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思考快与慢,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教你如何交出有价值的工作成果。
★不会思想的人是白痴,不肯思想的人是懒汉,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步入思考创新之旅,做事事半功倍。
★兼具可读性与实用性的思维技能训练书,颠覆你对思考的认知,华为万达麦肯锡不教的思考法。
★含聪明人为什么是聪明人、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聪明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聪明人是如何记忆的、聪明人是如何学习的等内容。
★十种高效思考方式:
1.基于利润数据的80/20法则
2.不要试图分析所有事情
3.发现关键驱动因素
4.30秒电梯理论
5.先摘好摘的果实
6.每天制作一张图表
7.一次只做一件事
8.关注重视大画面
9.坦诚以对,如实相告
10.不接受“我没有什么概念”
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什么事都举重若轻的聪明人,究竟有哪些不同于常人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为什么问题一来,他们就知道怎么拆解?
《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带着这些问题,探讨了如何学会聪明人思考的所有重要环节,为读者提供一份开发高效能大脑的详细计划。本书从思维方式开始探讨,然后论述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
题,如何增加记忆力和学习力,如何创新,如何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如何进行人际关系的博弈,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等,内容生动,令人耳目一新。
叶舟,心理学博士,中国思维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思维战略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总裁班特聘教授,被誉为“中国具有使命感的学者”之一,讲授的主要课程有“高端演讲与口才的艺术”系列、“总裁思维风暴”系列、“国学大智慧”系列等。
Chapter 01谁是聪明人/ 001
迅速发现规律/ 002
思路清晰/ 004
不做显而易见的蠢事/ 006
智商测试与多元智能/ 008
不易辨认的聪明人/ 013
Chapter 02聪明人为什么聪明/ 016
怀疑,独立思考/ 017
好奇心如猫/ 019
快速纠错/ 021
深度阅读/ 022
深度思考/ 025
1万小时定律/ 028
成长型思维/ 032
采取行动/ 035
Chapter 03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 038
理性思考的4个步骤/ 039
把现象归纳为结论/ 044
演绎思维法/ 048
类比思维法/ 050
逆向思维法/ 052
突破定式思维/ 053
思维技能训练/ 058
Chapter 04聪明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060
善于提出问题/ 061
运用分析框架/ 063
聪明人常用的分析框架/ 065
运用系统思维/ 068
头脑风暴,群体思考/ 070
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 073
Chapter 05聪明人是如何记忆的/ 075
从信息到记忆的3个步骤/ 076
记得住,想得起/ 078
“过目不忘”是训练出来的/ 079
战胜遗忘的方法/ 083
要思考,不要死记硬背/ 085
重复是记忆的良策/ 087
当材料与自我相关时,记忆效果会更好/ 088
记在备忘录上也会忘记/ 091
动员的器官越多,记得越好/ 093
高效记忆的7个要诀/ 098
Chapter 06聪明人是如何学习的/ 101
寻找适合你的学习类型/ 101
大脑获得知识的5个途径/ 103
7种智能的学习途径/ 106
常规学习的7个环节/ 112
学会提问,大胆质疑/ 116
10个改进阅读的技巧 / 119
10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28
18条节约时间的原则/ 132
Chapter 07聪明人是如何工作的/ 139
立刻行动/ 139
学会分类/ 142
精力集中/ 144
迭代求完美/ 147
学会简化/ 149
善于授权/ 152
学会休息/ 154
Chapter 08聪明人是如何博弈的/ 156
人际博弈:无处不在的游戏/ 156
囚徒困境:出卖,还是合作/ 158
智猪博弈:搭个便车最省力/ 163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勇者胜/ 166
猎鹿博弈:从合作走向共赢/ 171
协和谬误:放弃沉没的成本/ 175
蛋糕博弈:讨价还价智慧大/ 180
信息博弈:买的不如卖的精/ 186
搏傻理论:别做最大的笨蛋/ 191
Chapter 09聪明地应对世界的变化/ 197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197
