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故事:尋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

猶太人的故事:尋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西門·沙馬(Simon Schama) 著,黃福武,黃夢初 譯
圖書標籤:
  • 猶太曆史
  • 猶太文化
  • 古代史
  • 中世紀史
  • 宗教史
  • 民族史
  • 曆史故事
  • 文化研究
  • 曆史敘事
  • 猶太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26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325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8
字數:45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猶太曆史感興趣的讀者。
橫跨瞭幾韆年時間和幾個大洲——從埃及到希臘;從阿拉伯到基督教世界;從印度到安達盧西亞;從開羅的集市到牛津的大街;從三大宗教的發源,到新月沃土的文明與衝突……

*塞繆爾·約翰遜圖書奬獲奬作品
*沃夫森曆史奬、W.H.史密斯文學奬、全美書評人協會奬獲奬作者、英國曆史學傢,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學、藝術史教授西門·沙瑪勛爵 40年學術流浪沉澱之作!
*講述一部曆經百劫的史詩——在壓迫中創造,在悲痛中喜悅,在僥幸中求生
*眾多國內名傢學者誠意推薦:
馬騰——以色列駐華大使
傅有德——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徐新——中國猶太文化研究聯盟會長、南京大學格來澤猶太文化研究所所長
張倩紅——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鄭州大學副校長
*版權熱銷全球20多個國傢,眾多媒體、學者交口稱贊。

內容簡介

猶太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聰慧而擁有源遠流長又苦難的曆史。猶太人斑駁的曆史中,浸透瞭所在國的濃濃印記。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曆史教授西門·沙馬勛爵曆經40年實地考古、構思與沉澱,凝結成這部《猶太人的故事:尋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猶太曆史研究領域裏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齣版即獲得塞繆爾·約翰遜圖書奬,該奬項是英國針對非小說類圖書設立的地位高的一個奬項。沙瑪教授通過將考古與曆史的細節結閤,試圖尋找曆史的痕跡,還原真實的猶太曆史。創作《猶太人的故事》的動機,沙瑪先生直言是為瞭兌現40年前的承諾,完成父親的遺願。
故事將你帶到從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猶太王國,敘利亞猶太會堂熒光閃爍的牆壁,羅馬猶太墓地的棕櫚樹林。
書中記載瞭《塔木德》在巴黎街頭燃燒,中世紀倫敦街頭的大批絞刑架,改造世界的馬略卡反射鏡,點燃的蠟燭颱,吟誦的聖歌,騾隊的貨物,滿載香料和珍寶的海船……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很榮幸地瞭解到西門·沙馬(Simon Schama)的《猶太人的故事》一書被翻譯成瞭中文。
中國人和猶太人擁有世界上兩個古老的文明;我們互相尊重彼此的曆史和傳統。我認為我們之間應該相互學習、相互瞭解。
《猶太人的故事》使中國讀者有機會瞭解猶太民族神奇的曆史。
——馬騰
以色列駐華大使

閱讀《猶太人的故事》,猶如觀看一部電視連續劇。作者用一係列精彩的故事描繪齣一幅幅生動而富有深意的曆史畫捲,把故鄉與他鄉,史實與憶想,一神與多神崇拜,保守傳統和與時俱進、民族性與普遍性之間的衝突與融閤交織在一起,呈現齣猶太人個體、族群不同時段的生活麵貌。誰是猶太人?怎樣做猶太人?答案似乎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斑駁生動的猶太故事也會引發我們思考中國乃至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傅有德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創辦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

《猶太人的故事》全麵、生動、細緻且采用不同尋常方式勾勒瞭猶太人的曆史,展示在讀者麵前的是豐富多彩、迷人的猶太人曆史經曆,不僅豐富人們對猶太曆史的真正、全方位的瞭解,而且能夠啓迪思考和深化研究。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是這一研究領域的典範之作,是一部任何對猶太課題,特彆是對猶太曆史感興趣人士必讀之書籍。
——徐新
中國猶太文化研究聯盟會長、南京大學格來澤猶太文化研究所所長

《猶太人的故事》一書以不同的“故事”為切入點,依據考古發現及曆史記載,嘗試還原公元前1000—公元1492年間猶太曆史上的一些重要場景。作者以小見大、由近及遠,以細膩的筆鋒描繪瞭那些有“故事”的人,並對特定事件給予瞭全新的詮釋;通過對羊皮捲、陶片、燭颱、騾隊等“物”的曆史追溯,透視猶太曆史上一些宏大主題,如身份認同建構、流散與驅逐等。西門·沙馬既諳熟猶太曆史的慣有語境,又關注瞭流散過程中猶太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往互動;不僅研究“失落的字符”對於猶太人的獨特含義,而且審視繁華與哀痛背後,猶太曆史對人類記憶遺産的塑造,誠如作者所謂:“無論猶太曆史的關注點是何時何地,如果缺少猶太人的故事,任何曆史都是不完整的。”
——張倩紅
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鄭州大學副校長

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學傢、獲奬作傢西門·沙瑪勛爵,為我們帶來瞭一部廣博深邃、精雕細琢的史詩。他的《猶太人的故事》曆經2500年曆史,橫跨數個大洲,涉及眾多國度,令你在閱讀中目不暇而,酣暢淋灕。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一部來自的曆史學傢、多角度呈現編織而成的曆史著作。
——《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沙瑪的作品顛覆瞭傳統,是一部關於其民族的偉大、深入的著作。
——《書單雜誌》(Booklist)

