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式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推荐
21世纪教育者、受教育者人人必读的一本书
?数字革命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学习方式,TED、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新的学习方式方兴未艾。在网络平台的课堂上,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好的教师,聆听全世界好的课程,充分实现教育的公平。
当下“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热词,它整合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双重体验,已经引爆21世纪学习的革命。
本书以美国的实例讲述了在线教育在学校的运用,或者说混合式学习在学校的发展。
本书不仅希望帮助那些想对学校现状做出重大改变的人,或者那些已经在思考混合式学习的人,也希望能为那些对现有学习方式感到满意的人打开眼界。
学校正处在发展的转折点上,即使在线教育的风潮还没有吹进你们当地的学校,但它迟早会来。
迈克尔·霍恩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颠覆式创新研究所的共同创办人,并担任教育项目的执行主任。霍恩还出版过几本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白皮书,并与弗雷德里克·赫斯一同编辑了《私人企业与公共教育》一书。他还和硅谷校园基金的布莱恩·格林伯格为一些大的出版物如《福布斯》《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赫芬顿邮报》和《教育周刊》开设了“混合式学习101”——这是一个由五个单元组成的系列免费在线课程,与可汗学院合作而成。霍恩还定期出席州立法会议,并且经常作为主旨发言人出席美国教育会议和发展规划会议。《技术与学习》杂志社认为他是在教育技术运用的创造和进步方面重要的100位人士之一。
此外,霍恩还在一些委员会任职,包括担任《教育下一代》杂志的执行主编,这本杂志以教育政策建议与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还任职于飞达利斯教育和硅谷学校基金董事会。同时,他也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创新咨询委员会成员、马萨诸塞州数字化学习咨询委员会成员、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赫钦格教育及媒体研究所咨询委员会成员。霍恩拥有耶鲁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还是2014年艾森豪威尔学者奖获得者,并在越南和韩国进行了教育体系的研究。
希瑟·斯特克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颠覆式创新研究所的教育实践项目高级研究人员。她在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出任嘉宾,并在全美的立法听证会上担任混合式学习、基于能力的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设计的发言人。她的所著或合著的重要出版物包括《基础教育领域混合式学习的兴起》《基础教育混合式学习的分类》和《基础教育混合式学习是颠覆性的吗》。2012年她被学乐集团评为教育界值得关注的五位人士之一。她为《教育下一代》《犹他新闻》和THE Journal 撰稿,也经常作为主旨发言人出席全美的教育与创新会议。
在就职于克里斯坦森研究所之前,斯特克是麦肯锡公司的战略咨询师,并于彼得·威尔逊州长任期内担任加州教育委员会成员。她还曾任职哈佛大学,为教学人员讲授美国历史;她建立了一所合作式的幼儿园;她还帮宝洁公司的玉兰油品牌进行过市场营销。她获得了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士学位和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颠覆式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推荐
21世纪教育者、受教育者人人必读的一本书
学校对科技的兴趣飞速增长。这意味着关键要有杰出的领导者,教育者才能驾驭好这些创新的工具,使得物尽其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混合式学习的指导,确保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
—— 丹尼尔 A. 多梅内克,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执行董事
当今教育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思考,充分利用灵活的学习模式及其带来的巨大潜力。对于任何一个想要顺应教育巨变的弄潮儿来说,本书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资源。
—— 杰米·卡萨普,谷歌全球教育宣讲师
我们的学校需要改进,巧妙地运用科技可以推波助澜。本书作者带领我们一步一步正确地运用混合式学习。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者来说,本书是一本必读经典。
—— 乔尔·克莱恩,Amplify教育公司首席执行官、纽约市教育局前局长
本书为教师和学生们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门,让每个学习者都可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这份蓝图的驱使下,教育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领导者可以打破美国的传统教育壁垒,开发创新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科技时代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取得成功。