勇于改变自己/ 200
用冷静和敏捷化险为夷/ 201
敢于变化才能有发展/ 203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206
偏执狂才能成功/ 209
Chapter 10身心越愉悦,大脑越灵光/ 212
聪明的秘密在于多动脑子/ 212
右脑创意,左脑表达/ 214
越放松,越聪明/ 217
冥想/ 219
深呼吸/ 220
心像训练/ 222
凡事都往好的地方想/ 224
1万小时定律
深度思考能力与一个人的专长有关,没有人能在任何领域都进行深度思考。
围棋高手在下棋时能想到十几种变化的过程及其对全局的影响,但在面对三四种销售策略时却可能一筹莫展;作曲家听到一段旋律,就能借此谱写一只完整的曲子,但却不能像小说家一样靠一段对话带来的灵感编出一个故事;经济学家看到一个统计数据,就能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走势,但你让他去炒股票,却可能赔得没裤子穿;炒股高手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把宏观经济分析得头头是道,但面对一根K线和几分钟的交易量,却能在当天做短差赚到真金白银……
因此,要获得深度思考能力,就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这来自于持续的学习和思考训练。
你走进一家咖啡馆,营业面积不大,大约100平方米,感觉却很舒适。比起赫赫有名的大牌咖啡馆也毫不逊色。然后你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人也在微博或大众点评网上评价“这个咖啡馆真不错!”
然后你去思考:是什么因素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接着你注意到这些:软硬适度的沙发;桌子比一般桌子稍高一点,适合拿出电脑来办公;橘黄色的台灯;暖色调的墙体;照明系统互不干涉,功能区分很鲜明,起到了小而不乱的作用;背景音乐舒缓低沉……
单独看每个因素,看不出什么,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
你把思考的这些结果记下来,当你到别的咖啡馆时,再做对比和进一步的思考。
这些思考有用吗?
如果你在上大学,这些思考可能让你完成一篇论文;如果你要给一家咖啡馆提建议,这些思考也能用得上;如果你能在类似“用户体验”“消费环境的人情味设计”等问题上专注思考下去,某一天,你可能就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你可以开一家顾问公司,靠写书、咨询和讲课赚钱!
啊,好激动!但是某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
你先拿出1万小时,然后……就OK啦。
生于加拿大、现居美国的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1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1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这就是1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每个人花费的时间都可能不同。
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大约都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1万小时定律”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的音乐家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 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韩国围棋天才李昌镐17岁时(1992年)成为世界冠军,这距离他1983年投师于田永善六段门下过去了9年,距离他1984年投师于曹薰铉九段门下过去了8年。9年超过1万小时的专业训练铺就了李昌镐的冠军之路。
“1万小时定律”的关键在于:1万小时是最底线,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 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 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万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1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爱因斯坦够聪明吧?他去世后,大脑被留下来用于专门研究,科学家发现他的大脑结构的确有异于常人。但是爱因斯坦也没有推翻1万小时法则。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学习物理学,该校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韦伯很讨厌爱因斯坦,曾对他说:“你很聪明,但有个缺点,你听不进别人的话”。然后到了1905年, 爱因斯坦一口气发表了6篇划时代的论文,大师横空出世,这一年,被物理学界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爱因斯坦花了多长时间?
你呢?