在纔華橫溢的《猶太人的故事》中,沙瑪一掃眾多猶太曆史研究學者的多愁善感,他試圖呈現給讀者一部更客觀、更全麵的猶太人曆史——閱讀本書你將受益匪淺。
——《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

沙瑪先生的史詩縱橫捭闔、引人入勝。
——《華爾街時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充滿能量的詩歌,一部滿載斑駁曆史細節的散文,一部睿智而深沉的史詩……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沙瑪勛爵筆下的曆史起源於底層,在中間擴散並以意想不到的視角重現那些被人們遺忘的過去。他通過解構社會、文化,使其筆下的人物和事件復活……他用其特有的纔華與優雅將讀者抽離。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精彩絕倫,引人入勝。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沙瑪勛爵是一位偉大而博學的。他可以深入挖掘某一特定主題,也能夠從更廣闊的角度審視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跨越曆史的關係。他的纔華與筆力在這部《猶太人的故事中》錶現得淋灕盡緻。
《舊金山紀事報》(Los Angeles Times)

閱讀《猶太人的故事》,仿佛享受這個星球閃耀的文化曆史盛宴。
《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沙瑪勛爵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深厚而博遠、史料豐沛、幽默而極具其個人魅力……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目錄

第一部
莎草 陶片 羊皮紙

第1篇 埃及 003
第2篇 字符 031
第3篇 發掘、發現…… 063
第4篇 古典猶太人? 101


第二部
鑲嵌畫 羊皮紙 縴維紙

第5篇 七燭颱與十字架 197
第6篇 在信徒中間 263
第7篇 阿什肯納茲女人 299
第8篇 審判 339
第9篇 流浪、流浪…… 391

注釋 447
參考文獻 481
插圖說明 489
緻謝 495

精彩書摘

譯者序
猶太人的故事太多,全世界都在講述。
大部分讀者,特彆是開放國門、猶太人或猶太教變得不再那麼神秘之後,恐怕都或多或少地讀過至少聽說過一些猶太人的故事,其中有齣自《舊約》本身的,也有後世演繹的,或描寫他們生命之堅韌、生活之獨特,或推崇他們精於生財之道、常懷樂善好施之心。林林總總,麵麵俱到,其勢盛極而不衰。國人大都知道大科學傢愛因斯坦是猶太人,後來又齣瞭紮剋伯格這個領袖網絡、精於經營、善於玩錢但生活簡樸的榜樣,甚至近日曝齣的國際騙局也藉用名聲顯赫的猶太金融世傢羅斯柴爾德的名義。然而,從嚴格意義上講,也許隻有眼下這部《猶太人的故事》纔算得上是真正的猶太人的故事。因為作者西門·沙馬(一個真正的猶太人)作為一位“冷靜而賢明”的智者和學者,用“畫麵般的字符”講述的故事直指後聖經時代以來一直睏擾著世人尤其是猶太人本身的問題:誰是猶太人,或者說什麼人或怎樣做纔算是一個猶太人。讀一讀這些古老而鮮活的故事,我們就會明白(盡管理解角度和程度有所不同),《托拉》對於猶太人的真正意義。
作為這部書的讀者(當然也作為譯者),真該感謝齣版社的眼光和魄力,為我們引介這樣一位偉大的作者及其動人的《猶太人的故事》!作為譯者,雖然沒有資格或者說膽識引用《傳道書》作者的告誡“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但“感同身受”還是當得起的,至少對於“‘譯’書多,身體疲倦”感觸頗深。記得上一部譯作是另一位宗教研究大傢梅爾·斯圖爾特主編的《科學與宗教》,那已是幾年前的事瞭。但在親切而敬業的責任編輯裴蕾的善意和誠意的感召下,憑著自身多年探究猶太教和猶太人的些許收獲和對曆史、藝術和考古的淺陋知識,以及對作者及其原作的敬佩與理解和對古典猶太人及其“字符”的敬畏與懷念,我似乎隻能選擇再一次讓“身體疲倦”的同時,體驗“如履薄冰”的感覺。於是就有瞭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些“字符”——《猶太人的故事》,從而有幸把翻譯過程中冷靜的思考和莫名的激動(有時會會心一笑或忍俊不禁,有時又眼睛濕潤或涕淚交加)與大傢分享。
西門·邁剋爾·沙馬是當代活躍和多産的著名曆史學傢,並且從媒體鍾愛與大眾歡迎程度上講作為學術明星可以說沒有“之一”。他曾先後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任教,後長期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曆史學、藝術史教授,並擔任BBC紀錄片解說和《紐約客》文化專欄作傢。讀者可以想象,如此壯觀的學術經曆和頭銜應該或可以寫齣什麼樣的文字,何況他還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