—— 裴铎丽,DigiLEARN公司创始人兼主席、北卡罗来纳州前州长
美国课堂正以不可抗拒的步伐迈向数字资源时代,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完美地诠释了环绕在这种时代洪流中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将会成为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创业者的无价资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利用科技的工具,让美国的每个孩子变得优秀。
——简·斯威夫特,明德语言交互学习公司首席执行官、马萨诸塞州前州长
赞誉
作者简介
推荐序 当颠覆式创新遇上范式(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引 言1
颠覆式创新的范式2
颠覆式创新与在线学习4
基于工厂模式的学习5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9
学校改革为何一触即发11
组建专家团队18
你将从本书中学到什么19
注释20
第一部分 理解
第1章 什么是混合式学习28
在线学习的提升29
对混合式学习的正解和误解31
混合式学习的模式35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混搭51
小结51
附录1A 关键术语53
附录1B K-12混合式学习的分类55
注释60
第2章 所有课堂都将走向混合吗64
混合的概念66
混合式学习算不算颠覆式创新68
混合式学习的混合模式69
颠覆式创新下的混合式学习72
展望K-12的教学改革74
学校将会有怎样的变化76
小结81
注释82
第二部分 动员
第3章 从振臂高呼开始88
告别设备堆砌91
定义问题或设立目标92
领导者应该关注持续还是颠覆96
如何发现核心机遇98
如何发现非消费性机遇99
威胁和机遇101
小结102
注释103
第4章 组织创新106
团队设计的框架107
团队框架在学校中的使用113
使用多种类型的团队123
失误的代价124
小结125
注释126
第三部分 设计
第5章 激励学生的积极性130
学生学习意愿的重要性131
“待办要事”理论132
学生的待办要事136
要事的架构138
满足学生的要事140
整合什么和如何整合146
混合式学习在实现学生要事中的角色149
让学生改变要事的风险150
小结151
注释154
第6章 提升教学水平161
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师的角色162
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师的角色169
整合教师激励因素和混合式设计172
正确对待学生和教师175
小结175
注释176
第7章 设计虚拟和物理架构180
产品架构和接口182
个人计算机体系架构的转变183
教育行业面向模块化的转变185
集成化与模块化的在线内容187
集成化与模块化操作系统195
集成化与模块化物理空间198
策略与环境相适应201
小结201
附录7A 应用在K-12混合式项目中的在线内容快照203
注释206
第8章 模式选择211
与问题类型的模式相匹配213
与团队类型的模式相匹配217
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218
与教师的角色相匹配222
与物理空间的模式相匹配225
与可用的网络设备相匹配227
按优先顺序排序并且做出选择229
融会贯通地使用多元模式230
小结231
附录8A 哪种混合式学习模式最适合你的实际情况233
注释235
第四部分 实施
第9章 创建文化238
文化是什么239
文化对孩子的力量241
校园文化的力量242
如何塑造文化243
文化在混合式学习实施中的力量245
现在还不迟250
小结251
注释252
第10章 发现自己的成功方式255
发现驱动规划256
从结果开始258
创建假设检查表259
实施计划:为了学到更多263
继续执行计划、改变计划还是将其搁置下来265
小结266
注释267
第11章 结语269
逐步实现270
混合式学习是一项团队活动271
理解、动员、设计、推动273
注释275
附录A 需要讨论的问题 276
译者简介 281
当颠覆式创新遇上范式
我们是教育改革的先锋。长久以来,人们不断争论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学校遇到困境,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并不存在灵丹妙药。每个校园都有一套方案,然而由于学校运作方式的差别,每个方案常常和另一个方案背道而驰。混合式学习的出现,为美国的K-12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超越曾经所做的权衡和取舍。请允许我通过介绍“范式”与“颠覆式创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来解释以上这种观点。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介绍了“范式”的概念,这是我读过的最有用的书之一。它基于库恩一生对科学史的研究,用一种简单且通用的模型,概括了认识体系的出现和改进。强调库恩的模型并非由于它是最先开始讨论认识体系的,而是因为它关注了认识体系是如何演进的。
认识体系通常从两种事物之间模式的假设开始。增强认识的方法通常是“反常的”—发现原有模式无法解释的新事物。反常迫使研究者重新审视原有的因果解释,并对它进行调整,使其能够解释新观察到的事物。尽管这个对抗和解决反常的过程曾经难以阐明,认识体系仍逐渐开始能够解释更多的事物。
在某些时候,一些认识体系中因果关系被广泛理解和接纳,研究者的工作很自然地建立在这种理解之上,库恩将这种理解称为“范式”。它描述了观察和推敲的模型,需要问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应该如何结构化和解答,研究的结果应当如何解释。
研究者很少质疑一种范式,因为它对理解这个领域发生了什么事情非常有帮助。于是他们认为它是有效的,称为“常规科学”。这需要学习如何衡量事物,定义并描述现象,探究范式应用的边界。很多这类的工作需要分组和比较,这也是研究者不断发现反常的方式。当他们观察到反常,他们会调整和重述范式来适应观察到的新事物,或者他们规定,反常发生在范式应用边界之外。
