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时至今日,坦克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然而其生命力仍然十分旺盛。在空地一体战理论指导下的高新技术战争,还没有发现任何新型武器装备在地面战争中可以代替坦克。现代化的坦克能在复杂的地面环境条件下,实实在在地完成突击作战、进攻追击、侦察和反突围以及坚守阵地等战斗任务,这就确定了在未来战争的地面战场上,由高新技术重新武装起来的主战坦克仍将是陆军的核心力量。本书正是以坦克在百年间的发展历程为主轴,从历史背景、技术剖析、经典型号介绍等各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为读者展示了坦克所走过的百年历程。       
作者简介
     邓涛,男,军事科普作家,河北工业大学教师,曾以笔名在《舰船知识》《兵器》《现代兵器》《现代舰船》《坦克装甲车辆》《航空档案》《航空世界》《NAAS》《军事评论》《舰载武器》和《军事世界》等军事刊物上发表文章上百篇,并编写军事类书籍若干种。       
精彩书评
     坦克和装甲战车,百年风云激荡,将冷兵器时代铁骑、城防工事和火药时代大炮、钢铁冶炼、发动机、电子观瞄、控制计算通信能力天衣无缝地结合,并发展到此成为陆战之王。邓涛此书布局辽阔,史料详尽,观点新颖,值得一读。  
  ——宋宜昌   
  作为《坦克装甲车辆》杂志“老作者群体”中的一员,邓涛的《坦克百年》上、下册各个部分自成一体,既考察过去,又论及不远的将来,兼有章节简约和内涵丰富之长,以前沿的史学观念,精准简洁的文笔,全景解析坦克发展的百年历程。  
  ——《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主编刘青山   
  不得不承认,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坦克百年》上、下册确实是邓涛通过严谨研究和考证的成果,通篇不仅充满强有力的洞见,更遍布熠熠生辉的细节,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技术背景下贯穿着无穷无尽的智慧、知识以及细节。作为《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的编辑,我在阅读的时候真切体会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一气呵成、引人入胜,从头一个篇章开始就让人不忍释手,我将会长久地珍爱它。  
  ——《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编辑李元逸   
  与邓涛相识多年,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军事技术发展史领域颇有建树的科普作家之一,邓涛的视野更加开阔,观点更富有独到性,不拘泥于某一个较为狭窄的领域或墨守成规,这使得他的文章和著作更有可读性,也能够给读者以更多思考和启示。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这套《坦克百年》相信能带给读者以阅读之快感、掩卷之沉思以及对坦克未来发展之启示。  
  ——《现代兵器》杂志编辑黄国志   
  这是一套有关坦克的百科全书。理清影响坦克发展的脉络,轻松构架坦克历史的轮廓。作者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技术数据和历史资料,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史料和技术细节简化精炼,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地再现了坦克的百年历程,堪称技术史的经典力作。  
  ——《航空知识》杂志主编王亚男       
目录
   前言  
作者简介  
综述  
“铁血100年”——纪念坦克诞生100周年  
仓促上阵初显威  
百家争鸣的喧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  
铁与火的考验  
主战坦克的繁荣——战后坦克的发展  
铿锵前行——关于坦克的未来  
英国篇  
英国坦克的百年发展  
陆地战舰的狂想——英国坦克发展史1915~1919  
“旺盛的创造力”——英国坦克发展史1919~1945  
“依然是经典”——英国坦克发展史1945~2015  
英国坦克的设计思想  
“破天荒的伟大成就”—— 一战中的英国坦克设计理念  
“停滞中的创新”——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坦克设计理念  
“不寻常的划分”——20世纪30年代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英国坦克设计理念  
“精明而保守”——战后的英国坦克设计理念  
英国坦克的作战使用  
《1919计划》——最早的装甲兵作战理论体系  
“冷漠”背后的激情  
逆流中的进步  
在战火中淬炼  
英国坦克的制造技术  
被差评的动力  
不重视火控系统  
执着于“线膛炮”  
“乔巴姆”装甲的启发  
苏联篇  
苏联坦克的百年发展  
蹒跚的启动——苏联坦克发展史1920~1936  
战火中的淬炼(苏联坦克发展史1937~1947)  
传承与竞争(苏联坦克发展史1945’以后)  
朴素的雄壮——苏联坦克的设计思想  
苏式坦克的设计理念  
苏式坦克的总体布局  
主炮口径与战斗全重  
硬币的另一面  
值得注意的继承性  
铁骑追骁虏——苏联坦克的作战理念  
“启发性”的连续作战理论  
纵深战斗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纵深战役法理论的基本原则  
从PU29到PU36  
艰难时期  
“大纵深”的重新确立  
战火中的实践与检验152  
战后的发展——从“大纵深-诸兵种合同作战理论”到  
“立体战役法理论”  
横槊耀楚甲——苏联坦克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特色  
发动机技术  
坦克炮技术  
装甲技术  
法国篇  
法国坦克的百年发展  
孤独的先行者——法国坦克发展史1915~1930  
蹉跎的钢铁——法国坦克发展史1930~1945  
艰难的复兴——法国坦克发展史1945~现代  
孤傲的背影——法国坦克的设计理念  
原创性贡献  
“多样性”背后的无奈  
“极轻”与“极重”的偏颇  
“圣女贞德”式的风格被奠定了  