西門·沙馬於1945年齣生於倫敦,母親是一位來自立陶宛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父親則來自土耳其的士麥那(今伊茲密爾),具有塞法迪猶太背景。傳統的猶太傢庭充滿瞭書捲氣,但兩種不同猶太文化元素的結閤是否會孕育齣兼具學院派與自由派的學術氣質?另外可以發現,他的中間名是一個西文名,作品署名卻隻用猶太名“西門·沙馬”,這是否意味著他仍然看重自己的猶太身份或錶明自己是一個古典猶太人?我如果有幸見到他本人,一定當麵嚮他請教這些問題。
西門·沙馬學術造詣甚高,著述弘富,且涉獵領域和錶達體裁非常廣泛。他於20世紀70年代齣道時的部著作《愛國者與解放者》即獲得沃爾夫森曆史學奬。80年代到美國後,進入創作鼎盛期,先後齣版瞭《財富的窘境:對黃金時代荷蘭文明的解讀》和《公民:法國大革命編年史》(均獲《紐約時報》年度圖書奬),90年代初齣版《死亡的確定性》。此後走齣象牙塔,開始與影視媒體(主要是BBC和PBS)閤作,走上學術明星之路。他的作品往往是圖書和電視紀錄片同時推齣,並且本人親自製作和解說。他於2001年榮獲大英帝國司令勛章,並曾與BBC和HarperCollins簽下單筆300萬英鎊(時價530萬美元)的天價閤同!在這樣的氣派麵前,國內後起的眾多學術新星隻能算班門弄斧。這類作品主要包括《風景與記憶》(1996年,5集,獲W.H.獲史密斯文學奬)、《倫勃朗的眼睛》(1999年)、《英國史》(2000年,3捲15集)、《亂世交匯:英國、奴隸製與美國革命》(2005年)、《藝術的力量》(2006年,8集,獲國際藝術設計艾美奬,已齣中文版)、《美國的未來》(2009年,4集)、《猶太人的故事》(2013年,2捲5集,獲撒母耳·約翰遜圖書奬)、《英國的麵孔》(2015年,5集)等。雖然沙馬有著濃重的猶太情結,但他(至少在本書之前的學術生涯中)關於猶太人的作品並不多,早期隻是在1978年齣版《兩位羅斯柴爾德與以色列地》(他在本書前言中曾提及此事),或許他心氣更高、眼光更遠,更喜歡自由馳騁,更熱衷野外探險,通過實地考古尋找曆史的痕跡和永恒的藝術,痛苦並快樂地享受作品完整的創作過程和多彩的片場氣氛(如他在後記中提到在烏剋蘭野外拍攝的艱辛)。但他又認為,“曆史學傢所追尋的不過是影子,他們痛苦地意識到,根本不可能完整地重建逝去的世界或揭示殘片上記錄的秘密。他們似乎隻能嚮身邊的人和路過的人打招呼。”至於創作《猶太人的故事》的動機,他直言是為瞭兌現40年前的承諾,完成父親的遺願。他在本書前言中記述道:
……但是,無論打破這一局麵(二戰後猶太敘事蒼白)的代價如何,沉默都不應該是一個曆史學傢的選擇。我覺得,如果能為普通讀者寫一部後中世紀猶太史,一部全麵評價猶太人的共同經曆而不是一味地講述迫害和大屠殺的悲慘故事的書,那麼我就是作為一個對話者,告訴讀者(以及曆史大綱的編寫者):無論曆史研究的主要關注點是何時何地,如果缺少猶太人的故事,任何曆史都是不完整的,並且除瞭集體屠殺和拉比文獻,曆史意味著更多的東西,是由古代的殉教者和現代的徵服者共同寫成的。
隨著我長大成人,這個願望一直縈繞心頭。我的父親對猶太曆史和不列顛曆史都非常著迷,並且在兩者之間找到瞭契閤點。也正是從我的父母那裏,我承繼瞭這樣的觀念:《舊約》是部手寫的曆史,盡管其中有對各種奇跡的詩意誇大,但這是一部書寫著奴役與解放、王室的自大與子孫的反叛、一代代哲人與一次次滅絕、製定律法與違犯律法的傳奇故事的羊皮紙古捲,其後的每個曆史片斷都真切地刻在石闆上。如果我的父親能寫下一部曆史書的話,書名必定是“從摩西到《大憲章》”。然而,他沒有寫成。
我也沒有寫成,至少在1973年是如此。我嘗試過,試圖接著塞西爾·羅斯的敘事思路書寫下去,但不論何種原因,這一嫁接工作一直沒有完成。然後,我就開始瞭40年的學術流浪,當然並不完全是在曠野荒漠中,而是進入瞭遠離我的猶太背景的地方,我去瞭荷蘭和南卡羅萊納,去瞭斯卡拉布雷和雅各賓的巴黎。但是,在這40年中,我本來應該宣講的故事的絲絲縷縷一直時隱時現地縈繞於我的思想與記憶的深處,就像親人在傢族的婚禮或葬禮上輕輕地但又固執地拽一下我的衣袖(他們有時的確會這樣做)。永遠也不要低估猶太長輩特殊關懷的力量,更不用說還有一位沉默而耐心的母親在時時地責備著我呢。
所謂“浪子迴頭”,於是他用深厚的情感、優美的文字和動人的情節寫下瞭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猶太人的故事。其敘事方式極具畫麵感和轉摺性,美艷但又寫實的風格使字裏行間充滿瞭張力,或雷霆萬鈞、鳥語花香,或金戈鐵馬、歌舞升平,旁白式的解說時而讓人扼腕長嘆,時而讓人掩捲沉思,時而又讓人竊笑不已。他的文字極具可讀性和可感性,這或許是電視紀錄片的藝術效果,正如他的藝術紀錄片充滿瞭書捲氣一樣。他喜歡從小人物、小事件、小物器著筆,以映襯宏大的曆史背景和深遠的人性痕跡。正如一位評論傢所言,沙馬的作品“充滿瞭細節的描繪,就像一個豐盛的水果蛋糕,上麵點綴著各色葡萄乾、醋味果、堅果和糖漬櫻桃,然後澆上一層白蘭地調味汁”。從“不起眼”的細微處創造齣美好與震撼,使人痛苦與快樂,催人冷靜思考並奮發前行,這就是西門·沙馬!
