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自然文學奬項約翰·巴勒斯奬章得主、著名生物學傢索爾·漢森完美融閤有趣的科學知識、生動的人類曆史故事,講述種子在自然史與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曆程,帶你體驗一場知識、冒險以及驚奇的饗宴。
★ 《種子的勝利》斬獲多項大奬,包括太平洋西北書商公會圖書奬、美國大學優等生聯誼會“科學圖書奬”,並入圍美國科學促進會“優秀科學圖書奬”、華盛頓圖書奬。
★ 漢森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巧妙無比的譬喻,為我們生動講解瞭有關種子的科學知識,極為輕鬆易懂。那些環環相扣的趣味故事,多方麵呈現瞭種子與植物、動物、人類之間的愛恨情仇。種子之於我們,是朋友,是敵人,是夥伴,也是閤作者。
★ 圖文並茂,全書含37張插圖,生動展現生命的優雅與奇跡。
《種子的勝利》是一本有關種子的書,一本有關種子的自然史與文化史的書。你想瞭解生命是如何在這個星球上工作的嗎?你想瞭解種子在人類進化和文明繁盛中的作用嗎?來讓小小的種子迴答你大大的疑惑吧。
我們居住在一個充滿種子的世界裏。種子早已遠遠超yue是為人類帶來靈感,爪哇種子那優美的外殼麯綫,啓發美國人設計齣瞭史上具殺傷力的轟炸機;或是左右人類文明的進程,看中東植物小麥如何影響瞭幾個國傢的生存與命運……
在本書中,《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傢、生物學傢、野生動物保護者索爾·漢森帶領我們跨越全球,去追尋種子在這個星球上的故事。從自傢的後院到西雅圖的咖啡館,從花圃園林到印度喀拉拉邦的香料之路,一路走來,我們會經由園丁、植物學傢、探險傢、農民、曆史學傢和修道士的引導,體驗一段充滿趣味又有著智力快感的科學冒險,共同見證生命的優雅與奇跡。
索爾·漢森(Thor Hanson),美國著名生物學傢,野生動物保護者,古根漢研究員,斯威策環境基金會研究員,人類生態係統研究組織成員。他同時也是一位齣色的科普作傢,因其卓越的自然寫作榮獲多個奬項。
他的著作《羽的奇跡》(Feathers: The Evolution of a Natural Miracle)曾獲約翰·巴勒斯奬章(美國自然文學奬項),入圍塞繆爾·約翰遜奬,亦榮獲2012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優秀科學圖書奬、太平洋西北書商公會圖書奬。首部作品《無法穿透的森林》(The Impenetrable Forest: Gorilla Years in Uganda)曾獲2008年美國書籍新聞奬。
現與妻兒居住於美國華盛頓州的小島上。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索爾告訴我們種子的故事,它們的生態、演化與曆史,以及我們每個人何以每天都依賴、仰仗著種子,或者為它歡喜為它憂。這本書將改變你對咖啡、巧剋力,甚至隻是頑強生長在人行道裂縫中的雜草(同樣也來自種子)的看法。
——羅布·鄧恩(Rob Dunn,美國生物學傢,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生物科學教授)
有誰會知道種子竟是如此駭人與危險?漢森敘事生動,字字珠璣,充滿機敏。《種子的勝利》不僅是一部令人著迷的自然史作品,也是一段充滿瞭科學傢、曆史學者、罪犯以及探險傢等令人難以抗拒且極具娛樂性的旅程。跟隨漢森的腳步踏上環球旅程,是zui佳的臥遊方式,因為當中充滿瞭驚奇、詩意與發現。
——艾米·斯圖爾特(Amy Stewart,美國暢銷書作傢,知名園藝博客Garden Rant創始人)
本書成功地揉閤曆史、個人軼事,以及“適量的”科學,並且以可愛的文字將它們天衣無縫地結閤在一塊。盡管人們可能已說過無數次,但我想本書可以用一個詞適當總結:“迷人”。
——奈吉爾·查菲(Nigel Chaffey,英國著名植物學傢,《植物學年報》編輯)
作者紮實的生物科學背景,勾勒齣瞭種子影響人類過去與現在。種子與生物之間的愛恨情仇復雜有趣,更扮演人類未來生存的要角。一個種子有著一段故事,值得您細細品嘗與發掘。
——楊智凱(颱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研究助理)
索爾·漢森的妙筆生花,讓我們認識到種子這玩意兒的發明,是多麼瞭不起的演化大創新,讓種子植物在陸地上開枝散葉地繁衍生息;形形色色的種子突破瞭五花八門的難關,不僅為世界增添瞭多彩多姿的趣味,也滋養和孕育瞭我們的身體及文明,不啻是整個生命界的大勝利!
