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0-10歲傢長 贊美,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嗎?
如何劃分父母與孩子的隱私界限?
孩子不怕懲罰又不屑奬賞,怎麼辦?
既不能打罵管教,又不能縱容管教,到底該怎樣把握界限?
這些睏惑,也許每個媽媽都會遇到
正麵管教
立場堅定而有彈性
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
這些教育理念,你可能都聽過
很多人道理都懂,但還是不知道該如何付諸行動
這本書,算不上“傢教聖經”,也不能解決所有的育兒問題
它隻是從父母關心、睏惑的問題入手
這本書,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不切實際的“假大空”
作者將幾十年來從事教育工作的心得體會
通過接地氣的語言、緊貼現實的案例娓娓道來
希望能為您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點亮一盞明燈
內容簡介
教養,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正嚮態度。正嚮態度能讓孩子樂觀自信、積極進取、遵守社會秩序,也能讓您的教養工作備感輕鬆。
本書通過近100個實例,深度剖析瞭孩子的心理狀態、認知能力和行為特點,並給父母提齣切實有效的建議,指導父母用對的情緒、對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幫助孩子建立正嚮態度,擺脫負麵行為。
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不切實際的“假大空”,本書作者將幾十年來從事教育工作的心得體會通過接地氣的語言、緊貼現實的案例娓娓道來,希望能為您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點亮一盞明燈。
作者簡介
陳芳宜
彰化師範大學特教係研究所畢業。
目前任教於颱北市啓明學校,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長達25年。
長期與有特殊問題的孩子相處,喜愛他們有如天使般的單純心靈,也心疼他們被一般大眾“異類化”,深刻認識到品格、美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精彩書評
這本書刷新瞭我的傢教理念。“管教孩子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的確是這樣。有時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其實是自己心情不好,那樣對孩子太不公平瞭。——Linda媽
書中介紹瞭很多不吼不叫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受益匪淺。看瞭之後覺得,當好父母,需要用一生來修煉。我會更努力的。——晴晴媽
試著用書中的方法和孩子溝通,孩子居然沒那麼逆反瞭。看來方法太重要瞭。——小島爸
目錄
第1章
培養孩子的正嚮態度
擁有正嚮態度的孩子,能力也會比一般孩子強,有自信,同時勇於嘗試與錶現。因為肯定自己的能力,他們會告訴自己:“我會把事做好!”
01|正嚮態度的構成要素 /2
02|正嚮態度是無價資産 /6
03|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 /9
04|幫助孩子建立正嚮態度,先要明白幾件事 /10
05|“迴應”好過“反應” /18
第2章
孩子的負麵行為,是爸媽管教不當惹的禍
在我所教導的學生中,來自縱容型傢庭的學生與權威型傢庭的學生,他們的行為錶現可謂“旗鼓相當”,都讓人很頭疼。權威型傢庭的學生惹是生非是藉機發泄,嘗嘗“反抗”的滋味;縱容型傢庭的學生,則是為所欲為、目中無人,到處惹是生非。
01|權威管教是孩子健康情緒的殺手 /24
02|縱容管教會使你手中的教養繮繩失控 /26
03|縱容換來孩子的加倍叛逆 /28
04|縱容的下場是孩子肆無忌憚地操控一切 /30
05|彆當全天候待命救援的父母 /32
06|傢庭氣氛決定孩子的行為態度 /34
第3章
愛孩子的7條正確準則
想要培養孩子的正嚮態度並不睏難,隻要遵守愛孩子的7條正確準則,孩子自然會因為滿足瞭被愛、被接納等基本心理需求,而開始産生自信並且肯定自我。
01|立場堅定但有彈性──培養孩子思考、提問與質疑的能力 /43
02|尊重孩子,是教導孩子學會尊重的最佳法寶 /46
03|犯錯,是讓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 /49
04|教養,在於“稱職”而不在於“完美” /51
05|真正愛孩子,就要有限製、有條件 /53
06|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 /55
07|父母態度一緻,孩子纔能建立正確價值觀 /57
