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

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哥伯播义 著,刘犇,邢锋萍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民生
  • 文化观察
  • 风俗人情
  • 中国社会
  • 市井生活
  • 纪实文学
  • 底层视角
  • 人文地理
  • 时代变迁
  • 普通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1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71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欧美汉学丛书·史地风俗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人笔下的晚清民俗风情随笔,生动风趣,带着典型的英式幽默。既有史料价值,又很有可读性。

内容简介

  《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了晚清时期浙江地区的民俗风情。书中的版画是当时一位中国艺术家所创作,内容涉及婚丧嫁娶、节俗庙会、饮食服饰、工匠艺人、巫医术士、卜卦算命等方面。哥伯播义以这些版画为线索,逐一介绍了画面所描绘的民众日常生活,以及自己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本书文字细腻生动,幽默风趣,可读性极强。

作者简介

  哥伯播义(Robert Henry Cobbold,1820-1893),又名柯播义,旧译戈柏。1839年就读于剑桥彼得豪斯学院。1847年受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传教。1848年抵达宁波,后担任宁波教区副主教。他在宁波前后共居住了八年,其间曾多次在浙江省游历,熟知当地的风土人情。

目录

第 1 章 江湖女牙医3

第 2 章 占卜者11

第 3 章 街头歌女19

第 4 章 麦芽糖摊贩25

第 5 章 医生31

第 6 章 和尚39

第 7 章 收头发的人45

第 8 章 收字纸的人51

第 9 章 挑酒夫57

第10章 卖灯笼的人63

第11章 驱邪道士71

第12章 盲人算命先生79

第13章 盲起课者85

第14章 制针匠91

第15章 花匠97

第16章 吸鸦片者103

第17章 石匠113

第18 章 理发师 119

第19 章 挑水工 127

第20 章 相士 133

第21 章 裁缝 141

第22 章 秽物运输工 149

第23 章 街头乞丐 157

第24 章 测字先生 163

第25 章 媒人 171

第26 章 报录人 179

第27 章 鞋匠 185

第28 章 小吃摊 193

第29 章 市场商贩 201

第30 章 铜匠 209

译后记 215


精彩书摘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困扰。为了治愈牙痛,各国都有其独特的“秘方”。中国人了解牙痛,也有自己的秘方,而且他们治疗方法的独特与高效是其他国家所难以企及的。在中国,推进这项特效疗法的江湖郎中全都是女人。我说起这些女人和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因为我在浙江省内见到并了解到她们的情况。至于在中国的其他省份是否有这样的人,我无从知晓。据我所知,她们的治疗方法尚未公诸于世。因此,这篇文章传播到海外后,如果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看到泰晤士河上出现满满一船被人们邀请来的江湖郎中,也大可不必感到惊讶。

  在这些女江湖郎中看来,牙痛往往是由某种蠕虫或蛆虫引起的,它们在牙根下面的牙床内筑巢。如果能将这些小入侵者驱赶或引诱出去,那让人倍受折磨的疼痛便会立刻停止。但如何驱赶或引诱出这些蛆虫乃是她们的行业机密,相关知识被非常严格地约束在行业内部。