——黃貞祥(颱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
漢森以輕鬆迷人的筆調,說明我們從小袋裏倒齣的一粒粒小球,事實上都是極度優雅的基因時空膠囊。本書帶你穿透錶殼,深入探索我們隨時都能在土地上、餐盤中以及園子裏認齣它們蹤影的這些小球,其不凡的內部機製。以後你再看到一粒枊橙籽或葵花種子時,感受將會有所不同。
——《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令人著迷的一本書……《種子的勝利》之所以不隻是普通的植物學科普書,是因為漢森爬梳瞭植物與人類利用種子的方式之間的共通之處。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未免你對漢森的書有著“滿是學術術語”的印象,請注意,他以奇特的事實以及迷人的旁枝末節,讓內容徹底變得輕鬆有趣。
——《自然曆史》雜誌(Natural History)
如同其他優秀的美國科普作傢,漢森以輕鬆活潑、充滿熱情與自信的筆法,在書中穿插瞭仿如蒲公英飛散的毛絨種子般的故事與比喻……本書是奔放的自然寫作的jue佳範例,融入瞭生物學、人類曆史,以及“生動有趣的種子故事”。
——《大不列顛野生生物》雜誌(British Wildlife)
漢森以機智與想象傳遞瞭植物學的信息。種子如何以澱粉與油質來滋養自己或許不過是普通乏味之事,但漢森藉由檢視“快樂扁桃仁”巧剋力棒的內容物——可可豆、杏仁、玉米——讓他在解釋種子各式各樣的滋養策略時變得活潑生動。
——美國《獵戶座》雜誌(Orion)
這本令人著迷的書告訴我們,長成橡樹的橡實,調成香草萃取的果園豆子,以及其他的尋常種子,通常以不凡的方式影響著這個世界……本書結閤瞭生動的故事、冒險、自然史、植物學及生態學……漢森的書並非“教你如何做”的實用書,卻是舉凡業餘愛好者到專傢,或任何享受將種子種成植物的所有自然主義者,“不容錯過”的好書。
——HGTVGardens.com網站
索爾·漢森從這些小小奇跡的曆史與科學入手,從而引齣動人的種子文化。我們也不能忘瞭種子對酒櫃的重要性。從裸麥威士忌到小麥伏特加到大麥啤酒,要是沒有我們這些榖物世界的好朋友,想買醉將會睏難得多。
——Home Wet Bar博客
作者說明
緻 謝
前 言 “注意(種子)!”
引 言 強大的能量
種子的營養
第一章 種子的一天 003
第二章 生命的支柱 021
第三章 有時候你像個瘋子 042
種子的結閤
第四章 捲柏掌握的技能 059
第五章 孟德爾的孢子 076
種子的耐力
第六章 瑪士撒拉 091
第七章 把它放進種子庫中 105
種子的防禦
第八章 牙咬、喙啄與啃食 123
第九章 豐富的滋味 139
第十章 最令人愉快的豆子 155
第十一章 雨傘謀殺案 175
種子的傳播
第十二章 誘人的果肉 193
第十三章 隨風飄動,隨波逐流 208
結 語 種子的未來 227
附錄A 植物的俗稱、學名與科名 233
附錄B 種子保護機構 243
注 釋 245
詞匯錶 268
參考文獻 276
引 言
強大的能量
INTRODUCTION
The Fierce Energy
想想橡子蘊含瞭多大的能量!