第4章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訓練孩子獨立時,必須確保孩子有絕對的安全感,要讓孩子覺得有人隨時可以保護他,做他的後盾,不會讓他陷入孤立無援的恐慌中。孩子會因為信心而産生勇氣而獨立,而其自信心就來自父母的愛與保護。
01|消除分離焦慮的方法──保持適當距離 /63
0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這樣做 /68
03|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要這樣做 /71
04|尊重孩子獨處的時間與空間 /75
第5章
對孩子的行為做齣正確的迴應
孩子之所以會齣現“負麵行為”,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為瞭引起父母注意,為瞭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往往專注於一件事,但卻努力過頭瞭。
01|造成孩子行為脫軌的4大主因 /84
02|“引起父母注意”的想法,影響孩子的行為 /86
03|“賄賂”隻會使孩子學會操控父母 /92
04|奬賞時機決定效果好壞 /99
05|鼓勵孩子追求卓越而非錶現完美 /105
06|對於孩子的負麵行為,要停→看→聽→瞭解 /108
第6章
養成孩子正嚮生活態度的6大技巧
要訓練孩子正嚮的生活態度,就必須允許孩子擁有選擇權,並讓他們為自己所做的選擇承擔一切後果。這個方式會讓孩子覺得他們擁有瞭某些權利,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反而更願意與父母配閤。
01|對待孩子要愛與權威兼具 /116
02|教導孩子為自己負責 /118
03|訓練孩子有計劃地運用與管理金錢 /123
04|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127
05|實際行動勝於“說破嘴” /130
06|體罰是管教孩子的最後手段 /132
第7章
鼓勵比稱贊更能激發孩子的正嚮態度
越常受到贊美的孩子,越缺乏麵對失敗的能力;而經常受到鼓勵的孩子,就比較能夠坦然麵對失敗。但值得注意的是,絕對不可以毫無依據地給予孩子鼓勵,在鼓勵之前,一定要瞭解孩子的實力到底有多少。
01|管教孩子,最重要的元素是鼓勵 /140
02|過度贊美的喇叭未必管用,關掉它吧! /142
03|贊美+奬賞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正嚮 /145
04|引導孩子勇於麵對挫摺、挑戰睏難 /150
第8章
要感同身受,不要輕易判斷對錯
很多時候父母都將注意力放在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上,完全拒絕理解他們的感受,同時又經常灌輸他們某些情緒是不被接受的。以至於一旦這些情緒齣現時,孩子馬上就會認為自己也是不被父母接受的。
01|孩子越得不到聆聽,情緒就越沮喪 /162
02|瞭解孩子感受的妙方是:用想象力圓個不可能的夢 /165
03|對孩子的委屈如何感同身受? /169
04|當你的情緒也遇到障礙時,怎麼辦? /175
精彩書摘
對於孩子的負麵行為,要停→看→聽→瞭解
切記,孩子所有的負麵行為都事齣有因。當孩子齣現負麵行為時,彆急著動怒、斥責,而要先想想孩子這些行為的動機。
孩子會逾矩通常有兩大因素——引起父母注意和控製生活環境,而父母每天就在這兩個“戰場”上接受孩子的考驗。要謹記的是,不管孩子齣現什麼樣的行為錶現,都直接反映瞭他們的自我感覺,因此,父母一定要妥善處理。而處理孩子負麵行為有效方法就是:停→看→聽→瞭解。
也許你經常嘴裏念念有詞地說:“喔!不!我不能被這小鬼激怒,不然又沒好日子過瞭……”與其說些消極的話,不如改變一下念頭,采取“停→看→聽→瞭解”這個方法吧!下麵是個成功的例子。
下午有朋友要到傢裏聚會,安迪的媽媽早上將房子打掃完畢後,就外齣去采購東西。迴到傢後,她被眼前的慘狀嚇瞭一跳。七歲的
安迪把樂高玩具倒齣來玩耍,玩具散落在客廳的各個角落。另外,地毯上還到處沾滿果醬、花生醬,飲料也形成瞭一個“小湖”。安迪不隻玩樂高,還玩點心!
多數媽媽見到這種慘狀,個反應往往是:“我要宰瞭這小子!”安迪媽媽按捺不住,幾乎脫口而齣:“安迪!馬上給我過來!”不過她很快就冷靜下來瞭,對自己說:“不行!我說過不再對孩子大吼大叫。”
安迪早已嚇得蜷縮在牆角,不知接下來會受到怎樣的處罰。但媽媽隻是簡短地告訴他:“坐在這張椅子上彆動,我待會兒就迴來。”
說完便走到後院,邊踱步邊沉思。她冷靜地分析現況並傾聽內心的聲音:“大聲責罵、鞭打都不管用。”
五分鍾後,媽媽迴到屋裏,安迪仍乖乖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判決”。媽媽看著地毯上的果醬、可樂,如果按照以往的習慣,她會馬上拿肥皂、刷子來刷洗。可是,這一次她決定改變方式。剛纔“停”住衝動的情緒,“看”清楚現況,現在,就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媽媽:“安迪,我想知道客廳為什麼這麼亂?發生瞭什麼事?”
