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学贯政法、中西兼通的社会学家萨孟武,借中国传统经典小说《西游记》,对中国古代政治运作进行别开生面的透彻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册对中国传统经典小说别开生面的解读。与常规的文学批评迥然不同,作品以《西游记》中的小故事为话题,以政治学家的专业眼光透视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微言大义,见解精深,行文流丽,引证博雅,逻辑分明,能带给读者启发和思考。
作者简介
萨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字孟武,福建福州人,政治学家。中学时代就留学日本。1921年入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系,后获法学学士学位。1924年回国,在上海以译书、撰文为生。1930年,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行政系任教授。1946年,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1949年后,曾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著有《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等。
目录
序
菩萨与妖精
孙行者大乱天宫
玉帝永保至尊的地位
太白金星的姑息政策
玉帝不留显圣真君在天宫保驾
玉帝请如来救驾
卷帘大将失手打碎了琉璃盏
唐太宗还魂延寿二十年
孙行者与紧箍儿
孙行者劝唐僧收起善心
莲花洞二魔念起咒语就可使唤山神土地
乌鸡国国王不敢在冥府控告全真怪孙行者不愿做乌鸡国国王
如意真仙不许孙行者白手来取落胎泉的水
孙行者要求朱紫国国王亲身来迎
比丘国国王要取小儿心肝为药引子
凤仙郡三年亢旱
阿傩伽叶向唐僧讨取贿赂
前言/序言
俞陛云释词“义”和“趣”
马东瑶
俞陛云(1868—1950),浙江德清人,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近代知名学者、诗人,是清末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是俞陛云编撰的著名唐宋词选本,曾以《唐词选释》《五代词选释》《南唐二主词辑述》与《宋词选释》为题陆续发表;这次前三种以《唐五代词境浅说》为名,第四种拆分为《北宋词境浅说》与《南宋词境浅说》,分别收入“大家小书”。这个选释,或者两种词境浅说,共收唐词二十三家,六十首;五代词二十五家,一百八十三首;宋词七十二家,六百六十六首。合计词人一百二十家,词九百零九首,非常丰富。
本书有着鲜明的选编特色,按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序》中所说,在于“申其义而畅其趣”。以下将就其“义”和“趣”略作申述。
俞陛云认同张惠言“寄托”说,在唐和五代词选释的两篇序中,都强调了词人“以曼辞俳体寓其忠笃悱恻之思”的特色;于具体的词作阐释中,也每每知人论世,着意申发作者翠帘红袖的书写背后的家国之思、怨悱之旨和黍离之叹。如唐代选温庭筠词最多,共十三首,又以《菩萨蛮》四首为首,在词后释读中,俞陛云指出:“张皋文云‘此感士不遇也’,词中‘青琐金堂,故国吴宫,略露寓意’,其言妆饰之华妍,乃‘《离骚》初服之意’。”不同于将温庭筠词多归于“应歌之作”的现代阐释,俞陛云将温词纳入了诗歌史的香草美人引类譬喻系统。俞氏又选张志和《渔歌子》词五首,释之曰:“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观其每首结句,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在五代词中,则选冯延巳词五十首、李煜词二十七首、韦庄词十六首,同样以君国之思阐发之。如评冯延巳:“南唐末造,冯蒿目时艰,姑以愁罗恨绮之词,寓忧盛危明之意耳……旨隐而词微,其忧危之念,借词以发之。”选李煜词虽不及冯延巳多,但据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李煜现存词共三十三首、附录二十首,则俞本二十七首的选目已过半数。多选李煜词,同样是因其以词抒写遭逢亡国的哀思绮恨。
在两宋词中,与现代阐释的最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不同,俞陛云选词最多的是周邦彦六十五首、张炎六十首、吴文英五十四首、贺铸四十二首,另有王沂孙、周密、史达祖等选词都在三十首以上,与苏、辛不相上下。这些词人中,除了周邦彦是俞陛云在艺术上最为看重的格律派之祖(书中引夏孙桐语将之视为“与史迁之文、杜陵之诗同为古今绝作,无与抗手者”的“词中之圣”),其他多为南宋中后期乃至易代之际的作家,俞氏每每叹息于词中的君国之思、黍离之感,其中或许有着他历经清朝覆灭、民国变乱、日人侵华等种种遭际的切身体会吧。如俞氏选遗民词人张炎的词共六十首,为南宋之冠。张炎推赏姜夔词的“清空”“骚雅”,自身词作亦多有此特色。俞陛云也提到:“玉田与姜白石齐名,世有姜张之目。”然而姜夔存词八十余首,俞氏只选了二十二首,张炎存词一百五十首,俞氏选词六十首,显然更重玉田。且他在词后释读中称张炎“佳句尚多,附录于后”,又选录了张炎十六首词中的句子,对张炎可谓格外偏爱。其缘由,除了艺术上的“雅丽”,恐与张炎词的君国之思、黍离之感有莫大关系。
