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欧洲史(套装共6册)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现代欧洲史(套装共6册)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 等 著,安妮,陈曦 等 译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现代史
  • 历史
  • 套装
  • 欧洲
  • 近代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5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4489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现代欧洲史
外文名称: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必备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世界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现代欧洲史》是诺顿出版公司的经典欧洲史系列,全书共6卷7册,基本涵盖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欧洲历史的各个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便成为欧洲史领域的典范之作,是读懂现代欧洲的必备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近50年的世界级教科书。

  《现代欧洲史》(全6卷)最初是由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发起的欧洲史研究项目,由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担任主编,汇集了三代欧洲史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进行分册创作和修订。从第一卷开始创作至今,这套丛书共再版十余次,在传统的观点过时或不恰当的时候,便会吸纳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提供一些新颖的解读。该系列涵盖历史时期广泛,被奉为现代欧洲史的经典奠基之作。


作者简介

  [美]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

  20世纪享誉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位于华盛顿的德国历史研究所的主阅览室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吉尔伯特年轻时就读于柏林大学,师从“一战”后德国受瞩目的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主要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历史,尤其擅长研究欧洲外交。他长期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担任教职,退休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研究院的荣誉教授。1991年,他因葛雷克氏症病逝于家中。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一生著有数十本著作,代表作《华盛顿的告别演讲:美国早期外交思想》曾荣获“班克罗夫特”奖。

  [美] 尤金·赖斯(Eugene F. Rice)

  美国杰出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早期现代欧洲的宗教史。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主任,并被授予哥伦比亚大学“伟大教师奖”。尤金·赖斯曾经荣获古根海姆奖,他曾是美国哲学协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

  [美] 安东尼·格拉夫顿(Anthony Grafton)

  美国知名历史学者,师从古典历史学莫米利亚诺,主要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史、书籍与阅读的历史。格拉夫顿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还曾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并且被提名“巴尔扎恩奖”。他的代表作有《脚注趣史》《文字书写的世界》等,现在为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学院特聘教授。

  [美] 理查德·邓恩(Richard S.Dunn)

  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职,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主任,并创建了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克尼尔早期美国研究中心。

  邓恩是美国历史学会和早期美国历史文化协会会员,他在职业生涯中曾收获众多的荣誉和奖项。他曾是古根海姆研究员、牛津大学皇后学院研究员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林“贝克教学奖”获得者。他和玛丽·邓丽共同编辑的《威廉·佩恩论文集》获得过1990年殖民战争协会授予的“杰出图书奖”。

  [美] 伊塞·沃洛克(Isser Woloch)

  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主要研究18至19世纪的法国历史,尤其擅长研究法国大革命史和拿破仑。他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职,曾获得“杰出教师”嘉奖。他的主要著作《新制度:法国公民秩序的转变,1789年至19世纪20年代》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里欧·格什奖”,该奖项主要用于表彰18至19世纪欧洲史杰出著作。

  [美] 格雷戈里·布朗(Gregory S. Brown)

  法国文化史专家学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亨特校区以及乔治梅森大学担任教职,现在是世界著名学府内华达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教授西方文明史、世界史、法国史、启蒙运动史。

  [美] 查尔斯·布鲁尼格(Charles Breunig)

  劳伦斯大学荣誉历史学教授,曾获劳伦斯大学杰出教学奖。

  [美] 马修·莱温格(Matthew Levinger)

  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和平研究所教育与培训中心高级项目官员,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后先任路易·克拉克大学历史学副教授,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种族灭绝防御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主义史、现代欧洲的革命政治理论以及20世纪种族灭绝史。

  [美] 大卫·克莱·拉奇(David Clay Large)

  旧金山大学弗洛姆研究所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欧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任耶鲁大学皮尔森学院院长。他是现代欧洲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尤其擅长研究德国史和奥地利史。