在泥土中埋入一顆橡子,它就會長成一棵巨大的橡樹!
如果你埋的是一頭羊,它隻會慢慢腐爛。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蕭伯納的素食食譜》(The Vegetarian Diet According to Shaw,1918)
我放下手裏的錘子,凝視著這粒種子,沒有一絲劃痕。它的黑色錶皮看上去就和我當時在雨林地麵上撿到它時一樣地光滑和完整。在雨林中水滴聲和蟲鳴的環繞之下,這粒種子靜靜地躺在泥土和覆蓋層中,看起來即將生根發芽,不久就會枝繁葉茂。而現在,在辦公室的熒光燈下,這個傢夥看上去一副堅不可摧的樣子。
我拿起這粒種子,它在我的手掌中顯得小巧精緻——比核桃稍大一些,但更平整,顔色暗黑,它的外殼如同迴火鋼一般又重又硬。邊緣有一條縱嚮生長的粗縫,但再怎麼用螺絲刀戳和撬,都無法讓它裂開。拿長柄的管道扳手用力擠壓也不行,現在,用錘子砸它似乎也不起作用。顯然,我需要更有分量的工具。
我的大學辦公室所處的位置,原先是林業學係植物標本館的一個角落,在這個已經被很多人遺忘的地方,靠牆排列著許多布滿灰塵的金屬櫃子,櫃子裏陳列著乾燥的植物標本。一群退休的教職員每周都會在這裏舉行一次聚會,一邊品嘗咖啡和麵包圈,一邊迴憶以前的研究旅行、最喜歡的樹木以及幾十年前係裏教職員之間如何鈎心鬥角。我的辦公桌也有年頭瞭,那時人們使用焊接鋼、鍍鉻金屬和兩倍重的福米卡傢具塑料貼麵(Formica)製造辦公室傢具。這張桌子的大小足以放得下一大堆油印機和電傳打字機,而它的結實程度足以抵禦核武器攻擊的衝擊波。
我把種子放在這張辦公桌龐大而笨重的一個桌腳旁,抬起桌子,然後放開手任憑它砸下去。伴著轟隆一聲巨響,它砸落到地麵上,把種子從一側彈瞭齣去,種子擊中瞭牆麵又被彈到瞭櫃子底下,一轉眼不見瞭蹤影。當我把它撿迴來的時候,它黑色的錶皮看上去絲毫未受損傷。於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嘗試——轟隆!——轟隆!——隨著每一次嘗試的失敗,我的挫敗感急劇上升。最後,我蹲下身子,把種子壓在桌腿和牆壁中間,開始用錘子瘋狂地對著它亂砸。
不過,當時有一位林業學教授比我還要憤怒,他突然衝進我的房間,滿麵通紅地大喊:“這裏到底發生什麼事瞭?我正在隔壁給學生上課呢!”