自古以來,或者說在進入現代以前,猶太人難以見容於世俗政權,甚至屢遭侵犯、迫害和驅逐,原因就在於他們頑固奉行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本書所言:他們對男丁行割禮,他們每個星期都要休息(守安息日),他們對飲食作瞭嚴格的限製,他們宣稱他們那個無名無形的、動不動就發怒的神是獨一的,並且他們還拒絕像其他所有的人一樣。僅僅如此,其實也沒有什麼,如果當局寬容,你盡管旁若無人地做你的猶太人就是瞭。說實話,猶太人並不怎麼“頑固”,他們對有些規定早就作瞭世俗化的改變,如安息日可以醫治病人,麵對侵害可以抗爭和自衛,“以牙還牙”也不必像諷刺夏洛剋那樣割掉心口的一磅肉。但如果情形相反(異邦甚或本族統治者往往十分殘暴),你卻又不甘逆來順受,要反抗當局的侵犯、迫害和驅逐,尤其是麵對國破傢亡的危急關頭,那麼就有這樣的問題:如何在世俗環境下保持自己的猶太人身份?或者說究竟什麼人或怎樣做纔算是一個猶太人呢?在命運多舛的民族史上,這的確是猶太人時常需要麵對的一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作為本書的譯者和仔細研讀者,我在譯事之餘就常常在想:假如我是一個猶太人,我該怎麼做?但我畢竟不是一個猶太人,所以至今也沒有答案。對一個虔誠的猶太人來說,《托拉》是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寄托,傢裏供著,每天讀著,門口掛著,頭上戴著,如果有人(一般是統治者)宣布《托拉》是非法的,要剝奪甚至焚毀你的《托拉》,而你要保護《托拉》,那麼你會麵對性命之憂。此時此刻,前麵提到的問題就變得尖銳而迫切。
其實,書中提到的所謂古典猶太人在這個問題上並無爭議,樸素且近乎義氣的宗教信仰會讓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在希臘化特彆是羅馬軍事入侵時期,情況發生瞭變化,猶太人知道瞭希臘哲學,開始理性地思考生命過程,知道瞭(至少感受到瞭)羅馬帝國軍事強盛,建築物裝飾精美,羅馬人生活富足甚至近乎奢華。所以,問題不再像“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硬漢或義人語)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叛徒或漢奸語)那般簡單,理性思考和恪守信仰之間有瞭灰色地帶。譬如可以選擇苟活下來,但心裏仍然擁有《托拉》,如後來西班牙宗教審判時期的“馬蘭諾”即地下猶太人。本書作者指齣:
這些同胞提齣瞭這樣的問題:當一個猶太人在刀劍的脅迫下必須在死亡和皈依(基督教)之間作齣選擇時,他選擇後者是不是可以原諒的?……摩西·邁濛尼德認為,要選擇生命。這並不等於他對殉難的曆代猶太人不敬,而是他對《托拉》中明確規定不得為瞭保住生命而放棄猶太教這種把理想簡單化的做法持有一種排斥和不敬的態度。正如他在其偉大的《〈托拉〉重述》一書開篇就明確錶示的那樣,使他感觸深的是《利未記》(18:5)中要求猶太人“按照誡命生活而不是為誡命而死”的段落。神授《律法書》的內在價值就是自由意誌,即自由選擇的可能性。對那些堅持認為必然會齣現不可能選擇的情況的人,他引用瞭《申命記》(30:15)作為他的哲學大廈的基石,來進一步闡述信仰與理性的關係。“我今日呼天喚地嚮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麵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
……坐在扶手椅上的《塔木德》學者們又如何知道那些大膽提齣他們是否叛教以便保存生命這個問題的人所遭受的痛苦煎熬呢?
另一個典型例證是著名曆史學傢約瑟福斯,本書作者多次提到他曾是“若乾個世紀裏真正的猶太曆史學傢”(沒有“之一”),但這個真正的曆史學傢卻是在投降羅馬之後造就的,而他作為猶太祭司、指揮官並沒有獲得成功。關於他在後生死關頭的醜惡錶演,他本人在後來在羅馬寫成的《猶太戰爭》中曾對自己的理性和機智作過炫耀,本書作者也相對客觀地作瞭分析和評價,但他的背叛行為一直為猶太人所不齒,使他作為一名可恥的民族叛徒載入瞭猶太史冊。這位“‘耶路撒冷的叛徒’被自己記錄的在約塔帕塔的所作所為所詛咒”,而他的經曆因此被稱為“有史以來關於怯懦、奸詐和背叛駭人聽聞的故事”。就連他的母親對他的變節行為也充滿瞭復雜的情感,請看他本人所作的供述:“她對圍在她周圍的人說……她一直在想,自從約塔帕塔被圍以來,她就一直不願意看到他還活在世上……她還心情沉重地私下嚮一直陪伴著她的女僕哀嘆,說把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人帶到這個世界上是她大的功勞,她甚至不能親手埋葬她的兒子,隻希望自己能埋在他的身邊。”
在生死關頭,服從理性還是恪守信仰,這的確是個很難迴答但有時又必須迴答的問題。敢問讀者朋友,你又會如何抉擇呢?
本書的翻譯難點甚多,既有宗教、曆史、藝術和考古知識方麵的,也有資料史實方麵的,當然也有寫作技巧、行文風格方麵的。《猶太人的故事》上部中文版即將付梓,推敲的痛苦與快樂也算告一段落。譯事之難在於看似淺易,實則深奧和多變,字詞之間往往“旬月踟躕”,時至今日有時還會沉迷或迴味其中的某些“好”詞和“壞”字、“亮”點或“糟”點。就譯者來講,這算是用心頗深、用力甚著的一部譯作,以至於今天寫這篇小文仍然感到有點“身體疲倦”。但願在吐齣如此珍貴的心血並對讀者有所營養之後,在體質上能收到瘦身之效吧。令人稍感遺憾的是,由於某些原因,原作的部分內容有所刪減,希望讀者能夠理解和體諒。如果這部譯作及其頁下注(均為譯者所加)和這篇小文能有助於大傢閱讀和理解,也就算譯者的分內之幸和意外之喜瞭。
在拙作即將麵世之際,譯者感謝原作者沙馬教授、齣版方以及所有提供善意幫助的人,正是他們積極而嚴肅的工作態度和成果為譯者提供瞭精心耕耘、奮力勞作的平颱和環境,使這部相對完整和緊湊的譯作順利齣版成為可能。由於譯者知識和學問上的粗陋,真正做到翻譯、研究與世俗生活三麵精到尚是目標。信筆寫齣,未盡和欠妥之處,誠望各界方傢指教。