  我们在中国才住了几年就听说了这些女人以及她们的精彩表现。因此,当我和朋友一起例行散步时,话题常常会转到她们身上。我的朋友坚持认为这完全是一种骗术。他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牙医检查过成千上万副口腔,更不用说牙齿的数量了,牙龈或牙齿里的蛆虫怎么可能逃过他们的眼睛。“我坚信,”他继续说,“这是个骗局。就算我亲眼看到蛆虫从牙龈中爬出来,我也绝不相信她们。”我说:“好吧,好吧。我可不是像你这样的怀疑论者。如果我亲眼看到确实有蛆虫,而且知道其中没有串通,我会相信的。而且,有的伟大发现(此时我的朋友笑了)也是在隐藏了好多年以后才突然为世人所知的。再说,这将近两千个女人是怎么在宁波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的?难道人们会蠢到牙不痛也去找她们医治?而且傻到把辛苦赚来的血汗钱花在对自己毫无用处的事情上?”我们就这样争论不休,但是我们说的话都轻如蛛丝,毫无分量,谁都不肯向对方妥协。不久之后,我们听说有些住在此地的外国人请了这些女人来医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女士曾经找过我们女王陛下的随船外科医生,但毫无帮助。她在痛苦之中甘愿尝试任何治疗,并幸运地听说了这些女人的大名,便邀请了其中一位来家里帮她医治。短短几分钟,好几条蛆虫就被安稳地放到一个酒杯里。更神奇的是,困扰她的牙痛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但我的朋友还是不相信她们。又有一次,有些人出于好奇,假装牙疼去找她们医治,这些女人从中赚了一大笔钱。我听说她们从一位性情温和的远洋商船船长嘴里捉出至少二十条蛆虫。这位船长因为常年吃硬饼干,牙齿像十岁孩子的牙齿般坚实。然而,这些女江湖郎中在得知这位绅士一辈子都没得过牙痛后,没有表现出一丝不安。她们反驳说:“人的牙齿不管有没有蛀掉,都会有蛆虫,所以最好把它们立刻清除,以免后顾之忧。”为了不让她们在治疗过程中有机会串通,人们一次只让一位医生进来,而且女主人事前会仔细地搜她们的身。当她被叫去施展技艺时,她的衣袖要挽到手肘的部位,她的双手也总会在手术之前被认真清洗。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然而我的朋友还是不肯相信。

  有个医生在当地收集了若干上好的蛆虫样本,将它们小心地保存在酒精里,打算不久以后将其送到美国检验。我听说,有位英国领事强烈坚持此事绝无欺诈,他认为自己不可能被骗,因为他是亲眼所见。然而我的朋友仍然固执己见,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正坐在各自的房间里(两个房间是门对门),分别和博学之士——或者说“先生”——苦思当地文学错综复杂的象征符号,突然,我们听到了那些女人著名的吆喝声——“捉牙虫,捉牙虫”。我立刻叫来仆人:“请她进来。”我们开心地将手中的书丢到一边,满怀欣喜地期待做一个实验,因为我们还从未亲眼看到过这些神奇的专业人士。

  ……

前言/序言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等涌入中国,在传教、经商、访问和游历的同时,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游记、见闻杂录和研究著述。这些著述的出版和发行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在形象学方面,这些著述向西方传递了有关中国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对西方人认识中国及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是我们了解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的重要材料;其次,作为史料,这些著述不仅对中西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学科(如明清史、宗教史、民俗文化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等) 提供了珍贵资料; 再次,作为民俗资料,西人留下的这些视角迥异于国人的民俗文化材料确有中国人习焉不察的独特之处,足以丰富和补充中文记载之阙,是我们全面、完整地了解和研究明清以来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语言、家庭、信仰、风俗和价值观的重要史料;最后,对比较文化研究而言,这些来华人士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带有明显的比较视野,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身,认识自身的文化,对丰富和完善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哥伯播义(Robert Henry Cobbold,1820—1893),又名柯播义,旧译戈柏。1820 年出生于英国,1839 年就读于剑桥彼得豪斯学院。1848 年,他受英国圣公会布道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派遣来华传教。同年,哥伯播义与禄赐悦理( Rev. W.A. Russell)一同抵达上海,并于5 月13 日到鄞城(今宁波鄞州)传教,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浙江教区纪念日。到达鄞城后,两人通过已在宁波传教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Divie Bethune McCartee)的帮助,暂住于北门之佑圣观内。1853 年,哥伯播义等人在县学街东端建立“仁恩堂”,开始立堂传教。1851 年,哥伯播义返回英国述职,两年后携夫人重返鄞城,继续传教,直到1857 年与家人一起离华返英,后在什罗普郡布鲁斯利(Brosely)担任教区长。1893 年,哥伯播义在英国逝世,终年88 岁。哥伯播义在中国前后共居住了八年,其间,留下了很多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著述,如《要理推原》(Important Principles traced to theirSource),清咸丰三年(1853)宁波刊本;《古今授受大道》(The Great Doctrine transmitted from age to age),清咸丰三年(1853)宁波刊本;《真理摘要》( Important Selections of Truth),清咸丰三年(1853)宁波刊本;《 指迷编》(Directions for the Misguided),清咸丰七年(1857)上海刊本,等等。 1851 年,哥伯播义还和丁韪良、禄赐悦理等人成立了一个协会,旨在制定一套用罗马字母拼写宁波话的方案。他们用这种表音方式编写了地理、地图、算术和宣传基督教的各种通俗小册子,例如《旅人入胜》(Pilgrim’s Progress),清咸丰五年(1855)宁波华花圣经书房刊本;《日积月累》(Line upon Line),清咸丰六年(1856)宁波华花圣经书房刊本。

