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外史》係作者為法國著名科學雜誌《新發現》之中文版所撰寫的專欄文章結集。作者從曆史上種種趣事入手,揭示科學之前世今生,將科學從人們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壇上請下來,還其應有麵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諸外部因素之關聯及互動;作者又喜用學術眼光分析逸聞趣事,常有標新立異之論點及錶達——初看似乎離經叛道,細察則仍言之成理。而對於唯科學主義之弊端及謬誤,作者關注尤多。
《科學外史》齣版後已獲七項榮譽,包括首屆(2013)年度“中國好書”、第13屆上海圖書奬一等奬等。《科學外史·II 》作為續編,思想性更強,論戰色彩更濃,在當下某些爭議問題上的立場更鮮明。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已齣版著作7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140餘篇,以及大量書評、影評、文化評論等,並長期在京滬等地報刊撰寫個人專欄。
本書作者基於其深厚的學術研究功底,將國內外科學史、科學文化、科學與社會等研究的新成果,以通俗生動的敘事方式,嚮廣泛的公眾進行傳播,對於改變傳統“科普”在觀念的陳舊和手段的過時,讓更多的公眾能夠近親科學文化,積極思考科學、文化與社會之關係,都有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
——清華大學教授、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劉兵
自序
輯一 科學之名
一 1835年的月亮:一場可喜的騙局
二 埃捨爾的畫中有沒有科學 ?
三 概率論在彩票遊戲中幫助誰 ?
四 智商測試之前世今生
五 冷核聚變:利益爭奪中的迷局
六 是迴歸“科普”原初目的的時候瞭
輯二 科學之惑
七 那條“長尾”其實是虛幻的
八 生也有涯,網也涯:互聯網“限選項”之害
九 中國互聯網麵臨曆史性的三岔口
一〇 我們的身體是“客觀存在”嗎 ?
一一 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爭論及其意義
一二 中國古代博物學傳統發微
輯三 科學之危
一三 當代科學爭議中的四個原則問題
一四 被嚴重誤導的轉基因主糧爭議
一五 隱私與天書之基因倫理學
一六 核電站與原子彈:哪個更危險 ?
一七 科學政治學典型個案:颱灣“核四”爭議
一八 阿波羅登月:用科學工具竪一塊冷戰裏程碑
一九 日本25艘航空母艦點鬼錄
輯四 亦幻亦真
二〇 宇宙:隱身玩傢的遊戲桌,還是黑暗森林的修羅場 ?
二一 想象與科學:地球毀於核輻射的前景
二二 《黑客帝國》之科學思想史
二三 《雲圖》:平庸的故事,奇特的講法
二四 《地獄》:人口睏境的非法解
二五 《自然》雜誌與科幻的不解之緣
二六 威爾斯為何法成為皇傢學會會員 ?
輯五 地外文明
二七 從德雷剋公式到SETI
二八 圍繞METI行動的爭論
二九 火星文明從科學課題變成幻想主題
三〇 曾讓天文學傢神魂顛倒的“火星運河”
輯六 身後是非
三一 貴族天文學傢的叛逆青春
三二 遙想當年,天堡星堡……
三三 使超新星革命,讓大彗星造反
三四 雙麵人:天文學傢和星占學傢
三五 兩百年的東方奇遇
三六 哥白尼的圓:尚未撲滅的“謬種”
三七 哥白尼學說往事:科學證據是必要的嗎 ?
三八 愛丁頓到底有沒有驗證廣義相對論 ?
