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美术
  • 初级中学
  • 中公
  • 教材
  • 学科知识
  • 教学能力
  • 2017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 备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6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4261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2017·适用于全国统考省(自治区、直辖市)紧扣考试真题-立足教学研发-讲解核心考点·购书享有中公移动自习室+拓展知识学习+在线模拟练习+高清视频复习 详见图书封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中公教育为2017年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美术考生打造实用复习教材!
考生需要、实用为先的编写理念,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结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真题考查内容,对教材内容安排加以完善,帮助考生明确考试重难点,明确出题规律和考查内容,理解专业知识,灵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的支持,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在线模拟练习和相关高清视频,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真题,全书共设四大部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为了满足考生的需要,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基础上,相应考点放有历年真题、考题预测和知识拓展。每章后的“能力提升训练”配有相关试题,方便考生随看随练。本书还有“前言”“应试攻略”等辅助材料,带领考生了解考试动态和具体内容,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
“真题二维码”:本书中含有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扫一扫真题旁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该试题的真人讲解,方便考生复习。
中公移动自习室:考生通过在线模拟练习和相关高清视频,可以梳理复习思路,检测复习效果。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
第一章
中国美术史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原始时期的美术(2)
考点梳理(2)
一、石器时代概述(2)
二、陶器(3)
三、早期壁画、地画和岩画(4)
四、石器工艺(4)
五、玉器工艺(4)
第二节夏商周美术(5)
考点梳理(5)
一、青铜艺术(5)
二、绘画(6)
三、书法篆刻艺术(6)
第三节秦汉美术(7)
考点梳理(7)
一、绘画艺术(7)
二、画像石和画像砖(7)
三、雕塑艺术(8)
四、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9)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美术(10)
考点梳理(10)
一、魏晋南北朝画家(10)
二、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论著(11)
三、魏晋南北朝石窟艺术(12)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13)
第五节隋唐五代美术(14)
考点梳理(14)
一、隋唐五代美术的美学特征(14)
二、隋唐五代美术分类(14)
第六节宋元美术(21)
考点梳理(21)
一、宋代绘画(21)
二、元代绘画(25)
三、宋元时期的书法、陶瓷与建筑(28)
第七节明清美术(29)
考点梳理(29)
一、明清绘画艺术特征(29)
二、明清山水画(29)
三、明清花鸟画(32)
四、明清人物画(33)
五、明清时期壁画、版画和年画(33)
六、明清书法(34)
七、明清建筑与雕塑(34)
八、明清工艺美术(35)
第八节近现代美术(36)
考点梳理(36)
一、晚清时期的海上画派(36)
二、晚清时期的居氏兄弟(36)
三、民国时期的美术(36)
四、新中国初期的美术(38)
第九节中国民间艺术(40)
考点梳理(40)
一、年画(41)
二、刺绣(41)
三、泥塑(41)
四、剪纸(42)
五、风筝(42)
六、皮影戏(42)
能力提升训练(42)
第二章
外国美术史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45)
考点聚焦(45)
第一节史前美术、古代美术(45)
2
考点梳理(45)
一、史前时期美术(45)
二、古代美术(47)
第二节欧洲中世纪美术(53)
考点梳理(53)
一、基督教美术(53)
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建筑作品鉴赏(55)
第三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57)
考点梳理(57)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57)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61)
三、德国文艺复兴美术(62)
第四节17、18世纪美术(64)
考点梳理(64)
一、17世纪美术(64)
二、18世纪美术(66)
第五节19世纪美术(68)
考点梳理(68)
一、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美术(68)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69)
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美术(72)
第六节20世纪美术(75)
考点梳理(75)
一、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美术(75)
二、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美术(78)
能力提升训练(81)
第三章
美术基础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83)
考点聚焦(83)
第一节美术基本理论(83)
考点梳理(83)
一、美术的概念(83)
二、美术的特点(83)
三、美术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84)
第二节美术的类别(85)
考点梳理(85)
一、从表现形式及作品媒介划分(85)
二、从视觉形式及认知归类划分(87)
3
第三节美术的相关技法理论(88)
考点梳理(88)
一、透视(88)
二、色彩(88)
三、解剖(89)
四、速写(91)
五、素描(91)
第四节美术创作思想与社会价值(92)
考点梳理(92)
一、美术的创作思想(92)
二、美术的社会价值(93)
第五节美术与设计的创作过程和方法(96)
考点梳理(96)
一、美术创作过程与方法(96)
二、设计创作过程与方法(96)
第六节美术作品赏析的艺术方法(97)
考点梳理(97)
一、美国佐治亚大学费德门提出的欣赏程序与方法(97)
二、从感性到理性的欣赏程序与方法(98)
第四章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99)
考点聚焦(99)
第一节前言(99)
考点梳理(99)
一、课程性质(100)
二、课程基本理念(100)
三、课程设计思路(101)
第二节课程目标(103)
考点梳理(103)
一、总目标(103)
二、分目标(103)
第三节课程内容(105)
考点梳理(105)
一、内容说明(105)
二、课程内容(107)
第四节实施建议(112)
考点梳理(112)
一、教学建议(112)
4
二、评价建议(113)
三、教材编写建议(114)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115)
能力提升训练(116)
第五章
美术教学基本理论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8)
考点聚焦(118)
第一节课程与美术课程的特点(118)
考点梳理(118)
一、课程(118)
二、美术学科特点(119)
第二节美术课程价值、目标(121)
考点梳理(121)
一、价值(121)
二、课程目标(121)
第三节美术教材(122)
考点梳理(122)
一、教材的概念、性质和功能(123)
二、教材观(123)
三、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与特点(123)
第四节初中学生身心发展(126)
考点梳理(126)
一、初中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126)
二、初中生认知发展与美术(126)
三、初中美术课程设计(127)