很顯然,我需要找到一種更安靜的方法打開種子。何況我要打開的可不止一粒種子。在壁櫥裏還有兩個籃子裝著幾百粒種子,更不用說那2000 多片樹葉和樹皮碎片瞭,每一粒、每一片都是我在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和尼加拉瓜(Nicaragua)的森林裏經過數月的野外調查煞費苦心收集而來的。我的博士論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將這些標本轉化為數據。可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幾乎難以實現。
最終,我發現用木槌和石頭鑿子使勁敲一下就能鑿開這些種子瞭,但使盡渾身解數打開第一粒種子的經曆,讓我學到瞭有關進化的重要一課。我問自己:種子的外殼為何超乎想象地難以裂開?種子的全部意義不就是讓自己散落在野外,讓幼苗萌發齣來嗎?無疑,種子之所以進化齣厚重的外殼,並不隻是為瞭讓一個倒黴的研究生有挫敗感。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最基本的,就像一隻孵蛋的母雞要保護它的一窩蛋,或者一頭母獅子要保護它的幼崽一樣。對於我正在研究的這棵樹而言,下一代意味著一切,進化的需求值得它投入所有的能量和適應性的創造能力。而在植物的曆史中,種子的發明是確保植物保護、傳播和延續它們後代的最重要的事件。
在商業界,人們評價一個産品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是其品牌的辨識度和使用的廣泛性。我在烏乾達的時候,住在一座泥土堆砌的小屋裏,距離一條鋪設的馬路有4 個小時的路程,這座小屋位於一片叫作“無法穿越的叢林”(Impenetrable Forest)的邊緣。即使如此,齣門走不到5 分鍾的路,我還是能買到一瓶可口可樂。營銷主管們總是幻想著他們的商品隨處可見,而在自然界裏,種子就是隨處可見的。從熱帶雨林、高山草甸到北極凍原(arctic tundra),種子植物在地錶景觀中占據主體地位,對整個生態係統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畢竟,“森林”這個名稱指的是其中的樹木,而非跳躍其中的猴子或展翅飛翔的鳥兒。每個人都會把著名的塞倫蓋蒂(Serengeti)稱為“草”原——而不是長滿草的“斑馬”原。每當我們停下來調查自然係統的基礎結構時,我們總會發現,種子以及結種子的植物發揮著最為關鍵的作用。
在熱帶地區的一個下午,一瓶冰鎮的蘇打水味道好極瞭,而可口可樂的類比隻能用來解釋種子的進化。不過,這個類比也有另一個方麵的真實性:和商業競爭一樣,自然選擇必將得到優秀的産品。最佳的環境適應能力跨越時間和空間傳播開來,並相應推動瞭進一步的變革,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將這個過程恰如其分地稱為“ 地球上最偉大的錶演”。有些特徵十分普遍,幾乎成瞭不言而喻的原則性特徵。比如,動物的頭部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某種類型的鼻子和一張嘴。魚鰓從水中吸取溶解氧,細菌以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昆蟲的翅膀總是成對地齣現。即使是生物學傢也很容易忘記,這些基本的原則曾經是全新的,是經過瞭堅持不懈、反復試錯的進化過程之後齣現的巧妙而新穎的特徵。在植物界,我們對種子和光閤作用有著最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就連兒童文學作品也是如此。在露絲·剋勞斯(Ruth Krauss)的經典作品《鬍蘿蔔種子》(The Carrot Seed)一書中,一個沉默的小男孩不理會彆人對他說不可能,耐心地為他栽種的植物澆水、除草,終於一棵鬍蘿蔔長齣來瞭,“正如小男孩早就知道的那樣長齣來瞭”。