精彩书评

  这套欧洲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追溯了现代历史上整个欧洲范围内所有的主要事件和思潮。如果在阅读时你觉得有一些枯燥(你绝对不会),无处不在的反讽和不期而遇的幽默感也会让你振奋起来。它对于对欧洲史有笼统了解或了解不多,而希望深入探究某段历史的读者大有裨益。

  ——媒体评论


目录

【总卷目录】

《现代欧洲史》(全6卷)

现代欧洲史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现代欧洲史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现代欧洲史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现代欧洲史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现代欧洲史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现代欧洲史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分卷目录】

现代欧洲史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发现

第二章 欧洲的经济扩张

第三章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第四章 早期现代国家的形成

第五章 教会革命和宗教改革:权力之争

第六章 教会革命和宗教改革:改宗问题

现代欧洲史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第一章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西欧的对抗

第二章 欧洲中部和西部的政治瓦解

第三章 财富不足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的对立

第五章 天才的时代

第六章 迈向新的势力均衡

现代欧洲史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第一章 政府和政治文化

第二章 战争、外交与国际竞争

第三章 社会秩序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变化

第五章 贫困和公共秩序

第六章 启蒙运动

第七章 启蒙运动中的世界:公共领域

第八章 教会与宗教生活

第九章 民主革命的前夜

现代欧洲史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007 第一章 法国大革命

085 第二章 拿破仑时代

153 第三章 工业革命与欧洲社会的重建

209 第四章 复辟与浪漫主义

259 第五章 政治与社会变革,1815—1848

331 第六章 1848 年革命

现代欧洲史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第一章 经济与社会变革

第二章 思想与文化氛围

第三章 国家权力日益增长

第四章 “欧洲协调”的瓦解

第五章 1850—1870 年的民族革命

第六章 大英帝国与俄国的改革进程

第七章 新政府

第八章 寻求国际新稳定,1871—1890

现代欧洲史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第一章 20 世纪之初

第二章 政治与社会,1890—1914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章 缔造和平

第五章 稳定时期

第六章 经济危机与纳粹的兴起

第七章 面对不可避免的冲突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九章 战后动荡期

第十章 重建与反抗:20 世纪50年代

第十一章 欧洲繁荣的十年: 20 世纪60年代

第十二章 幻想破灭的年代:1967—1973

第十三章 缓和的十年:1969—1979

第十四章 20世纪80年代的西欧——困难重重

第十五章 大陆漂移

第十六章 欧洲及全球化的挑战


精彩书摘

  现代欧洲史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第三章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1513 年12 月10 日,尼可罗· 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日后变得非常著名。在被迫离开佛罗伦萨后,马基雅维利被流放到托斯卡纳的一个农场,日子穷困潦倒。他告诉朋友,他每天早晨都会去打猎或设陷阱捕捉画眉鸟,偶尔也会重读但丁、彼得拉克、提布卢斯(Tibullus)或奥维徳的一些诗作。午饭后,他会走进当地的小酒馆,和乡巴佬们玩玩掷骰子的游戏,只是为了在这种粗鄙的陪伴中,重新体会自己命运里那“少许邪恶的成分”。

  “但当夜幕降临(他接着写道),回到家,我会走进自己的图书馆。在门口,我脱掉白天穿的沾满泥土的衣裳,再换上一身新行头,就像我要以佛罗伦萨特使身份去拜见王室一样。装扮妥当后,我就走进古代伟人们的古董陈列厅。他们友好地接待我,而我则从他们那儿汲取到滋养生命的养分。没有虚伪的羞赧,我同他们交谈,并询问他们行动背后的原因,而他们是如此富有人文精神,会一一为我解答。在四个小时里,我幸福地沉浸在他们的陪伴中,忘记所有的烦恼,也不再害怕贫穷甚至死亡。在这段时间里,我感到自己都完全变成了他们。”[1]

  很少有文字能如此动情地描绘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经典文学的仰慕,以及16 世纪的人们为了效仿希腊和拉丁经典中所描绘的生活所做的努力。