第五节初中美术教师及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27)
考点梳理(127)
一、美术教师(127)
二、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28)
能力提升训练(130)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述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2)
考点聚焦(132)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点(132)
5
考点梳理(132)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132)
二、教学设计的特点(132)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原则(134)
考点梳理(134)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34)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135)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136)
第二章
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8)
考点聚焦(138)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138)
考点梳理(138)
一、三维目标的含义(138)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139)
第二节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与案例(141)
考点梳理(141)
一、教学目标的依据(141)
二、教学目标案例(141)
第三节确定教学重、难点(142)
考点梳理(142)
一、教学重点(142)
二、教学难点(142)
第四节教学准备(144)
考点梳理(144)
一、教具准备(144)
二、学具准备(144)
能力提升训练(144)
第三章
美术教学中的策略、方法及手段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6)
考点聚焦(146)
第一节美术教学策略(146)
考点梳理(146)
一、美术教学策略的基本认识(146)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148)
第二节教学方法与手段(150)
6
考点梳理(150)
一、教学方法的概述(150)
二、常用美术教学方法(150)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设计(153)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154)
五、现代化教学(154)
能力提升训练(155)
第四章
美术教学过程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56)
考点聚焦(156)
第一节教学过程概述(156)
考点梳理(156)
一、教学过程概述(156)
二、教学内容(157)
第二节教学环节的划分(158)
考点梳理(158)
一、教学环节概述(158)
二、新课导入(159)
三、新课教学(160)
四、巩固提高(课堂小结)(162)
五、课外作业(162)
六、板书(163)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教学思路(164)
考点梳理(164)
一、教学思路(164)
二、教学思路的目的(164)
三、教学思路的地位(165)
四、教学思路的编写(165)
第四节教案概述及案例分析(167)
考点梳理(167)
一、教案的概念(167)
二、教案案例(167)
能力提升训练(176)
7
第五章
教学资源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2)
考点聚焦(192)
第一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2)
考点梳理(192)
一、课堂教学资源的概述(192)
二、校内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2)
三、校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3)
四、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3)
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4)
第二节教学资源的整合(195)
考点梳理(195)
一、教学资源利用的针对性(195)
二、教学资源的关联性(195)
能力提升练习(196)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
第一章
教学实施概述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8)
考点聚焦(198)
第一节教学实施的含义与方法(198)
考点梳理(198)
一、教学实施及学习任务(198)
二、教学实施的方法(199)
第二节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原则(199)
考点梳理(199)
一、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199)
二、教学实施的原则(200)
第二章
美术课堂的教学艺术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3)
考点聚焦(203)
第一节美术教学方法(203)
考点梳理(203)
一、不同学习领域的美术教学方法(203)
8
二、案例(205)
第二节初中美术教学艺术(221)
考点梳理(221)
一、创设情境(221)
二、激发兴趣(223)
三、提问的艺术(224)
第三节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225)
考点梳理(225)
一、自主学习(225)
二、合作学习(225)
三、探究学习(226)
能力提升训练(228)
第三章
美术教学的现代化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1)
考点聚焦(231)
第一节现代化美术教学概述(231)
考点梳理(231)
一、美术教学中的现代化教学(231)
二、现代化教学的应用(231)
第二节美术教学课件的制作(232)
考点梳理(232)
一、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与构成(232)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233)
第三节初中电脑美术课程教学实施(236)
考点梳理(236)
一、电脑美术课程设立的重要性(236)
二、初中电脑美术课程的特性(237)
能力提升训练(237)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
第一章美术教学评价概述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0)
考点聚焦(240)
第一节美术教学评价的含义、功能与分类(240)
考点梳理(240)
9
一、美术教学评价的含义(240)
二、美术教学评价的功能(240)
三、美术教学评价的分类(241)
第二节美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改革(244)
考点梳理(244)
一、美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244)
二、美术教学评价改革(245)
能力提升训练(246)
第二章
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与反思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8)
考点聚焦(248)
第一节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248)
考点梳理(248)
一、提倡多主体评价(248)
二、注重表现性评价(249)
三、注重质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250)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250)
五、档案袋评价的应用(250)
第二节学生的学习评价与作业评价(253)
考点梳理(253)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评价(253)
二、学生作业的评价(255)
第三节教师的教学反思(256)
考点梳理(256)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内容及方法(256)
二、教学反思的作用(257)
能力提升训练(258)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25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62)

