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碑帖精粹: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历代碑帖精粹: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元明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颜真卿
  • 唐朝
  • 书法作品
  • 祭侄文稿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67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93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碑帖精粹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临摹系统性构建的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第一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但另一方面,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更主要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具备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打开一种碑帖奥秘的钥匙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复,不断地比较和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之,就有了临摹的系统性。在这一系统当中,涵盖多层次的要求:书体的先后选择,不同书体之间的转换,同一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碑帖之间的差异等。由此而言,书家必须处理好博取和专攻的关系,进而由临摹的系统性提升至风格构建的系统性。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历代碑帖精粹: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一 卷一:序言与背景 《历代碑帖精粹》系列旨在为书法艺术爱好者、研习者以及历史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权威的历代经典碑帖摹本与研究资料。本卷特聚焦于唐代书家颜真卿的代表作——《祭侄文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颜太师。他是盛唐气象的缩影,其书法风格雄浑开阔,法度森严,被后世誉为“颜体”。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巅峰,更代表了唐代楷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并称),创作于唐乾元元年(758年),是颜真卿在安史之乱后,祭奠其侄子颜季明(与颜季明同在抵抗叛军时殉难的堂弟颜殉一同被唐肃宗追赠为“忠节公”)的文稿。此文稿以其情感的真挚、书写的激情与笔法的精妙而闻名于世,成为研究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其人生境遇的无价之宝。 本卷首先将详细梳理颜真卿的生平、仕途及其与安史之乱的紧密关联,尤其是“河北招讨使”期间的经历。通过对历史背景的重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祭侄文稿》创作时的心境——那种“摧心肝”、“泣鬼神”的悲愤与忠诚。书稿的形成,绝非寻常书写,而是作者在巨大悲痛与国家危难之际,情感喷涌而出的自然流露。 二 卷二:法帖精选与摹搨技艺 本卷精选了历代碑刻、法帖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祭侄文稿》摹本及拓本。为确保学术严谨性与艺术还原度,我们采用了高精度扫描和传统拓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呈现出原帖的笔画质感、墨色浓淡变化以及纸张肌理。 摹本选择标准: 我们主要参考了宋代以后,特别是流传有序的精良摹本。例如,宋人所称的“堧本”(据传摹自唐人旧本),其笔意与原稿最为接近,用笔沉着,结构严谨,较少后人添饰之痕。 技艺解析: 《祭侄文稿》之妙,在于其“行草交融,情势一贯”。它既非纯粹的行书,也非狂放的草书,而是在特定情绪下,笔意连贯、一气呵成的“章草”与“今草”的过渡形态。 本卷详细分析了颜真卿在书写本篇时所展现的独特笔法: 1. 起笔与收锋: 颜体的特征是方峻的用笔,但在《祭侄文稿》中,起笔多侧锋入纸,转折处顿挫有力,收笔处往往迅疾出锋或回锋藏锋,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 2. 墨色的变化(涨墨与枯笔): 情感的激荡直接作用于墨水的濡湿程度。开篇处墨色饱满,字体结实;至中段情感爆发,出现大量洇散、涨墨之处,墨迹淋漓,表现出“血泪交织”的视觉效果;末尾部分,纸张已被泪水浸润,笔触干涩,形成“枯笔”效果,笔断意连,极具感染力。 3. 字间与行间的处理: 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往往因情感的起伏而忽而紧密相连,忽而疏朗分开,打破了楷书固有的均势,赋予了整篇作品极强的动态美。 三 卷三:文本考证与文学价值 《祭侄文稿》的文学价值与书法价值同等重要。它不仅是一篇祭文,更是一份承载着盛唐士人忠义气节的政治宣言。 祭文原文精要: 祭文以“维乾元元年,岁在戊戌,季冬之月,不遇之辰,维吾侄……季明之柩前”开篇,叙述了颜季明在战乱中遭遇的惨状,包括“贼臣秉义”、“贼臣同谋”,以及颜氏一族为国捐躯的悲壮事实。文辞哀切,情感深沉,字字血泪,句句泣诉。 忠义精神的体现: 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的信念——“不屈于权贵,不附于逆贼”,是其一生道德的写照。《祭侄文稿》清晰地记录了这种“泰山不毁,忠义长存”的士人精神。阅读文本,可以体会到颜真卿在平定叛乱后,面对侄辈惨死,内心无法平复的巨大创伤。他将个人的悲痛融入对国家忠诚的表达中,使此文超越了一般的悼亡之作。 四 卷四:历代品评与流传考 自问世以来,《祭侄文稿》便备受推崇,亦多有争议。本卷梳理了历代名家对其的评价与流传轨迹。 历代赞誉: 宋代米芾称赞其“情感真切,笔力雄健,是颜书第一。”而清代王文治则评价其“一气呵成,不设防处,皆成妙境。”后世书法家大多认为,《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书法从早年的端庄法度,向晚年的恣肆奔放过渡的关键作品。它体现了“不激不厉,而事事和平”的艺术境界,是情感与法度的完美统一体。 流传争议: 关于《祭侄文稿》的“真伪”之辩从未停止。传统观点多认定我们今天所见的版本(多指辽宁省博物馆藏本)为颜真卿真迹。然而,书法史上,鉴别行书的墨迹真伪尤为困难。本卷将结合墨迹的笔锋提按、气韵连贯性、纸张的年代特征等多个角度,审视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并引用拓本与摹本的对比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一个审慎的鉴赏框架。 五 卷五:对后世书风的影响 颜真卿的书法,特别是《祭侄文稿》所代表的“颜体”气象,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对宋代的影响: 宋代尚意,追求“意在笔先”。虽然宋人书法多取苏、黄、米等人的面貌,但他们对颜真卿笔法中那种内在的力量感、对结构中宫的把握,以及对情感的真实流露,均有深刻借鉴。《祭侄文稿》的结构张力,影响了宋代书法家在布局上的创新。 对明清及近现代的影响: 明代中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书家,推崇颜体的“平正”、“内含”,但更强调温润。清代碑学兴起后,帖学受到冲击,但颜真卿碑刻的雄强之气,与《祭侄文稿》的翰墨之趣,共同构成了后世学习楷书和行书的重要参照系。学习颜体,不仅是学习笔画形态,更是学习其内在的正直与气度。 结语: 《历代碑帖精粹: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不仅是一部书法摹本集,更是一部关于忠诚、艺术与历史的影像文献。通过细致入微的笔法解析和严谨的历史考证,我们希望引导读者穿越千年时空,亲身体验盛唐气象下,一位伟大文臣在至悲时刻所倾注的全部生命能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版式设计和整体编排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现代,却又不失传统韵味。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排版,而是给了每一个字帖足够的“呼吸空间”。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观赏的舒适度,也让读者能更专注于每一个独立单元的细节。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似乎在编排顺序上进行了一些微妙的引导,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注释,但通过相邻帖子的对比,能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比较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颜真卿用笔习惯的微妙变化。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在“法度”与“性情”之间寻找平衡的书法学习者来说,提供了极好的参照系。它不像那种堆砌资料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用无声的方式在耳边轻语,指导你如何去“看”碑帖,而非仅仅是“描摹”碑帖。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是我非常欣赏的。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唐代书法名家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同质化严重,无非是高清图配上千篇一律的介绍文字。但《历代碑帖精粹》系列,给我的感觉是真正做到了“精粹”二字。它摒弃了不必要的繁琐考证和冗余的文字解读,将焦点彻底回归到“帖”本身。这种专注度,在浮躁的出版界是很难得的。我特别喜欢它在对比如法帖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虽然这些对比可能不是直接放在相邻页面,但经过我自己的翻阅和对比后,发现它似乎在暗示我们,颜真卿的这种“雄浑”是如何在与初唐诸家的脉络中演化出来的。这种无声的学术对话,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它成功地将一本简单的影印本,提升到了可以进行深度自我研修的平台,这一点非常高级。