  这就是人文主义者(humanist)的态度。名词humanitas 是一个文艺复兴词汇,产生于15 世纪末的意大利,被用来特指一群从事特定专业的人员,即教师,并且教授的学科通常被形容为文学(litterarum, 或“literature”);好的艺术(bonae artes,或“goodarts”)、人的艺术(humanae artes,或“human arts”)和自由的艺术(artes liberales,或“liberal arts”),这些学科更常被简单地形容为人文主义(studia humanitatis,或“humanities”)。Humanitas 一词——人文主义者“humanist”一词的来源——是一个古典词汇,有经典含义。西塞罗(Cicero,古罗马政治家)曾经用该词翻译希腊语中的paideia(“教育”或“文化”)一词。2 世纪的语法学家奥鲁斯· 格利亚斯(Aulus Gellius)将其定义为“好的艺术中的知识”(eruditio in stitutioque in bonas artes)。14 到15 世纪的意大利古典文化研究者恢复了该词的生机。曾有人写道:“每一种生物都被赐予了某种特殊的天赋:马能奔驰、鸟会飞翔,而人被赐予的天赋即是对学习的渴望。希腊语将人类的这种天赋称为paideia(‘教育’或‘文化’),我们称其为studia humanitatis(‘人文主义’)。由于学习和培养美德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因此我们的祖先将这种人独有的学习能力称为humanitas,即探寻适合人类的活动。”[2]“在人文主义学者眼中,‘文学’特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学习’特指学习经典著作;而‘美德’指的是古代道德戒律中所规范的行为。”因此“humanism”一词(该词是由德意志人在19 世纪初创造的,但这并不影响该词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的含义指向便非常明确具体,即建立在对经典作品学习基础上的教育和文化科目,同时也带有humanitas 一词中隐含的“人的尊严”的含义。经典文学后来已不再要求人们拥有像马基雅维利及其同辈们那样强烈的热情了。我们很难去相信一位年轻法国学者会在其婚礼当天花三小时研读希腊经典,或是当一位意大利客座讲师在1488 年来到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ty of Salamanca)分析尤文纳里斯(Juvenal,古罗马讽刺诗人)的第二部讽刺作品时,在座的学生和教授会入迷到听了两个半小时也不愿离开,最终讲师不得不踩着听众们的头才能离开现场回家。而以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人文主义(humanism)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纯粹精神思想运动。其最早的杰出代表包括弗朗西斯克· 彼得拉克( 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 意大利学者、诗人) 和乔万尼· 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15 世纪时,一大批著名的意大利学者让文艺复兴运动得到了丰富和推广。到了16 世纪初,人文主义价值开始成为北欧精神生活的主流价值观。约翰· 科雷特(1467—1519)和托马斯· 莫尔(1478—1535)在英格兰宣传新理想;雅各· 勒菲弗· 戴塔普勒(Jacques Lefevre d’Etaples,1460—1536) 同法国外交家教育家纪尧姆· 比代(Guillaume Budé,1468—1519)负责在法国宣传;康拉德· 策尔蒂斯(Conrad Celtis,1459—1508)和约翰内斯· 罗伊希林(Johann Reuchlin)负责德意志的宣传。而排在他们所有人之上的是来自鹿特丹的德西德里乌斯·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9—1536)。他深刻地影响了和他同时代的学者们,并将他们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理想描绘并表达出来,其表达的流畅度和理解的深刻程度,在伏尔泰之前无人能及。在这些人热情的感召下,王公们开始雇用人文主义者做秘书,贵族和家道殷实的市民也委派人文主义者做他们孩子的老师。人文主义使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得到改观,同时影响了医学、法律、神学和道德观,成为当时的文化潮流。其鲜明的特征、深刻的洞见及精妙传神的风格,不逊于当时的任何一位画家或音乐家。我们要怎样去了解这样一场古老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的饕餮盛宴呢?毕竟它距离生活在20 世纪的我们是那么遥远,而且需要迥然不同于现在的理解力。

