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更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正是由於他的先見之明,使得俄國曆史發生瞭變化,改變瞭俄羅斯前進的方嚮。
本書為長篇曆史小說,主要描寫彼得大帝一生的業績及其對俄國的貢獻,展現瞭俄國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宏偉壯闊的生活圖景和曆史事件。作者筆下的人物刻畫形象、生動,情節緊湊,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非常引人入勝。
小說共分三捲,第一捲主要描寫瞭彼得為爭取權力而進行的鬥爭、宮廷貴族之間的傾軋,以及彼得為促進國傢西歐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捲描寫瞭彼得為奪取水域而進行的鬥爭、西歐各國之間的衝突,以及彼得為準備“北方戰爭”而從事的外交和軍事活動。按照作傢的創作構思,這一、二兩捲僅僅是第三捲的一支序麯,而第三捲纔是長篇小說主要的部分。它將描寫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動、俄國軍隊保衛尤裏耶夫和納爾瓦城的英勇鬥爭,還將描繪國際上的叱吒風雲和西方一些國傢——法國、波蘭和荷蘭的絢麗多姿的圖景。
阿·托爾斯泰(1883—1945),是一位跨越瞭沙俄和蘇聯兩個曆史時期的俄羅斯作傢。齣身貴族。一九〇一年進入聖彼得堡工學院,後中途退學,投身文學創作。他早年醉心於象徵派詩歌,一九〇七年齣版《抒情集》。在第二部詩集《藍色河流後麵》(1911)之後轉嚮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齣版過中篇小說集《伏爾加河左岸》(1911)和長篇小說《跛老爺》(1912)等。十月革命後,因在內戰中支持白黨而流亡西歐(1919—1923),其間著有自傳體小說《尼基塔的童年》。1923年返迴俄國之後,著有長篇小說三部麯《苦難的曆程》及《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用野蠻製服瞭俄國的野蠻。
——馬剋思
彼得大帝,他一個人就是一整部曆史!
——普希金
彼得大帝的改革對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沒有彼得的強製性改革,俄羅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曆史上獲得自己的發言權。
——彆爾嘉耶夫(俄羅斯哲學傢)
《彼得大帝》是我們文學中第一部真正的曆史小說,是一部可以長期留傳的書。
——高爾基
譯本序
主要人名錶
第一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三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譯本序
一
《彼得大帝》是蘇聯作傢阿列剋謝?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的一部傑齣的長篇曆史小說。
阿?托爾斯泰於一八八三年一月十日齣生在伏爾加河畔俄羅斯草原上一個名叫尼古拉耶夫斯剋(現名普加喬夫斯剋)的小城。他父親尼古拉?阿列剋謝耶維奇伯爵是個地主。母親亞曆山德拉?列昂季耶芙娜是十九世紀早期著名的俄國金融傢、十二月黨人的領導者之一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屠格涅夫的侄孫女。他是遺腹子,他的童年是在索斯諾夫卡他繼父阿列剋謝?阿波洛諾維奇?博斯特羅姆的農莊上度過的。那裏是個邊遠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各樣世俗的和教會的逃亡者的避居之藪,流傳著許多記述遙遠過去的英雄業績的民間傳說和古老謠麯。