剋勞斯的作品以其簡約的繪畫風格改變瞭圖畫書的傳統類型,並因此而聞名。盡管如此,她的故事還是告訴瞭我們一些意義深遠、有關我們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內容。就連孩子們都知道,即使是最小的籽也包含瞭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所說的“強大能量”——長成鬍蘿蔔、橡樹、小麥、芥菜、紅杉,以及其他35. 2 萬種2 利用種子進行繁殖的植物所需的活力和全部指令。我們十分信任這種能力,種子因而在人類活動中占據瞭獨特的地位。如果沒有栽種的行為和收獲的預期,我們所熟知的農業將不會齣現,我們人類也將依然停留在狩獵者、采集者和放牧人這樣的小群體上。的確,有些專傢相信,假如世界上沒有種子,“ 智人”可能永遠不會進化。這些微小的植物學上的奇跡為現代文明鋪平瞭道路,它們引人入勝的進化和自然發展過程一次又一次地塑造、重塑瞭我們人類自身,在這一點上,它們的貢獻或許比其他任何自然物體的貢獻都要大。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種子的世界。從我們早餐的咖啡和麵包圈、我們製作服裝的棉布,到我們臨睡前喝的一杯可可,種子全天候地伴我們左右。種子為我們提供瞭食物和燃料、酒類飲品和毒藥、石油、染料、縴維和香料。沒有種子,就不會有麵包、米、豆、玉米或堅果。它們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的支柱,是全世界日常飲食、經濟活動以及生活方式的基礎。在野外,它們也占據瞭主導地位:種子植物目前占所有植物群(flora,或稱植物區係)的90% 以上。它們極為普遍,以至於我們很難想象,其他類型的植物曾經主導地球1 億年以上。迴溯過去,我們發現,微不足道的種子在植物群中進化著,這些植物群以孢子為主,其中的樹枝狀石鬆類植物(club mosses)、木賊類植物(horsetails)以及蕨類植物(ferns)構成瞭規模巨大的森林,這些森林如今已經變成瞭煤炭。種子植物雖然齣身卑微,但此後一直穩步發展,逐漸取得瞭優勢地位——從最初的鬆柏植物(conifers)、蘇鐵植物(cycads)、銀杏植物(ginkgos),以及後來品種多樣的有花植物——直到現在,孢子植物和藻類植物已經退居二綫瞭。種子所取得的這種戲劇性的勝利引齣瞭一個問題:它們為何如此成功?哪些特徵和習性使得種子以及結種子的植物如此徹底地改變瞭我們的星球?這些問題的答案架構起本書敘述的內容,它們不僅說明瞭種子在自然界中繁盛的原因,也揭示瞭種子對人們如此重要的原因。
種子的營養。種子儲備瞭一棵植物幼苗的最初食物,也就是根、芽、葉最初生長所需的一切能量。任何一個曾經將球芽甘藍(sprouts)放在三明治上的人都認為這個事實是理所當然的,但在植物的曆史上,它則是關鍵性的一步。將那種能量集中在一個緊湊的、方便移動的包裹中,這既拓展瞭進化的可能性,也幫助種子植物散布到地球各處。對於人們來說,開啓蘊含在種子中的能量,為現代文明鋪平瞭道路。迄今為止,人類飲食的基礎就在於藉用種子食物,竊取它們為植物幼苗準備的營養品。
種子的結閤。在種子齣現之前,植物的有性繁殖毫無生氣。即使發生瞭有性繁殖,植物也是快速地、避人耳目地進行,而且通常是自體繁殖。剋隆以及其他無性繁殖方式很普遍,無論是哪種繁殖行為,都很少以可預見的或徹底的方式混閤基因。隨著種子的齣現,植物突然開始在露天環境下繁殖後代,以各種創造性的方式將花粉傳播到卵子上。這場革新意義深遠:它結閤瞭母株(the mother plant)的雙親基因,將這些基因包裹起來,成為方便移動的、準備發芽的後代。孢子植物(spore plants)隻是偶爾地進行雜交,而種子植物總是反復地混閤它們的基因。進化潛力是巨大的,而孟德爾通過仔細研究豌豆種子解開瞭遺傳的奧秘也並非是巧閤。如果當時孟德爾沒有做著名的豌豆實驗,而是做瞭“孟德爾的孢子實驗”的話,也許科學界依然等待著瞭解遺傳學的機會。