  ……


前言/序言

  现代欧洲史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初版前言

  欧洲在1460—1559 年间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飞速变化。与所有从一种轮廓分明的文明过渡到另一种的年代一样,传统与革新、灾难与希望的鲜明对比,是这段时期最明显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15 世纪和16 世纪的历史学家与从古代过渡到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一样,总是面临全局和重点之间的艰难抉择。一些研究这段时期的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习俗、信仰和制度就如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而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试图寻找当时社会萧条、因循守旧和衰退的证据,他们认为那段时期如秋天般凋零衰败。这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新旧世界的奇妙融合。

  从旧过渡到新,就是从中世纪过渡到现代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有一些限制条件。第一个问题在于,不要试图把中世纪归纳为某种社会“类型”,寻找中世纪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或政府体系的精髓,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变化和革新。这样的过程并非完全误导。资料的选择和排序总是赋予历史某些风格,否则这段历史将晦涩难懂。但与此同时,革新和传统的比较,必须要考虑到中世纪生活的多样性。比如,用圣托马斯· 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来代表中世纪所有哲学家和神学者的观点,这很常见,有时也可取。然而,就算所有或者大部分中世纪思想家有着相同的重大设想,就算圣托马斯的观点很典型,他的理论也只能代表众多13 世纪哲学发展理论中的一种。同样,当代历史学家反对圣托马斯的很多学说,称他对14 世纪和15 世纪的影响只限于他自己的多明我会,而现代教会只承认他是合格的神学家。不过我们也要记住,对一个时代创新的赞扬,往往建立于对前一个时代的轻视之上。

  “现代”这个概念隐藏的多样性和歧义甚至更多。清晰表述其含义至关重要,因为很多19 世纪和20 世纪早期的学者在15 世纪和16 世纪,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这一时期,发现了现代欧洲文明的原型。他们所指的“现代”是他们自己所处的时期。而对于后来20 世纪的历史学家来说,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是另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发展比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更加迅速。20 世纪历史学家认为,伊拉斯谟(Erasmus)、路德、亨利八世、雅各布· 富格尔、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的革新与早期现代世界相距甚远,甚至还不及当代改革者用尽75 年时间试图根除的传统和风俗。很多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的现代主义都变得很老套,就像16 世纪罗马出现的中世纪拉丁式建筑或哥特式建筑。因此,如果我们所指的“现代”是当代,或是套用“现代”一词的含义,例如,把“现代艺术”中的“艺术”看作想法和主张与文艺复兴相异或相悖的20 世纪文化艺术,那么,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是现代世界的开端这一观点,将不再有意义。

  在现代和15、16 世纪之间,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及民族主义发展时期的文化世俗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尚未经历工业化,是“不发达”社会,和罗马帝国的经济生活、科技、人口结构、通信、阶级结构很相似,而与当代的西方欧洲和美洲是不同的。在当时的任何地方,政治和军队的忠诚都与王朝而不是国家更加相关。而那个时期的政治联系与个人和家庭关系息息相关,人人都重视宗教。当时在圣人、神秘主义者、改革者和神学家的努力下,还出现了惊人的宗教创造力。信教者十分活跃,在捍卫少数派宗教团体的安全时尤其如此。

  总之,15 世纪和16 世纪上半叶从旧到新的过渡(这种过渡甚至早在14 世纪就已开始)不是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而是从中世纪到现代早期的过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们建立了新欧洲的基础,但现代历史学家把这个新欧洲称为“传统欧洲”,也就是还未经历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欧洲。学习这段历史还需要逐步改变认知和学习的方式,才能继续发掘其中重要的关联性和非关联性。

