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傳

鄭和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興勇 著
圖書標籤:
  • 鄭和
  • 航海
  • 曆史
  • 傳記
  • 明朝
  • 探險
  • 中國曆史
  • 航海傢
  • 文化交流
  • 地理發現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海洋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0063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263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航海傢列傳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0
字數:16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鄭和傳》以傳記的形式圖文並茂地介紹瞭鄭和的豐功偉績,跟隨著鄭和的海上航綫,記錄他所到之處的繁華與敗落,遺跡與影響。既是鄭和生平的傳記,也是沿途經過國傢的風情介紹。《鄭和傳》適閤喜愛曆史的朋友以及正在學習曆史的青少年朋友閱讀。

作者簡介

  吳興勇,男,1938年11月生,湖南省邵陽市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黃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已齣版的著作和譯著有《炎黃源流圖說》《卡耐基》《南丁格爾》《海倫·凱勒》《戰神韓信》《司馬遷》《東亞風雲》三部、《鐵血中華》《論死生》《馬可波羅發現中國》《鄧姓史話》《魏姓史話》《謝姓史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愛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傢之妻》《形形色色的巫術》《暴發戶秘史》《阿·托爾斯泰童話集》《復活》《母親》《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報刊楚史題錄》《美國史譯叢》《帝王春鞦》《帝王大全》《漢族的曆史與發展》《湖南社會科學年鑒》《周敦頤的著作及研究》(後五本與人閤作)等。此外,發錶論文、譯文160多篇,重要論文有:《拉卡托斯對波普爾科學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匈奴西遷的自然地理原因》等。

目錄

第一章 祖先在西域
第二章 少年鄭和嶄露頭角
第三章 惠帝失蹤,成祖疑惑
第四章 航海原因細究
第五章 15世紀的最大艦隊
第六章 周密組織與精英匯集
第七章 航行目的地鳥瞰
第八章 首航占城與平定安南
第九章 永樂帝寬恕爪哇殺使之罪
第十章 鄭和時代的爪哇風俗
第十一章 建立滿刺加基地
第十二章 古裏立碑
第十三章 舊港生擒海盜頭目
第十四章 促成渤泥國王來華訪問
第十五章 锡蘭山寺院布施
第十六章 開發暹羅
第十七章 在暹羅的遺跡
第十八章 大戰锡蘭山國
第十九章 支持滿刺加獨立發展
第二十章 九州山上采集香料
第二十一章 在蘇門答臘國誅除僞王
第二十二章 麻林國進貢“麒麟”
第二十三章 樹南京天妃宮碑
第二十四章 加封柯枝王
第二十五章 徵集珍奇
第二十六章 開展貿易增進友誼
第二十七章 齣使舊港支持華僑領袖
……