種子的耐力。園丁們都知道,貯存種子過鼕可以在來年春天種植。事實上,許多種子需要經過一次寒潮、一場大火,甚至要經過動物的內髒纔能萌芽。有一些品種的種子在土壤裏堅持瞭幾十年時間,隻有在光綫、水分和營養都適閤植物生長的情況下纔會發芽。種子植物的休眠習性使它們與其他所有的生命形式都不同,這種習性使它們具備瞭極大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對人們來說,掌握休眠種子的貯存和控製技術,為農業鋪平瞭道路,也決定瞭國傢的命運。
種子的防禦。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會為保護下一代而戰鬥,但植物為它們的種子裝備瞭令人驚訝的、有時是緻命的防禦體係。從難以穿透的外殼和鋸齒狀的尖刺,到為我們提供辣椒、肉豆蔻(nutmeg)和多香果(allspice)的化閤物,更不用說像砷(arsenic)和番木鱉堿(strychnine,即士的寜)這樣的毒素瞭,種子的防禦體係發生瞭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用處也很驚人)的適應性改變。對這個話題的探究,闡明瞭自然界裏一個重要的進化力量,也錶明瞭人們如何藉鑒種子的防禦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塔巴斯科辣椒醬(Tabasco sauce)的辛辣,到藥物,再到最受歡迎的種子産品——咖啡和巧剋力。
種子的傳播。種子有無數種傳播方式,有的被暴風巨浪拋起,有的隨風鏇轉,還有的包裹在果肉中移動。種子為瞭便於傳播而做齣的適應性改變,使它們得以在全球範圍內生長,推動生物多樣化發展,並使人們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獲得瞭極為重要和寶貴的産品,比如棉花、木棉、維可牢尼龍粘扣(Velcro)和蘋果派。
本書既是一次探索,也是一次邀請。正如種子一樣,本書緣起於不起眼的小東西,隨著自己的好奇心不斷增加,我越來越有興趣跟隨種子在進化論、博物學和人類文化中所鋪設的崎嶇道路上前行。在我從事研究的叢林和實驗室中,在我那個癡迷於種子的兒子的堅持下,我全身心投入,漸漸展開有關種子的故事,我得到瞭一路走來所遇到的園丁、植物學傢、探險傢、農民、曆史學傢和修道士的引導,更不用說神奇的植物本身以及依賴這些植物生存的動物、鳥類和昆蟲的引導瞭。不過,盡管自然界中的種子有著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但它們的一大特點就是隨處可見。種子是我們這個世界中必要的一部分。因此,無論你喜歡喝咖啡配巧剋力麯奇餅乾,還是喜歡吃混閤堅果、爆米花、椒鹽脆餅乾配一杯啤酒,我都要邀請你坐下來,吃著你最喜歡的、來源於種子的零食,開始我們的旅程。
……
“注意(種子)!”
Preface
“Heed!”
伯爵,我彆無他言,
我隻是您最忠實順從的僕人。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終成眷屬》(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約1605)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搭乘英國皇傢海軍艦艇“貝格爾號”(HMS Beagle)航行瞭5 年,緻力於藤壺的解剖工作長達8 年之久,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思考自然選擇的意義。著名的博物學傢、神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在摩拉維亞(Moravian)經過瞭整整8 個春天的時間,人工培植瞭1 萬株豌豆,纔最終將他的遺傳學論點發錶齣來。在奧杜瓦伊峽榖(Olduvai Gorge),利基傢族(Leaky family)的兩代人花費瞭幾十年時間篩分沙土和岩石,隻能拼湊齣少量的重要化石。揭開進化的秘密往往是很辛苦的,這是一項耗時漫長的事業,需要耐心細緻的思考和觀察。不過,有些事情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確和清晰。舉個例子,熟悉小孩子的人都知道標點符號的起源,它是從感嘆號開始的。
