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排水工程
  • 室外排水
  • 给排水
  • 工程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0014
  • 建筑工程
  • 设计规范
  • 城市规划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96402
版次:4
商品编码:120235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14-2006)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贯彻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防治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安全的要求,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3.2 雨水量
3.3 合流水量
3.4 设计水质

4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4.1 一般规定
4.2 水力计算
4.3 管道
4.4 检查井
4.5 跌水井
4.6 水封井
4.7 雨水口
4.8 截流井
4.9 出水口
4.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4.11 倒虹管
4.12 渠道
4.13 管道综合
4.14 雨水调蓄池
4.15 雨水渗透设施
4.16 雨水综合利用
4.17 内涝防治设施
5 泵站
5.1 一般规定
5.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5.3 集水池
5.4 泵房设计
5.5 出水设施
6 污水处理
6.1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6.2 一般规定
6.3 格栅
6.4 沉砂池
6.5 沉淀池
6.6 活性污泥法
6.7 化学除磷
6.8 供氧设施
6.9 生物膜法
6.10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6.11 污水自然处理
6.12 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
6.13 消毒
7 污泥处理和处置
7.1 一般规定
7.2 污泥浓缩
7.3 污泥消化
7.4 污泥机械脱水
7.5 污泥输送
……
8 检测和控制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本规范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二~二〇〇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置、检测和控制的内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土地处理等内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内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现代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导论》 第一章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概述 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对现代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基础概念的全面理解。我们将从系统在建筑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入手,深入探讨给水与排水系统的基本组成、功能定位及其在保障建筑安全、卫生和可持续性中的核心地位。 1.1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基本构成 详细阐述生活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的四大核心组成部分。重点分析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与接口要求。 1.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深入探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卫生无害性、环境友好性以及系统运行的便捷性与可维护性。分析不同设计目标(如节水、节能)对系统选型与布局的具体影响。 1.3 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概述 简要介绍影响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的国家、地方性法规体系框架,强调设计规范的约束力与指导性作用,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法规基础。 第二章 建筑生活给水系统设计 本章聚焦于为满足建筑物内日常生活所需用水的给水系统设计,从水源接入到终端用户的分配,进行系统化解析。 2.1 水源选择与引入 分析市政供水接入点的要求、水质检验标准以及引入管网的设计规范。讨论非常规水源(如雨水、中水回用)在特定建筑中的应用前提与限制。 2.2 室内给水管网的压力计算与管径确定 详细介绍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包括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的计算方法。重点讲解如何根据流量、流速限制及水头损失要求,科学确定不同立管和支管的公称直径,并提供实用的计算表格与图例。 2.3 建筑物给水系统的分区与加压 深入剖析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分区概念,包括分区高度的确定依据。系统介绍二次加压设备(如无负压供水设备、变频泵组)的选择原则、安装要求及运行控制逻辑。 2.4 热水供应系统设计基础 阐述热水系统的供水方式(集中与分散),热水循环系统的必要性与设计参数(如循环泵选型、管道保温要求),以及水加热设备(如容积式热水器、即热式设备)的选型考量。 第三章 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本章是排水设计的核心部分,涵盖了废水、废气的收集、处理与排放的全过程。 3.1 排水体制的选择与雨污分流 详细对比合流制与分流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强调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雨水、污水的严格分流原则,并讨论特殊废水(如医疗废水、餐饮废水)的预处理要求。 3.2 排水横管与立管的设计 系统讲解排水管道的设计坡度、最小流速与自净能力的关系。重点解析排水横管的敷设高度控制,以及排水立管的接入方式(如弯头、斜三通的使用规范)。 3.3 排水系统的通气设计 阐述排水系统通气的重要作用(平衡压力、排除异味、防止虹吸),详细介绍主、副通气立管的设置要求、伸出屋面高度控制,以及特殊构造(如呼吸管、通气帽)的设计应用。 3.4 排水检查与清通设施的布置 规范指导检查口、清扫口、透风口的间距、位置及其开启方向的设置要求。强调清通设施的设置应便于检修人员的操作与维护。 第四章 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本章专注于屋面及室外地面的雨水收集、输送与排放设计。 4.1 屋面雨水排放设计 分析不同屋面形式(平屋面、坡屋面)的雨水设计流量计算方法。重点讲解檐槽、落水管的尺寸确定,以及内排水与外排水系统的技术经济比较。 4.2 场地排水与综合利用 探讨室外硬质铺装、绿化区域的地面排水坡度设计。介绍雨水渗透、收集与回用的基本技术路线,如渗透沟、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第五章 卫生器具与给排水设备的选型 本章侧重于具体设备的选型与安装标准,确保系统末端的可靠性。 5.1 卫生器具的分类与选型标准 介绍各类卫生器具(便器、洗脸盆、浴盆等)的冲洗水量、排水量标准及安装高度规范。讨论节水型器具的推广应用。 5.2 排水检查井与化粪池设计 讲解室外排水检查井的类型、尺寸确定及其在管线交叉处的应用。详细介绍化粪池的容积计算、构造要求及定期清掏维护的必要性。 5.3 排水提升与隔油处理 针对负压或低洼区域的排水提升泵站设计要点,包括设备选型与防回流措施。论述餐饮建筑中隔油池的设计容量、结构形式及排放要求。 第六章 系统运行、维护与质量控制 本章从施工、调试及后期管理角度,对给水排水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指导。 6.1 管道系统的安装与试压验收 详细说明给水管道水压试验、排水管道通水试验的具体步骤、允许的渗漏标准以及记录要求。强调管道穿墙、楼板处的防水套管安装工艺。 6.2 系统调试与性能验证 介绍系统投入使用前的关键调试环节,如水泵性能曲线核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测试、以及对最不利点水力工况的模拟验证。 6.3 运行管理与常见故障排除 提供日常运行中对水箱、水泵、阀门等主要设备的巡检内容。总结分析水质不佳、水压不足、排水不畅等常见故障的诊断思路与解决对策。 附录:常用设计参数速查表 提供各类管道材料的水力系数、标准坡度参考表、常用卫生器具排水当量计算表等实用工具数据,方便设计人员快速查阅和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严肃而专业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商业书籍,而是散发着一股国家标准特有的严谨气息。我之前在做一些市政项目的初步规划时,就感觉在某些关键的接口处理上,缺乏一个权威的、能让所有参与方都信服的基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把尺子。它的排版清晰,图表和公式的编排逻辑性极强,即便是首次接触这类规范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编写者在结构组织上的匠心独运。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过去工作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比如,关于雨洪计算模型的选取,书里提供的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分析,比我以往依赖的那些零散资料要系统和全面得多。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我手中的项目资料,发现很多地方确实可以按照规范进行优化,这不仅仅是合规问题,更是对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成本的深远影响。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建筑设计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规范的可操作性。很多标准看似完美,但在实际落地时却常常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要么是计算过于繁琐导致现场难以实施,要么是图示模糊不清导致理解产生偏差。然而,这本《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仿佛是站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的角度,预见到了我们在施工现场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棘手情况。举例来说,对于管道坡度的确定,它不仅给出了理论上的最小值,还结合了不同地质条件和流量的综合考量,给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建议范围。而且,书中对特殊构筑物,比如检查井和事故排放口的细节图示,清晰到可以作为施工放样的直接参考依据。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衔接处的逻辑递进,从宏观的系统规划到微观的接口连接,层层递进,让人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地记住几个条文。这种“授人以渔”的设计理念,让它远超一般参考手册的价值。

