业改革
4.1 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
4.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和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
4.3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
4.4 改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
第5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
5.1 国有制崇拜及其突破
5.2 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私有部门的成长
5.3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其克服
第6章 金融改革
6.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货币与金融
6.2 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6.3 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
6.4 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的议题
第7章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7.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
7.2 1980~1993年: 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
7.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
7.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
第8章 对外开放
8.1 中国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8.2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8.3 经济特区的构建和开放地区的扩展
8.4 外商直接投资
8.5 中国对外开放前景
第三篇 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9章 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9.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其分类
9.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
9.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
第10章 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10.1 宏观经济的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
10.2 1979~1996年间的四次经济波动
10.3 1997~2008年: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波动
10.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第11章 转型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改革
11.1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
11.2 中国政府的政治改革规划及其进程
11.3 中国转型期中的社会矛盾
11.4 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篇 简短的结论
第12章 结束语
12.1 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它的发展前景
12.2 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Ⅲ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第1章 导论
1.1 写作缘起
1.2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2.1 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
2.2 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
2.3 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
第3章 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3.1 “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
3.2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3.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
第4章 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粗放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4.2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
4.3 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
第5章 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 出口导向战略
5.1 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实施效果
5.2 出口导向政策导致的问题
第6章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
6.2 必须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
6.3 改革攻坚,建立健全集约增长的制度基础
6.4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zui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附录1 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浙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2004)
附录2 “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2005)
附录3 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
吴敬琏,1930 年生,1954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2011 年,国际经济学会(IEA)授予他荣誉会长的称号,以表彰他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以及中外学术交流的杰出贡献。
他力主市场经济改革,被人们称作“吴市场”。他是中国比较制度分析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整体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改革有助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权贵资本主义、推动增长模式转型等),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读完《中国改革三部曲》,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又深感时代洪流的磅礴力量。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将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关键人物以及复杂博弈,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改革初期那种摸索、试错,甚至是不计代价也要向前推进的精神所打动。它不回避矛盾,不掩饰曲折,而是将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决策者们面临的压力、权衡以及最终的魄力,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想象,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经验尚不丰富的年代,是如何做出那些影响亿万人民生活的决定的?那些对经济规律的探索,对市场机制的引入,对旧有体制的冲击,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走向今天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对于任何关心中国发展历程、想深入了解改革开放背后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伟大时代的波澜壮阔。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思想碰撞的书。它不局限于对经济政策本身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讨了改革背后的思想演变和观念更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争鸣的精彩呈现。那些关于姓“社”姓“资”的讨论,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辩论,以及关于如何看待西方经济模式的争议,都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解放和活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力求呈现不同声音,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我读到一些章节,简直就像在旁听一场场激烈的思想辩论,那些智慧的火花,那些深刻的洞见,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改革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观念革命。它打破了许多旧有的思维定势,引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想要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层逻辑,想要探索思想解放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绝佳的选择。
评分《中国改革三部曲》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分析改革背后逻辑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对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内外因素,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从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到国内政治体制的制约,再到意识形态的博弈,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重大改革举措,是如何在不同力量的拉锯中,最终成型的论述。那些关于政策选择的权衡,关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那些在关键时刻扭转局势的智慧,都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让我明白,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充满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妥协的过程。通过阅读,我对中国决策者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在看待当前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时,能够有更宏观、更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其形成的根源和发展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只是罗列事件和人物,而是更注重从微观的视角切入,去展现改革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我记得其中有几个篇章,详细描述了某个小城镇如何通过试点改革,迅速改变了经济面貌,那些基层干部和普通民众的奋斗与喜悦,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种“自下而上”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经济改革,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经济理论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经历和决策过程中。比如,关于价格双轨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议题,书中没有简单地抛出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这些政策的由来、推行中的困难以及最终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让我理解了改革的宏观背景,也感受到了改革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那些抽象的理论,也因为有了生动的故事,而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锦缎,将中国改革的宏大画卷徐徐展开。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维度的切入,让读者能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改革的全貌。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一个重大事件时,会穿插当时的人物访谈、文献资料,甚至是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仿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亲身经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中的一些篇章,对某个具体行业或区域的改革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微观的案例,与宏观的政策制定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叙事空间。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庞大而抽象的改革故事,变得鲜活而具体。读完之后,我不仅对中国改革的整体进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对其中蕴含的无数个体的努力和智慧,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让我感到,历史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选择和行动汇聚而成的。
评分嗯XP地铁楚河汉界5第几次了江宏杰给你定
评分书的好书,物流差了。
评分书的好书,物流差了。
评分书的内容很棒,质量也非常满意。
评分经典之作
评分书的内容很棒,质量也非常满意。
评分书的内容很棒,质量也非常满意。
评分书的内容很棒,质量也非常满意。
评分包装严实不错。内容比较实在。是正版。快递的态度较好。希望有机会可以多出优惠,多购买。互助互利。然后可以出多点推送给消费者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