那時候,俄羅斯的貴族地主已日趨沒落,而伏爾加河彼岸的地區則仍然保留著遙遠過去的不少殘餘痕跡。光怪陸離的外省地主,災荒飢饉的淒涼田園,淳厚質樸的鄉村生活,讓未來的作傢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也給他提供瞭觸發想象、引起追憶的非常豐富的素材,正像他後來在給青年作傢講話時談到的:“我想,如果我是生長在城市,而不是生長在農村的話,有韆百種的事物恐怕我從童年起就一無所知——例如像草原上和荒村裏的鼕天的暴風雪、聖誕節、茅屋、占蔔、神話、鬆明,以及散發著一種特彆氣味的禾倉;大概我也不可能像那樣的去描繪舊莫斯科。舊莫斯科的風光就是根據我童年時代的不可磨滅的迴憶錶現齣來的。對時代的感觸和時代的實體,就是從這裏呈現齣來的。”
正是他童年時代的這種生活經曆,構成瞭阿?托爾斯泰早期創作(《伏爾加河左岸》,1910;《怪人》,1911;《跛老爺》,1912 )的主要題材。在這些小說裏,作者不僅對人物的性格進行瞭細緻的心理刻畫,對人物的命運作瞭深入的分析描繪,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對曆史發展的趨嚮進行瞭認真的探索,對鄉村貴族的沒落作瞭形象的揭露。
為瞭從迴憶的題材轉嚮具體生活的描寫,需要瞭解現實生活的意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一個隨軍記者的身份上瞭前綫。在當時所寫的戰地通訊中,他一方麵如實地報道瞭硝煙彌漫的戰地生活,一方麵卻也不加掩飾地錶示瞭自己對祖國前途的隱憂。俄羅斯國傢經曆著一場嚴峻的考驗。“在這個變革的時期,我又碰上瞭一九一七年的革命。”由於他看不到革命的曆史前景,並錯誤地把革命思想和愛國主義感情對立起來,阿?托爾斯泰於一九一八年離開祖國,前往巴黎,一九二一年又移居柏林,在國外度過瞭四年多的流亡生活。關於這幾年的情況,他後來在《我的小傳》中寫道:“僑居國外的這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在那裏,我纔明白做一個受人鄙視的人,做一個脫離祖國、無足輕重、無所作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人所需要的人,是種什麼樣的滋味瞭。”在僑居國外的時候,他著手創作瞭科學幻想小說《阿埃莉塔》(1922—1923),發錶瞭自傳體小說《尼基塔的童年》(1919—1920)、長篇小說《苦難的曆程》的第一部《兩姊妹》(1922 )以及一些揭露流亡者生活的短篇小說(《不幸的星期五》、《在床底下找到的手稿》等)。在柏林,他曾一度參加流亡知識分子組成的“路標轉換派”的一個集團“前夜”。一九二二年春跟高爾基的會晤以及他們之間建立的友誼,使他對“路標轉換派”的資産階級社會政治派彆的性質有瞭新的認識,對祖國俄羅斯的社會主義革命逐漸樹立瞭正確的態度,他理解到:如果不為這個革命事業服務,就會失去與祖國和人民在精神上的聯係,也就沒有而且不可能有真正的藝術。正是齣於這種“對祖國的熱愛,想把自己的力量貢獻給祖國和它的建設事業的願望”,他發錶瞭《給恰伊科夫斯基的公開信》,信中宣稱:“我們必須承認,在俄國或在俄國境外,除瞭布爾什維剋政府,決沒有任何彆的政府。如果承認這個事實,那我們就得竭盡全力幫助俄國十月革命這個最後階段朝著使我們國傢更加強大,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從革命中得到一切美好和正確的東西這個方嚮發展。”就這樣,他以這封信作為“護照”,於翌年春天迴到瞭蘇維埃俄羅斯,而作傢的創作生活,從此也便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十月革命給阿?托爾斯泰的創作打開瞭一條寬廣的道路,使他的纔華得到充分的發揮。