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第四版)/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

法律基础(第四版)/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其才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法律基础
  • 清华大学
  • 教材
  • 法理学
  • 绪论
  • 法学导论
  • 法律体系
  • 法治
  • 法学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4725
版次:4
商品编码:120095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字数:38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中国,“法”一词涵义较为广泛。从语源上看,汉字的“法”古体为“灋”。根据我国一部字书,由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它大体有三层涵义:一,“法”与“刑”是通用的。古代的“刑”字,含刑戮、罚罪之意,也还有“规范”的意义。第二,法者,平之如水,含有“公平”之意。第三,法含有“明断曲直”之意。同时,古代的法具有神明裁判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在典章制度意义上和在哲理意义上两方面使用。“法”在典章制度意义上与“律”“法律”“法制”等相通解。《管子·七臣七主篇》:“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唐律疏议·名例篇》曰:“律之与法,文虽有殊,其义一也。”中国古代秦汉以后的法律文件,采用过许多名称,如律、令、典、敕、格、式、科、比、例等,它们都是典章制度意义上、国法意义上的“法”。在哲理意义上,汉语的“法”,与“理”“常”通用,指“道理”“天理”或常行的范型和标准。《尔雅·释诂》:“法,常也。”具体而言,抽象的“天命”“天志”“礼”“理”“天理”“法度”“道”乃至“人情”等,都属于“法”的范畴。清末民初,由于受日本的影响,国法意义上的“法”,逐渐由“法律”一词代替。
  在西文中,“法”也在典章制度意义上、国法意义上和在哲理意义上使用。有学者认为,法指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即自然法;法律指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体的法律规则,即实在法,这类法律与国家相联系,出自于国家。
  在当代中国,法律一般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本书主要在国法意义上讨论法律,用“法律”表示,唯在涉及哲理意义上时用“法”表示。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法学基本理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上,全面讨论了中国宪法、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国际法律制度、国际私法制度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全书内容全面,阐述得当,用语规范,文字简洁。第四版根据新法律法规对第三版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本书适用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法律、法学有兴趣的其他读者。
  型和标准。《尔雅·释诂》:“法,常也。”具体而言,抽象的“天命”“天志”“礼”“理”“天理”“法度”“道”乃至“人情”等,都属于“法”的范畴。清末民初,由于受日本的影响,国法意义上的“法”,逐渐由“法律”一词代替。
  在西文中,“法”也在典章制度意义上、国法意义上和在哲理意义上使用。有学者认为,法指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即自然法;法律指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体的法律规则,即实在法,这类法律与国家相联系,出自于国家。
  在当代中国,法律一般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本书主要在国法意义上讨论法律,用“法律”表示,唯在涉及哲理意义上时用“法”表示。

目录

绪论:法学基本理论1
第一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概论11
第一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
第二节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定13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实施16
第二章中国宪法19
第一节中国宪法概述19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制度22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25
第四节国家机构26
第五节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30
第三章中国行政法律制度33
第一节行政法律制度概述33
第二节行政组织法律制度36
第三节行政行为法律制度40
第四节行政监督法律制度53
第四章中国民事法律制度61
第一节民事法律制度概述61
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制度63
第三节物权法律制度72
第四节债权法律制度80
第五节人身权法律制度86
第六节知识产权法律制度89
第七节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93
第八节侵权责任法律制度97
第五章中国商事法律制度106
第一节商事法律制度概述106
第二节公司法律制度110
第三节证券法律制度123
第四节票据法律制度130
第五节保险法律制度134
第六节破产法律制度138
第六章中国经济法律制度143
第一节经济法律制度概述143
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法律制度144
第三节广告法律制度148
第四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149
第五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152
第六节会计法与审计法律制度157
第七节价格法律制度159
第八节财政税收法律制度162
第九节银行法律制度167
第七章中国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169
第一节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概述169
第二节自然资源法律制度170
第三节环境保护法律制度178
第八章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188
第一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概述188
第二节劳动法律制度189
第三节社会保障法律制度200
第九章中国刑事法律制度206
第一节刑事法律制度概述206
第二节刑法关于犯罪的一般规定208
第三节刑法关于犯罪的具体规定216
第四节刑法关于刑罚的一般规定224
第十章中国诉讼法律制度230
第一节诉讼法律制度概述230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制度235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律制度245
第四节刑事诉讼法律制度248
第十一章国际法律制度257
第一节国际法概论257
第二节海洋与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法264
第三节条约与外交机构267
第十二章国际私法制度274
第一节国际私法序论274
第二节国际私法总论278
第三节国际私法各论281
参考文献286
第一版后记287
第二版后记288
第三版后记289
第四版后记290