然而某些情况下,研究者会发现一个范式无法解释反常现象,他们通常会将其悬置起来—相当于学术界的“悬案”。当研究者发现另一个范式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时,他们仍旧将其放在一边成为悬案。当积累了足够多的悬案,某个大胆的研究者会一起研究这些现象并声称:“伙计们,看看这些悬案!你能看到它们的共性吗?范式一定是错了!”
通常,只有当一个理论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并且对范式熟知的拥护者没有太多相关领域的背景时,理论能够揭示出反常现象的共性。正因为如此,拥护者通常会誓死捍卫原范式的有效性。事实上,他们用来学习这一科学领域的本能工具致使很多人无法看到质疑这些理论的反常现象。因此,库恩观察到,那些受过不同训练的新研究者,常常是推翻范式和发展新知识的先驱。
这个发展、测试、推翻范式的过程时刻都在进行。它不是一个突发的事件,它通常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来构建和怀疑这些范式。
同时,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范式”这个术语。很多人从未读过库恩的书,他们运用这个术语是为他们的演讲润色,达到“范式转变”的效果,来支持挑战者发起的学派思维争斗等。据我所知,“颠覆式创新”这个词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被无知的人们滥用,为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来辩护。
战略与创新的关系
常规科学研究中,人们要花很多精力进行权衡,我们可以用一个二维坐标图来说明:纵轴代表的事物多,横轴就相对要少。这种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被称为“效率限界”,它可以是直线、凸曲线或凹曲线。例如,发射卫星就需要一种权衡。近地轨道可以使卫星通信更快速,但需要卫星小而轻,并只能具有单一的功能;远地轨道卫星可以较大并且具有多重功能,然而它的造价会很高。
我的朋友迈克尔·雷纳(Michael Raynor)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将公司或产品权衡的效率限界称为“战略”。战略需要权衡。在教育领域,这种权衡可能会表现为:应该使用单向的教学模式(讲授),还是双向的教学模式(讨论)?究竟使用个人导师模式,还是集体授课模式?应当在规模经济趋势下设立大型学校,还是设立小型学校确保降低师生比?这些是根据理论限界进行的战略选择。当明确了一个战略,教育实践者关注的创新被称作“持续式创新”,这类创新可以让好的产品更好,可以帮助你更高效地实现你的选择。
卫星设计和放置上的范式并不能决定权衡边界的最优点,相反,它定义了需要讨论的权衡点和进行评估的尺度。在教育领域,范式约定了师生比或研究学习(参与)与讲授学习(吸收知识)之间的权衡。常规科学很少质疑这些权衡的存在。
颠覆式创新的出现,预示着创业者或技术人员找到一种打破权衡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更多地给予某些事物,而不需要减少另一些事物。通常,打破权衡意味着推翻一种范式。颠覆式创新与推翻范式(及行业领袖)非常契合的关键原因是,持续式创新是静态的,它为那些过去决定的权衡关系服务。
那些有远见的颠覆式创新者最初也接受了在旧范式下确立的权衡关系,但他们看到,技术进步的曲线远远超过了客户能够使用的技术水平。随着技术的性能从“不够好”到“非常好 ”,这种权衡关系被打破。在颠覆式创新理论中,技术进步曲线的切入释放了阻碍权衡关系发展的限制因素。
具有颠覆性的技术进步曲线总是始于低端市场未得到满足的客户需求。在教育领域,大多数像我这样的老师,至少口头上,早已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线教育的到来将颠覆性地超越传统的课堂学习。但是,我们一致认为,在线学习不可能模拟现场讨论,无论是在高中、大学的高级研究研讨会还是基于案例教学的哈佛商学院。在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大举进攻下,我们一度把这看作传统教学的避风港。
然而,现在谈谈我的朋友埃斯彭·安德森,他是位于奥斯陆的挪威管理学院的教授。埃斯彭正在打破课堂教学的权衡关系,他的做法是颠覆性的并且在不断发展。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埃斯彭因为体验原因需要待在波士顿,而他的学生要在奥斯陆通过案例教学学习。埃斯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他把自己的签名领结系在奥斯陆教室的机器人身上,在机器人脖子上方安装他的苹果平板电脑,并把机器人的无线操纵杆带到波士顿指挥机器人。埃斯彭的学生则坐在奥斯陆教室指定的座位上,每个座位上有三个按钮。一个按钮传达给埃斯彭的信号是“我想发表意见支持你刚才的看法”;另一个按钮传达的信号是“我不同意你刚才的观点”;第三个按钮传达的信号是“我想就其他主题发表意见” 。这让埃斯彭可以根据学生象征性地空中举手来与学生互动并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然后,埃斯彭还可以象征性地走到白板前总结学生们的发言,也可以走到某个学生面前,不仅仅是口头回答,而且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应。
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说K-12教育将来会变成埃斯彭的课堂那样,而是想说明技术进步的速度远比人们运用技术的能力超前。埃斯彭正在向我们展示曾经隐含在某些教育范式中处于绝对地位的权衡关系现在正在被打破。
下面我们来描述这一过程:所有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发生的。未来和过去同时存在于当下,但它们不是均匀分布在这个世界上(威廉·吉布森、肖恩·卡罗尔等人都曾有过类似的思想)。那么埃斯彭·安德森的教室存在于未来还是现在呢?
如果我们只是等待未来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等待那些关于教学新方式的数据呈现出来,这些数据将会继续与其他数据存在冲突,最后现实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为基础,你的数据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更令人信服的逻辑。行动和变革的基础是理论,而不是数据。