特彆是二十年代後半期,蘇聯在革命和建設方麵的光輝成就更對作傢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他一麵投身於火熱的生活,一麵努力建立馬剋思主義世界觀,並認真吸取無産階級作傢的創作經驗,深入思考如何錶現革命主題、塑造英雄人物的問題。從那時候起,他寫齣瞭一係列優秀的作品。長篇三部麯《苦難的曆程》的第二部《一九一八年》(1925—1927)、第三部《陰暗的早晨》(1940—1941 )相繼問世,第一部《兩姊妹》又作瞭重大的修改。三部麯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曆史事件為背景,描寫瞭以達莎、卡嘉兩姊妹和她們的愛人捷列金、羅欣為代錶的知識分子經曆麯摺復雜的道路最後走嚮革命的過程,錶明知識分子隻有與人民相結閤纔是自己的齣路,隻有獻身祖國纔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中篇小說《糧食》(一譯《保衛察裏津》,1937 )描寫國內戰爭時期蘇聯人民保衛察裏津的英勇戰鬥,作傢把它看作是《一九一八年》至《陰暗的早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過渡。長篇小說《彼得大帝》也是在這個時期寫作的。
在衛國戰爭時期,阿?托爾斯泰寫瞭許多政論和彆的文章,嚮全國發齣愛國主義的號召:為保衛祖國、保衛自由與社會主義祖國的獨立,嚮法西斯侵略者展開殊死的鬥爭,其中反響最大的有《我們在保衛什麼?》、《祖國》、《人民的血》等。他一麵以一個社會活動傢的身份進行寫作,一麵繼續發掘曆史題材,完成瞭“戲劇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鷹》,1942;《艱難的年代》,1943),同時還發錶瞭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伊萬?蘇達廖夫的故事》(1942—1944)。
阿?托爾斯泰正在為保衛祖國而戰鬥的時候,不幸於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瞭。他勤奮地寫作瞭一生,留給我們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和政論等各種體裁的大量作品,其中有一部小說沒有來得及完成,那就是長篇曆史小說《彼得大帝》。
二
關於彼得大帝的題材,阿?托爾斯泰從二月革命的最初幾天起就開始注意瞭。他後來告訴讀者:“也許,這與其說是齣於一種有意識的活動,還不如說是齣於一個藝術傢的本能。我在這個題材裏找到瞭關於俄羅斯人民和俄羅斯國傢的謎底。”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後,他寫瞭一個中篇小說《彼得的日子》,在這裏作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錶現瞭彼得大帝活動的宏大規模以及進行改革的堅強毅力,但是彼得這個形象卻被塑造成為專製、殘酷、孤獨的悲劇性人物,完全抹殺瞭他在建立並鞏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國傢方麵所起的曆史積極作用,以及俄羅斯人民在建設自己國傢時候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崇高犧牲。這是因為阿?托爾斯泰在寫作這篇小說的當時還沒有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曆史觀,用他後來對另一個以彼得大帝為題材的劇本《在刑颱上》的自我分析的話來說,就是“對於時代的描寫,我還沒有完全擺脫某些‘傳統’的窠臼”,也就是說,他還沒有深刻理解那個復雜時代的矛盾,沒有真正認識曆史發展的規律。因此,“雖然彼得坎肩上的一切汙痕我都看到瞭,但是他仍然像一個謎似的屹立在曆史的濃霧中”。直到後來作傢認識到“寫作《彼得大帝》,這首先是通過現實——用馬剋思主義的觀點所理解的現實去認識曆史。這就意味著,首先得改造自己的藝術傢的世界觀……在馬剋思主義分析光芒的照射下,曆史復蘇過來瞭,顯示齣全部豐富多彩的麵貌和階級鬥爭的全部辯證規律”。從這裏,作傢得齣結論說:“藝術傢掌握瞭馬剋思主義,就是得到瞭‘活水’。”正是在偉大的馬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下,阿?托爾斯泰纔寫齣瞭這樣一部彪炳俄國文學史冊的長篇曆史小說《彼得大帝》。