《民法总论》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民法基本原理和制度的著作。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构成了整个私法体系的基石,深刻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民法总论知识框架,帮助理解民法是如何规范个体行为、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 全书结构清晰,从民法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各个核心制度。开篇首先会介绍民法的概念、性质、渊源和基本原则。读者将了解到,民法所遵循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是其区别于公法、体现私法特性的重要标志。随后,本书将重点探讨民事法律关系,包括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在民事主体部分,本书将详细分析自然人和法人这两大类民事主体。对于自然人,会阐述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区分不同年龄段和精神状况下的行为能力差异,并讨论监护制度。对于法人,则会介绍法人的概念、成立条件、组织机构、法律地位以及法人终止等问题,涵盖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等不同类型。 紧接着,本书会深入研究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依法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本书将详细解析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意思表示的真实、合法,以及效力待定、可撤销、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各种情形,并阐述代理制度在法律行为中的作用。 财产是民法调整的另一核心要素。本书将 devote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its ownership, and other property rights. 读者将学习到所有权的特征、取得方式和丧失原因,以及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担保物权,并了解地役权、用益物权等其他物权。此外,合同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也会对其进行详尽的阐述。 合同是连接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关系的重要纽带。本书将系统介绍合同的成立、生效,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合同法中的典型合同,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也将在书中得到详细的讲解,帮助读者理解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制度。 本书还将触及债权的其他重要方面,例如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这些是债权发生的重要原因,反映了民法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最后,在结束理论部分之前,本书会简要介绍与民法相关的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调整因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产生的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它弥补了合同法在调整非合同关系下的损害赔偿问题,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本书语言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书中引用了大量典型的案例和司法解释,以理论联系实际,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无论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民法感兴趣的社会大众,本书都将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读物,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民法理论基础,更好地认识和运用民事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法律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思考法律”的书。它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提问,激发你去独立思考。我记得在学习“合同法”那一章时,书中列举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合同,并且详细分析了每种合同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的模块,引导我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我当时就尝试着自己去分析一个合同纠纷的案例,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深入一层。它让我明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文。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制度,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引导你一步步走向法律的殿堂。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还在于它所呈现出的那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路径。它不满足于简单地告知你一个法律是什么,而是会引导你去探究它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时,会追溯其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例如,在讲解“私有财产权”时,书中不仅阐述了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障,还会将其置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让我明白这一权利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的。这种深度的解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法律教材,更是一本社会科学的入门读物。它将法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法律的意义。这种学术上的严谨和思想上的深度,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我感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术语和理论,而是从最容易理解的“法律是什么”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法律的各个分支。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结尾设置的“本章小结”和“思考题”。“本章小结”能够帮助我快速回顾本章的重点内容,巩固记忆,而“思考题”则能引导我主动思考,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我记得有一次,我做一道关于“正当防卫”的思考题,题目给出了一个场景,让我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并说明理由。我当时就根据书本上学到的关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虽然过程有些磕磕绊绊,但最终的答案却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这让我意识到,学习法律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和原则。这本书在讲解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也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区别,它会通过非常具体的例子来区分,让我能够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它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掌握了法律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直觉得是很有讲究的。深邃的蓝色,象征着法律的严谨和深远,而封面上那朵若隐若现的清华大学校徽,则像是一种承诺,一种对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期许。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将我拉回那个充满书卷气的年代。我不是法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当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法律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当时我正准备考一个与法律沾边的职业资格证书,听闻清华大学的这套法学系列教材在国内享有盛誉,尤其是《法律基础》,更是被誉为“法学入门的圣经”。拿到书的那一刻,它的厚重感就让我心生敬意。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在反复翻阅它的目录和序言。我惊叹于编著者们对于法律体系构建的宏大视野,以及将如此复杂、庞大的法律知识,梳理得如此清晰、脉络分明的功力。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探索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开头设置的引言部分,往往用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或者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来引出该章的核心概念,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也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智慧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的版次更新,也反映了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第四版,我猜测一定凝聚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最可靠的指引。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建筑工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循序渐进地搭建起整个法律的“骨架”。从最基础的法律概念,比如“法律是什么”、“法律的渊源有哪些”,到国家机构的设立与运作,再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举例。比如,当它讲解“法律的效力”时,作者可能会用不同类型的合同来比喻不同层级的法律,清晰地展示出法律之间的层级关系和适用范围。又比如,在论述“法治”这个核心概念时,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而是深入剖析法治的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等,并将其置于历史的维度进行考量。我至今仍然记得,在学习“法律的解释”那一章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解不同解释方法,如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等等,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法律条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语境下,需要经过严谨的解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复杂理论的化繁为简,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法律启蒙读物。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法律思维框架,让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法律的运行逻辑。