  不过,由于他在这八年中,足迹遍布浙江各地,因此,在传教之余,哥伯播义还写下了一本讲述中国风土民情的随笔集,即本书——《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此书原名Pictures of the Chinese,8 开本,1860年出版于伦敦。书中除有大量木刻图版外,还有35 幅石印图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了当时浙江地区的民俗风情。其中有关浙江风土民情的木版画是当时一位中国当地艺术家创作的,版画内容涉及当地的婚丧嫁娶、节俗庙会、饮食服饰、工匠艺人、巫医术士、卜卦算命等。哥伯播义以这些版画为线索,逐一介绍了画面所描述的民众日常生活,以及自己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的文字细腻风趣,形象生动地记录了19世纪浙江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可读性极强。

  《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的意义首先在于以图文并茂的直观方式向西方传递出了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信息。由于有中国本土画家的图画做参照,著作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这些图画的存在,使得此书的资料价值要高于其他西人关于中国人及其传统文化的纯文字性的记录和描述。

  另一方面,此书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尽管以图解文的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但是“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的理想状态实际上早就消失在历史深处。19 世纪中期及之前,我们对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以物质和风俗方式传承的那部分文化传统的了解,往往局限于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并不多见。由于文字记录无法完整呈现古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来自西人的这种图文并存著述便显得尤为珍贵。例如,在《街头歌女》一篇中,哥伯播义描述了江浙地区女性,尤其是卖唱女子们的服饰。街边卖唱的女人都留着长指甲,因为时人将留长指甲看作是女性的一种优雅。此外,当地女人喜欢穿带刺绣的大口袖子的宽松上衣,繁复的裙子和绣有蕾丝花边的裤子。这些相关记录和图画资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以迥异于国人的视角对中国人的某些生活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描述。一些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的事情,由于格外吸引西人的注意,而被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不仅弥补了国人观察和记录过程中的不足,对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本土文化也颇具启发意义。例如,在《卖灯笼的人》一文中,哥伯播义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灯笼,以及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的点灯习俗。灯笼是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器物,但是,以往的文献资料中却较少详细梳理灯笼的形状、材质、色彩,装饰、大小、使用场合及环境的资料。实际上,中国传统灯笼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象征和符号,用来标记环境、场合、等级和身份等。哥伯播义认为,在中国,无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官衙商铺和祠堂寺庙,人们都要悬挂灯笼。依据职业、地位、场合,灯笼的大小、材质、色彩、形状各不相同。例如,在婚宴上,人们要悬挂红木雕刻的六角或八角形灯笼。灯笼的每个角都装饰着丝绸状的流苏,表面用透明纸覆盖,上面绘有高雅精致的自然风光或历史人物。他还提到一种罕见的牛角灯笼,是用薄而透明的牛角制成的。牛角鲤鱼灯的鱼鳞由许多牛角片染红后做成,鱼头由彩色玻璃或宝石装饰而成,价格昂贵,即使富贵人家也很少拥有。这些有关灯笼和灯笼习俗的介绍,对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灯笼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再如,他对于一些江湖术士、庸医巫医的骗术进行了描述和介绍。例如《江湖女牙医》一篇介绍了当地巫医治疗“牙病”的过程。这些江湖女游医号称可以从牙疼患者的牙齿中捉出给人带来痛苦的牙虫,从而治愈牙痛。哥伯播义描述了请游医捉牙虫的详细过程,是我们了解当时巫医治病的过程和巫医医治失败后所用托辞及禳解之术的重要材料。

