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学“圈外人”,红楼“有缘人”——关于《红楼梦》,白先勇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看过《红楼梦》的、沒有看过的。”张爱玲说:“平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骨,三恨《红楼梦》未完。”民国以来,红学家无数,殚精竭虑探索红楼之秘。有人说李劼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异数,有人说是洪荒之音,甚至你无须认同他的具体观点,但又无法回避他的出现而造成的刺激。余秋雨说:“李劼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缘分,有较高的哲学美学素养,熟知现代文化,而他恰恰又是红学‘圈外人’,这就使他有可能对《红楼梦》研究做点有趣的事情。”
(2) 红学“偏见”,红楼“洞见”——汉语史上有两本天书,《易经》和《红楼梦》。李劼不是红学家,1980年代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探索,以史铁生、余华、苏童、陈染等引领潮头,而以惊人才华澎湃推动的理论重镇之一,就是李劼。他以这种身份论《红楼梦》乃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被指有批评家的“artistic excuse”。同样例子,木心讲述《文学回忆录》(暨“世界文学史讲座”),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谈论文学经典……谁会以所谓文学史家的专业标准,苛求之?
(3) 红学“奇书”,红楼“天书”——本书是增订版,首版1990年代问世,是高校课堂讲稿,获赞至今已超过二十年,仅在中国大陆就有过好几轮版本,总有读者以高价追淘之。豆瓣书友说,这是一本差点儿让我“走火入魔”的书籍,需要二十年之后再来阅读。另一豆瓣书友说,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对我的思想造成“*大影响”的作家。读李劼的文章,邵燕祥说:“可称得上是‘集束手榴弹’,对于我这样无论什么书都只愿随便翻翻的读者,因他不矫揉造作,故我乐于倾听。”
汉语史上有两本天书,《易经》和《红楼梦》。重新发现“红楼”,重新发现“中国”……《红楼梦》的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息性,得以在《红楼梦》里获得淋漓尽致的呈现。
贾宝玉的死亡准备,林黛玉的爱情期待,薛宝钗的生存策略,补天者的意兴阑珊,老祖宗的牌桌阴影,大观园内的女儿世界,大观园外的男人世界,深度空间和意象建筑,文化皈依和美学革命,或论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叙述阅读之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诗词曲赋的隐喻意味和叙事功能,名词的垂直联想和回目的对比设计,人物造型的核心布局……本书摆脱了传统的阅读方法,横坐标是世界文化,纵坐标是中国文化,从历史文化和生命美学的角度,重新解读《红楼梦》,在王国维的悲剧说、胡适的考据说之后,从《红楼梦》所提供的真实图像和丰富的信息之中,解析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命运。侬好!红楼!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经典一样,《红楼梦》也颇具地标意味,并且也同样承接文化的始源性。但丁《神曲》源自新约《圣经》,歌德《浮士德》呈示有关荷马史诗的记忆,塞万提斯《唐·吉诃德》缅怀骑士时代,莎士比亚戏剧综合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双重传统。由此可见,《红楼梦》从《山海经》神话起笔,并非偶然的巧合。正如文明是递进的,文化是回返的,以文艺复兴的形式。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自有宋年间悄悄开始,至《红楼梦》问世方才彰显其巍然恢宏的气象。
李劼此著问世已有二十年,仅在大陆就出过好几版,本版今扩至十六章,增订内容是近年在美国西部伯克利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长文,即《红楼梦》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典之间的对称性,从而补足了此前未曾充分展开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既解读了《红楼梦》,又解读了中国文化及其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
(封面图画:《红楼梦》*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清代孙温绘图)
李劼,作家,思想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本名陆伟民,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并在该系执教十多年。1998年赴美,现居纽约。80年代至今,发表大量文章,在海内外出版有文学评论集《个性?自我?创造》,专著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文集》,《中国文化冷风景》、《百年风雨》、《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木心论》等;以及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商周春秋》、《汉末党锢之谜》,长篇小说《丽娃河》、《上海往事》、《星河流转》等。