小說共分三捲,第一捲發錶於一九三〇年,主要描寫瞭彼得為爭取權力而進行的鬥爭,描寫瞭宮廷貴族之間的傾軋,描寫瞭彼得為促進國傢西歐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捲齣版於一九三四年,描寫瞭彼得為奪取水域而進行的鬥爭,描寫瞭西歐各國之間的衝突,描寫瞭彼得為準備“北方戰爭”而從事的外交和軍事活動。按照作傢的創作構思,這一、二兩捲僅僅是第三捲的一支序麯,而第三捲纔是長篇小說最主要的部分。它將描寫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動,描寫俄國軍隊保衛尤裏耶夫和納爾瓦城的英勇鬥爭,還將描繪國際上的叱吒風雲和西方一些國傢——法國、波蘭和荷蘭的絢麗多姿的圖景。作傢原來打算以波爾塔瓦戰役或普魯特遠徵作為全書的結束,但是一九四五年作傢的逝世,使這個計劃沒有能完成,小說隻寫到一七〇四年收復納爾瓦城為止。這自然是個無法彌補的損失。然而從小說的主題來看,照目前這個樣子,也仍不失為一部相當完整的作品,因為體現在彼得這個人物形象身上的俄羅斯民族性格的特徵已經充分顯示齣來,而旨在“錶現偉大的俄羅斯人民的威力,錶現人民的不可抑止的創造精神”的創作意圖也已經完全達到瞭。
阿?托爾斯泰是以一個藝術傢兼曆史學傢的身份來寫這部長篇小說的。動筆以前,他對彼得時代的有關曆史文獻進行瞭長時期的認真的研究。他廣泛研讀瞭本國和外國的同時代人的迴憶記錄,翻閱瞭沙皇的律令詔書和彼得本人的信簡文劄,並查看瞭當時的曆史檔案材料乃至刑訊犯人的口供筆錄。這一切不僅有助於作傢掌握那個時代的曆史風貌和俄羅斯人民的性格特徵,而且也有助於瞭解那個時代的風俗人情和人們的心理狀態。為瞭追求藝術上的高度精確,阿?托爾斯泰還十分重視反映彼得時代的舊版畫、雕塑以及當時的日用器皿等文物。在寫《彼得大帝》的最後一捲之前,作傢曾多方搜求葉卡捷琳娜的畫像,結果終於讓他找到瞭。於是他把這幅油畫像和卡拉瓦剋所作的彼得大帝像一起懸掛在書室裏,朝夕相處,成為他觸發遐想、孕育靈感的催化劑。
當有人問到他寫作《彼得大帝》利用瞭哪些曆史文獻時,阿?托爾斯泰曾直率地迴答道:“就拿念過的這一章a 來說,它就完全是文獻性的。烏剋蘭采夫的那幾封信,就是真正的文獻。在這裏,從蘇丹的妻妾起一直到嚮莫斯科的海軍中將兜售咖啡這樣的事情為止,這一切都是曆史地真實的。”b 其實何止是這幾封信而已,便是一七〇〇年十二月五日,即納爾瓦戰敗以後兩星期,彼得給鮑裏斯?彼得羅維奇?捨列梅季耶夫的信也錄自業已成為國傢檔案材料的原件。其他的例子還可以舉齣很多很多,但是作傢對這些文獻性材料都運用得那麼嫻熟自如,渾然一體,已經成為整個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瞭。
三
曆史小說的一項重大任務,在阿?托爾斯泰看來,是塑造人物——塑造時代的人物,並通過人物來反映一個曆史時代。在《彼得大帝》這部曆史小說裏,中心就是彼得大帝這個人物,通過這個人物,展現瞭俄國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宏偉壯闊的生活圖景和曆史事件。小說從彼得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寫起,依次寫到沙皇費多爾的晏駕,彼得的繼位,索菲婭的攝政,對剋裏米亞韃靼人的進軍,射擊軍的叛亂,索菲婭的垮颱,遠徵亞速的勝利,彼得隨大使團齣國,改革活動的開始,聖彼得堡的興建,一直到對付瑞典的戰爭和收復納爾瓦城的勝利。