评分

这本《历代碑帖精粹: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影印本装帧实在称得上是收藏级的享受。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却又厚重扎实的触感,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千年前墨迹的呼吸。装裱工艺更是体现了对原作的敬畏,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书页的展开平整度极佳,即便是复杂的章法布局也能一览无余。对于我这样痴迷于书法线条的爱好者来说,光是翻阅这本册子,就已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他们对于碑帖的选材和影印技术显然下了大功夫,即便是那些极其细微的皴擦和飞白,也忠实地被记录了下来,丝毫没有失真。特别是那些需要放大才能辨识的笔锋转折处,清晰度高得令人惊叹,这对于临摹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种对“形神兼备”的追求,让它远超了一般的图册范畴,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放在书房里,本身就是一种格调的体现,让人忍不住想要时常摩挲、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的点画结构。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体验,与其说是在买一本字帖,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对中国书法黄金时代的致敬仪式。每一次摊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跨越时空的文化自信。书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这种追求“完美复原”的学习者感到无比踏实。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的范本,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让我们知道,顶尖的书法艺术在技术层面上可以达到何种高度。我甚至会特意选择在安静的午后,在柔和的灯光下,慢慢地翻阅,去捕捉那些墨迹边缘细微的“枯笔”和“飞白”,去体会笔尖在纸上摩擦时发出的无声“嘶啦”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或低质量印刷品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维护了历史的真实感和艺术的崇高性。

评分

我先前对颜真卿的碑刻作品接触不少,但多数都是拓片经过多次翻刻后的版本,总觉得少了点原汁原味的气韵。这次拿到这本《祭侄文稿》的精选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那种“心手相应”的瞬间状态的捕捉。读着这些字,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情感的跌宕起伏,从开篇的沉稳,到中段因悲痛而产生的笔力陡然加重、墨色洇散的急促感,再到后半部分情感稍有收敛但依然压抑的韵味,简直就像在听一曲没有配乐的交响乐。这种强烈的现场感,不是单纯看介绍或者理论分析能体会到的。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书为心声”,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画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情感张力。对于想深入理解盛唐气象中那种悲壮美学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直接、最纯粹的文本入口。它不是教科书,却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说服力。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