精彩書摘

  《鄭和傳》:
  第六章 周密組織與精英匯集
  鄭和船隊宏大的規模,還錶現在這支船隊的人數上。鄭和七下西洋,每次人數不盡相同,但大約都不少於27000人。據記載,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統領官兵27800餘人,第三次下西洋是27000餘人,第七次下西洋是27550人。
  鄭和統率的規模如此宏大的船隊,是由哪些人員組成的呢?這些船員和乘客可分為五大部分。
  (1)使節及其隨員。包括正使太監、副使太監以及他們的部下,如少監、內監、捨人、鴻臚寺序班等。這是全船隊的指揮中樞,他們掌握著外交、貿易、航行和戰爭的決策權。
  正使太監除鄭和外,還有王景弘,又稱王三保。在下西洋的30年中,王景弘始終與鄭和並列為正使太監(也有人認為,王景弘開始是副使,後來纔成為正使的),成為船隊中僅次於鄭和的航海傢。他生長於造船與航海事業都比較發達的閩南地區,熟悉福建的造船業,有能力隨時徵用泉州的海船。鄭和於宣德八年(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歸國途中病逝於古裏,王景弘接替鄭和的主帥職務,率領船隊安全返國。宣德九年(1434年),他曾單獨齣使蘇門答臘國。王景弘下西洋途中曾到過颱灣,他教會當地人民栽種藥草、用藥材洗澡、療治百病的故事,至今在我國颱灣地區傳說不絕。作為航海傢,王景弘懂得根據海鳥的飛行指示航嚮。他著有《下西洋水程》-書,當時的航海者都將之珍藏,視為秘本,稱這本書為“洋更”。
  在船隊指揮中,地位可與正使太監並列的還有侯顯、王貴通等。侯顯在永樂五年(1407年)和永樂七年(1409年)參加瞭鄭和第二、三次下西洋。他是一個卓越的陸路旅行傢、外交傢。永樂元年(1403年),侯顯從陸路齣使烏斯藏(今西藏地區),行程數萬裏,永樂四年(1406年)纔迴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侯顯又奉命齣使尼八刺(今尼泊爾)、地湧塔兩國;永樂十三年(1415年),侯顯由海路訪問印度半島的榜葛刺國(今孟加拉),隨行有費信等人;永樂十八年(1420年),侯顯由海路齣使榜葛刺國以西的沼納樸兒國(今印度北部的貝拿勒斯西北的江普爾),調解該國和榜葛刺國的衝突;宣德二年(1427年),侯顯又率領500人的使團,遍曆西域諸國。《明史》記載,侯顯有纔學.能言善辯,堅強有魄力,敢於擔任睏難任務,曾五次單獨領隊齣使極遠的國傢,其功勞和事跡可與鄭和媲美。王貴通也有領導纔乾,他曾代錶明成祖賞賜占城王,因為該王曾齣兵幫助平定安南。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在锡蘭山立石碑紀事,碑文中王貴通的名字列在鄭和之後,足見他在船隊中的重要地位。
  ……
瀚海孤帆:一位航海傢的史詩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林海川]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東方文匯] 齣版年份: [虛構年份,例如:2023年] 字數: 約1500字 --- 圖書簡介: 《瀚海孤帆》並非一部聚焦於宏大帝國朝貢或官方史冊的著作,它將目光投嚮瞭波濤洶湧的大海本身,以及那些在曆史的邊緣掙紮求存的個體靈魂。本書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全球航海貿易格局劇烈變動的時代為背景,描繪瞭在蒸汽輪機開始取代風帆、傳統航路遭受挑戰之際,一批齣身卑微卻懷揣著對遠方無限渴望的航海者的群像。 這部鴻篇巨製,以主人公阿列剋謝·彼得羅維奇·沃爾科夫的視角徐徐展開。阿列剋謝,一個齣生於波羅的海寒冷港口的小漁民之子,他的童年記憶裏充滿瞭鹹澀的海風和破碎的漁網。他從未接受過正規的航海教育,他的知識來源於祖輩口口相傳的航海諺語,以及在破舊商船上做雜役時偷偷研讀的、被水漬暈染的航海日誌碎片。 本書並非一部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勇氣、宿命與馴服自然的哲學探討。作者沒有迴避航海的殘酷麵——船隻在暴風雨中解體的恐怖,對物資短缺的絕望,以及長期漂泊帶來的精神異化。然而,正是這些嚴酷的考驗,磨礪齣瞭一代航海傢的獨特品格。 第一部分:風暴之子的覺醒 故事開篇,阿列剋謝搭乘著一艘名為“白鯨”的俄國三桅帆船,開始瞭漫長而艱辛的遠東航綫。這一部分著重刻畫瞭帆船時代的精髓:帆索的收放、風嚮的判斷、星象的校準。作者對船隻的構造、索具的布置以及水手之間的等級製度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其詳實程度,足以讓內行讀者感到親切,也足以讓局外人領略到駕馭巨型木製船隻的復雜與美感。 “白鯨”號上匯集瞭來自不同國度的靈魂:經驗豐富卻酗酒的英國舵手,恪守古老信仰的挪威水手,以及渴望通過航海改變命運的年輕水手。阿列剋謝在這裏學會瞭辨認不同海域的海水顔色所預示的危險,以及如何利用微小的氣壓變化預測颶風的來臨。 然而,平靜的航行很快被打破。在穿越印度洋時,“白鯨”號遭遇瞭一場前所未有的季風,船隻嚴重受損,船長陣亡。在無助和絕望中,是阿列剋謝憑藉著一股近乎本能的求生欲望和對海圖的快速學習能力,帶領幸存者抵達瞭锡蘭(今斯裏蘭卡)的一個偏僻港口。這次災難成為他個人航海生涯的真正起點,也讓他開始質疑:航海的目的是為瞭財富,還是為瞭徵服內心的恐懼? 第二部分:機械時代的陰影與抗爭 隨著故事推進,時間跨入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蒸汽動力的崛起,對傳統帆船構成瞭緻命威脅。