從古老陰森的皇宮到荒僻簡陋的農捨,從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到清新整潔的外僑區,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到艨艟湊集的海域,從風光綺麗的荷蘭港口到製錶造船的英國工廠,都是情節展開的場所。從宮廷朝臣到市廛商賈,從東正教主教到分裂派信徒,從逃亡的農奴到落草的匪盜,從外國王侯到異邦工匠,都是故事涉及的人物。在這幅五彩繽紛的曆史畫捲中,為眾星所環拱的“北辰”便是彼得大帝。對彼得這個人物形象,作傢進行瞭精心的刻畫,創造瞭一個曆史人物的典型,用阿?托爾斯泰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既“沒有想到要把那個陳舊的、文選課本上的‘木匠皇帝’的形象復活過來”,也“不願……貶抑那處在時代頂峰上的個人的意義”,而是堅持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錶現瞭處在重要曆史轉摺點的一個偉大改革者的曆史功績,揭示瞭體現在彼得身上的俄羅斯人的堅強性格和創造精神。
在阿?托爾斯泰的筆下,彼得大帝首先是一個改革者,一個改變國傢落後麵貌、使俄羅斯躋身於西方先進國傢之林的偉大改革者。在小說裏,彼得不止一次地痛斥俄羅斯的落後。有一次在國外,看到瞭漢諾威附近科本布呂格小鎮上的清靜整潔的市容,他對緬希科夫說:“這種生活纔可愛呢……真是個樂園……一想起莫斯科,我就恨不得把它燒個光!……”在莫斯科,“人們總是墨守陳規,直到屁股發爛……一韆年瞭,他們還沒學會種地……”後來他在勃蘭登堡選帝侯夫人傢裏做客的時候,更加激動、更加坦率地告訴她們:“我們的領主和貴族都是笨頭笨腦的莊稼人,隻是睡覺,塞飽肚子,做做禱告……我們的國傢死氣沉沉。你們在那兒,恐怕連一天也不敢住……光是莫斯科一地,就有三韆土匪……”即便是他所倚重的商人,彼得也認為“十足道地是野蠻人——我們在阿爾漢格爾斯剋不知跟他們鬥過多少迴瞭!在他們看來,主要的事就是要齣賣黴爛的貨物——一連三年,他們會撒謊,起誓,哭泣,偷偷地塞齣去黴爛的東西,直到新鮮的也都黴爛瞭纔罷……”當時緬希科夫就指齣:“的確是這樣,明?赫爾茨……愚昧無知嘛。”愚昧,落後,野蠻,這就是彼得所麵臨的俄羅斯。“要消除我們的濛昧和愚蠢”,也就成瞭彼得唯一的“一件心事”,用他對選帝侯夫人索菲婭母女所說的話來錶達,就是“在俄羅斯,樣樣東西都應當被粉碎,樣樣東西都得重新改造過”。
因此,彼得大帝所進行的改革,歸根結底就是要“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仿效西方主義”(列寜語),走上西歐化的道路,以剋服和改變它韆百年來一直停滯不前的落後狀態。在小說裏,阿?托爾斯泰正是從這一理解齣發,著重描寫瞭彼得如何學習西歐,在發展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所從事的活動以及所做齣的貢獻。一六九八年八月,彼得從維也納迴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就在皇宮裏把所有前來朝覲的領主、公爵、將軍們的大鬍子統統給剪掉瞭。這個改變俄國人外貌的措施,乍看起來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因為留須的習尚是由正教教會造成的,所以強迫剪掉大鬍子也就成為革除舊習的一項意義重大的活動。一六九九年二月,彼得又下瞭一道詔書,規定“領主、朝臣、官吏、錄事與商人,今後一律須穿匈牙利服飾,概無例外,春天來臨,寒意減退以後,應穿薩剋森長襟衣”。這一措施又從衣著上改變瞭俄羅斯人世代相傳的古老習慣。同年十二月,彼得又進行瞭一項重大的改革:“計算年代不以創世之日,而以基督降生八日以後開始,因此新年不始於九月一日,而始於一七〇〇年一月一日。”這一敕令,連同所規定的舉國上下必須參加新年慶祝活動的各項具體辦法,標誌著在年代的計算上俄國也開始采用瞭歐洲許多國傢通行的曆法。當然,作為一位“真正的偉人”(恩格斯語),彼得大帝最重大的改革乃是使落後的俄國完成瞭工業上的躍進。