對於一個幼兒來說,說齣強調、命令語氣的動詞是最自然的事。事實上,隻要恰當地變調,任何一個詞都能變成一種命令——高興而持久地一聲大叫,重音放在看似不會停頓的感嘆號顫音上。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會使用他們學來的逗號、句號或分號來錶達話語和文章的細微變化,感嘆號則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的兒子諾亞(Noah)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剛開始說話的時候,說齣的詞都是我們意料之中的,比如“ 動!”“多!”以及最為普通的“ 不!”,但是,他最初掌握的詞匯也反映齣一個不同尋常的興趣:諾亞對種子十分著迷。伊麗莎(Eliza)和我都記不清他的這種興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瞭,他好像一直就很喜歡種子。無論是點綴在草莓錶皮上的,還是從番瓜裏麵挖齣來的,或者他從在路邊灌木叢裏采摘的野薔薇果實裏咀嚼齣來的,諾亞看到的任何種子都值得他注意和評論一番。事實上,確定哪些東西有種子,哪些東西沒有種子,是他最早學會的對世界進行分類的方法之一。鬆果?種子。番茄?種子。蘋果、牛油果、芝麻麵包圈?都有種子。浣熊?沒有種子。
由於我們傢裏常常發生這樣的對話,所以當我準備選定新書內容的時候,種子這個想法自然而然地齣現在我的候選名單上。起決定性因素的或許是諾亞的發音,他的發音增加瞭他對植物觀察的必要性。他小小的舌頭還不能輕易地發齣齒音,但是他並沒有發齣咬舌音,而是選擇用強有力的“h”音代替“s”音。結果這變成瞭雙重命令——每次他剝開某塊果肉的時候,他都會朝我舉起裏麵的種子並且大喊:“注意(種子)!”日復一日,這樣的情景不斷重復,最終我領會瞭他的意思:我注意到瞭種子。畢竟,小諾亞已經接管瞭我們生活中的其他部分。讓他負責為我們做職業決定豈不更好?
很幸運,他給我布置的題目深得我心,多年來我一直想寫這樣一本書。當我讀博士的時候,我研究的內容包括大型熱帶雨林中樹木的種子傳播和種子掠食。我知道那些種子不僅對樹木很重要,對傳播種子的蝙蝠和猴子,對吞食種子的鸚鵡、嚙齒動物和猯豬,對獵食猯豬的美洲豹,等等,都至關重要。研究種子使我對生物學的理解更加充實,也讓我瞭解到,種子的影響力遠遠超越瞭森林或田野的範圍;種子在任何地方都至關重要。它們超越瞭我們在幻想中建立在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之間的分界綫,它們如此頻繁地齣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且形式多樣,使得我們差點意識不到我們是多麼依賴它們。講述種子的故事提醒我們記住我們與自然之間的基本聯係——包括與植物、動物、土地、四季以及進化過程本身的聯係。而且,在我們這個時代,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有超過半數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裏,對於這樣一個時代而言,重申人與自然的這些聯係尤為重要。
然而,在繼續講述下一段內容之前,我必須插入兩點說明:第一點說明很重要,它有助於我與我許多研究海洋生物學的朋友保持良好的關係。在1962 年拍攝的電影《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中有一場令人難忘的戲,叛變的水手們將船長布萊(Captain Bligh)流放,讓他隨一艘船漂流,然後將他的每一株令人怨恨的麵包果樹(breadfruit)幼苗扔下瞭船。(在船員們的口糧已經很少的情況下,布萊還是定時給這些植物澆灌淡水。)當這些幼苗從船邊掉落的時候,攝影機拍攝瞭它們在邦蒂號(Bounty)的尾流中漂浮的痕跡:一片遼闊平靜的大海上漂浮著零星的可憐兮兮的綠色小點兒。這些幼苗似乎沒有什麼生存的希望,這反映齣種子生存策略的局限性。種子植物或許能在乾燥的陸地上取得勝利,但對於覆蓋這個星球四分之三的海洋來說,情況則大為不同。在海洋中,水藻(algae)和微小的浮遊植物(phytoplankton)占據瞭統治地位,而海洋中這些植物的其他結種子的近親,也僅僅局限於少數幾個淺水區的品種、偶爾漂浮著的椰子以及水手們丟棄的一些東西。種子在陸地上不斷進化,它們的許多顯著特徵決定瞭自然曆史和人類曆史的進程。但是,我們最好記住,在開放的海洋中,這些植物行為依然是新奇的。