……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一段时间了,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我一直认为,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拥有更高的智商,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这本书恰恰深入剖析了这种思考方式的方方面面,而且讲得极其细致,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它会让你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理性思考,实际上却陷入了思维的误区。比如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讨论,我读完之后简直是醍醐灌顶,立刻反思了自己过往很多决策的依据。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可能推翻自己观点的事实。这就像是在给自己画地为牢,限制了思维的边界。作者用大量的例子来阐释这些概念,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读这本书,你不会感到被灌输,而是被引导着去自我审视,去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反事实思维”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假设“如果当初…就好了”,以及这种思维方式的潜在危害。它让我意识到,沉湎于过去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消耗大量的精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跳出思维的舒适区,培养更具建设性的思考习惯。它不是一本让你看了之后觉得“我知道了”的书,而是一本让你看了之后“我能做到了”的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对大脑进行一次精细的梳理和升级,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刚拿到《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这本书时,我其实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聪明”和“思考”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数都流于表面,或者讲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告诉你聪明人“想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他们“怎么想”,而且这种“怎么想”是有具体方法论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会一层一层地剥开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陷阱。比如,书中对“群体思维”的分析,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们多少次因为害怕与众不同,或者渴望融入集体,而放弃了独立思考,随波逐流?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展示了群体思维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警示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审视自己的决策是否真正独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向学习”的视角。不是教你如何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你看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思维惰性,以及如何去克服它。它鼓励你去质疑,去挑战,去寻找更优解,而不是安于现状,满足于“差不多”。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从而加固自己的认知壁垒。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些潜在的危险,并提供了打破信息茧房的策略。它让我开始主动去接触不同意见,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相左的人,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个思维的“教练”,它在不断地“提问”,引导我反思,让我成为一个更清醒、更理智的思考者。
评分在阅读《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之前,我可能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所谓的“理性”,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幻觉。作者以一种非常解剖学的方式,将我们思维的运作机制展现出来,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暗流”。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惯性思维”的剖析。我们常常会因为习惯了某种思考方式,而拒绝接受新的可能性,即使新的可能性更有价值。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这种惯性思维是如何阻碍我们进步的。他提出的“跳出舒适区”的思考练习,非常具有实践意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聪明人”塑造成某种遥不可及的完美形象,而是强调了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在思维上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优化。这种“非神化”的描绘,反而让我觉得触手可及,更有信心去尝试。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辨析,也是我的一大收获。我们常常会把相关性误认为是因果关系,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作者教我们如何去区分,如何去探究事物的真实联系。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思维的全新认知。它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能够深入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完之后,会忍不住想要和身边的人分享的书。当然,分享的前提是我得把书里的内容消化得差不多了。《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这本书,它真正做到了“去梯言”,也就是不讲空泛的道理,而是深入到思维的“骨髓”里。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课,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他的思考轨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启发式思维”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走捷径,用直觉来做判断,而这种直觉有时候又会出错。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启发式思维,而是教我们如何在关键时刻,运用更严谨的逻辑去检验自己的直觉。书中关于“反向思考”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从正面去解决问题,但有时候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思考,反而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维工具,作者将其讲得透彻而实用。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授某种“聪明”的思维技巧,更是在培养一种“审慎”的思考习惯。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做决策,实际上是在被潜意识和思维惯性所驱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警惕那些看似合理的“理所当然”,学会了从更多维度去审视问题。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思维中的盲区,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
评分自从读了《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有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它不是一本能让你立刻变得“聪明”的书,而是一本能让你“更聪明地思考”的书。作者的笔触非常老道,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来吸引你,而是用扎实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你心服口服。我最受启发的部分是关于“选择性注意”的讨论。我们的大脑在接收海量信息时,只能选择性地关注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选择,往往受到了我们自身需求和已有认知的影响。作者教我们如何去意识到这种选择性,并有意识地去拓宽我们关注的范围。这对于信息焦虑的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情绪对思维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理性决策,实际上却被情绪所左右。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在决策时,尽可能地分离情绪的影响,保持清晰的头脑。这本书就像是在为你的大脑进行一场“深度体检”,让你看到那些潜藏的“小毛病”,然后指导你如何去“康复”。它让我不再轻易相信自己的第一反应,而是学会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去理解更广泛的可能性。