安迪:“媽媽,對不起!”
媽媽:“媽媽知道你很抱歉,可是你明知道下午有客人,為什麼還把客廳弄髒瞭?”
安迪:“我想玩樂高啊!”
媽媽:“我們不是有約定,你要先問媽媽可以在哪兒玩,而且我們也有規定,不可以坐在地毯上吃東西的啊!”
安迪:“我知道,可是人傢肚子餓嘛!”
媽媽:“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定個新規定,午餐前我會替你準備三明治和飲料,不過一定要在廚房吃。現在呢,我要去準備午餐瞭,那你就把客廳清理乾淨,而且要在十分鍾內完成哦!”
安迪:“知道瞭。”
十分鍾後,媽媽迴到客廳檢查,大部分的樂高玩具都收迴桶裏,地毯擦得不是很乾淨,不過對一個七歲的小孩而言算是不錯瞭。媽媽不想當著安迪的麵清理他沒擦乾淨的部分,於是便告訴他:“你做得很好,媽媽很感謝你的幫忙。”她讓安迪到外頭玩,然後
纔開始清理殘漬。
這件事讓安迪瞭解到,把屋子弄髒就必須承擔後果;而媽媽也體會到,冷靜處理的效果遠大於責打、懲罰。她打算在聚會時和朋
友們分享這個小故事和心得。
停→看→聽→瞭解。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適用於任何一個年齡層的孩子。他們不再遭受父母的辱罵、責打,而且每個孩子後都為自己的負麵行為負起責任。這得歸功於生活規律的訓練,它有助於孩子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待孩子成年後,他會是個成熟、負責、有自信、人格健全的人。
前言/序言
《靜水流深:生命成長的智慧》 內容梗概: 《靜水流深:生命成長的智慧》是一本深入探討個體生命成長軌跡的哲學散文集。它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兒理論,也不是一本快速解決人生難題的指南。相反,它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在靜謐的午後,為你緩緩鋪陳人生成長的宏大畫捲,邀你一同品味生命在時光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深刻智慧。 本書從“靜水”的意象齣發,引申齣生命的本真狀態——一種看似平靜,實則蘊藏著巨大能量與深邃智慧的底層流動。作者通過對自然界中萬物生長規律的細膩觀察,以及對人類曆史長河中哲思名言的獨到解讀,試圖揭示生命內在的成長邏輯。它強調,真正的成長並非外在的急功近利,而是源自內在的覺察與轉化,如同靜水之下,暗流湧動,孕育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層層遞進,引導讀者進行一次自我生命之旅的探索。 第一部分:根植於“靜”的覺察 這一部分著重於引導讀者迴歸生命的本源,學會“看見”。作者認為,許多生命中的睏惑與掙紮,源於我們過度關注錶象,而忽視瞭深層的原因。因此,他鼓勵讀者放下評判,以一種孩童般的好奇與開放的心態去觀察自己、觀察世界。 “看見”的藝術: 作者從童年時對一粒沙、一片葉的專注開始,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現代生活節奏所忽略的微小細節。他探討瞭如何通過冥想、正念練習,以及簡單的靜坐,來培養一種“看見”的能力——看見自己情緒的起伏,看見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看見生活中的美與真。他引用瞭禪宗的“無心”之境,並非指心智的麻木,而是去除雜念,迴歸當下,以最純粹的狀態去感知。 生命的節律: 作者將自然的四季更迭、晝夜交替比作生命內在的節律。他認為,個體生命同樣遵循著“孕育-萌發-生長-成熟-衰老-迴歸”的周期。理解並順應這些節律,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與對抗。例如,在“萌發”的階段,給予足夠的耐心與滋養;在“成熟”的階段,學會分享與傳承;在“衰老”的階段,擁抱智慧與寜靜。 邊界的智慧: 在人際關係中,“看見”同樣至關重要。作者探討瞭健康關係的建立,並非是無條件的融閤,而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認知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他反思瞭“占有欲”與“愛”的區彆,強調瞭“放手”也是一種深刻的愛,一種對個體生命自由空間的尊重。這包括對子女、伴侶、朋友,甚至是對自己的“看見”與“放手”。 第二部分:流淌於“深”的力量 在“看見”的基礎上,本書進入更深層次的探討——如何激活生命內在的力量,讓“靜水”真正“流深”。這一部分更側重於行動與實踐,但其根基依然是深刻的自我理解。 情緒的轉化: 作者坦承,生活中難免有陰雨天氣,情緒的波動是生命的常態。他提齣,與其壓抑或抗拒負麵情緒,不如學習與其共處,並從中汲取養分。他並非提倡“積極思考”,而是鼓勵一種“真實接納”。例如,當憤怒來臨時,不是試圖立刻消除它,而是去理解憤怒背後的需求,去看見它所傳遞的信息。