铿锵的叹息——法国坦克的作战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领悟”已颇为深刻  
20世纪20年代——充满活力的探讨  
20世纪30年代——停滞的背后有故事  
冷战时期——从“前沿防御”到“全向防御  
拒绝平庸——法国坦克的制造技术  
一度痴迷于摇摆式炮塔  
G型破甲弹的执着  
以机关炮作为辅助武器  
主炮身管制造工艺来源于苏联  
独此一家的平列式多燃料坦克发动机  
意大利篇  
意大利坦克发展史  
意大利装甲部队的建设  
意大利坦克的技术特点        
前言/序言
     战争方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多种力量创造和支持,技术进步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在许多方面它的影响却最为深远和引人瞩目,号称“陆战之王”的坦克就是如此。从1915年9月的“小游民”算起,坦克这种划时代的陆战机械化技术装备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然而其生命力仍然十分旺盛。即使在空地一体战理论指导下的高新技术战争里,也还没有发现任何新型武器装备可以在地面战争中代替坦克。现代坦克能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突击作战、进攻追击、侦察和反突围,以及坚守阵地等任务,这就确定了在未来战争中,由高新技术重新武装起来的主战坦克仍将是陆军的核心力量。本书正是以坦克在百年间的发展历程为主轴,从历史背景、技术剖析和经典型号介绍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为读者展示了坦克走过的百年历程。  
  特别鸣谢好友:天津市科委、河北工业大学、李元逸  
  图书情报支持小组:马静、张金镯、张成武、卢庆田、魏菲、于桂兰       
				
 
				
				
					《铁马嘶鸣》  书籍简介:  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一次深入骨髓的钢铁较量  本书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机械图解,也不是枯燥的技术参数堆砌,而是一段关于人类智慧、勇气、牺牲与反思的宏大叙事。它以“铁马嘶鸣”为引,钩沉起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曙光初现,直至二战结束硝烟散尽,那一辆辆钢铁巨兽在战场上发出的撼动山河的咆哮。这不仅仅是坦克发展的编年史,更是一部浓缩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剧烈动荡、军事思想深刻变革、以及无数生命在钢铁洪流中沉浮的历史画卷。  从零的突破到战争的宠儿:陆地巨兽的诞生与早期演进  故事的开端,是一群怀揣着改变战争模式梦想的英、法工程师们,在战壕的泥泞与炮火的硝烟中,首次将“坦克”这一概念付诸实践。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从最初的蹒跚前行,到克服机械故障频发的窘境,再到设计出能够穿越弹坑、摧毁铁丝网、并为步兵提供致命火力支援的早期型号。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陆地巡洋舰”的诞生过程,解析它们最初的设计理念——如何在僵持的堑壕战中打破僵局,如何将战场的主导权从步兵手中部分转移。  我们会深入探讨那些早期坦克型号,如英国的“小游民”(Little Willie)和“马克”系列(Mark I, II, III...),法国的“施耐德”(Schneider)和“圣沙蒙”(Saint-Chamond),以及德国在战末仓促推出的“A7V”。它们的优点与缺点,它们的战场表现,以及它们在技术上的每一次尝试与突破,都将被一一呈现。作者将力求还原当时工程师们的智慧火花,以及士兵们初次见到这些庞然大物时的震撼与不安。  技术革新与战术应用的飞跃:从“笨重”到“迅捷”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坦克的技术与战术应用都迎来了飞跃。早期坦克的防护薄弱、速度缓慢、可靠性差等问题逐渐暴露。各国军工开始在装甲厚度、发动机功率、武器装备以及转向系统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本书将聚焦于这些技术革新的关键节点,比如更强的发动机如何赋予坦克更快的速度,更厚的装甲如何抵御更猛烈的炮火,以及更有效的武器系统如何提升其战场杀伤力。  同时,战术层面的思考也开始变得更加成熟。从最初作为步兵支援的“移动堡垒”,到逐渐发展出独立的装甲部队,再到“闪电战”思想的萌芽,坦克在战争中的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会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协约国如何开始尝试集中使用坦克,形成装甲集群,以及这些尝试对未来战争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卡诺战役(Battle of Cambrai)中,英军首次大规模运用坦克,虽然最终战果有限,却为后来的装甲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沉寂中的酝酿与新的黎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军事思想家的头脑从未停止过对未来战争的思考。在这一时期,尽管各国对大规模发展坦克持谨慎态度,但一些前瞻性的军事理论家,如英国的富勒(J.F.C. Fuller)、利德尔·哈特(B.H. Liddell Hart),以及法国的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等人,开始深入研究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机械化战争”、“装甲突击”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战术理论。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各国在坦克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方向。虽然不像战时那样密集,但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更可靠的柴油发动机、更先进的悬挂系统、以及更优化的炮塔设计,都在悄然进行。