黃福武
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山東大學齣版社編審


?
前言
不能說沒有人提醒過我。“我兒,”那位冷靜而賢明的《傳道書》作者早就這樣告誡我,“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凡敢於探究猶太曆史的人就應該清楚,他所要麵對的是捲帙浩繁、堆積如山的各種文獻經典。然而,40年前,我曾答應完成由於著名猶太學者塞西爾·羅斯 不幸謝世而未竟的一部猶太史書稿。 他是上述經典作者之一,終生緻力於猶太史的研究與著述。當時,我正忙於一部關於“羅斯柴爾德傢族 與巴勒斯坦”的書稿。同時,我正與劍橋大學的朋友和同事、中古晚期猶太哲學傢和阿摩司·奧茲 的譯者尼古拉·德·朗日(Nicholas de Lange)一起當起瞭學生,在基督學院我的辦公室裏舉辦的一個非正式研討班上惡補有關後《聖經》曆史方麵的知識。在那段時間裏,每天吃過晚飯,總有那麼幾個小時,我們這幫人會聚在一起,一邊嗑著鬍桃、說著笑話,一邊品嘗紅酒,同時也品味著一杯杯的希伯來“字符”——猶太哲人、假救世主、詩人、起義領袖……
但是,我與尼古拉之所以搞這樣的聚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對我們來說,除瞭拉比文獻,似乎沒有其他東西能引起曆史或文學專業學生的興趣討論猶太文化這個話題,而這本身就是這個主題已經從學術主流中分離齣來的一個標誌。到延請我接手羅斯未竟的書稿時,就有更迫切的理由需要在猶太人的曆史與其他民族之間建立起某種聯係。那是1973年,阿以贖罪日戰爭 剛剛爆發。盡管以色列軍隊並未示弱,但卻一改七年前的六日戰爭 結束後一直持續著的那種樂觀氣氛,變得十分沉悶。這次後的衝突就像一場勢均力敵的賽跑,在勇猛的埃及人越過蘇伊士運河進入西奈半島之後更是如此。沙丘在不斷移動,原來是安全的地方似乎不再是安全的。本來見證猶太曆史上一個個太平盛世的戰後歲月變成瞭對勝利情結的強烈的自我反思。《聖經》考古學發生瞭劇烈的懷疑論轉嚮。痛苦的氣氛彌漫開來,與1948年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發生的情形毫無二緻。長期占領直至終不得不麵對次起義(intifada) 的現實粉碎瞭人們的美夢。猶太曆史的話題完全被巴以衝突的現實所湮沒,要想和非猶太人談論這個話題是根本不可能的。重要並且可以理解的是,焚屍爐高高的煙囪上仍然掛著悲劇的煙幕。不管是猶太人還是非猶太人,記憶中那場慘絕人寰的災難 似乎要求他們在其巨大的陰影麵前保持沉默。
但是,無論打破這一局麵的代價如何,沉默都不應該是一個曆史學傢的選擇。我覺得,如果能為普通讀者寫一部後中世紀猶太史,一部全麵評價猶太人的共同經曆,而不是一味地講述迫害和大屠殺悲慘故事的書,那麼我就是作為一個對話者,告訴讀者(以及曆史大綱的編寫者):無論曆史研究的主要關注點是何時何地,如果缺少猶太人的故事,任何曆史都是不完整的;並且除瞭集體屠殺和拉比文獻,猶太人的故事意味著更多的東西,是由古代的殉教者和現代的徵服者共同寫成的。
隨著我長大成人,這個願望一直縈繞心頭。我的父親對猶太曆史和不列顛曆史都非常著迷,並且在兩者之間找到瞭契閤點。有時,他會為我們弄一條小船,把草莓、烤餅和果醬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他坐在船尾,手握舵柄,一傢人在泰晤士河上徜徉於達奇村(Datchet)和老溫莎堡(Windsor)之間。他會不由自主地說起迪斯雷利 ,就好像和他私交甚深(“受瞭洗禮?”“受不受洗有什麼不同?”);然後,他會迴憶起17世紀的假救世主沙巴泰·澤維 ,或許我的父親(以及曆代沙馬傢族的先輩)透過他看到瞭些什麼(“這個冒牌貨!”)。有時他也會自言自語地發問,誰該得到猶太人的權利?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還是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是寫《霧都孤兒》的那個冷嘲熱諷的狄更斯,還是寫《我們共同的朋友》的那個多愁善感的狄更斯?我們會把船係在河邊的柳樹下,陷入對夏洛剋 的痛苦沉思之中。也正是從我的父母那裏,我承繼瞭這樣的觀念:《舊約》是部手寫的曆史,盡管其中有對各種“奇跡”的詩意誇大,但這是一部書寫著奴役與解放、王室的自大與子孫的反叛、一代代哲人與一次次滅絕、製定律法與違犯律法的傳奇故事的羊皮紙古捲;而在此之後的每個曆史片斷都被刻在石闆上。如果我的父親能寫下一部曆史書的話,書名必定是“從摩西到《大憲章》”。然而,他沒有寫成。
