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哲學大辭典
定價:198.00元
作者:張岱年主編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年5月
ISBN:9787532641048
字數:2575000
頁碼:105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標識:23946330
編輯推薦
暫無
內容提要
張岱年編寫的《中國哲學大辭典(修訂本)(精)》是目前規模*大、收詞*多、內容*豐富的一本大型中國哲學辭典。由張岱年先生任主編,全國數百位中國哲學方麵的專傢學者撰稿,舉凡這一領域中的知名專傢,基本上都是本書的作者。全書共收詞6700條,270萬字,分類編排,收入中國哲學學科中的名詞術語、學說範疇、學派組織、活動爭論、人物、*作刊物等。其內容覆蓋中國哲學各個階段:從中國哲學的起源、萌芽一直到近現代及當代哲學;各個分支學科:從先秦儒傢哲學、道傢哲學等一直到中國佛教哲學、道教哲學,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曆史哲學、軍事哲學、科學哲學;各個領域:從天道觀、認識論、辯證法、人生觀一直到近現代各種哲學思潮。其釋文充分吸收近年來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查閱資料,不如說是在進行一次深度的、無引導的學術漫遊。它的編排邏輯並非完全是嚴格的字母順序或年代順序,而似乎暗含著一種“思想的關聯圖譜”。例如,當我查閱完一個關於“性命之學”的詞條後,緊隨其後的相關詞條的推薦或交叉引用,往往能自然地將我的注意力導嚮與其對立或互補的觀點,形成一種連環閱讀的效果。這種精心設計的路徑,極大地拓寬瞭我原有的知識邊界。我發現自己不經意間就被帶入瞭一些自己原本沒有計劃深入研究的領域,比如對墨傢“兼愛”思想在後世道傢倫理中的摺射,或是儒傢對“天命”理解在清代樸學中的“重構”。這種“引導式發現”的體驗,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更為深刻和持久。
評分從工具書的角度來衡量,它的實用價值同樣令人稱贊。在檢索的便捷性和條目的準確性上,它展現齣極高的專業水準。我嘗試查找瞭一些較為冷僻的古代術語,例如“太極圖說”中某些被引申使用的特定詞匯,或是某一特定學派對某個佛教詞匯的“本土化”解讀。很多時候,其他工具書往往隻給齣字麵的解釋,讓人雲裏霧裏,但這部大辭典則會附帶簡潔而精煉的“齣處語境”和“流變簡史”,這對於快速定位和理解一個概念在特定曆史階段的精確含義,簡直是事半功倍。它不像某些辭書那樣追求晦澀的學術腔調,相反,它的語言是極為剋製和精準的,每一個用詞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力求在信息密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真正做到瞭讓專業人士用得順手,也讓入門者看得明白。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部辭典並未將自己局限在對古代哲學的“復述”上,它在處理近現代中國哲學時,展現齣瞭一種與時俱進的敏銳度。麵對西方思潮的巨大衝擊,中國思想傢們是如何接納、消化、改造並最終形成自身獨特反應的,這本書給予瞭非常細緻的描摹。它沒有迴避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思潮和人物,而是坦誠地展示瞭他們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思想掙紮與創新。比如對於“科學主義”與“反思性”在民國知識界拉鋸戰的描述,它不僅僅停留在介紹誰贊成誰反對,而是深入分析瞭支撐這些立場的深層方法論差異。這種對現代轉型期復雜性的精準把握,使得這部大辭典不僅是一部關於“過去”的典籍,更像是一部理解我們“當下”思想基因的鑰匙,其曆史視野的縱深感和對現代性的關懷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評分這部厚重的典籍擺在案頭,初翻閱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就讓人心生敬畏。首先要說的是,它在體係構建上的宏大與精妙,簡直像是在為中國哲學史搭建一座結構嚴謹的知識殿堂。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人名和流派,更重要的是,它緻力於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將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活潑場麵,過渡到兩漢經學的演變,再到魏晉玄學的思辨高潮,直至宋明理學的內省與發展,最後延伸至近現代哲學思潮的衝擊與迴應。編纂者顯然在如何組織這些龐雜的史料上花費瞭巨大的心血,每一個條目的權重、彼此之間的邏輯關聯都被拿捏得恰到好處。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極少齣現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的斷裂感,而是像一位博學的導師,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思想的場域。例如,對於“氣”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它能從早期樸素的自然觀,層層遞進地揭示齣在不同思想傢那裏,這個概念如何被賦予瞭形而上的意義,這種深入骨髓的梳理,遠非一般概論性的著作所能企及,讓人對中華文明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悟。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哲學史動態的研究者,我必須承認,這部修訂本在細節處理上的紮實程度,遠超我預期的想象。很多過去長期懸而未決的學術爭點,在這裏都得到瞭相當審慎且富有洞察力的迴應。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宋明理學中“心”與“理”關係辨析的詞條,以往的辭書往往傾嚮於將硃熹和陸九淵的觀點進行僵硬的對立闡述,但此番修訂,明顯吸收瞭近些年對“心學內在超越性”研究的新成果,它在解釋“緻良知”時,不僅迴顧瞭王陽明的原典語境,還巧妙地引入瞭對當代西方現象學視角的參照,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使得原本略顯陳舊的議題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此外,對於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次要流派或地方性思想的收錄也極為審慎,體現齣一種對曆史全景的尊重,而不是僅僅聚焦於那幾個“明星”人物,這種包容性,對於構建一個立體而非扁平的哲學圖景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