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斑马线上的中国(第三版)

天下·斑马线上的中国(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子滨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
  • 城市观察
  • 公共政策
  • 社会问题
  • 底层视角
  • 田野调查
  • 斑马线
  • 公共空间
  • 观察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7527
版次:3
商品编码:11995349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字数:24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法治周末》2013年度“十大法治图书”,2013年度“十大影响力法学理论研究成果”
★全民法治课堂,法学新生入门必读。《西窗法雨》话西方法治家常、《斑马线上的中国》讲中国法治故事。
★增加邓子滨2015年发表在《读书》和《中外法学》上的两篇新作。

内容简介

斑马线上遵守规则的程度,代表了国民尊重法治的程度。揆情度理,凡以法治为核心价值、为生活方式的地方,国民井然有序、守信有礼;凡属崇尚机变权宜的社会,只要人群聚集,便犹如流民般蜂拥挤占,先得为快。

作者简介

邓子滨,生于1966年,籍贯山东陵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目录

第一辑国家应当对国民的道德生活保持中立
测谎对精神的刑讯逼供
汽车安全带的自由
二奶不道德者的权利
国家应当对国民的道德生活保持中立
禁烟调低目标才有共识
酒驾新政尚需斟酌
夭个性车牌及电动自行车
殇绝不能出第二个孙志刚
存在不以身份证为前提
捡到一分钱构建法治之下的警察权
镜头对准谁从录像执法到执法录像
执法环节应确定在公众看得见并且有亲和感的地方
警用手枪转轮热议
警察的子弹应当是诚实的
假发和法袍不能确保正义
推诿与迷恋两非入刑
保险与历险帅英骗保
假设与选择该不该击落被劫持的飞机
第二辑正义必须看得见
保卫家园之一不可攻破权利的最后堡垒
保卫家园之二和谐社区靠谈不靠打
保卫家园之三物业毁在“管理”二字上
城管之一全副武装的秩序
城管之二公正必须看得见
惊悚钟南山的收容观
物议喜欢淘汰别人
救死杀人自残者的救治问题
扶伤该不该给坏人治病
罪与罚老汉被判种树
悲与凉要求返回监狱
勿求完胜以司法理性对待悔罪
医患关系医院警务室利弊谈
电瓶车能否运营与号牌何干
火车提速是全社会努力的结果
民间反扒说到底是一个法律问题
网络空间给脆弱人性一个避风港
特别费案一场政治的法律游戏
学会妥协为犯罪架起后退的金桥
拆迁不宜投票解决
民主痛恨不正当的秘密
设计经济人的机智与法律人的忧虑
安检不应遵行秘密法
矿难不停地为生命的至高价值呐喊
反家暴知其不可而为之
打老婆殴妻也是一种文化
视差《东京审判》的遗憾
色差《色?戒》的诉讼
引产目的及其反噬
冤案之一昭雪的制度空间
冤案之二偶然与必然
第三辑法律的精髓不是鼓励善而是禁止恶
许霆风波之一ATM机不是金融机构
许霆风波之二定罪量刑的几个关键
好事风波之一生命价值不因做了坏事而贬损
好事风波之二扭送致人死亡案
好事风波之三法律的精髓不是鼓励善而是禁止恶
好事风波之四扶危救难不是交通行为
飙车不是交通
清空监狱六十国庆宜行特赦
枪匪从“二王”到周克华
公检法理当国家垄断
贪贿起刑点维持现状为好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跨越
刑法修订之一应当立意高远
刑法修订之二肯定与期待
因言获罪法治肌体上的痈疽
公捕公判无助于长治久安
寻求正义我们为什么需要律师
人道主义废除死刑的最终推动力
第四辑寻求法治的生活方式
期许法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路检如何让国民有亲和感
盘查如何让国民有尊严感
武器和警械警察使用武力的尺度
行刑时效考验法治
法律解释不能延缓立法完善
答谢恩人法理依据和义务排序
被骗因为相信天上掉馅饼
碰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学教育不能远离法治理念
批评之于法治的意义
诉讼如果没有刑事诉讼法
刑法观初反省与再批判
阅读经典2014社科法硕开学致辞
父与子孩子的教育,我们的未来
吾儿十八寄语
附录邓子滨、贺卫方、郭光东对话《斑马线上的中国》
共同度过(后记)