李劼认为,拿掉《红楼梦》,中国文化的一双眼睛就没有了;拿掉唐诗宋词,中国文化的一张美丽面孔就没有了;拿掉先秦诸子,中国文化就不成立了。今天,剥落什么,就重生什么,中国的思想文化资源需重新整合,李劼三部曲《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等书,即尝试提供整合的大致框架。就近而言,是没多少人真正读懂的《红楼梦》、自沉昆明湖的王国维、壁立千仞的陈寅恪等一脉文化香火的承继。而从先秦六柱,重新厘定杨朱贵己、李耳无为、墨翟兼爱、管仲人本、公孙龙非马、庄周逍遥的思想光谱,六位大家犹如六根支柱(需摒弃的是儒家法家之荀况的帝王术、商鞅的军国主义理念、韩非的权术等),乃至《山海经》神话中的人文风貌,上古伏羲先民的全息智慧。背后一以贯之的思想线索,即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复兴的是被历史掩埋的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邵燕祥】——可称得上是“集束手榴弹”,对于我这样无论什么书都只愿随便翻翻的读者,因他不矫揉造作,故我乐于倾听。
【陈村】——不从俗不势利,说小是固执己见,说大点是赤子之心。纵横捭阖的批评得罪了不少人。但我想,他无权无势没杀伤力,无非一家之言,无非不看门第品级。
【王朔】——李劼是朋友,他的批评都是有话直说。
【于坚】——在这个流行伪知识和本本主义的时代,这是一本罕见的由一个真正的学者写就的有思想创造力、真知灼见并且充满激情的著作。
【唐晓渡】——广阔的历史视野,极端的人文激情,不羁的理论想象力,颠覆和建设的绝妙对称,使李劼在当代思想文化批判中独树一帜。
【李洁非】——他总是率性而为,不计物议。不新鲜的见鲜,他是不屑于发表的;不痛快的文章,他是不屑于写的;不能给他自在与快乐体验的学问,他是不屑于做的。也许这个比喻未必妥帖,但我确实想说,他是中国文学和文化批评界一个马拉多纳式的人物。
【赵玫】——当吴亮把李劼介绍给我,当吴亮说注意一下这个李劼,当李劼那时候还是个很初出茅庐的华东师大研究生的时候,我便对李劼所表现出的十足的激情洋溢挥斥方道很印象了一回。当然,可能也很可爱,可爱是因为李劼的那么认真的诚实。
【余秋雨】——李劼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缘分,有较高的哲学美学素养,熟知现代文化,而他恰恰又是红学“圈外人”,这就使他有可能对《红楼梦》研究做点有趣的事情。
【增订版序】
【台版自序】
【首版自序】
【绪 论】 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
【第一章】 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
【第二章】 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
【第三章】 叙述阅读: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
【第四章】 诗词曲赋的隐喻意味和叙事功能
【第五章】 名词的垂直联想和回目的对比设计
【第六章】 人物造型的核心布局
【第七章】 贾宝玉的死亡准备
【第八章】 林黛玉的爱情期待
【第九章】 薛宝钗的生存策略
【第十章】 补天者的意兴阑珊
【第十一章】 老祖宗的牌桌阴影
【第十二章】 大观园内的女儿世界
【第十三章】 大观园外的男人世界
【第十四章】 深度空间和意象建筑
【第十五章】 文化皈依和美学革命
【第十六章】 《红楼梦》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典
【 后 记 】
【第十一章 老祖宗的牌桌阴影】——
毋庸置疑,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老祖宗都不是邢夫人、王夫人式的庸妇,而是王熙凤那样的强者,并且在过去有着比王熙凤更加辉煌的经历,见过更多的世面,拥有更为丰富的理政经验;不同于王熙凤的生逢末世,她施展才能的当口又正值家族鼎盛时期。与王熙凤一样,贾母也具有豹的敏锐和豹的尖利连同豹的力量,遗憾的只是,这一切都在她那张心爱的牌桌上被磨平了,消解了。贾母的牌桌是享乐的象征,也是败落的景观,同时又是解读中国社会政治的密码。小说出示这张牌桌无论就其概括性还是预见性而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都不下于薛宝钗形象。正如薛宝钗的生存策略凝聚了中国历史的道德信息一样,老祖宗的牌桌隐喻了人们可以在《资治通鉴》那样的史著中窥见一二的宫廷内幕。中国历史的有趣在于,人们把男女间的愉悦之情整饬得十分严肃,以致刻板到了一对新婚夫妇走进洞房后居然不知该怎么操作夫妻生活;相反,统治者们又把十分严肃的理政治国之类的国家大事弄得相当轻松,宛如床笫间的嬉戏,牌桌上的调笑,并且伴之以活泼生动的语言;一场谈笑风生过后,原子弹成了山药蛋。如此等等。或许正因如此,读者才看见《红楼梦》中那张牌桌的种种风趣,一会儿是王熙凤妙语连珠,一会儿听见贾母哈哈大笑。基于这样的快活,小说有了对比强烈的回目: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正如贾母是牌桌的缘起一样,王夫人和薛姨妈是牌桌阴影的投射者。以这对姐妹的平庸,倘若要耍弄政治手腕绝对不是贾母的对手。但平庸者顺从以及投其所好的天性和本事却正好成全了她们;而且这用在一个垂暮的享福人身上恰到好处,更不用说她们为自身谋利的背景正好处在家族走向败落的当口。大凡一个时代越是趋于没落,平庸之辈越能显出其平庸特有的优势。亚历山大一死,他的帝国马上被三分天下。然而假如他寿命很长,而他的将军们又想瓜分他的帝国,那么与其背叛他与他开战,不如顺从他让他享福,让他纵欲,将他淹没在物欲的汪洋大海之中。在历史的史诗时代,所见者皆为英雄与英雄的搏战,诸如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荷马史诗所描绘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然而历史一旦陷入没落的泥潭,政治上泛滥成灾的便是宫廷阴谋、政变黑幕;这种绵羊走狗之于豹子的悄然绞杀,不再是英雄交手,而全然是小人得志。一部《红楼梦》所叙最为阴毒的小人,既不出自丫鬟仆人,也不见于官场宫廷,而就是这对坐在贾母牌桌上充当陪客的王、薛姐妹;相形之下,贾雨村不过是典型的须眉浊物,赵姨娘则过于粗鄙毒而不阴,唯有王夫人、薛姨妈才真正体现了绵羊阴毒。与大观园内的袭人和薛宝钗对贾宝玉的规劝相应,在贾母的牌桌上,小说出示了王夫人和薛姨妈对老太太的顺从和在赔笑掩护下的包围。这种包围的动因,乃是在于姐妹俩的共同利益:扫除一切障碍,促成金玉良缘。这在王夫人是从媳妇到婆婆的理想阶梯,在薛姨妈是倚势贾府的最佳途径。利益上的如此高度一致,使这对姐妹有着频繁的私下往来,为此连她们进出的那扇小门都成为整个贾府中唯一的不落锁之门。也是这种利益上的默契,使薛姨妈一见宝玉造访,连忙像儿子一般接入怀中;同样又使王夫人和薛宝钗有着婆媳般亲密的交谈,即便是失手杀人的罪孽感也会在这种交谈中获得释然。