同时,我们也会分析各国在战术理论上的分歧与融合,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德国在凡尔登条约的限制下,如何秘密地进行装甲部队的建设和训练,以及苏联早期在独立装甲力量发展上的探索,都将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  钢铁洪流的咆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陆地决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坦克的地位一跃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波兰战役的迅雷不及掩耳,到法国战役的闪电突袭,再到苏德战场上的大规模装甲对抗,坦克在各个战场上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将以时间为线索,以关键战役为节点,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发展的辉煌与血腥。  我们将深入剖析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坦克型号,如德国的“虎”式(Tiger)、“豹”式(Panther)、“三号”(Panzer III)、“四号”(Panzer IV),苏联的T-34、KV系列,美国的M4“谢尔曼”(Sherman),以及英国的“丘吉尔”(Churchill)、“克伦威尔”(Cromwell)等。本书不仅会介绍这些坦克的性能参数,更会分析它们的设计理念、生产背景、优缺点,以及在具体战役中的表现。例如,T-34那革命性的倾斜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如何给德军带来巨大的震撼;“虎”式那令人畏惧的厚重装甲和精确火力,又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其“陆地巡洋舰”的威力。  战术博弈与技术升级的循环:从“均势”到“压倒性优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坦克的战术应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纵深穿插、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坦克集群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打破敌方防线,实现战役目标。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战术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德军在闪电战中的战术配合,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Battle of Kursk)中如何利用其庞大的装甲集群进行反击,以及美军在西线战场上如何发挥其工业生产能力,源源不断地提供性能优越的坦克。  同时,技术的升级换代也从未停止。为了应对日益强大的敌方坦克,各国都在不断改进坦克的防护、火力、机动性和通信能力。从早期战场的步兵支援型坦克,到中后期出现的重型坦克、反坦克歼击车,再到各种特种坦克,技术的进步是血与火的检验,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伴随着无数士兵的牺牲和胜利的喜悦。本书将描绘出这种“技术——战术——技术”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不只战场,更有战场之外的思考  《铁马嘶鸣》并非止步于描绘激烈的战场厮杀,它更关注这些钢铁巨兽背后的故事。本书将深入探讨:     工业生产的奇迹与代价: 在战争的巨大需求下,各国如何动员其工业力量,大规模生产坦克?这些坦克的生产对经济、社会以及民众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士兵的视角: 坦克兵的训练、生活、战斗体验如何?在狭小的坦克内部,他们如何承受高温、缺氧、恐惧与压力?他们的勇气与牺牲,构成了这场钢铁洪流中最动人的篇章。    战争的哲学反思: 坦克这一技术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它是否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人类在追求更强大战争机器的同时,又在反思战争本身。    战后影响与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坦克退出现役,它们最终的命运如何?这些坦克的技术与经验,又如何影响了战后坦克的发展和军事理论的演进?  史料的深度挖掘与生动笔触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史料的深度挖掘和考证,以及作者生动传神的叙事笔触。我们不仅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军事报告、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还会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力求呈现一个真实、全面、且充满细节的坦克百年历史。从设计图纸上的线条勾勒,到工厂车间里的轰鸣声响,再到战场上的钢铁碰撞,本书将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读者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感受“铁马嘶鸣”的震撼,去理解战争的残酷与人类文明的演进。  《铁马嘶鸣》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军事历史、工业文明、以及人类精神感兴趣的读者的作品。它将带领您穿越时空,亲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陆地决战,感受坦克这一划时代军事装备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并引发对战争与和平、技术与人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