评分

这本《法律基础》的第四版,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和更新。作为一本“法学系列教材”,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法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教学理念。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从书中一些例证的选取,以及对一些前沿性法律问题的探讨,我能感受到编者们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涉及到一些与互联网、高科技相关的法律问题时,它可能就会引用一些最新的案例,或者对相关法律进行一些前瞻性的解读。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于一本基础教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即使是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法律概念,本书的论述也力求深入浅出,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它会结合大量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法律原则,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种扎实的功底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虽然看似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一份沉甸甸的专业感。每一页的文字都清晰可见,段落之间的留白也恰到好处,这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记得在学习“宪法”那一章时,书中对宪法基本原则的阐释,以及对宪法条文的解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罗列条文,而是会深入分析每个条文背后的意涵和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权力制约”这一概念的阐释,它通过对不同国家政体和权力结构的比对,让我深刻理解了限制和监督权力的重要性。这种基于事实的分析和理论的升华,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教科书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哲学思考,让我对法律的理解,逐渐从一个微观的视角,上升到一个宏观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感觉是十分独特的。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只是一味地堆砌术语和理论,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逻辑的严谨。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它对某个法律概念的精妙阐释而感到惊喜。比如,在讲解“法律的解释”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解释的方法,而是会从不同的学派和历史时期,去梳理这些解释方法的演变和应用,这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它让我明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解读和适用,而这种解读和适用,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的积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法律案例的分析,这些分析不仅阐释了法律条文的意义,更展现了法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对法律的深入挖掘和人文关怀,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法律经典。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学术氛围。作者们在用词遣句上,都力求精准和规范,但同时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学术术语堆砌。我尤其喜欢它在阐释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时,会引用一些经典的案例或者学者的论述,这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这些原则的深远意义。比如,在讲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时,书中不仅解释了这一原则的内涵,还引用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判例,说明了这一原则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发展的。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法律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规则,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此外,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法律演进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对法律的动态认识,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也充满了启发性。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总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知识的敬畏。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而是用事实和逻辑说话。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法律体系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从国家的性质,到法律的渊源,再到具体的法律部门,它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描绘得清晰可见。我记得在学习“国家”那一章时,书中对不同类型国家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将其与具体的法律制度联系起来,让我对国家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一些基本法律原则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讲解“法律的公正性”时,书中不仅阐释了公正性的内涵,还探讨了如何在法律实践中实现公正,这让我对法律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十分震撼。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666666666666

评分

很好哟,不错的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