精彩书摘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艺术、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以主、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
  2.在历年的考试中,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书画家及代表作、主要流派及各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是考查重点。考生尤其需要识记各时期对美术发展起到推动和转折作用的名家及风格、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作品及其含义。
  3.通过欣赏古今知名雕塑、建筑能辨别其时期和作者。
  4.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重要发源地和重要人物及作品。
  节原始时期的美术
  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以石器制作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旧石器、新石器两个时期。
  一、石器时代概述
  旧石器时代主要特征是使用打制石器,人们利用自然的石块进行打猎和防御野兽。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陶器、玉器、骨器等工艺品上。重要的遗址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代表器物有“人面鱼纹彩陶盆”;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代表器物“舞蹈纹彩陶盆”;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代表器物有玉铲;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代表器物为黑陶中的蛋壳高柄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代表器物有玉琮等。新石器时代共分六期:齐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仰韶期。
  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玉器。约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人们,把玉石有意识地制成装饰品,由此发展了中国的玉文化。
  二、陶器
  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为突出,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的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仰韶文化彩陶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马家窑文化彩陶,可分为先后连续的四种类型,分别是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陶器用途:主要是用于饮食,如钵、碗、盘之类。有的用于炊事,还有一部分用于祭器。
  特点:从造型上看,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从装饰上看,纹样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以及构成方式灵活。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的彩陶,根据其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彩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可以分为数种类型,其中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高。
  (1)半坡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图1-1-1)、“三鱼纹彩陶盆”等。其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多见,生动精彩,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几何纹,多从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早期彩陶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图1-1-1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代表作品有“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其纹饰有: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几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见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图1-1-2)。
  图1-1-2图1-1-3
  3.龙山文化的黑陶
  黑陶是指在器物烧成的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熠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性质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主要有罐、盆、盂、鬲、瓶、豆、鬻、杯、鼎等。其造型较彩陶有所见长,设计新颖巧妙,样式繁多,独具风格。黑陶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代表器物为蛋壳高柄杯(图1-1-3)。
  三、早期壁画、地画和岩画
  壁画: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壁画残片和宁夏固原麻黄剪子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用红彩绘制的几何纹壁画残片。
  地画: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基遗址地面上发现的人物和动物绘画形象。
  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左江岩画、江苏连云港岩画等。
  四、石器工艺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特征是:(1)普遍出现磨制石器,器型规整、定型。(2)复合工具开始出现。(3)流行石铲、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4)出现作为祭祀礼器的生产工具以及其他石器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石器工艺的代表是:广东石峡文化的石器,山东龙山文化的石锛、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石饰制品等。
  五、玉器工艺
  东北辽河、华北黄河和华南长江中下游三大流域是玉器工艺集中的发源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为代表的玉器制作已相当兴盛。如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碧玉龙(图1-1-4)、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是权力的象征)。
  第二节夏商周美术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纺织等手工艺的技艺日益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一、青铜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及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黄河流域,到夏商周时期,它既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也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另外青铜的使用还促进了各个地区间的各种交流。中国的青铜器到商周时期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出现了块范铸造和失蜡法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
