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

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巨勇,席婵娟,赵国辉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合成
  • 合成化学
  • 路线设计
  • 有机化学
  • 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二版
  • 合成方法
  • 反应机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509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14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大学化学类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字数:3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是为化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有机化学专业课教材。
  《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是在2002年出版的《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已掌握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前提下,介绍和讨论各类有机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环化反应、杂原子插入反应以及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等大量的和实用性的反应,以丰富学生常用的有机合成反应和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介绍与讨论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如日标分子的拆开、逆合成分析、合成子与极性转换、导向基团和保护基的引入、合成路线的简化等。存此基础上,还介绍了当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方面的专家Corey的合成设计的重要策略.并以几个复杂的天然产物为例,讨论它们的全合成路线。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绪论
1.1 有机合成的目的和任务
1.1.1 什么是有机合成
1.1.2 基本有机合成工业和精细有机合成工业
1.1.3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
1.2 有机合成的发展状况
1.2.1 有机合成的回顾
1.2.2 有机合成与整体有机化学的关系
1.2.3 天然物质可由有机合成制备
1.2.4 为了验证并扩充化学理论而合成新化合物
1.2.5 先想象适合于应用的分子结构,再合成所需分子
1.3 有机合成的现代成就
1.4 有机合成的发展趋势
1.4.1 有机合成发展的良好客观条件和改进方向
1.4.2 有机合成化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2 有机合成与路线设计的基础知识
2.1 有机合成的要点
2.1.1 以周期表为依据
2.1.2 以羰基化合物为中心
2.1.3 键结方式和键的极性
2.1.4 对等性
2.1.5 氧化态
2.1.6 反应种类
2.2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基本方法
2.2.1 合成路线设计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2.2.2 合成设计实例
2.3 有机合成反应的选择性
2.3.1 选择性
2.3.2 反应的控制因素

3 分子的拆开
3.1 优先考虑骨架的形成
3.2 分子的拆开法和注意点
3.2.1 在不同部位拆开分子的比较
3.2.2 考虑问题要全面
3.2.3 要在回推的适当阶段将分子拆开
3.3 醇的拆开
3.4 β羟基羰基化合物和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拆开
3.4.1 β-羟基羰基化合物的拆开
3.4.2 α,β-不饱和醛或酮的拆开
3.5 1,3-二羰基化合物的拆开
3.5.1 相同酯间的缩合
3.5.2 酯分子内缩合
3.5.3 不同酯间缩合
3.5.4 酮与酯缩合
3.5.5 酯与腈缩合
3.6 1,5-二羰基化合物的拆开
3.6.1 Michael加成
3.6.2 Mannich反应的应用
3.7 α羟基羰基化合物(1,2-二氧代化合物)的拆开
3.7.1 α-羟基酸的拆开
3.7.2 α-羟基酮的拆开
3.7.3 1,2-=醇
3.8 1,4-和1,6-二羰基化合物的拆开
3.8.1 1,4-二羰基化合物的拆开
3.8.2 r-羟基羰基化合物拆开
3.8.3 1,6-二羰基化合物的拆开
3.9 内酯合成

4 导向基的引入
4.1 活化是导向的主要手段
……
5 合成子与极性转换
6 氧化反应
7 还原反应
8 保护基团
9 环化反应
10 含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11 磷、硫、硅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2 合成问题的简化
13 Corey有关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五大策略
14 天然产物全合成实例
参考文献
常用缩略语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为化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有机化学专业课教材。本教材结合现代有机合成化学中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相继出现,通过有机合成的“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讲述有机合成基本理论、合成路线设计方法。本教材吸收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发展前沿,以最新的实例简要介绍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选用最新的国外著名研究所的相关教材作为参考,如,Harvard大学CoreyE.J.,Scripps研究所的NicolausK。C.等的科研成果作为实例,讲述如何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合成方法的同时也扩大了视野。
  本教材2002年11月出版后,作为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或参考书目,受到国内许多老师、同学的好评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该书2002年出版后,相继7次重印。第2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订。第1~5章、第8和9章、第13和14章由巨勇修改编写,第6和7章、第10~12章由席婵娟修改编写,全书的策划、统一整理和定稿由巨勇负责。
  作者感谢北京市有机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XK100030514)和清华大学“985工程”教材建设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在该书的编与中,还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及作者课题组研究生的热情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书难免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分子构建的艺术:现代合成策略与实践》 本书是一部关于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权威著作,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有机分子构建的最新进展与经典方法。本书旨在为化学研究者、药物研发人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开篇即带领读者进入有机合成的宏伟图景,首先回顾了有机合成在现代科学和工业中的关键地位,从基础研究的探索到关乎民生的药物、材料、农用化学品的开发,无不依赖于精准高效的分子合成。随后,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的核心理念,包括反应的选择性(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反应的效率(原子经济性、步骤经济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合成设计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反应机理与策略的基石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深入剖析了各类经典和现代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从亲电加成、亲核取代、自由基反应等基础反应类型,到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环加成反应、重排反应等复杂转化,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每个反应都辅以大量的实例,通过精密的电子流演示,帮助读者理解键的断裂与形成过程,从而掌握预测反应产物和优化反应条件的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讨论过渡金属催化反应时,不仅涵盖了钯催化、铜催化、镍催化等常用体系,还专题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铑、铱、钌等金属催化的重要反应,如C-H活化、不对称催化等。