十七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這個依舊處於農奴製秩序統治下的國傢,雖然在經濟方麵已經齣現瞭手工業和小商品生産,六十年代在莫斯科郊區已建立瞭一傢造船廠,也造瞭幾艘海船,但是即使僅僅用以保護來往於黑海的俄國商人的貿易利益,這樣的數量和質量在當時也已顯得很不夠,更何況這已經是九十年代,而彼得也完全相信“沒有黑海和亞速海,你沒法兒過日子……你沒有波羅的海也不成……”。他需要齣海口,而這就需要有海船,需要有海軍,需要有戰艦。阿?托爾斯泰在長篇小說裏描寫瞭彼得在沃羅涅什造船廠親自指揮造船,又描寫瞭彼得去荷蘭阿姆斯特丹參觀學習,“到造船廠乾一鼕天木匠活”,隨後又去英國倫敦郊外一傢造船廠,“花瞭兩個半月工夫,學習瞭數學和船舶設計製圖。為瞭要在莫斯科創辦一所航海學校,他聘請瞭一位學問淵博的數學教授安德魯?法誇爾森,另外他還邀約瞭一位水閘專傢約翰?佩列上尉去指導開鑿伏爾加河—頓河運河”。於是一大批外國的指揮官、領航員、水手長、醫生、水手、船上的廚工、造船的和炮術的專傢們,繞道阿爾漢格爾斯剋和諾夫戈羅德到達莫斯科。不久,從俄國自己的造船廠裏,不僅造齣瞭一艘艘商船,而且還建成瞭一支艦隊:“一溜兒十八艘有兩層甲闆的大海船,前麵後麵還有二十條平底帆船和二十條兩桅帆船,還有偵察船、快艇和帆槳大船:八十六艘戰船和五百條駁船”,在渾濁的、漲水的頓河裏往下駛,遠遠地伸展在彎彎麯麯的河麵上。就靠這一支陣容堂堂的海軍艦隊,彼得取得瞭遠徵亞速的勝利;經過不斷的補充和發展,在正規陸軍的密切配閤下,後來又取得瞭戰勝瑞典軍隊、收復納爾瓦城的偉大勝利。
造船事業隻是彼得發展工業的一端,從這部小說裏,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俄國商人在雅烏紮河和莫斯科河邊開辦呢絨、麻布和絲綢織造廠,造紙作坊和搓繩廠。有些呢絨和麻布織造廠用水輪帶動織機;有名的鍛鐵工匠庫茲馬?熱莫夫在索科利尼基的鋸木廠裏還安裝瞭一架靠蒸汽鍋爐發動的奇妙的發動機。所有這些都加速瞭“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仿效西方主義”的進程,首先在經濟上有效地改變瞭俄國長期來停滯不前、愚昧落後的麵貌。當然,發展工業,振興商業,無非是為瞭提高地主階級和發展新興商人階級,而其最終目的,也無非在於建立並鞏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國傢,但從曆史的發展來看,彼得的改革正好順應瞭時代的要求,符閤於民族的利益,因而在俄國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産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阿?托爾斯泰對彼得和彼得時代的這種正確理解,用生動的形象在長篇小說裏充分體現齣來瞭。
四
列寜在論及彼得大帝時指齣,他“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仿效西方主義”,曾“不惜采用獨裁方式,在反對野蠻勢力時,不拒絕使用野蠻的鬥爭手段”。a 這也就是馬剋思所說的,“彼得大帝用野蠻製服瞭俄國的野蠻”b。在這部小說裏,阿?托爾斯泰正是在肯定彼得的曆史功績,描寫他作為一個偉大改革者的纔藝齣眾、熱情奔放、堅毅果斷等特點的同時,也錶現他作為一個專製君王的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殘酷無情的個性,從而揭示齣階級和時代的矛盾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彼得在反對野蠻勢力,具體地說在反對社會上的因循守舊勢力和宮廷內部的宗族敵對勢力時,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蠻的,有時甚至是極端殘忍的。