  (二)青铜器的应用
  青铜器在当时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和享用,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大体可分为礼器(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以及车马器等。
  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称为礼器。青铜礼器象征着奴隶主的,并具有区分尊卑贵贱的功能。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主要在几个方面使用礼器:用于祭祀祖先和鬼神,商代的奴隶主制作大量的青铜器用于祭祀,这些青铜器的种类和形制与前代相比大大增加,而且有的体量较大。体现和维护奴隶主阶层的等级制度,高等级是天子九鼎,以下是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依次递减。作为分封、赏赐、战争的见证物,这主要是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来实现的。
  (三)青铜器纹饰与形制的发展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青铜器的纹饰主要分为动物纹饰(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饰(底纹或细部)两大类,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龙纹、虎纹、象纹、人面纹等纹饰。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图1-2-1)及人面纹方鼎等,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青铜器特征: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为“尊”;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法等新工艺。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艺海拾贝: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本书旨在为初中美术教师提供一份集理论指导、实践参考与创新思考于一体的教学指南。我们深知,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来点燃学生的艺术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艺海拾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多个维度出发,引领教师走进一个充满活力与可能性的初中美术课堂。 一、 夯实专业根基:重温美术学科的广度与深度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重新审视初中美术学科的核心内容。这并非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对其内在逻辑、发展脉络以及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侧重点进行深入剖析。 中国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将重点探讨中国传统美术的经典元素,如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书法的美学意境、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等。在教学上,我们会提供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引入这些元素,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方法。例如,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绘画中的写意之法,理解线条的力量与生命的张力;如何教授基础的书法技法,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和韵律感;如何介绍剪纸、泥塑等传统民间艺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西方美术的经典回顾与启迪: 从古希腊罗马的雕塑艺术,到文艺复兴的辉煌,再到印象派、现代艺术的变革,我们将带领读者梳理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但这并非历史陈述,而是着眼于这些艺术风格和理念如何能够为初中生的艺术启蒙提供养分。我们会探讨如何将巴洛克时期的戏剧性、印象派的光影变幻、立体派的几何解构等概念,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例如,通过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解达芬奇的写实技巧与人文关怀;通过体验莫奈的画作,感受光线与色彩在自然中的瞬息万变;通过模仿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结构思维。 现当代艺术的多元视角: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当代艺术,本书将帮助教师理解其背后的观念与思潮。我们将关注波普艺术的流行文化符号,行为艺术的观念表达,装置艺术的空间体验等。重点在于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这些看似“抽象”或“前卫”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初中生可以理解和参与的教学内容。例如,引导学生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理解流行文化与艺术的界限;鼓励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装置创作,体验观念表达的乐趣;探讨摄影、影像等新兴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设计艺术的实用性与创造力: 除了纯粹的艺术欣赏,本书还将强调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潜力。我们将涵盖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基础概念,并提供将这些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建议。例如,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海报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和信息传达;如何让学生尝试为校园设计一个标志;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服装款式草图设计,理解线条与廓形的关系。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画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鉴赏与批评的素养培养: 艺术鉴赏和批评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作品分析。这包括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要素(线条、色彩、构图、质感等)、内容主题、情感表达、文化背景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的鉴赏范例,从古典到现代,从绘画到雕塑,从建筑到摄影,帮助教师熟悉不同类型的作品分析技巧。同时,我们也会强调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尊重不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二、 教学创新引擎:点燃课堂活力与学生潜能 理论的深度最终要落实到生动的教学实践中。