这些章节将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基础的反应原理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复杂催化循环的有力工具。 第二部分:目标导向的合成路线设计 在牢固掌握了各类反应的基础上,本书将重心转移到“路线设计”这一核心技能上。作者强调,成功的合成不仅仅是掌握单个反应,更是如何将它们巧妙地编织成一条高效、经济、可行的多步合成路线。 本书提供了多种系统性的路线设计策略。首先,从目标分子出发,进行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tic Analysis)。这一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识别关键的官能团转化(Functional Group Interconversions, FGIs)和合成子(Synthons)与合成等价物(Synthetic Equivalents),从而将复杂的目标分子逐步拆解成更简单的起始原料。书中提供了丰富的逆合成分析的图示和思考框架,帮助读者掌握这一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分子(如手性药物、天然产物、聚合物单体等)的合成策略。对于手性分子的合成,重点介绍了不对称催化、手性拆分、手性原料的应用等多种途径,并强调了立体化学控制在药物分子设计中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则展示了如何应对其复杂的结构、多样的官能团和潜在的立体化学挑战。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绿色化学”在合成路线设计中的应用。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选择环境友好的溶剂、催化剂,如何设计高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以及如何利用生物催化等手段实现可持续的合成。 第三部分:现代合成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在理论讲解之外,本书还融入了大量现代有机合成技术的实践指导。 自动化与高通量合成: 探讨了自动化合成平台在加速化合物库构建、反应条件优化以及新反应发现中的作用。 微反应器技术: 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在提高反应效率、安全性和控制性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处理危险反应和快速放大生产时。 计算化学在合成设计中的辅助作用: 讲解了如何利用量子化学计算预测反应能垒、反应路径、选择性,从而指导实验设计,节省时间和资源。 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与衍生化: 探讨了如何基于已知的天然产物结构,进行结构改造以获得具有改进活性或新功能的衍生物,这在药物发现中尤为重要。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前沿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分析,将前面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各种规模的合成项目,涉及不同领域的代表性分子,如抗癌药物、抗生素、液晶材料、有机半导体等。通过对这些成功合成路线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对有机合成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催化体系的开发、人工智能在合成路线设计中的应用、生物制造与化学合成的融合等,激发读者的探索欲和创新灵感。 本书的特色: 《分子构建的艺术:现代合成策略与实践》以其清晰的逻辑结构、详实的理论阐述、丰富的实例支持以及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成为有机合成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本书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位致力于有机合成研究的科研人员的案头必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头脑风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有机合成的理解。我一直认为,有机合成就是掌握大量的反应,然后将它们“拼凑”起来。然而,《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作者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书中对“逆合成分析”的讲解,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如何从目标分子出发,逆向思考,逐步分解。这种“拆解”的过程,就像在玩一场高级的逻辑游戏,既烧脑又充满乐趣。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官能团转化”和“碳骨架构建”的详细讲解,作者将这些复杂的概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精美的图示,变得异常清晰易懂。而且,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真实的研究中得到应用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路线的评估与优化”的部分,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在选择合成路线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比如成本、环境影响、操作难度等,这些都是在实验室里非常实际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了大量的合成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像一个化学家一样思考”。我甚至开始在脑海中对一些复杂分子进行“逆合成”,这种思维训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我向所有想要提升自己的有机合成能力,并且希望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的研究者推荐这本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彻底解决了我在有机合成路线设计中遇到的所有难题。作为一名初入学术界的研究助理,我发现自己缺乏系统性的合成设计思维,总是凭着感觉来尝试,效率不高,而且容易走弯路。然而,《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系统的方法论。作者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讲解了“逆合成分析”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分子设计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关键中间体”的识别和构建的讲解,这让我能够抓住合成路线的关键,避免在不必要的细节上浪费时间。而且,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非常贴合实际,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有机分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思考过程,并从中学习如何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我曾经在一个合成项目中遇到了瓶颈,在阅读了这本书的“多步合成策略”章节后,我豁然开朗,重新设计了路线,最终成功地获得了目标产物。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发现,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再害怕面对复杂的合成任务,而是能够充满信心地去分析和设计。我向所有正在学习有机化学,或者在科研工作中需要进行有机合成设计的研究人员,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成为你最得力的助手。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到《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我一直在学习有机化学,但对于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合成路线,总是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结构化的方式,将有机合成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论系统地呈现出来。