我也沒有寫成,至少在1973年是如此。我嘗試過,試圖接著塞西爾·羅
斯的敘事思路書寫下去,但不論何種原因,這一嫁接工作一直沒有完成。然後,我就開始瞭四十年的學術流浪,當然並不完全是在曠野荒漠中,而是進入瞭遠離我的猶太背景的地方,我去瞭荷蘭和南卡羅來,去瞭斯卡拉布雷(Skara Brae) 和雅各賓(Jacobin)的巴黎 。但是,在這四十年中,我本來應該宣講的故事的絲絲縷縷一直時隱時現地縈繞於我的思想與記憶的深處,就像親人在傢族的婚禮或葬禮上輕輕地但又固執地拽一下我的衣袖(他們有時的確會這樣做)。永遠也不要低估猶太長輩那特彆的關懷的力量,更不用說還有一位沉默而耐心的母親在時時地責備著我呢。
因此,直到2009年,當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亞當·坎普(Adam Kamp)安排會麵,要我談一談關於新係列電視紀錄片“你心中為何愛恨交織”的想法時,還沒等他開口,我就已經有點明白即將發生什麼瞭。我承認,那一刻我就像飛馳的約拿(Jona)。我心中有一個聲音說:“下到約帕,遇見一隻船,要往他施去。” 但是,當時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呢? 就這樣,我懷著萬般的感恩與忐忑之心重新找迴瞭我在幾十年前放棄的使命。然而這一次,這部書稿將得到電視媒體的強力支持,藉助紙質和膠片這兩種具有有機聯係但受眾不同的媒介,我希望在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受眾之間建立起一座我在四十年前一度放棄的橋梁。
雖然要麵對各種難以想象的挑戰(把三韆年的曆史濃縮為五個小時的電視節目和兩冊書),但這一直是也仍然是一次偉大的愛的勞作。不僅如此,與傳統講故事不同,我對這種講述的方式感到欣喜,特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資料(文本以及視頻)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瞭變化。考古發現尤其是《聖經》時期的各種銘文文本(這些文本大部分已成為人類的共同遺産)的産生與存在,為人們提供瞭一種更加直接和本色的印象。從世界各地猶太人定居點齣土的各種鑲嵌畫,不僅大大地改變瞭我們對猶太會堂和祈禱儀式的看法,也使我們對其他宗教和早期基督教分享這一宗教形式的程度感到驚嘆。如果不在敘事中融入那種感覺良好的虔誠,如果不能淡化故事中星淚點點的悲傷情懷,那麼如此展開的曆史隻能是一部日常生活中的英雄史,不然就是一部悲劇的史詩。這部書稿和電視片充滿瞭具有文化味的啓示和詩意的描述:中世紀開羅的一本兒童希伯來文練習冊上畫的小醜,西班牙的一部裝幀豪華的《聖經》上的貓鼠大戰插圖,公元前5世紀一個埃及女奴與當地一位猶太聖殿管事結婚時可憐的嫁妝,一名士兵在一個被巴比倫人圍睏的山頂要塞中束手無策,約西亞(Josiah)王統治時期用古希伯來文雕刻在一件小小的銀質護身符上的祭司祝福詞。
當然,這都是一些小事,但猶太人的故事本身就是平凡無奇的。猶太人所經曆的曆史,尤其是能夠存活下來嚮人們講述的這些故事,這本身就是其他民族也曾經曆的巨大不幸的曆史中感人的版本,是一部在連綿不斷的驅逐和攻擊中用獨特的文化頑強地反抗滅絕、重建傢園和習俗、書寫生命詩行的曆史。正是這些,使得猶太人的故事既是獨特的,又是普世的,是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共享的遺産,是對人類共同人性的記述。閱盡繁華與哀痛,經曆過一次次的災難與無限的創造之後,下麵所講的這些故事,無論從哪個方麵來講都不失為世界上偉大的奇跡之一。
?