至于“趣”,则是艺术表现上的佳妙之处。俞氏虽重视词中“寄托”,却并不拘泥于此,指出:“亦有返虚入浑,以无寄托为高者。”综观俞氏的词序与选释,既能在具体作品的品评中分析章法、句法和词境,将不同词家的个性风貌简语道出,又体现出对词史发展的总体把握。如俞氏论唐词,“群奉瓣香于两宋,而唐贤实为之基始”;论五代词则曰:“承六朝乐府之余响,为秦、黄、欧、晏之传薪,其文丽以则,其气高而浑,卓然风人之正轨也”;“嗣响唐贤,悉可被之乐章,重在音节谐美,不在雕饰字句。而能手作之,声文并茂。”指出两宋词是词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而其奠基则在唐代,再往上追溯,则是六朝乐府,从而将词史归于大诗歌史,体现出对词的“尊体”态度。另一方面,俞氏则颇有“崇古”之意,他虽欣赏南宋格律词的精深华美,却又往往赞叹唐五代词的“格高气盛”“调高意远”,称其音节谐美,浑然天成,将之树为词的高标。
俞氏在具体作品的探讨中,亦往往贯穿其词史观,注意词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笔下的发展流变。如评李珣《南乡子》八首:“咏南荒风景,唐人诗中以柳子厚为多。……荔子轻红,桄榔深碧,猩啼暮雨,象渡瘴溪,更萦以艳情,为词家特开新采。”指出李珣词题材内容上的新变。俞氏还常在与诗的比较中凸显其词体意识。如评吴文英《满江红·淀山湖》曰:“‘疏钟’二句极有疏隽之味,是词句,非七律中句,且系宋人佳咏,非唐人风格。”其中不仅涉及词与诗的文体差别,更涉及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别,读者若细细体味,必有所得。俞氏又引《弇州山人词评》称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二句为“非律诗俊语乎?然是天成一段词也,著诗不得”,同样论及词中七言与律诗七言的差异。至于评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一类“稼轩集中多雄慨之词,纵横之笔,此调乃闲放自适,如听雄笳急鼓之余,忽闻渔唱在水烟深处,为之意远”,则是以诗意之语写艺术之“趣”,不难看出《二十四诗品》的诗学遗韵。
本书编撰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书中难免存在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文献舛误。如书中所选李璟《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实为苏轼作,《帝台春》(芳草碧色)实为宋李甲作;李煜《长相思》(一重山)实为宋邓肃作,《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实为冯延巳作。读者当明辨之。
至于俞氏不选李清照、少选柳永,乃其词学观之体现,自是不可苛求。
2016年1月2日
《大家小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精装本)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精装本)并非直接讲述《西游记》的故事梗概,也非仅仅罗列《西游记》中的政治元素。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部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语境之下,进行一次深入、精妙且富含洞察力的解读。它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故事解析”,而是一部旨在揭示《西游记》文本背后隐藏的政治肌理、权力运作、意识形态渗透以及社会结构映射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史为鉴,以文为媒,通过对《西游记》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的细致品读,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多层面性以及其深刻的影响力。 本书的出发点,是承认《西游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但更进一步,它认为这部小说的叙事、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乃至语言风格,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印记。作者并非将《西游记》视为一面纯粹的镜子,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文本,一个在现实政治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文化现象。因此,本书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官僚制度、统治思想、社会阶层以及民众心理的深刻理解之上。 核心解读维度: 权力结构与等级秩序的隐喻: 《西游记》中,从最高的天庭神祇,到各路妖王,再到取经团队内部的师徒关系,都仿佛是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权力结构的微缩模型。本书将深入剖析天庭的官僚体系,从玉皇大帝的“集权”运作,到各司其职的神仙,以及他们的奏报、奖惩机制,是否影射了明清时期皇权至上的官僚体制?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被招安、封官,这一过程本身是否体现了统治者“收编”异己、维持统治的策略?书中对妖王的描写,以及他们各自占山为王、称霸一方的模式,是否也象征着地方势力、割据政权,或者甚至是民间潜在的反抗力量?本书将通过对比史实,揭示这些神话叙事背后,统治者如何通过构建等级秩序来巩固统治,以及民间想象中对这种秩序的潜在挑战与调和。 “治”与“乱”的辩证关系: 取经之路漫漫,困难重重,八十一难的设定,本身就构成了一幅“乱”的图景。而师徒四人(及白龙马)的任务,便是要在“乱”中求“治”,克服重重险阻,最终达成目标。