《艺海拾贝》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并最终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 情境化教学: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 我们将打破传统“讲授—练习”的模式,提倡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例如,可以将课堂变成一个“美术侦探社”,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线索,推断艺术家的身份和创作背景;可以将课堂变成一个“设计工作室”,让学生扮演设计师的角色,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可以将课堂变成一个“时空穿越站”,让学生通过模仿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体验艺术演变的过程。生动的情境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项目式学习(PBL):驱动学生的自主探究: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初中美术PBL案例,从“设计我的梦想家园”到“创作一本图画故事书”,从“改造校园雕塑”到“拍摄一部微电影”,这些项目都旨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知识、提升技能、发展合作与沟通能力。我们将详细阐述PBL的设计流程,包括问题界定、资源搜集、方案制定、成果展示等环节,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且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跨学科融合:拓展艺术的边界与价值: 艺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科学、历史、文学、技术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提供具体的跨学科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将美术与数学中的几何原理结合,与物理中的光影现象结合,与历史中的时代背景结合,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结合。例如,在学习透视原理时,可以结合数学中的点、线、面知识;在创作版画时,可以探究物理学中的压力与痕迹的关系;在进行历史题材绘画创作时,可以深入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文物。这种融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学科的理解,更能凸显艺术的综合价值。 多元化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艺术成长: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单一。本书将倡导多元化的评价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非仅仅是最终的作品。我们将介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反思性评价等多种方法,鼓励教师利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表现性任务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艺术潜能、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情感态度。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公平、更积极的学习评价体系。 技术赋能:拥抱数字时代的艺术教学: 现代科技为美术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利用数字技术,例如3D打印技术用于雕塑创作,数字绘画软件用于二维创作,VR/AR技术用于沉浸式艺术体验,社交媒体平台用于作品展示与交流等。我们将提供具体的工具介绍、操作指南以及成功案例,帮助教师克服技术障碍,将科技融入美术教学,拓展学生的创作可能性,并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 三、 教学反思与专业成长:永不止步的探索之路 优秀的教师从来不是教书匠,而是终身学习者。《艺海拾贝》的最后一章,将致力于引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并规划个人的专业成长路径。 教学案例的深度剖析: 本书将精选一批来自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并进行深入的解构和分析。这些案例覆盖了不同的教学主题、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难点,旨在为读者提供可模仿、可借鉴的范本。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案例的设计思路、实施过程、预期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空间。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参加学术研讨、阅读专业书籍、观摩优秀教学视频、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同行交流、撰写教学论文等。我们将强调构建学习型教师社群的重要性,通过协作与分享,共同提升专业素养。 新课标解读与前瞻性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本书将对现行初中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就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帮助教师提前适应教育变化,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艺海拾贝: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份与您并肩同行的伙伴。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激发您更多的教学灵感,帮助您在初中美术教学的道路上,播撒下更多艺术的种子,收获更加丰硕的教育成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殿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教材的系统性做过一个横向比较,与其他同类教辅相比,这套书在“考核重点”的把握上,似乎更贴合当年的考试趋势。特别是关于“课程标准解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阐述部分,它引用了不少官方文件中的原话,显得非常权威和贴合政策导向。这对于应试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教师资格考试很大程度上是在考察你是否理解并能贯彻最新的教育理念。然而,这种对“官方话语”的过度依赖,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副作用:语言的严谨性有时候牺牲了可读性。很多句子都写得非常“书面化”,充满了教育学术语,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考生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例如,在论述“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路径”时,行文略显冗长和绕圈子,如果能用更直白、更有画面感的语言来阐述,会更有利于我们这类急于吸收知识的考生。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规范性”上做得极好,绝对能帮你建立一个符合考试要求的知识框架,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真正富有激情的教育者,那么你可能需要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去寻找那些更有温度、更能激发教学热情的补充材料,这本书更像是“考试的通行证”,而非“教学的指南针”。