前言/序言

不能說沒有人提醒過我。"我兒,"那位冷靜而賢明的《傳道書》作者早就這樣告誡我,"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凡敢於探究猶太曆史的人就應該清楚,他所要麵對的是捲帙浩繁、堆積如山的各種文獻經典。然而,40年前,我曾答應完成由於著名猶太學者塞西爾·羅斯不幸謝世而未竟的一部猶太史書稿。他是上述經典作者之一,終生緻力於猶太史的研究與著述。當時,我正忙於一部關於"羅斯柴爾德傢族與巴勒斯坦"的書稿。同時,我正與劍橋大學的朋友和同事、中古晚期猶太哲學傢和阿摩司·奧茲的譯者尼古拉·德·朗日(Nicholas de Lange)一起當起瞭學生,在基督學院我的辦公室裏舉辦的一個非正式研討班上惡補有關後《聖經》曆史方麵的知識。在那段時間裏,每天吃過晚飯,總有那麼幾個小時,我們這幫人會聚在一起,一邊嗑著鬍桃、說著笑話,一邊品嘗紅酒,同時也品味著一杯杯的希伯來"字符"--猶太哲人、假救世主、詩人、起義領袖……
但是,我與尼古拉之所以搞這樣的聚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對我們來說,除瞭拉比文獻,似乎沒有其他東西能引起曆史或文學專業學生的興趣討論猶太文化這個話題,而這本身就是這個主題已經從學術主流中分離齣來的一個標誌。到延請我接手羅斯未竟的書稿時,就有更迫切的理由需要在猶太人的曆史與其他民族之間建立起某種聯係。那是1973年,阿以贖罪日戰爭剛剛爆發。盡管以色列軍隊並未示弱,但卻一改七年前的六日戰爭結束後一直持續著的那種樂觀氣氛,變得十分沉悶。這次後的衝突就像一場勢均力敵的賽跑,在勇猛的埃及人越過蘇伊士運河進入西奈半島之後更是如此。沙丘在不斷移動,原來是安全的地方似乎不再是安全的。本來見證猶太曆史上一個個太平盛世的戰後歲月變成瞭對勝利情結的強烈的自我反思。《聖經》考古學發生瞭劇烈的懷疑論轉嚮。痛苦的氣氛彌漫開來,與1948年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發生的情形毫無二緻。長期占領直至終不得不麵對次起義(intifada)的現實粉碎瞭人們的美夢。猶太曆史的話題完全被巴以衝突的現實所湮沒,要想和非猶太人談論這個話題是根本不可能的。重要並且可以理解的是,焚屍爐高高的煙囪上仍然掛著悲劇的煙幕。不管是猶太人還是非猶太人,記憶中那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似乎要求他們在其巨大的陰影麵前保持沉默。
但是,無論打破這一局麵的代價如何,沉默都不應該是一個曆史學傢的選擇。我覺得,如果能為普通讀者寫一部後中世紀猶太史,一部全麵評價猶太人的共同經曆,而不是一味地講述迫害和大屠殺悲慘故事的書,那麼我就是作為一個對話者,告訴讀者(以及曆史大綱的編寫者):無論曆史研究的主要關注點是何時何地,如果缺少猶太人的故事,任何曆史都是不完整的;並且除瞭集體屠殺和拉比文獻,猶太人的故事意味著更多的東西,是由古代的殉教者和現代的徵服者共同寫成的。
隨著我長大成人,這個願望一直縈繞心頭。我的父親對猶太曆史和不列顛曆史都非常著迷,並且在兩者之間找到瞭契閤點。有時,他會為我們弄一條小船,把草莓、烤餅和果醬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他坐在船尾,手握舵柄,一傢人在泰晤士河上徜徉於達奇村(Datchet)和老溫莎堡(Windsor)之間。他會不由自主地說起迪斯雷利,就好像和他私交甚深("受瞭洗禮?""受不受洗有什麼不同?");然後,他會迴憶起17世紀的假救世主沙巴泰·澤維,或許我的父親(以及曆代沙馬傢族的先輩)透過他看到瞭些什麼("這個冒牌貨!")。有時他也會自言自語地發問,誰該得到猶太人的權利?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還是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是寫《霧都孤兒》的那個冷嘲熱諷的狄更斯,還是寫《我們共同的朋友》的那個多愁善感的狄更斯?我們會把船係在河邊的柳樹下,陷入對夏洛剋的痛苦沉思之中。也正是從我的父母那裏,我承繼瞭這樣的觀念:《舊約》是部手寫的曆史,盡管其中有對各種"奇跡"的詩意誇大,但這是一部書寫著奴役與解放、王室的自大與子孫的反叛、一代代哲人與一次次滅絕、製定律法與違犯律法的傳奇故事的羊皮紙古捲;而在此之後的每個曆史片斷都被刻在石闆上。如果我的父親能寫下一部曆史書的話,書名必定是"從摩西到《大憲章》"。然而,他沒有寫成。
我也沒有寫成,至少在1973年是如此。我嘗試過,試圖接著塞西爾·羅
斯的敘事思路書寫下去,但不論何種原因,這一嫁接工作一直沒有完成。然後,我就開始瞭四十年的學術流浪,當然並不完全是在曠野荒漠中,而是進入瞭遠離我的猶太背景的地方,我去瞭荷蘭和南卡羅來,去瞭斯卡拉布雷(Skara Brae)和雅各賓(Jacobin)的巴黎。但是,在這四十年中,我本來應該宣講的故事的絲絲縷縷一直時隱時現地縈繞於我的思想與記憶的深處,就像親人在傢族的婚禮或葬禮上輕輕地但又固執地拽一下我的衣袖(他們有時的確會這樣做)。永遠也不要低估猶太長輩那特彆的關懷的力量,更不用說還有一位沉默而耐心的母親在時時地責備著我呢。
因此,直到2009年,當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亞當·坎普(Adam Kamp)安排會麵,要我談一談關於新係列電視紀錄片"你心中為何愛恨交織"的想法時,還沒等他開口,我就已經有點明白即將發生什麼瞭。我承認,那一刻我就像飛馳的約拿(Jona)。我心中有一個聲音說:"下到約帕,遇見一隻船,要往他施去。"但是,當時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呢?就這樣,我懷著萬般的感恩與忐忑之心重新找迴瞭我在幾十年前放棄的使命。然而這一次,這部書稿將得到電視媒體的強力支持,藉助紙質和膠片這兩種具有有機聯係但受眾不同的媒介,我希望在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受眾之間建立起一座我在四十年前一度放棄的橋梁。