前言/序言

第三版序

《斑马线上的中国》初版以来,蒙师友和同仁多方鼓励认可,不期而然跻身2013年度“十大影响力法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十大法治图书”。我想,首先要感谢陈兴良老师、贺卫方老师和郭光东先生的联袂推荐,其次要归功于我妻张兵言为心声、情见乎辞的后记《共同度过》;最后要欣慰于当初的一种坚持,保住了“斑马线上的中国”作为书名。以斑马线观照国家法治,具体而生动,容易推阐开解,所谓“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斑马线上遵守规则的程度,代表了国民尊重法治的程度。揆情度理,凡以法治为核心价值、为生活方式的地方,国民井然有序、守信有礼;凡属崇尚机变权宜的社会,只要人群聚集,便犹如流民般蜂拥挤占,先得为快。严格遵守规则,在国人看来实属弱智,突破规则而又不被逮到,才叫作聪明老练,以致竞相效法,习非成是。破解中国问题,几千年来反复失灵又反复适用的方法,就是看情况,特事特办,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重在取利当前。而与此判若云泥的思维方式是,通过遵守规则来寻求长远效果,比如斑马线、红绿灯。
这也正如中医与西医的差异。西医从临床实验归纳出适于大多数人的药方;中医循袭前辈经验,辅以个人领悟,强调即使病症相同,用药也应因人而异。薛宝钗与林黛玉都感冒了,西医会用一种药,最多是剂量不同;中医则用各异的药,因为两位小姐体质不同。显然,中医在此高明许多。可问题是,中医之高明,端赖一位良医。晴雯尚且碰上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普通百姓运气又会怎样?西医当然也需要良医,庸医也照样致命,但西医的可贵在于不容易出庸医,即便出了庸医,也不容易给出虎狼药,因为它有更可靠的用药规范。
所以我坚信,法治,说到底是一种规则之治,它优于其他各种社会治理模式。法治同归而殊途,中国大陆的法治提升可以从斑马线开始。因此,《斑马线上的中国》也有理由更完善些。概括起来,读者对本书的批评有两方面:许多问题只是点到为止而未能展开深入;一些篇章出现重复内容。前者主要因为编辑们迫于某种压力不得不主动删削某些文字以至段落;后者主要发生在有关律师和死刑的两组文章中。因当初成文发表时先后针对不同事件,虽各有侧重,但基本立场一致,故难免相似乃至重复。此次增补,整合重写了律师与死刑两个话题,使之更加简洁精当。当然,也损失了很多接地气的语境感。
2013年9月8日下午,凤凰网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单向街书店为《斑马线上的中国》举办了读书会,贺卫方老师和郭光东先生抬爱捧场,惠赐了精彩发言。现场座位不够,那么多听众几小时一直站在那里倾听,令人感动难忘。现将录音内容压缩整理成文,附于书后,相信读者有兴趣了解当时的思想交锋。此外,2014上半年又给《中国法律评论》《律师文摘》《法治周末》写了十几篇文章,补入本书后,为了保持原书脉络与风格,将新近之作集中增编为第四辑,题为“寻求法治的生活方式”,算是对法治未来的一份期许。以上为2015年精装版序。
2016年5月,法律出版社高山君来电告知,精装版畅销,接近售罄,正策划“精装增补再版”,问一年来有无新作。于是欣欣然将2015年发表在《读书》和《中外法学》上的两篇补入。高山君又建议另写新序,以凸显新书新貌。不过我还是决定续写原序,使原序中的想法说法得以贯通延续。《斑马线上的中国》自2013年面世以来,各种交通乱象并未得到有效治理,也几无改善迹象。而整饬“中国式过马路”的种种呼吁,不是因收效甚微而偃旗息鼓,就是因“抹黑中国”而不了了之。聊以自安者,读书人只负责批评,不负责构建。改造与建设是官员的事,只有他们才有实力。一本书又能改变什么呢?
观察思考让我确信,斑马线上的秩序不是自觉自律就能形成并维持的,只能靠执法者严格的法律实施。“法律是一个要由警察力量实施的规则体系,它要求一种施加强制的能力。一套没有强制的规则,像一份公理清单,并不构成法律。”[美]彼得·德恩里科、邓子滨编著:《法的门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137页。法律必须执行,否则就形同儿戏,不如没有。没有法律,就没有人因违反法律而占尽便宜,也就没有人因信赖法律而被撞死在斑马线上。
执法重点始终不在斑马线上,可归因于这样一种执法理念,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每年都在遴选各种英模,而不注重宣传守规则的普通人,似乎在说,只要有朝一日成为英模,眼下的逆行加塞、随意躺卧、乱丢垃圾就无可厚非了。所以我们一方面痛恨巨贪,主张重刑,另一方面却怠于从制度源头上防微杜渐;一方面户户铁窗防盗,痛打小偷,另一方面又同情“捡”“拿”甚至哄抢他人财物的人,声称换作自己也会那么干。
以“小错不问,大罪重刑”为执法理念,其结果只能是“小恶积习,铸成大错”。恶性交通事故都是某些未能及时纠正的不良驾驶习惯造成的,因此,惩罚之有效,不在于严厉,而在于及时。如果说守法是一种美德,那么这种美德并非自然生成,而是由于规训约束而成为习惯的。斑马线上的秩序是法治状态的缩影,而获得并维持这一秩序,只能靠长期的强制养成。