三九 迷人懸案:玻爾與海森堡之1941
輯七 步天之歌
四〇 梁武帝:一個懂天學的帝王的奇異人生
四一 水運儀象颱:神話和傳說的尾巴
四二 星盤真是一種奇妙的東西
四三 天文年曆之前世今生
四四 私人天文颱之前世今生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大傢”寫書,重點不在於告訴讀者“是什麼”,而在於引導讀者去“怎麼想”。這本書完美地體現瞭這一點。它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瞭很多極富挑戰性的問題,迫使我作為一個讀者,必須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去。例如,在討論相對論齣現之前,經典物理學框架下存在的那些“無法解釋的異常點”時,作者那種對現有理論的審慎和批判精神,感染力極強。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往往建立在對現有權威的質疑和對邊緣現象的深入挖掘之上。這種“質疑精神”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它讓我以後再麵對任何既定的知識時,都會下意識地去問一句:“這個結論的代價是什麼?它的盲點在哪裏?”這種思維習慣的培養,價值遠超書本上那些具體知識點的記憶。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流暢得讓人難以置信。它不像我讀過的其他一些曆史著作那樣,僅僅是綫性地羅列時間點和人名,而是巧妙地將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宏大的知識網絡。比如,某一章探討光學原理的突破,下一章立刻就聯係到瞭同時期繪畫技法和建築美學上的對應變化,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作者的文筆是那種沉穩而富有洞察力的類型,不追求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用詞都極其精準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然而又不失親和力。讀起來非常“紮實”,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種“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感,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被重新梳理和加固瞭一遍。對於希望係統性地理解西方科學發展脈絡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梳理脈絡絕對是首選。
評分哇,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純粹講授物理學或者化學定律的教科書,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每一個科學發現背後都有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穿梭在人類知識演進的長廊裏。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被主流曆史忽略的小人物的關注,他們的堅持和失敗,都讓科學史變得有血有肉。它不是在炫耀多麼高深的理論,而是在探討“我們是如何知道這些的”這個更本質的問題。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分析,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而且毫無壓力。讀完後,我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比如為什麼天空是藍的,水為什麼會結冰,都有瞭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成功地將“硬核”的科學知識,包裹在瞭一層充滿人文關懷和曆史厚重感的敘事外衣下,讓人愛不釋手,簡直是學術與趣味性的完美結閤體。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卓越的“可讀性”。我原本以為,要深入探討科學史的細微之處,必然會伴隨著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概念,需要我隨時查閱字典或百科全書。然而,這位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極其復雜的思想用最直觀、最貼近生活的比喻來闡述。比如,他解釋量子糾纏的概念時,用到的那個生活場景的比喻,我至今記憶猶新,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的悖論所在。整個閱讀過程就像在聽一位高水平的大學教授在做一場精彩的公開課,他不僅學識淵博,更懂得如何與聽眾建立連接。我可以很輕鬆地沉浸其中,時而會心一笑,時而陷入深思。對於那些害怕科學書籍的朋友,我強烈推薦從這本書開始,它會徹底消除你對“科學”的恐懼感,讓你重新愛上探索未知的美妙過程。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是抱著很大懷疑態度的,畢竟太多打著“科普”旗號的書,內容要麼過於淺薄,要麼就是故作高深。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避免瞭陷入教科書式的繁復公式堆砌,而是專注於挖掘科學理論誕生時的社會背景和哲學思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某些重大科學範式轉變時,那種近乎偵探小說般的推理過程。比如,當伽利略麵對教會的壓力時,那種個人信念與集體認知之間的激烈碰撞,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不僅僅是科學史,簡直就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掙脫束縛的史詩。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在腦海中迴放那些關鍵的辯論場景,那種智力上的交鋒和對真理的無畏追求,真的非常鼓舞人心。它讓我明白,科學不是一蹴而就的真理,而是充滿麯摺、充滿爭論的探索過程,充滿瞭人類的智慧和勇氣。
評分在這本書的論壇裏發言
評分二埃捨爾的畫中有沒有科學?
評分二四《地獄》:人口睏境的非法解
評分物美價廉,快遞速度也快,不錯!
評分輯三科學之危
評分有深度的科學評論,同時讓讀者不會覺得乏味。與當下中國通行的敘述方式頗為不同。
評分看瞭第一部後毫不猶豫的購入第二部..很有意思的書哈!
評分梁武帝在位48年,絕大部分時間可算“海晏河清”,梁朝雖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當程度上以華夏文化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大約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後,梁武帝忽發奇想,在長春殿召集群臣開學術研討會,主題居然是討論宇宙模型!這在曆代帝王中也可算絕無僅有之事。
評分東西非常不錯,物流也很給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