  在《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中,哥伯播义对于中国文化的描写带有明显的比较视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人们可以在文化的差异性中进行思考,反思自我,并在文化交流的互动中完善自我。文化交流和比较层面上的思考和改变是文化发展和延续的重要推动力。在《收字纸的人》一篇中,哥伯播义记录了宁波当地敬惜字纸的习俗。他非常赞赏中国人的这种习俗,并纠正了当时西方人对于中国敬惜字纸习俗的误解。他认为,“在我们随意地把废纸用于各种用途时,中国人非常勤勉地防止人们滥用废纸,这一现象无疑最好地展现出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性。这并非如我们有时所争论的那样:中国人把废旧纸张奉为崇拜对象,而是他们高度崇敬上天赐予的书面语言,以至于无法忍受任何一个字受到亵渎。”反观西方文化,哥伯播义认为,西方文明所谓的“优越感”在这方面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如果我们把书籍或其中的一部分践踏在脚下,或用带字的纸张包起脏兮兮的包裹,甚至用它擦去桌上的墨水或灰尘,那么我们就不值得拥有称得上是语言或文学的东西。” 哥伯播义非常推崇中国的饮食,在《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中,他记录了中国饮食中的豆浆、肉包、粽子、香肠、肉丸、米饭、豆饼,等等。他认为,无论别人如何抨击中国人的生活,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即没有几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生产出如此多样、便宜而又美味的食物,更没有几个国家的人民能和中国人媲美厨艺。在哥伯播义看来,虽然中国富人家的餐桌上没有牛羊肉,但是在菜式种类上,英国任何贵族家的餐桌都很难超越他们。哥伯播义还描述了中国的园艺,并将其与西方的园艺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西方人更喜欢经营自己的花园,而当地的中国人则更喜欢用花盆养殖各种花卉,如毛茛、三色堇、天竺葵、仙人掌、风信子等,以装点自己的居所。

  哥伯播义也对中国文化中的某些部分表现出了较大的质疑。例如,他对中国传统中医完全不解,他感叹说中国的行医者居然可以不懂解剖,不了解人体结构,不知道人体各种内脏器官的精确位置。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的中医观。再如,在中国的婚姻制度方面,哥伯播义非常不能理解媒人这种职业。他在书中介绍说,媒人会定期到自己的管区寻访,然后试图让她所寻访的家庭结成亲家。很多时候,即使是熟识的双方家庭也需要媒人的协助才确立婚约。他对中国社会的这一现象颇为感叹,认为这与英国社会非常不同。他不明白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够优雅地屈服于这种制度,并且把履行婚约当成必须完成的孝道。认为中国青年应该反抗这种制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如果只建立在我们自己书写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上的话,这种认知只能说是部分认知,或者说有缺陷的认知,我们因此可能永远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也就谈不上扬长避短,博采各家之长,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他者的视角,也许有误差,也许很片面,也许根本就是一种误读,但是,类似《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这些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著述却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我们自己,帮助我们增强自我意识,实现自我定位,进而积极完善自身的民族性格。