评分

阅读这本规范,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它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国家标准体,精确、简洁,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词,每一个词都承载着法律效力和技术重量。这对于习惯了文学性表达的我来说,初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准确捕捉其含义,绝不能浮光掠影地浏览。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解码”过程,你会发现,这种精确性正是工程安全的基石。我在查找关于合流制溢流设施设计的那一章时,被其对冗余系数和风险概率的量化描述所震撼。它没有给出简单的“应该怎么做”的指令,而是阐明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技术逻辑。这对于需要向甲方或审批部门解释设计决策的我来说,提供了坚不可摧的论据支持。它不只是告诉你答案,更是告诉你得出答案的路径,这对于提升个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印刷清晰度也值得称赞。在工程实践中,规范手册经常被反复翻阅、携带至现场,甚至可能遭受雨水溅湿或灰尘污染。这本2016年版的规范,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附着力都显示出极高的制作水准。我曾经遇到过一些老旧的图集,因为字体模糊或图表颜色对比度低,导致在光线不佳的施工现场难以辨认,极易造成误读。这本规范的内页设计,无论是文字还是复杂的流程图、截面图,都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即使用手电筒在深夜的工地进行核对,也能清晰无误地读取数据。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者对使用者工作环境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图纸、现场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来说,工具本身的可靠性,就是项目顺利进行的第一道保障,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放心的答卷。

评分

我对这本规范的整体评价,可以用“厚重”和“全面”来形容。它所覆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室外排水”的狭隘理解。最初我以为它主要关注的是雨水和污水的收集与排放,但在深入研读后才发现,它对防洪排涝、地下水的控制乃至环境影响的评估都有详尽的论述。这体现了国家在制定标准时,那种宏大叙事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例如,书中关于城市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的融入,虽然篇幅可能不是最多,但其指导思想是贯穿始终的,引导着设计人员思考如何让排水系统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我对比了手头一些老旧的设计手册,它们在处理与新兴环境标准接轨的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本书明显是站在了最新的技术前沿。每一次查阅,都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确认一个数值,更是在接受一次行业前沿理念的再教育。这种与时俱进的特质,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给公司买的,同事说这是最新版本的,方便好用,随手拿来就看,可以查询很多东西

评分

物流快。正版书。

评分

东西可以的,物流也行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东西包装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可以

评分

正品,质量可以,就是书有点脏了

评分

还不错的啦,下次还会来的。

评分

正版图书,货真价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