我一直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它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百科全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当我看到《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精装增订版)》这个书名时,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这个“全息图像”的比喻,让我想象到书中并非简单地对小说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如同通过一个精密的仪器,将《红楼梦》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民俗等各个层面,以一种立体、生动、全面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历史印记,比如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如何在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身上得到体现的;又或者,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节,从服饰、饮食到居住环境、社交礼仪,是如何通过《红楼梦》的描绘而栩栩如生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增订版”能够带来更丰富的内容,是否引入了新的考古发现,或者对某些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有了更具说服力的论证。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史料与文学的交融”,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学批评的层面。
评分从装帧上看,这本书就给人一种“值得细细品读”的感觉。精装版的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考究,读起来不会感到压迫感。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内容,但单凭这“全息图像”的比喻,就让我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联想到,也许书中并不是简单地将《红楼梦》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分析,而是尝试将它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扫描”和“重构”。“全息图像”的概念,暗示着一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呈现方式,可能书中会从文学史、社会史、思想史、民俗学等多个维度去解读《红楼梦》,试图揭示这部经典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这种宏大的视角,无疑会对读者理解《红楼梦》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它不再是孤立的文学存在,而是与那个时代的精神土壤紧密相连,成为历史文化演变的一个重要注脚。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否在“增订”的部分,就某些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或者对某些过去被忽视的细节进行挖掘,从而为红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这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精装增订版)》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暗红色的封底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我还在犹豫是否入手时,就听一位资深红学研究者提到了这本书,说它在“红楼”研究领域里有着独特的视角,并非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将《红楼梦》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文化坐标系中去审视。我对此十分好奇,因为以往接触到的很多红学研究,要么过于聚焦于某个具体的争议点,要么流于琐碎的考据,而“全息图像”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对书中是否能描绘出一幅更立体、更具动态感的《红楼梦》历史文化图景的期待。