许多关于教学的范式,在过去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在我们的理论 性创新,给不断涌现的数据赋予了意义。包括埃斯彭在内的来自课堂教学的数据,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表明教育中的权衡关系正在被打破。
我能意识到,过去作为一名教师,我被已存在的权衡关系所束缚。但我的创新是可持续的。我一直是一名好老师,学生也像我一样思考问题或者与我有类似经历,而在教学生用不同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时,我充其量是个中等水平的教师。在线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与其需求相匹配的接受定制学习的机会。为了有效刺激与学生们的讨论,我不得不降低选课名额。我一直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然而这种方式再也不复存在了。激发大量来自不同地点的学生进行讨论,现在已经成为可能。除了老师教学生,学生们彼此之间也能互相学习。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学和如何教。谢天谢地,正如埃里克·霍夫所说:“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学习者才是继承未来的人。总是自以为饱学的人通常发现自己完美的知识储备只适用于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
本书由我的同事迈克尔·霍恩和希瑟·斯特克所著,书中精彩地描述了教与学中多种权衡关系正在被打破的事实。现在我们不需要以此消彼长为代价,就可以满怀信心地实现预期。随着在线学习能力在技术进步曲线上的攀升,越来越多的权衡关系被消除,混合式学习为个人教与学的最优化提供了机会。混合式学习为求知者整合了现有新旧范式的优点。本书旨在帮助教师、学校领导、教育主管以及家长学习如何实施当今的混合式学习,而不是置身事外等待未来的出现。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于哈佛商学院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重塑我们认知和行为模式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混合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这个书名,恰恰暗示了它可能具有这样的力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21世纪学习”的核心特征,以及混合式学习如何成为实现这些特征的必然选择。在我看来,21世纪的学习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它要求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并且具备创新和协作的精神。这本书是否能清晰地阐释,混合式学习的“混合”之处,如何能够有效地培养这些关键能力?例如,它是否能提供关于如何利用线上资源进行个性化知识建构,同时通过线下互动和实践来提升协作与沟通能力的设计思路?另外,我对“革命”这个词的理解,并非意味着否定一切过往,而是指一种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宏观的视野,将混合式学习置于整个教育发展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并预测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在影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察,告诉我如何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对于“21世纪学习的革命”这一说法,我持有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批判的态度。期待的是,我深信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让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我也警惕任何过于激进的标签,因为真正的变革往往是渐进的,并且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因此,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审慎而深刻的分析,它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带来的光鲜亮丽,更要触及到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困境。比如,教师的角色将如何转变?他们是否需要掌握新的技能,甚至是一种新的教学哲学?学生如何才能在这种混合的环境中保持自主性和责任感?学校的物理空间又该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支持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衡量混合式学习的“革命性”成效,是否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或者是一些能够反映学习者成长和发展的深度案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混合式学习的有效性的见解,那将对我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将帮助我理解,这场“革命”是否真正带来了实质性的进步,还是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炒作。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既兴奋又带着一丝审慎的。毕竟,“革命”这个词分量太重了,很容易让人抱有过高的期待,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可以落地的方案。