他分享瞭一些古老的智慧,如通過藝術、寫作、體育等方式,將情緒的能量轉化為創造性的輸齣。 挫摺的熔爐: 生命的成長絕非坦途,挫摺與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熔爐”。作者從曆史人物的命運沉浮中,看到瞭“苦難”賦予生命的高度。他並不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強調如何通過“看見”挫摺的意義,來鍛造更堅韌的品格。他認為,那些看似“壞”的經曆,往往是我們最寶貴的老師,教會我們謙卑、同情與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關係的深化: “靜水流深”不僅體現在個體生命的成長,更體現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化。作者探討瞭“同理心”的真正含義,它並非簡單的感同身受,而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們的痛苦與喜悅。他強調瞭“傾聽”的力量,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我,全身心地去接納對方的錶達。在親子關係中,這意味著理解孩子的需求,而非強加自己的期望;在伴侶關係中,意味著共同經曆風雨,成為彼此最堅實的依靠。 價值的追尋: 當個體生命的力量被喚醒,價值的追尋便成為自然的走嚮。作者鼓勵讀者去探索那些超越物質層麵的,能夠點燃生命激情的價值。這可能是對知識的渴望,對藝術的熱愛,對社會的貢獻,或是對真理的探求。他認為,當我們活齣自己的價值時,生命便會散發齣獨特的光芒,如靜水深處,自有清泉湧動,滋養萬物。 第三部分:迴響於“永恒”的智慧 本書的最終部分,將視野進一步拓展,從個體生命的成長,升華到對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以及這種智慧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得以“迴響”。 時間的長河: 作者將個體生命比作一條河流,最終匯入浩瀚的大海。他探討瞭如何超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去感受與曆史、與宇宙的連接。他通過對古典哲學、宗教思想的解讀,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永恒性與短暫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他認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和廣度。 傳承與生生不息: “靜水流深”的智慧,也體現在生命的傳承之中。作者探討瞭如何將生命的經驗與智慧,以一種不被遺忘的方式傳遞下去。這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通過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讓下一代能夠繼承並發展這份寶貴的財富。他認為,每一個生命的綻放,都是對生命整體的貢獻。 寜靜的力量: 最終,作者迴到瞭“靜”的意象。他認為,真正的“靜”,是經曆瞭“深”的流淌之後,所達到的那種內心的平和與安寜。這種寜靜並非與世隔絕,而是在深刻理解生命之後,擁抱當下,坦然麵對一切。它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抵禦外界的喧囂與紛擾,讓生命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其內在的光輝。 生命的“迴響”: 作者以一種開放式的結尾,邀請讀者去思考,自己的生命將留下怎樣的“迴響”。這迴響可以是愛的傳遞,智慧的分享,藝術的創造,或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他相信,每一個生命,隻要順應其內在的節律,勇敢地探索其深度,就能在時間的維度裏,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成為“靜水流深”中,那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靜水流深:生命成長的智慧》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書,它沒有絢麗的辭藻,也沒有激昂的論調,但它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真摯的情感,觸動著讀者內心最柔軟的角落。它引導我們去“看見”生命的美好與真相,去感受生命內在的力量,去追尋生命的價值,最終,在“靜”與“深”的融閤中,獲得真正的成長與安寜。這是一場與自己心靈的對話,一場與生命真諦的溫柔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