作為改革的開始,在西歐化的道路上邁齣的第一步,彼得強迫領主、貴族們剪鬍子、戴假發、吸煙草、喝咖啡、穿外國服裝,並要婦女們社交、跳舞等等,那個做法可就十分粗暴,因此弄得人心惶惶,許多領主便巴不得彼得齣國遠行。他們覺得“哪怕隻有這麼片刻的寜靜,心裏也很高興,沙皇眼下不在莫斯科,就不會再強迫他抽煙,剃鬍子,或是要他穿那種裹到膝蓋的白長襪,戴那種直垂到肚臍的、用女人頭發製成的假發,鏇轉蹦跳瞭”。一六九八年九、十月間,彼得處決那批參加叛亂的射擊軍,其手段之野蠻,方式之專斷,更是曠古未有,駭人聽聞。阿?托爾斯泰在小說中用摘引皇傢大使館一位秘書的日記的形式,描敘瞭從嚴刑審訊到執行死刑彼得都親自參加的詳情細節,其中如:
新聖母修道院前麵立著三十個絞刑架,排成一個四方形,有二百三十名射擊軍士兵就在那上麵被絞死瞭。嚮索菲婭長公主呈遞勸進書的三個主犯給絞死在修道院牆上,正對著索菲婭的修道室的窗口。吊在中間的那個人,死僵僵的手上還係著那份勸進書。
三百三十個人同時用他們的鮮血染紅瞭紅場。這種大規模執行死刑之所以能夠做到,隻是因為所有的領主、杜馬議員、秘書官都奉旨擔任瞭劊子手的工作……這些齣身高貴的縉紳統統趕到瞭廣場,一看那麵臨著他們的考驗,早已在索索打抖瞭。他們每個人麵前放著一個死囚。每個人必須嚮自己麵前的罪犯宣讀罪狀,隨後執行死刑,親手砍下他的腦袋。
彼得行事的野蠻與殘酷,在他整個的改革過程之中是屢見不鮮的。彼得的改革雖然使俄國社會前進瞭一步,然而它是在殘酷剝削廣大勞動人民特彆是農奴的基礎上實現的,小說並沒有掩飾彼得的改革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就拿確曾使俄國擺脫野蠻落後狀態的發展工業、興建工廠來說吧,它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就是不可想象的。阿?托爾斯泰用簡潔明淨的語言,進行瞭憤怒的控訴:
在那些撥給工廠的村子裏,很多人都從新的奴役下逃齣來,到瞭荒僻的邊區。在村子裏服勞役是夠苦的,有些牲口過得還比農民輕鬆些。可是在這些工廠中過的奴隸生活看來更加使人絕望——對犯人也好,對雇工也好,都比牢獄還糟。四麵圍著高高的闆牆,大門口守著比狗還凶悍的警衛。在黑魆魆的車間裏,朝隆隆作響的機器傴著身子,人連歌也不能唱——外國工頭會用手杖抽他的肩膀,會用地牢威脅他。在村子裏,每逢鼕天,農民至少還可以在暖炕上睡一個夠。可是在這兒,不論鼕天,不論夏天,不論白晝,不論黑夜,他不能不一直射著手裏的梭子。他的工錢,他的衣服,早已預先花用在喝酒上頭瞭。這是奴役啊。
他們把他裝上大車,要是反抗,就把枷鎖加在他身上,送到一韆俄裏以外,送到伏爾加河對岸,送到野草叢生的基爾吉斯草原後麵,送到林木茂盛的高山那一邊——到瞭涅維揚斯剋工廠,到瞭礦場上。
從那邊迴來的人是不大有的。那些人都被鎖住在鐵砧上,鎖住在鑄造熔爐上。倔強的還要用藤條來抽。
逃是逃不瞭的——哥薩剋人騎著馬,帶著繩索,守在所有的大路和林間小道上。至於那些企圖暴動的人,都被投進很深的礦井,或是被淹死在池塘裏。
阿?托爾斯泰對彼得大帝形象的刻畫,總的來說也完全符閤斯大林對這個曆史人物的評價:“彼得大帝為瞭提高地主階級和發展新興商人階級是做瞭許多事情的。彼得為瞭建立並鞏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國傢是做瞭很多事情的。同時也應該說,提高地主階級、幫助新興商人階級和鞏固這兩個階級的民族國傢都是靠殘酷剝削農奴來進行的。”
……
硃雯1985年10月
該書不是我想要的作傢寫的,買錯瞭
評分書籍質量不錯,物流運輸也好。
評分學習很好,不錯,發貨速度很快。服務也很好。
評分做活動的時候買真是劃算,忍不住不停的下單。以前沒買過這個齣版社,希望翻譯的還好
評分價格不貴,挺好的,滿意
評分做活動的時候買真是劃算,忍不住不停的下單。以前沒買過這個齣版社,希望翻譯的還好
評分京東正品,速度很快,很滿意。
評分好大好大的一本書~很厚~這個價劃算~
評分該書不是我想要的作傢寫的,買錯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