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从基础的官能团转化到复杂的环化反应,再到多步合成的设计,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精密的齿轮,紧密地咬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合成思维体系。我尤其赞赏书中对“选择性”和“效率”的强调,作者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实现转化,更是教你如何以最高效、最有选择性的方式实现转化。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有机合成问题,并且对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最合适的合成策略。我曾经在设计一个多步合成路线时遇到了瓶颈,反复尝试了几种方法都无法得到预期的产物。在阅读了本书关于“试错与优化”的章节后,我受到启发,调整了反应的顺序和条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避免走弯路。我发现,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仅掌握了更多的合成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培养了一种“系统性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至关重要。我向所有对有机合成有深入学习需求的学生和研究者推荐这本书,它绝对会是你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助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并且立志要在有机合成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市面上的相关书籍。但老实说,很多书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我还不理解的专业术语,要么就是内容过于零散,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直到我接触到《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本书用一种我完全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为我打开了有机合成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进入这个奇妙的分子世界。书中的图示也非常精美,将复杂的反应机理和分子结构展现得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我理解的负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模块化合成”和“官能团保护/脱保护策略”的讲解,这些概念让我对如何构建复杂分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深入的原理讲解,让我对化学反应的理解更加透彻,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化学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轶事,这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人文情怀,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本“化学百科全书”,涵盖了有机合成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反应类型到复杂的路线设计,无所不包。而且,它的编排逻辑也非常合理,让我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并且在遇到疑难点时,能够快速找到相关的解释。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有机合成的看法,让我不再觉得它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领域。我向所有正在学习有机化学,或者对有机合成感兴趣的同学们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是你最忠实的学习伙伴。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多年的有机合成“老兵”量身定做的“秘籍”。我不得不说,虽然我接触有机合成已经有些年头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总感觉自己在面对一些高难度、高挑战的合成目标时,仍然缺乏一种系统性的、全局性的指导。很多时候,我都是凭借着过去的经验和“感觉”来摸索,这其中会遇到很多瓶颈,也走了不少弯路。而《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则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升华。书中对于如何进行“目标导向”的合成路线设计,有着非常深入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急于列出各种反应,而是先从“为什么”和“如何思考”入手,引导读者去理解合成策略背后的逻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合成子”和“合成等价物”概念的清晰阐释,这些工具的运用,能够极大地简化复杂分子的分析过程,让我能够更快速地识别出潜在的合成路径。而且,书中的例子不仅仅是理论的演示,而是结合了实际的文献报道和科研经验,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真实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也毫不吝啬地分享了一些“经验之谈”,比如在路线设计中需要考虑的经济性、原子经济性、以及潜在的副反应和分离难度等实际问题,这些细节对于一个真正的合成化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读到书中关于“策略性选择”的部分时,深有感触。作者强调,最优的合成路线往往不是最直接的,而是最能规避风险、最高效的。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研究者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机合成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智慧的博弈,是对分子世界深刻理解的体现。我强烈建议各位有机合成领域的同行,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都应该花时间仔细研读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收获。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彻底解决了我在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方面一直存在的“盲点”。我一直认为,只要熟悉各种官能团转化,就能设计出合理的合成路线,但事实证明,这远远不够。《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这本书,从“设计”的维度出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引导我理解如何从目标分子出发,进行“逆向”的分析和拆解。书中的“合成子”和“合成等价物”的概念,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出合成中的关键断裂点。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立体化学控制”的详细讲解,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和试剂,来实现精确的立体选择性合成。这一点对于我们从事手性药物研发的非常重要。而且,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有机分子,从简单的烷烃到复杂的天然产物,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设计,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思维过程。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为一个具有多个立体中心的分子设计路线时遇到了困难,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最终找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向所有在有机合成领域面临挑战的研究者,以及渴望提升自己设计能力的化学专业学生,强烈推荐这本书。

评分