评分当我合上《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并没有“我学到了一堆知识”的充实感,而是一种“我好像变得不一样了”的微妙变化。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高明,他不像很多心灵鸡汤类的书籍那样,给你灌输一些激励人心的口号,而是通过对人类认知偏差的细致剖析,让你自己去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安慰剂效应”的解读,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更是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我们有时会因为相信某个事物有效,即使它本身并无作用,也能产生积极的结果。作者将其引申到思维领域,让我们反思,有多少时候,我们因为“相信”自己是聪明的,就真的在思考时放松了警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聪明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反思的结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不再是简单地获取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构建、检验和优化自己的认知框架。书中关于“证据链”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严谨思考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零散的证据就轻易下结论,而是需要构建完整的证据链,才能得出可靠的判断。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挑剔”——挑剔自己的思维,也挑剔接收到的信息。这种“挑剔”并非是愤世嫉俗,而是对真相的追求,对理性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最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听起来就很深刻,仿佛能揭示某种神秘的智慧。读完之后,我才明白,所谓的“聪明”,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对思维过程的深刻洞察和不懈优化。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将一些复杂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原理,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出来。比如,书中关于“锚定效应”的阐述,我就学到了很多。我们很容易被第一个接触到的信息所影响,即便这个信息并不完全准确,也会成为我们后续判断的“锚”。这在消费决策、甚至是人际关系中都屡见不鲜。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个效应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也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并规避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分析问题,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鼓励读者进行“元认知”,即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思考。这就像是把思维本身变成了一个可以被观察和调整的对象。通过对“负面偏见”的讨论,我意识到自己常常会过度关注负面信息,这不仅影响了情绪,也阻碍了我们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这种偏见,更加客观地评估风险和机遇。它不仅仅是关于“聪明人”的思维方式,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有效率的思考者”的指南。我感觉自己被这本书“激活”了,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充满了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克制”,一点都不张扬,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洞察力却极其强大。作者在《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中,并没有去炫耀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思维中那些普遍存在的“漏洞”。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非黑即白思维”的部分,这真的是我的一大痛点。我们常常习惯于把事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对”与“错”,而忽略了中间地带的灰色区域。作者指出,这种思维方式会限制我们的判断力,让我们错失很多机会。他鼓励我们拥抱复杂性,去理解事物的多面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包容”了——包容那些不完美,包容那些不确定,也包容那些与我不同的观点。书中还提到了“确认性偏差”,我真的是太有体会了。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证实自己想法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反驳的。作者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打破这个循环,例如主动寻找反证,或者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贯穿了整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的书。
评分不得不说,《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这本书,真的让我彻底颠覆了对“聪明”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聪明是一种天赋,一种无法后天习得的东西。但这本书告诉我,聪明更是一种选择,一种可以通过刻意训练获得的思维能力。作者在书中描绘的那些思维模式,我曾经在自己身上,甚至在周围的人身上都看到过,但从来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解释。比如,书中对“幸存者偏差”的分析,就极其精辟。我们常常看到成功的案例,却忽略了背后无数的失败者,从而高估了成功的概率。作者不仅指出了这个偏差,还告诉我们如何去警惕它,如何去构建更全面的视角。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大脑做一次“大扫除”,把那些陈旧的、无效的思维模式清理掉,然后换上更高效、更可靠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框架效应”的讨论,同样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选择的“框架”。这本书给了我一套“更换框架”的工具,让我能够从更灵活、更具建设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它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事物,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决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讲“思考”,而是在讲“如何不被自己的大脑欺骗”。《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这本书,用极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层层剥开了我们思维中的各种“陷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预设偏见”的讨论。我们常常会在接收信息之前,就已经预设了某种立场,然后带着这个立场去解读信息,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判断的客观性。作者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那些可能与我们现有观点不同的信息。他强调了“质疑精神”的重要性,不是盲目地怀疑一切,而是有目的地去探寻真相。书中关于“过度自信”的分析,也让我深有体会。我们有多少时候,因为过度自信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作者指出,聪明人并非不犯错,而是他们能够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种“思维的侦探术”,学会如何去收集线索,如何去分析证据,如何去避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它让我变得更加审慎,更加理性,也更加独立。
评分不错,喜欢在京东购物,正品,有保障。
评分不错,喜欢在京东购物,正品,有保障。
评分阅读后觉得自己也是聪明人,哈哈哈哈哈
评分书不错,平时会把需要买的书加在购物车里,等到京东的活动时,就凑到下单,这次买的书有点多,还有一些没送到呢,继续疯狂读书模式……
评分不错哦哦,还没用不错哦哦,还没用
评分书还是挺好的,写的很不错啊,看了很有感触,以后要练好口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质量也很好,字体不大不小,看得很舒服
评分很不错,值得看一看,挺好的
评分昨晚下单,今天收到,超给力
评分不错很喜欢,物流很快哦,总结一下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