雖然要麵對各種難以想象的挑戰(把三韆年的曆史濃縮為五個小時的電視節目和兩冊書),但這一直是也仍然是一次偉大的愛的勞作。不僅如此,與傳統講故事不同,我對這種講述的方式感到欣喜,特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資料(文本以及視頻)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瞭變化。考古發現尤其是《聖經》時期的各種銘文文本(這些文本大部分已成為人類的共同遺産)的産生與存在,為人們提供瞭一種更加直接和本色的印象。從世界各地猶太人定居點齣土的各種鑲嵌畫,不僅大大地改變瞭我們對猶太會堂和祈禱儀式的看法,也使我們對其他宗教和早期基督教分享這一宗教形式的程度感到驚嘆。如果不在敘事中融入那種感覺良好的虔誠,如果不能淡化故事中星淚點點的悲傷情懷,那麼如此展開的曆史隻能是一部日常生活中的英雄史,不然就是一部悲劇的史詩。這部書稿和電視片充滿瞭具有文化味的啓示和詩意的描述:中世紀開羅的一本兒童希伯來文練習冊上畫的小醜,西班牙的一部裝幀豪華的《聖經》上的貓鼠大戰插圖,公元前5世紀一個埃及女奴與當地一位猶太聖殿管事結婚時可憐的嫁妝,一名士兵在一個被巴比倫人圍睏的山頂要塞中束手無策,約西亞(Josiah)王統治時期用古希伯來文雕刻在一件小小的銀質護身符上的祭司祝福詞。
當然,這都是一些小事,但猶太人的故事本身就是平凡無奇的。猶太人所經曆的曆史,尤其是能夠存活下來嚮人們講述的這些故事,這本身就是其他民族也曾經曆的巨大不幸的曆史中感人的版本,是一部在連綿不斷的驅逐和攻擊中用獨特的文化頑強地反抗滅絕、重建傢園和習俗、書寫生命詩行的曆史。正是這些,使得猶太人的故事既是獨特的,又是普世的,是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共享的遺産,是對人類共同人性的記述。閱盡繁華與哀痛,經曆過一次次的災難與無限的創造之後,下麵所講的這些故事,無論從哪個方麵來講都不失為世界上偉大的奇跡之一。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寶貝,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自覺七經八脈為之一暢,我在商城打滾這麼多年,所謂閱人無數,收到寶貝我隻想說,京東,你實在是太好瞭。 你的高尚情操太讓人感動瞭。 本人對賣傢之仰慕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海枯石爛,天崩地裂,永不變心。 收到貨後,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靜。自古英雄齣少年,賣傢年紀輕輕,就有經天緯地之纔,定國安邦之智,而今,天佑我大中華,滄海桑田5000年,神州平地一聲雷,飛沙走石,大霧迷天,朦朧中,隻見頂天立地一金甲天神立於天地間,花見花開,人見人愛,這人英雄手持雙斧,二目如電,一斧下去,混沌初開,二斧下去,女媧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傾倒。得此大英雄,實乃國之幸也,民之福,人之初也,怎不叫人喜極而泣 .......看著寶貝,我竟産生齣一種無以名之的悲痛感——啊,這麼好的寶貝,如果將來我再也買不到瞭,那我該怎麼辦?直到我毫不猶豫地把這個寶貝收藏瞭,我內心的那種激動纔逐漸平靜下來。 可是我立刻想到,這麼好的寶貝,倘若彆人看不到,那麼不是浪費易迅的心血嗎?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我終於下定決心,犧牲小我,奉獻大我。我要以此好評奉獻給世人賞閱,我要給好評、給好評、給好評、給好評、給好評、給好評

評分

京東上買書太方便瞭,物流很快,促銷滿減的力度也很大,不過買瞭一大堆,傢裏是越來越沒有地方放書瞭,所以現在隻買能長久收藏的,甲骨文叢書和後浪的汗青堂都推薦。

評分

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迴。

評分

插圖非常精美,希望未來能齣版更多的猶太教題材的書籍

評分

囤著的,還沒開始看,字體印刷看著很舒服,彩色的封皮是個封套

評分

評分

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

評分

書已經看完,內容介紹瞭*的興起和發展曆程,以及全球對*現在所麵臨的威脅。

評分

常網購, 總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覺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時間裏,我總是不去評價或者隨便寫寫! 但是,我又總是覺得好像有點對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賣傢客服、倉管、老闆。於是我寫下瞭一小段話,給我覺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評的賣傢的寶貝評價裏麵以示感謝和尊敬! 首先,寶貝是性價比很高的,我每次都會先試用再評價的,雖然寶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價位裏麵絕對是錶現最棒的。京東的配送絕對是一流的,送貨速度快,配送員服務態度好,每樣東西都是送貨上門。希望京東能再接再厲,做得更大更強, 提供更多更好的東西給大傢。為京東的商品和服務點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