想象一下,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分析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更会去探究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社会的风俗、思想的流变,甚至可能涉及到当时的一些政治事件、经济状况,然后将这一切微妙地折射到《红楼梦》的字里行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红楼梦》就不再仅仅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面映照那个时代社会百态的镜子,一本承载着历史文化基因的百科全书。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是否能对“增订版”的内容有详尽的阐释,毕竟“增订”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深化,是否引入了新的史料,是否修正了过去的某些观点,这些都是决定一本学术著作生命力的关键。
评分这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精装增订版)》的外包装就显得格外用心,厚实的封皮和考究的印刷,都透露着一股严谨治学的态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书名中的“全息图像”四个字,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并非对《红楼梦》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而是尝试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去审视,仿佛是在用一种多维度的扫描技术,捕捉文本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红楼梦》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女性地位的变化,以及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微妙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无疑会为我们理解《红楼梦》提供一个全新的维度,让我们看到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缩影。我尤其关心“增订版”的部分,希望它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某些重要的历史文化线索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或者引入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读者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还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翻阅,偶然看到了这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精装增订版)》。虽然还未开始阅读,但“全息图像”这个词汇就让我眼前一亮,它预示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解读方式。这不同于我以往接触到的许多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它们往往聚焦于人物的命运、情节的曲折,或者考据某一个历史细节。而“全息图像”则让我联想到一种更立体、更全面的视角,仿佛是将《红楼梦》置于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万花筒”中去旋转和观察,去捕捉它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维度上的折射。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比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是如何渗透进人物的言行举止,又如何影响了小说的整体精神内核?抑或,它会深入分析《红楼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揭示,以及这种揭示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回响?“增订版”的字样也让我期待,它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对某些关键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更细致的阐释,或者引入了新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成果,让这部经典在历史文化的维度上,呈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全息图景”。
评分写的比较学术,也是读红楼梦的角度。
评分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京东图书就是好,领券下单吃不消。
评分好书可以一看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非常的厚重,有条理性,可以算是红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作品,作者引经据典,值得信赖
评分好书告诉你,好书告诉我,红楼梦真奇妙!
评分红楼梦品评的人太多了,称之谓红学,后学我辈,姑妄听之?
评分感觉书纸不咋样。纸手感很差。
评分活动购买,买了几千元书籍,小清新风格,如果价钱改变一定退货重新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