第二點反映瞭種子的一個具有爭議的領域,這個領域超齣瞭本書討論的範疇和目的。在讀研的時候,我的課程中有一門一個學分的研討課,這門課意在讓學生們熟悉遺傳學實驗室裏的設備。我們這些學生每周有一個晚上聚在一起,身穿白色實驗室外套,花幾個小時練習使用各種實驗管材以及發齣呼呼、嗶嗶聲響的機器。在一個簡單的練習中,導師嚮我們展示瞭如何將我們自己的DNA 與一個細菌細胞的DNA 拼接在一起。隨著細菌菌落(bacterial colony)不斷地分離和增加,我們的DNA 也將被無限地復製,這就是剋隆(cloning)的基本方式。當然,盡管我們僅僅使用瞭微量的DNA,而且實驗結果並不精確,但我還是清楚地記得我當時的想法:“ 我不應該在一門一個學分的課上剋隆自己。”
比較直接的基因控製(genetic manipulation)技術的齣現,開啓瞭植物和植物種子的新紀元。從玉米和大豆到萵苣和番茄,我們熟悉的這些農作物都經過瞭實驗,實驗中通過結閤北極魚類(為瞭防凍)、土壤細菌(為瞭製造齣自身的殺蟲劑)甚至是“ 智人”(Homo sapiens)(為瞭産生人類胰島素)的某些基因,這些農作物都發生瞭改變。現在,種子可以作為知識産權獲得專利,也能夠攜帶終止基因(terminator genes),防止齣現為瞭日後種植而保留種子的老做法。轉基因(genetic modification)技術是一項關鍵的新技術,但我隻會在書中做簡要介紹。相反,本書要探究的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就如此在意。現代遺傳學同樣可以幫我們獲得不長羽毛的雞、在黑暗中發光的貓和産齣蜘蛛絲的山羊,為什麼種子成瞭討論的焦點呢?為什麼民意調查顯示,人們更願意改變自身的基因組(genome),或者他們孩子的基因組(為瞭醫學目的),而不願意改變種子的基因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迴溯到幾百萬年以前,它們將種子的曆史和我們自身物種和文化的曆史奇妙地交織在一起。對我來說,寫這本書的挑戰不在於迴答這些問題,而在於決定我要使用哪些素材,擯棄哪些素材。[如果想看更多的趣聞逸事和信息,你一定要閱讀每一章的注釋。在本書中,你隻有在注釋這個部分纔能聽到例如嵌齒象(gomphotheres)、滑溜水(slippery water)或吹笛者的蛆(piper’s maggot)這樣的內容。]在整本書中,我們將會看到引人入勝的植物和動物,以及許多將種子融入自己生活的人,他們中有科學傢、農民、園丁、商人、探險傢和廚師。如果我的描述足夠準確,讀到最後你會理解我的想法,也會理解諾亞似乎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的事實:種子是一個奇跡,值得我們研究、贊美、驚嘆,以及為它標注無數的感嘆號(!)。
小顧的錶哥楊一明說,對於醫院在齣事後的及時搶救,他們錶示認可與感謝。在事後傢屬與學校及醫院溝通過,希望盡快妥善處理此事。但是各方的態度難以讓人滿意。
評分快好好快好快好好快好快好好快好快好好快好
評分這本雜誌真不錯,就是京東上好像賣的不多。
評分很好很不錯哦 很好很不錯哦
評分包裝很好 沒有一點問題 我也不懂為啥要買這個書 可能為瞭裝逼用吧
評分迫不及待的打開看看,書中的藝術文化深深的吸引瞭我,推薦購買
評分寫作風格和之前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這本書更貼近和生活。我認為這纔是給讀者的最好的饋贈。
評分送花速度特彆快,隻是對這本書稍稍有點失望。
評分好書,買來讀一讀很不錯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