教育改革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教师以及复杂的教育体系。因此,我期望书中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宏大叙事,更能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场景,比如如何设计有效的混合式课程,如何评估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成果,以及如何培训教师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一个成功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必然需要技术、内容、教学法和学习者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协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个层面有所建树,比如,它是否会讨论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接受混合式学习时可能遇到的特有问题?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让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经验,避免踩坑?另外,我个人对教育公平性也非常看重,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混合式学习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资源共享方面的潜力,或者它是否会带来新的不平等问题?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赋能,而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理应服务于这个目标。当我看到《混合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如何利用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来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让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灵活化和高效化。这本书让我对“颠覆性创新”这个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为什么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模式正在面临挑战,而混合式学习又以何种方式“颠覆”了旧有的格局。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于研究的证据,说明混合式学习在提高学习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相较于纯粹的传统教学或在线教学,有哪些突出的优势。此外,我还对书中可能探讨的“混合”的具体形式感到好奇。它是指线上线下内容的简单叠加,还是指一种更为精妙的设计,例如,线上用于知识的获取和练习,线下则侧重于深度讨论、项目合作和实践应用?这本书的副标题“Us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to Improve Sch”,更是让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具有前瞻性的方法论,帮助教育机构和学习者真正拥抱这场变革,并从中受益。
评分我一直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课堂与在线资源的融合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的题目《混合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窥究竟。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核心要素以及它之所以能够被称为“革命”的原因。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革新不应只是简单地将视频课程添加到线下讲座中,而是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论。我希望作者能阐述清楚,这种“混合”是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而非简单的叠加。例如,它是否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它又将如何克服在线学习可能带来的孤立感和动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否真正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深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关键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框架和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理解并践行这一新的学习模式,从而为下一代的学习者开启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承载了巨大的期望,我希望它能够不负众望,成为一本引领教育走向未来的重要读物。
评分挺好。。。。。。。。。。。
评分物流很快
评分超级好看。喜欢。涨知识
评分书非常好,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书非常好,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内容精彩,引入思考,反思
评分包装精美。内容还不错
评分书是正版,质量不错,内容还没开始看。
评分通俗易懂,装帧细致,设计新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