  尤金·赖斯


光影流转的古老东方:一部全新视角下的中华文明史 (套装共5册) 【套装简介】 本书系五卷本巨著,旨在以宏大叙事与精微考据相结合的方式,重塑读者对中华文明长达五千年的认知图景。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帝王将相编年史,而是聚焦于社会结构、思想演变、技术革新以及日常生活实践的深度剖析。从新石器时代的曙光到近现代的转型阵痛,本书力图揭示隐藏在历史事件表象之下的内在驱动力,探讨中国文明如何在地理的制约与思想的冲突中,不断自我更新并保持其核心的文化韧性。通过对考古新发现、传世文献的再解读,以及跨学科视角的引入,这套书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阅读流畅性的、关于“何以为中国”的全新阐释。 --- 第一卷:蛮荒之初与礼乐肇建(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771年) 【内容聚焦】 本卷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重点探讨黄河与长江流域早期文化的交融与分化。我们深入考察了仰韶、龙山文化向夏商王朝过渡的复杂过程,不仅仅关注青铜器铭文所记录的王权神授,更着重于社会阶层固化、祭祀体系的建立,以及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 核心章节探讨: 1. “大洪水”的记忆与神话的物质基础: 考察早期聚落如何应对环境挑战,以及治水经验如何转化为早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来源。 2. 殷墟的骨卜与早期宇宙观: 分析甲骨文揭示的商代神权统治模式,以及巫术、祖先崇拜如何构建起早期社会的秩序网络。 3. “德”的萌芽与周礼的创制: 细致梳理西周初年,周公如何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构建起一套精妙的等级社会运作规范。礼乐制度不仅是行为准则,更是维系周王朝庞大领土和多元部族的粘合剂。 4. 礼崩乐坏的社会张力: 探索春秋早期,封建体系下诸侯国间权力转移的经济基础——铁器和井田制的松动,为后世的权力重构埋下了伏笔。 第二卷:百家争鸣与帝国初铸(公元前770年 – 公元220年) 【内容聚焦】 战国时代的社会剧变,是理解中国思想史和制度史的关键节点。本卷集中研究诸子百家的思想如何回应时代对变革的迫切需求,以及秦汉如何成功地将这些思想精粹与强力统治相结合,铸就了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 核心章节探讨: 1. 思想的角斗场:儒、法、道、墨的实践与辩论: 不仅梳理各家学说的理论体系,更着重分析它们在列国变法中的应用效果。例如,法家的郡县制如何有效提升了秦国的军事动员能力。 2. 秦帝国的“标准化”工程: 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到修建驰道,考察秦始皇的制度遗产是如何超越其短暂的王朝寿命,成为后世王朝的“硬核”设施。 3. 汉武的“独尊儒术”与体制化: 深入剖析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孔孟思想融合,使得儒学不再只是道德说教,而是成为帝国选拔官僚、稳定意识形态的核心工具。 4. 边疆的拓殖与文明的互动: 关注汉代对匈奴的军事策略、丝绸之路的开辟,探讨帝国如何定义“内”与“外”,以及早期民族交流中的文化渗透与冲突。 第三卷:分裂、融合与信仰的跨越(公元220年 – 公元1279年) 【内容聚焦】 魏晋南北朝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流动性和创造性的时期之一。本卷剖析了民族大迁徙如何冲击旧有的门阀政治,佛教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渗透入中国社会,以及宋代在经济、科技和市民文化上取得的惊人成就。 核心章节探讨: 1. 士族政治的兴衰与“玄学”的盛行: 研究魏晋时期门阀如何垄断政治资源,以及知识分子在面对乱世时,通过“清谈”表达的对现实的逃离与批判。 2. 佛教中国的构建:从寺院到乡村: 考察佛教义理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相融合(如禅宗的诞生),以及寺庙在救济、教育、经济活动中扮演的关键社会角色。 3. 隋唐:重塑官僚体系与文化盛世: 重点分析科举制的成熟如何打破士族垄断,建立起一个相对开放的士人阶层,以及唐代多元文化的开放性对文学艺术的推动作用。 4. 宋代的“士人革命”与商业精神: 阐述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理学(新儒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以及宋代文人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的专业化和文人政治的成熟形态。 第四卷:帝国晚期的张力与革新(公元1279年 – 公元1840年) 【内容聚焦】 元、明、清三代见证了中华帝国在巩固其庞大疆域的同时,也逐渐面对内部结构性的矛盾与外部世界日益增长的压力。本卷着重分析专制主义的强化、技术革新的停滞,以及早期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微妙影响。 核心章节探讨: 1. 元朝的民族治理与大一统的挑战: 探讨蒙古帝国如何在保持其征服者身份的同时,有效整合了被征服的汉地社会,以及其对后世疆域观念的深远影响。 2. 明代的内阁制与皇权的高度集中: 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权力运作模式的转移,以及宦官势力兴衰背后的权力制衡逻辑。 