  王 娟

  北京大学人文学苑,2016年8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社会风貌及文化演变的著作的详细简介。 --- 《江山遗韵:中古风物志》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象征性的笔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虚构出版社名称) 内容提要 《江山遗韵:中古风物志》是一部深掘中国中古时期(主要涵盖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际)社会肌理、文化变迁与日常生活图景的通史性研究。本书摒弃传统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框架,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基层、隐秘的民间信仰、日常的器物流转以及文化思想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与适应。全书以“风物”为引,旨在重构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烟火气的中古世界。 全书共分为六卷,近五十万字,结构严谨,考据详实,力求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展现出历史的温度与细节的魅力。 第一卷:土与民——中古中国的地理基础与人口迁徙 本卷深入探讨了中古时期中国核心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与生活习俗。重点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的旱作农业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的差异如何体现在家族结构、节日庆典乃至建筑风格之上。 “水土不服”与区域认同: 研究了在王朝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背景下,不同族群对土地的观念变化,以及“楚地”、“吴越”、“关中”等地域概念的形成与固化。 人口的流动与定居: 细致梳理了“衣冠南渡”的社会影响,不仅关注士族的迁徙路线,更侧重于普通流民在陌生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与文化适应,包括语言的演变与方言的形成。 乡村聚落的形态学: 通过考古发现和地方志记载,复原了中古时期村落的布局、公共空间(如社庙、义仓)的设置,以及宗族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权力边界。 第二卷:食与用——中古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 本卷聚焦于中古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从餐桌到衣橱,全面描摹日常生活的具体样貌。 五味之变: 详述了粮食作物的推广(如粟米、稻米、麦的比例变化)、烹饪技术的革新(如胡食的传入与本土化),以及茶、酒在不同阶层中的消费状况。特别探讨了酱、醋等基础调味料在中古的标准化进程。 织造与服饰的等级秩序: 分析了丝绸、麻布、葛布等纺织品的技术进步,以及服饰色彩、纹样在维系社会等级中的作用。探讨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渗透与反向影响。 器物简史: 考察了瓷器、陶器、漆器等日用器的制作工艺及其在家庭、市集中的流通,揭示了特定器物如何成为身份的象征或技术的标志。例如,对“褟式床”和“交椅”在中古的普及路径的分析。 第三卷:神与鬼——中古时期的信仰景观与民间仪式 中古时期是中国宗教思想大碰撞、大融合的时期。本卷侧重于探讨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民间信仰与官方宗教的互动。 佛道之争与融合: 不仅分析了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如禅宗的兴起如何适应了士人的心性需求,也研究了道教的“三洞”体系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在方术、医药领域的应用。 社稷与祖先: 深入考察了传统的土地神崇拜、城隍信仰以及祖先祭祀的形态变化。研究了祠堂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强化或弱化,以及它如何调解家族内部的矛盾。 方术与禳灾: 探讨了占卜、风水、符箓等民间方术在处理生死祸福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官方对这些活动的管控与利用,揭示了普通百姓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精神寄托。 第四卷:声与色——中古的娱乐、审美与公共空间 本卷关注中古精英阶层与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娱乐方式,考察艺术如何从庙堂走向市井。 音乐的南北融合: 分析了燕乐、清商乐在不同地域的流变,以及胡乐对中原音乐体系的冲击与重构。探讨了“丝竹”与“管弦”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规范。 城市与瓦肆: 描绘了唐宋时期新兴的商业区和娱乐场所(如瓦肆、勾栏)的景象,研究了说唱艺术、杂剧的早期形态,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市民阶层文化消费的主要载体。 书写与审美: 考察了书法艺术从王羲之到颜真卿等大家风格的演变,并探讨了“尚品”、“尚法”等审美标准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心理。 第五卷:法与制——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边界 本卷探讨了国家律令、地方惯例与民间习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相互制约和渗透,重塑人们的行为模式。 邻保与连坐: 分析了唐宋的保甲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际效果,以及邻里互助与相互监督的关系。 婚姻与财产继承: 详述了中古时期不同时期对婚姻的规定(如门阀联姻的松动、再嫁的社会接受度),以及女性在土地、嫁妆等财产继承中的地位变化。 商业活动的规范化: 考察了市署的管理制度、度量衡的推行,以及早期票据、信用制度的萌芽,揭示了国家经济权力如何渗入到最细微的交易环节。 第六卷:驿与路——信息、贸易与交流网络 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中古中国的连接性,审视不同地域间的物质与信息流动。 驰道与水运: 详细描述了唐代驿站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大运河与沿海航运对南北物资调配的关键作用。 