本书将分析,《西游记》中的“乱”,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中国历史上频繁发生的社会动荡、农民起义、边疆冲突等“乱象”的一种艺术化处理?而“治”,则不仅仅是唐僧取回真经,更是一种秩序的重建、教义的传播、乃至统治思想的强化。作者将探讨,小说中对“乱”的描写,是否也包含了对统治者如何应对危机、平定叛乱的某种思考?“治”的实现,又是否暗示了某种理想化的治理模式?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教化: 《西游记》虽然以佛教故事为蓝本,但其叙事中,也杂糅了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信仰。本书将着重分析,小说中对不同神祇、佛陀、菩萨的描绘,以及他们各自的职能和行为,是否反映了不同宗教和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特别是佛教在统治阶层的接受与利用,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书中对孙悟空的“悟性”提升、对“心猿意马”的驯服,是否也暗含了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之道,以及对个体“德性”的塑造要求,这在古代政治中,是统治者希望民众具备的重要品质。 官僚主义与权力腐败的折射: 尽管是神魔小说,但《西游记》中不少情节,却意外地映射出古代官僚体系的弊端。例如,天庭神仙的“例行公事”、对凡间事务的推诿扯皮,甚至是一些神仙的懒惰与腐败,都与现实中的官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细节,探讨小说作者是否在不经意间,通过神魔世界的荒诞,反映了对当时官僚体系低效、僵化,甚至腐败的讽刺与批评。取经团队也并非一帆风顺,师徒间的矛盾、内部的猜忌,甚至沙僧的受气包形象,是否也暗含了官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无奈? “妖”与“人”的政治象征: 《西游记》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是构成“乱”的重要力量。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妖”的设定,在政治层面究竟象征着什么?它们是否代表了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如流寇、盗匪,甚至是异族侵扰?又或者,它们也可能象征着统治者眼中的“非我族类”,是需要被征服、被改造的对象?而取经团队,作为“正义”的代表,他们的使命便是“降妖伏 E”,这是否也象征着国家机器对于“不稳定”因素的压制与管理?本书将探讨,小说中对“妖”的妖魔化处理,是否也反映了统治者如何构建“他者”形象,以团结自身,并为镇压提供合法性。 “取经”的政治寓意: “西天取经”这一核心任务,本身便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本书将超越字面意义,探讨其深层寓意。取经者所去的“西天”,是否象征着某种理想化的政治、宗教中心,或者是统治者所追求的“王道乐土”?取经的过程,是否也象征着一种“开疆拓土”、传播先进思想、巩固文化认同的政治实践?甚至,本书还将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西游记》的流行,是否也可能被统治者解读或利用,以宣扬某种政治理念,比如“顺天应命”、“普度众生”等,从而达到教化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大家小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精装本)并非枯燥的政治史论述,也不是简单的文学鉴赏。它以一种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将文学作品与政治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西游记》这部经典进行“政治化”的解读,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窗口。它不仅能够加深读者对《西游记》这部小说的认识,更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逻辑、统治思想的演变、以及文学作品在社会文化中的多重角色。 本书的精装本设计,也彰显了其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厚重的纸张、精美的装帧,都为这部深度解读之作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载体。它适合对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文化以及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希望深入了解《西游记》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通过本书,读者将发现,《西游记》远不止是一部神话故事,它更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权力、秩序、信仰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映照与复杂思考。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力求在严谨的学术分析与流畅的文本表达之间取得平衡,带领读者进入一场跨越文学与政治的智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