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哲学大辞典
定价:198.00元
作者:张岱年主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5月
ISBN:9787532641048
字数:2575000
页码:105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标识:23946330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张岱年编写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本)(精)》是目前规模*大、收词*多、内容*丰富的一本大型中国哲学辞典。由张岱年先生任主编,全国数百位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撰稿,举凡这一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基本上都是本书的作者。全书共收词6700条,270万字,分类编排,收入中国哲学学科中的名词术语、学说范畴、学派组织、活动争论、人物、*作刊物等。其内容覆盖中国哲学各个阶段:从中国哲学的起源、萌芽一直到近现代及当代哲学;各个分支学科:从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一直到中国佛教哲学、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科学哲学;各个领域:从天道观、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一直到近现代各种哲学思潮。其释文充分吸收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这部厚重的典籍摆在案头,初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让人心生敬畏。首先要说的是,它在体系构建上的宏大与精妙,简直像是在为中国哲学史搭建一座结构严谨的知识殿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流派,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活泼场面,过渡到两汉经学的演变,再到魏晋玄学的思辨高潮,直至宋明理学的内省与发展,最后延伸至近现代哲学思潮的冲击与回应。编纂者显然在如何组织这些庞杂的史料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条目的权重、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都被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极少出现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断裂感,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那个思想的场域。例如,对于“气”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它能从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层层递进地揭示出在不同思想家那里,这个概念如何被赋予了形而上的意义,这种深入骨髓的梳理,远非一般概论性的著作所能企及,让人对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查阅资料,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无引导的学术漫游。它的编排逻辑并非完全是严格的字母顺序或年代顺序,而似乎暗含着一种“思想的关联图谱”。例如,当我查阅完一个关于“性命之学”的词条后,紧随其后的相关词条的推荐或交叉引用,往往能自然地将我的注意力导向与其对立或互补的观点,形成一种连环阅读的效果。这种精心设计的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原有的知识边界。我发现自己不经意间就被带入了一些自己原本没有计划深入研究的领域,比如对墨家“兼爱”思想在后世道家伦理中的折射,或是儒家对“天命”理解在清代朴学中的“重构”。这种“引导式发现”的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哲学史动态的研究者,我必须承认,这部修订本在细节处理上的扎实程度,远超我预期的想象。很多过去长期悬而未决的学术争点,在这里都得到了相当审慎且富有洞察力的回应。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宋明理学中“心”与“理”关系辨析的词条,以往的辞书往往倾向于将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进行僵硬的对立阐述,但此番修订,明显吸收了近些年对“心学内在超越性”研究的新成果,它在解释“致良知”时,不仅回顾了王阳明的原典语境,还巧妙地引入了对当代西方现象学视角的参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原本略显陈旧的议题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外,对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次要流派或地方性思想的收录也极为审慎,体现出一种对历史全景的尊重,而不是仅仅聚焦于那几个“明星”人物,这种包容性,对于构建一个立体而非扁平的哲学图景至关重要。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部辞典并未将自己局限在对古代哲学的“复述”上,它在处理近现代中国哲学时,展现出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敏锐度。面对西方思潮的巨大冲击,中国思想家们是如何接纳、消化、改造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反应的,这本书给予了非常细致的描摹。它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性的思潮和人物,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思想挣扎与创新。比如对于“科学主义”与“反思性”在民国知识界拉锯战的描述,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谁赞成谁反对,而是深入分析了支撑这些立场的深层方法论差异。这种对现代转型期复杂性的精准把握,使得这部大辞典不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典籍,更像是一部理解我们“当下”思想基因的钥匙,其历史视野的纵深感和对现代性的关怀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衡量,它的实用价值同样令人称赞。在检索的便捷性和条目的准确性上,它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我尝试查找了一些较为冷僻的古代术语,例如“太极图说”中某些被引申使用的特定词汇,或是某一特定学派对某个佛教词汇的“本土化”解读。很多时候,其他工具书往往只给出字面的解释,让人云里雾里,但这部大辞典则会附带简洁而精炼的“出处语境”和“流变简史”,这对于快速定位和理解一个概念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确含义,简直是事半功倍。它不像某些辞书那样追求晦涩的学术腔调,相反,它的语言是极为克制和精准的,每一个用词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在信息密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真正做到了让专业人士用得顺手,也让入门者看得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