3. 清代的“盛世”与社会固化: 细致研究康乾盛世的经济基础(摊丁入亩等改革),同时也揭示了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对思想活力和技术进步的潜在抑制作用。 4. 早期欧洲的冲击:传教士、贸易与天朝秩序的裂痕: 考察十七至十八世纪,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如何被宫廷吸收,以及中西贸易格局中隐藏的权力失衡迹象。 第五卷:古老帝国的重塑与现代转型(公元1840年 – 现当代) 【内容聚焦】 本卷聚焦于中国近代史的剧烈动荡,分析古老文明在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激进探索与艰难重建。重点不在于事件的罗列,而在于对“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哲学与社会根源的探究。 核心章节探讨: 1. 两次鸦片战争的“认知错位”: 探究清廷对国际关系和技术差距的系统性误判,以及战败如何动摇了传统的“天朝上国”叙事。 2. 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技术引进来与制度突围的困境: 分析“中体西用”模式的内在矛盾,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救亡图存”方案的路线分歧。 3. 革命与共和的艰难落地: 考察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以及民国初期不同政治势力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所面临的军阀割据、外部干预和文化重塑的艰巨任务。 4. 新时代的构建与文明的再定位: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如集体主义、大一统观念)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在当代世界的历史定位。 【本书特色】 结构宏大,细节扎实: 兼顾对重要历史节点的宏观把握,同时引入最新的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成果,对具体的社会生活进行深入描摹。 问题导向,而非结论导向: 鼓励读者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而非简单接受“历史就是如此”,特别关注制度变迁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动因。 文化韧性研究: 贯穿始终的主线是考察中华文明在数次重大危机中,如何通过自我调整、吸收外来影响,最终维持其文化连续性的核心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研究早期近现代欧洲的军事技术革新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我正在读一本关于三十年战争时期火枪和线列步兵战术演变的专著,那本书对武器操作手册的引用非常专业,简直是军事迷的福音。但说实话,当我合上书本,我还是不太清楚,这些军事上的优势或劣势,是如何具体转化为哈布斯堡王朝或者瑞典国王在谈判桌上的筹码的。历史不仅仅是关于谁拥有更先进的火炮,更是关于谁能更好地利用这种军事力量来达成政治目标,或者说,谁的财政体系更能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我非常希望看到一部将军事史与国家财政史、外交史紧密结合的著作。例如,荷兰共和国凭借其商业航海的优势,如何资助了一支相对小规模却训练有素的军队,并以此在欧洲列强夹缝中求生存,这种“以商养军”的模式,其背后复杂的金融运作机制,比单纯的战术描述要吸引我得多。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对二十世纪初的文化思潮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我手边正好有一本侧重分析布鲁格(Brueghel)在战间期的绘画如何反映了中欧知识分子阶层的普遍焦虑和对传统价值的怀疑。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对艺术作品的细致解读和文化语境的深入挖掘,文字极其细腻,读起来像是在欣赏一幅复杂的油画,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象征意义。然而,它在解释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宏大政治经济驱动力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更希望有一部史书能够将这种文化焦虑感,直接对接上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款、或者奥匈帝国的解体带来的权力真空,以及新兴的意识形态(如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利用这种文化上的迷失感来招募追随者的。我需要看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笔下的“失落感”,在数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和国家边界的重划中,是如何具象化和恶性膨胀的。这种从个体精神的微观层面,到国际体系的宏观变革的贯通性,是我目前阅读材料中尚未完全满足的渴望。