邓子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6年6月26日
穿越历史的脉络:一部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史学巨著 书名: 帝国兴衰的千年回响:从秦汉到清末的社会结构与权力更迭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李文博]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华夏文史出版社] --- 内容提要 《帝国兴衰的千年回响》并非一部简单的年代史或帝王传记,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自秦汉统一至清朝覆灭近两千年间,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与思想文化之间复杂互动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通过对关键历史节点的细致考察,揭示中华帝国体系的内在运行逻辑、其不断适应与自我修正的过程,以及最终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八章,结构严谨,论证扎实,力求超越传统的“王朝更替”视角,聚焦于“社会形态”的演变。 --- 上卷:奠基与张力(秦汉至唐宋) 第一部分:制度的铸形——秦汉的遗产与重塑 本书开篇追溯了秦朝“大一统”模式的建立,并详细分析了汉代如何通过“察举制”、“郡国并行制”的调整,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精英合作的政治框架。重点章节探讨了土地兼并问题,这股贯穿整个帝国历史的结构性力量,如何在汉末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第二部分:士族的崛起与重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权威的式微促成了门阀士族的兴盛。本部分不局限于军事冲突,而是深入剖析了士族如何通过对教育资源、官职分配的垄断,构建起一套超越皇权的社会网络。随后的隋唐改革,特别是科举制的初步确立,被视为对士族权力的一次强力反制,它标志着以“个人才学”取代“家族背景”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新趋势。 第三部分:唐帝国的辉煌与内在的断裂 唐代被视为古典帝国的巅峰,但本书着重分析了“均田制”在盛唐后期逐渐瓦解的经济基础,以及“节度使制度”的权力异化对中央控制力的侵蚀。安史之乱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国家财政与社会契约崩溃的体现。 第四部分:宋代的“文治转型”与社会精细化 宋代被认为是帝国社会结构发生质变的时期。通过对宋代赋税制度的分析,本书指出,宋代完成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彻底过渡。商业的繁荣、城市人口的激增以及理学思想的兴起,共同塑造了一个高度复杂化、精致化的社会形态。然而,这种文官体系对军事力量的长期压制,也为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 下卷:固化、僵化与终结(元明清) 第五部分:游牧帝国与汉地官僚的融合(元代) 元朝的统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以外来征服集团为主导的帝国如何管理一个规模空前的农耕社会。本书探讨了元代在法律、种族隔离以及地方管理上的特殊性,分析了其统治的短暂性与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如何加速了其自身的解体。 第六部分:皇权专制的高峰与社会活力的抑制(明代) 明朝的建立,特别是朱元璋对相权的彻底废除,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本书详细分析了内阁制度的运作、文官集团与宦官势力的长期斗争,并论证了高度集中的权力如何抑制了地方社会的自发创新能力。对晚明商品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矛盾的激化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 第七部分:帝国的最后挣扎与结构性僵化(清代) 清朝前期,通过“摊丁入亩”和“文字狱”等手段,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也进一步固化了既有的社会层级。本书特别关注了人口爆炸对资源分配的压力,以及清代中后期,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庞大而僵化的官僚体系所表现出的迟缓与无力。 第八部分:终结的必然性 全书最后一部分总结性地探讨了中国传统帝国模式的内在局限性。制度的成熟往往意味着其适应性的下降。从土地兼并的周期性爆发,到选拔体系对创新精神的扼杀,再到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结构性反应迟钝,本书认为,清朝的覆灭是两千年制度积累效应的总爆发,而非单一的外部因素所致。 --- 学术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撰写严格遵循一手史料的交叉印证原则,广泛吸收了考古学、社会学和经济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它避免了对“盛世”的过度渲染或对“衰亡”的片面归因,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层次、动态演变的中国古代社会模型。 本书的叙事语言力求清晰、凝练,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它不提供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如何在维持其统一性的同时,不断地与其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进行博弈的。它为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基因,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 目标读者: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脉络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 字数: 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我听过一些,似乎是个非常有见地的人。他笔下的文字,总是能触及一些非常深刻的、我一直以来在思考但又难以言表的问题。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作者以往作品的喜爱,相信他这次一定能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发展和未来走向非常关注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度分析和前瞻性见解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斑马线上的中国”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交通、规则、流动、甚至是变革中的各种力量的交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独到解读。

评分

读完一本好书,就像经历了一场精彩的旅行,或者结识了一位知心的朋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这样的感受。它不需要是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需要是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引起共鸣,让我能够与作者的思考产生连接,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成长的作品。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书架上那颗闪亮的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一抹斑马线横亘在广阔的中国地图之上,黑白分明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无数的故事。粗犷的版式设计,配合着“天下”二字,有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磅礴的气势。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这本书所描绘的中国。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的书情有独钟。尤其是一些关于社会、人文、历史方面的作品,如果能让我看到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角度,或者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熟悉的事物,那这本书就成功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引路人,带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认知领域,让我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更全面的中国。

评分

东西不错,好东西,真的好东西。

评分

京东商城促销活动买的,还不错。

评分

快递越来越不走心了。

评分

书有点旧,不过还凑合

评分

小小一本书,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开卷有益。

评分

邓老师广为流传的著作!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都是短篇

评分

很一般,书有点碰压了,书角都压歪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