评分

最终,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教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阅读它的时机和方法。如果是在考前一个月拿来做最后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它绝对是高效的,因为它内容全面,检索方便,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薄弱的知识模块。但如果是在备考初期就将其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料,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我已经掌握了一切”的错觉。因为书本的排版虽然清晰,但提供的练习题(如果有的话,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不在大量习题上)和自我检测的环节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知识点的陈述。这种“单向输出”的模式,要求读者必须具备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准备大量的笔记本来把书中的知识点重新“加工”成思维导图或记忆卡片,因为直接记忆书上的大段文字效率并不高。所以,这本书更像是教科书的浓缩版,它为你提供了原材料和蓝图,但如果你想顺利通过考试,你必须自己成为那个高效的“建筑师”和“品控师”,利用它提供的资源,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符合考试要求的知识体系。它是一份扎实的“参考资料”,但远不是“保姆式服务”。

评分

这套教材的封面设计得相当简洁明快,那种传统的红蓝配色,一眼就能看出是教辅书的调性,虽然谈不上惊艳,但胜在信息传达直接。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它的“新旧程度”,毕竟是2017年的版本,对于一个追求时效性的考试来说,心里难免打鼓。拿到书后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编排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章节划分得比较细致,覆盖面看着挺全,从基础的美术史论到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都尽可能地囊括进去了。特别是对于初级中学这个阶段的要求,似乎做了针对性的权重分配,这让人觉得备考的方向性更清晰了一些。不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对于一些跨学科的理论探讨,比如艺术心理学在中学课堂的应用,内容显得有些理论化,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撑,这对于急需“实操指南”的考生来说,可能需要自己额外去搜集资料来辅助理解。整体来说,这本教材更像是一本“知识的罗列者”,它把你需要知道的东西都摆在了你面前,但至于如何将这些知识“点石成金”地转化为考场上的高分答卷,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和消化,它提供了框架,但填充血肉的工作还得自己来完成。这本书的厚度也挺可观,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多少给了我一些心理安慰,总觉得内容量大才算靠谱,但阅读起来的体验,尤其是纸张的质感,确实不尽如人意,反光略重,长时间阅读眼睛容易疲劳。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最大的目的就是想搞清楚“教学能力”这块到底怎么准备,毕竟知识点是死的,应用才是活的。翻到教学设计那部分时,我本来期待能看到一些非常前沿或者至少是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的“万能模板”,毕竟初中美术课的课堂形态变化多端,从素描静物到版画实践,再到艺术鉴赏,每种课型需要的教学策略都千差万别。然而,这本书给出的设计框架显得有些中规中矩,像是教科书里摘录的标准流程,虽然逻辑严密,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缺少了一些灵活性和“亮点”。比如,对于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融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书中涉及的篇幅和深度都略显不足,更像是提纲挈领,而非深入剖析。我个人希望看到更多不同课型下,教师提问的艺术、小组合作的组织技巧,以及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经验分享。这本书在这方面更像是理论指导,而不是实战手册。它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没有细致地告诉你“在具体情境下,你手中应该拿起哪一个工具”。因此,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和课堂管理经验相对薄弱的考生来说,仅靠这本书可能需要补足“实战演练”这块短板,它更偏重于“知其所以然”,而对“如何巧妙地去做”的着墨略少,这使得它在实操层面的指导价值打了一些折扣。

评分

当我开始啃“美术学科知识”这部分时,尤其是涉及到艺术史和鉴赏理论时,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非常勤奋的图书管理员,把所有重要的文献摘要都搬了过来。从西方文艺复兴到近现代艺术流派,再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演变脉络,信息的密度是毋庸置疑的。清晰的图文对照是它的优点,不少关键作品的插图印刷质量尚可,能大致还原作品的色彩和细节。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知识点的堆砌感略强。它倾向于罗列事实、定义和时间节点,比如某个流派兴起于哪一年,代表人物是谁,核心主张是什么,这些信息点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对于记忆来说确实有帮助,但对于培养真正的“艺术感悟力”和“学科思辨能力”却帮助有限。很多时候,我需要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这种艺术形式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它与前一个流派的冲突点在哪里,这些深层次的关联在书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用一句概括性的话就结束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像一个优秀的导览员,引导我去看懂画背后的时代精神,而不是仅仅让我去背诵一串艺术家名单和作品年代。所以,对于理论基础的夯实,它无疑是称职的,但对于培养那种能应对开放性试题的“活的知识”,可能还需要读者自己多做联想和比较。

评分

质量很好,不错

评分

名师推荐,职场充电。棒棒哒。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很棒,只和这个。资质一般

评分

题库有点厚,不知有没有时间来看

评分

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评分

书的整体还不错,希望真的可以帮到自己!

评分

这次一定会过的,现在都不在当当买书了,京东物流太快了

评分

还没看,希望挺好的。一次过。噢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