物的远行: 追踪了特定商品(如岭南的香料、西域的玉石、巴蜀的茶叶)的流通路径和价格波动,揭示了中古贸易网络的复杂性。 思想的传播路径: 探讨了书籍、手抄本、僧侣游记等载体如何承载文化与知识,跨越地理障碍,影响了不同区域的学术风气与地方教育。 本书特色 《江山遗韵》的价值在于其“微观史学”的视角。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骨架,以细微的“风物”为血肉,拒绝将中古中国简化为“分裂”与“统一”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张力、不断重塑自身的复杂有机体。全书论证严密,引证广泛,既有对经典文献的重新解读,也有对新近考古材料的审慎吸收,是了解中国中古社会生态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小小的“考古”。它挖掘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那些被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所掩埋的集体无意识和生活范式。作者对特定地域文化的理解之深,令人叹服,那种地方特有的语境、习惯,甚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读到那些关于邻里关系和社群互助的章节时,我深感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苍白。这本书像是一个忠实的档案管理员,一丝不苟地整理着那些正在消失的连接点。它没有试图给出任何答案或解决方案,只是纯粹地呈现了“过去是怎样的”,而这种纯粹性,反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要遗失了那些构成我们精神底色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老电影里的泛黄胶片,一下子就将我带回了那个喧嚣而又充满烟火气的年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那些最寻常巷陌里,捕捉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我仿佛能闻到清晨豆浆摊上的热气,听到弄堂口大妈们的家长里短,甚至能感受到阳光穿过老式窗棂洒在地板上的那种温暖又略带灰尘的味道。作者对细节的把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哪怕是一个街边小贩的吆喝声,一个破旧茶馆里的昏黄灯光,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罢掩卷,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那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命运的共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平凡”二字的重量,明白真正的生活,往往就蕴藏在那无数个不起眼的瞬间里。这本书不只是记录,它更像是唤醒了一种集体的记忆,让那些被时间冲刷的画面,再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不适应它那种看似散漫实则精准的叙事节奏。它不像我习惯阅读的那些小说那样,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而是像一阵风,带着各种不同的气味和声音,在你身边拂过。但正是这种不拘一格,让我感到了一种极大的自由和真实。它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微观视角拼凑而成的社会切片,每一个片段都闪烁着生活的本来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命运时的那种冷静的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没有刻意的拔高,只是客观地呈现他们的挣扎、欢笑与妥协。读到某些关于生计的描述时,我甚至会感到一种心头一紧的疼痛,那不是故事虚构的悲剧感,而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底层力量与日常韧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感”的处理。它似乎放慢了所有事物的速度,让你能真正体会到“等待”的意义,无论是等一壶茶开,等一季庄稼收成,还是等一个梦想的实现。作者似乎有着一种近乎天生的能力,能将流动的生命力凝固在文字的琥珀中。书中的人物,即便是最卑微的底层劳动者,也拥有着自己清晰可见的尊严和逻辑,他们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阅读时,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种俯视的审视,而是一种平视的理解,甚至是一种平等的共情。这种真诚的态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范畴,成为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杰作。它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温柔叩问,在喧嚣中提供了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江南初春的细雨,润物无声,却又绵密得让人无法逃离。它探讨的那些关于生存的哲学,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理论,而是浸透在油盐酱醋之间的智慧。每一个章节的转换都像推开了一扇新的小门,门后是不同的生活场景,里面的人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对抗着生活的重压,也在细微处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诗意。我注意到作者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淀感。读起来,你会发现自己仿佛成为了一个隐形的观察者,站在角落里,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复合型的,它不仅是视觉上的画面构建,更是情感和认知上的双重冲击,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波澜。

评分

不错

评分

自己没看,卖给孩子的。

评分

尚可。。。。。。。。。。

评分

自己没看,卖给孩子的。

评分

非常有意思的书

评分

非常有意思的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一开封书表面很脏

评分

自己没看,卖给孩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