评分

我目前正在为一篇关于冷战时期欧洲“铁幕”两侧社会生活差异的学术报告做资料收集。我手头的一本书,重点关注了东德和西德在战后重建期间,利用美国马歇尔计划和苏联的五年计划,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的不同发展路径。这本书的统计数据非常详实,图表清晰明了,对于量化分析两德的经济奇迹(或停滞)很有帮助。但是,它对于普通人在柏林墙下的日常生活,那种渗透到家庭伦理、职业选择和艺术创作中的无形压力,描述得还不够生动。我期待看到一部史书能够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比如通过日记、私人信件或者口述历史,去捕捉那些在意识形态对峙下,普通欧洲人如何努力维持生活的点滴细节。比如,在物质相对匮乏的东方阵营,人们如何发展出“灰色市场”的生存智慧;而在西欧,消费主义的兴起是如何重塑了家庭结构和两性关系的。我需要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了欧洲人精神面貌的“软性历史”。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宏大的问题:欧洲从古典文明的遗产中,到底继承了什么,又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彻底颠覆了什么?我正在阅读的材料集中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特别是加尔文主义在日内瓦的实践,那本书的重点放在了神学辩论的精准性上,探讨了“预定论”如何系统性地塑造了信徒的工作伦理和社区纪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对于一个希望理解欧洲“世俗化”进程的读者来说,它缺少了一块关键的拼图:这些深刻的宗教变革,是如何在权力结构和世俗法律中落地生根,并最终催生出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概念的。我渴望看到的是,当教皇的权威衰落时,世俗君主是如何一步步收回司法权和税收权,将宗教激情转化为国家忠诚的政治工程。这种从神圣领域向世俗领域的权力转移,是如何在不同国家以不同速度和不同形式发生的,这才是连接中古与近代的真正核心脉络。

评分

这本巨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与法国大革命相关的史料,尤其是对雅各宾派的激进政策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特别感兴趣。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深入剖析时代精神、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著作。目前我正在读的另一本书,详细梳理了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关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争论,那本书的论证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得像瑞士钟表,但它更侧重于思想的哲学建构。相比之下,我期望的欧洲史能提供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比如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人阶级的抗争如何催生了新的政治光谱,或者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那些充满权谋与现实主义的幕后交易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被精心编排和执行的。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些决定欧洲命运的关头,那些被后世塑造成英雄或恶棍的人物,他们的日常决策是如何在压力下产生的,是纯粹的理性算计,还是被突发事件和个人情感所左右。对于现代史来说,如何平衡民族主义的勃兴与欧洲一体化的萌芽之间的张力,是理解当代地缘政治的关键。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套书,就是看着有点小,其他都挺好的。

评分

不错,没没开始看。

评分

此书的书名翻译得不大妥当,译成《全球的文人共和国》也许更好些。所谓“文人共和国”是文人共同体的意思。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观点是,在19世纪,文人共同体就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了,而从地理角度上讲,这个共同体又有“中心”与“边缘”之别。比如,巴黎就是文学的“首都”,而那些欧洲小国就是文学的“边疆”。在“边疆”的小作者们既向往“首都”,又代表了一类反抗中心的力量。“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化”与“全球化”,早就纠缠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这是一部在近年所谓“世界文学”理论界有影响的著作,可惜中译本质量一般,译者储备的文学知识似乎很不够用

评分

大部头那位同学,排队排后面,别看别人,喂,6个挤成一盒儿的那位同学,说你呢,排后面排最后面等着被看吧

评分

包装精美完好,优惠力度很大,值得拥有

评分

还行吧,看着比较费劲,为了欧洲游准备,拼了!

评分

京东这次1111活动力度不错,入手很多东西,每天买买买,活动给力,东西给力,物流给力,我给120个赞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我让西西弗留在山下,让世人永远看得见他的负荷!然而西西弗却以否认诸神和推举岩石这一至高无上的忠诚来诲人警世。他也判定一切皆善。他觉得这个从此没有主子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亦非微不足道。那岩石的每个细粒,那黑暗笼罩搭讪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