自从我开始接触有机合成,我就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如何“设计”合成路线的书,而不是仅仅罗列反应。幸运的是,《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这本书,正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作者以一种非常逻辑严谨的方式,将复杂的合成设计原理,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策略性思维”的强调,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展示了如何根据目标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可获得的起始原料,来制定最优的合成策略。这种“全局观”的培养,让我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两个反应,而是能够从整个合成过程的角度去思考。书中对“官能团兼容性”和“保护基策略”的详细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在实际的合成过程中,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整个路线的成败。而且,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前沿,作者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合成方法,还涵盖了许多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让我能够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合成目标设计路线时,书中关于“催化不对称合成”的章节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让我能够开发出一条高效、绿色的合成路线。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合成顾问”,它能够帮助我解决各种复杂的合成难题,并不断提升我的合成设计能力。我向所有在有机合成领域深造的学生和研究者,以及对合成化学充满热情的人士,强烈推荐这本书。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员,我发现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能力是衡量我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过去,我更多地依赖于文献中已有的合成方法,或者是一些零散的经验。然而,《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合成反应的汇编,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它教会我如何从宏观层面去审视一个目标分子,然后将其分解成一系列逻辑清晰、操作可行的步骤。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逆合成分析”的深入剖析,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各种“逆合成子”和“合成等价物”来设计出高效、新颖的合成路线。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实际操作层面的“手把手教学”。书中对反应机理的解释也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反应会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来优化产率和选择性。我发现,通过对书中原理的深入理解,我能够更好地预判潜在的副反应,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规避,这极大地节省了我的实验时间。而且,这本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它涵盖了从简单的有机分子到复杂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书中对立体化学控制的讲解也十分详细,这对于我们药物化学领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具有复杂手性中心的分子设计路线时,书中关于“不对称合成策略”的章节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让我能够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应对各种合成挑战。我向所有从事药物研发、农药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这些领域的学生,强烈推荐这本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化学领域的灯塔,尤其是对于那些热爱有机合成,并且希望在复杂反应中找到清晰思路的读者来说。我最近一直在深入研究药物化学和新材料的合成,之前总是被那些错综复杂的反应机理和繁琐的步骤弄得焦头烂额,感觉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然而,当我翻开《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反应,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设计合成路线的核心逻辑。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从官能团转化、碳链构建、立体化学控制等多个维度,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思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逆合成分析”的详尽讲解,这是一种如此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我将一个复杂的目标分子拆解成更简单、易于获得的起始原料。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也极其丰富,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有机分子,从天然产物到新型药物中间体,每一个案例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思考过程,并从中学习如何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讨喜,虽然是专业书籍,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启发性。作者善于用类比和生动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使得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某些反应时,作者会将反应过程比喻成一场精心策划的化学“游戏”,让我感觉自己在主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此外,书中对新近发展的合成方法也有所涵盖,这对于紧跟学科前沿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价值。我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如何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合成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培养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战略性的科研思维模式。我甚至开始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理念,发现效率和成功率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我向所有对有机合成充满热情,渴望提升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化学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评分

当我翻开《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期望它能给我带来多少“惊喜”,因为我自认为已经对有机合成有了相当的了解。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有机合成的“艺术”和“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书中对“战略性决策”的强调,让我意识到,好的合成路线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智慧的体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新反应和新方法”的介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路线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可能带来的优势和挑战。这对于紧跟学科前沿的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而且,书中对“历史性合成案例”的回顾,让我看到了有机合成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那些伟大的化学家是如何解决当时面临的难题的。这种历史的视角,让我对有机合成有了更深的敬意。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节详细讨论了如何处理“意想不到的副产物”,这一点对于我们在实验室里经常遇到的情况非常实用。作者提供了多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有机合成的“史诗”,它记录了有机合成的发展历程,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向所有对有机合成有深入研究需求,并且希望站在学科前沿的研究者强烈推荐这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