阿列剋謝輾轉進入瞭一批“混閤動力”的貨輪工作,這些船隻仍保留著帆,但主要依靠鍋爐驅動。他對新技術抱持著一種矛盾的情感:它帶來瞭速度和效率,卻也消除瞭航行中的“詩意”——風不再是夥伴,而僅僅是輔助動力。 在這一部分,作者深刻探討瞭“技術進步對傳統技藝的衝擊”這一主題。阿列剋謝在船上的地位開始動搖,因為年輕的工程師們用儀錶盤取代瞭經驗判斷。他與一位受過理工科教育的年輕大副産生瞭激烈的思想碰撞。大副認為,航海的未來在於精確計算和標準化流程;而阿列剋謝堅信,真正的航海傢必須具備“與海洋對話”的能力,那種無法被公式量化的直覺。 本書的高潮發生在一場被現代導航係統嚴重誤判的北太平洋深海迷航中。電子設備失靈,濃霧籠罩,所有人都依賴現代儀器,卻陷入瞭緻命的循環。最終,是阿列剋謝憑藉著對洋流的細微感受和對早期水手繪製星圖的理解,帶領船隻脫睏。這次經曆,是對機械萬能論的一次沉重反擊。 第三部分:遠方的召喚與最後的航程 晚年的阿列剋謝,不再為商業利益航行,他開始追尋那些被曆史遺忘的航路。他不再掌舵巨型貨輪,而是修復瞭一艘他年輕時夢想擁有的,但因技術落後而被淘汰的巴剋帆船——“海燕”號。 本書的最後部分,筆觸變得更為內省和抒情。阿列剋謝與一小批忠誠的追隨者,駕駛著“海燕”號,試圖重現早期探險傢們穿越未知的路綫。他們航行到地圖上標注著“此處有巨型漩渦”的禁區,探訪瞭許多現代航綫避開的孤島文明。 《瀚海孤帆》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阿列剋謝最終沒有“贏”過蒸汽時代,他的帆船終究會被時代淘汰。但他的“失敗”,卻是對人類探索精神的最高禮贊。他用自己的一生證明瞭,真正的航海傢,其價值不在於他航行的速度或載貨的重量,而在於他麵對未知時,那種堅韌不拔、對廣闊世界永不饜足的敬畏之心。 本書特色: 沉浸式細節描繪: 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航海技術、船隻結構和水手文化的考據極為嚴謹,讀來如臨其境。 深刻的時代命題: 探討瞭傳統技藝在工業化浪潮中的消亡與傳承,以及人與技術的復雜關係。 人物群像豐滿: 塑造瞭一係列鮮活的、充滿矛盾和掙紮的航海人物,他們的命運與海洋的變遷緊密相連。 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嚮往遠方、心懷敬畏的靈魂的史詩,它讓你在閤上書頁後,依然能聽到海浪拍打船舷的聲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鄭和傳》最讓我贊嘆的一點,在於它不僅僅講述瞭鄭和個人,更是將他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時代圖景之中。它讓我看到瞭明初那個朝代的雄心壯誌,以及當時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獨特地位。書中對於當時中外交流的描寫,那些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的人們是如何在鄭和的船隊帶領下,進行貿易、交換技術、增進瞭解,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置身於那些繁忙的港口,看到瞭絲綢、瓷器、茶葉隨著船隊遠銷海外,也看到瞭香料、寶石、異域珍禽被帶迴中國。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貿易活動,更是一次文化與文明的碰撞與融閤。書中的細節,比如不同國傢的風俗習慣、貿易規章,都展現瞭作者紮實的考證功底。它讓我深刻理解到,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遠不止於一次軍事或經濟的擴張,它更是人類曆史上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跨文化交流盛舉。

評分

《鄭和傳》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感。這種震撼,並非來自那些驚心動魄的戰役或戲劇性的轉摺,而是源自於一種宏大敘事的沉澱和一種深刻的民族自豪感。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文明,在曆史的某個節點上,展現齣的那種包容、開放和自信。鄭和的七下西洋,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壯舉,更是那個時代無數人的智慧、汗水和勇氣的結晶。書中對於船隊的組織、後勤的保障、對外政策的製定,都展現齣一種高度成熟的運作體係。我能感受到,那是一支承載著國傢意誌和民族榮耀的隊伍。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對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無限敬佩,是對鄭和這位傑齣航海傢的深深緬懷,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曆史的自豪。這是一種源自於文化根脈的認同,一種對自身文明強大之處的深刻體悟。

評分

我一直對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和那些影響深遠的人物故事充滿好奇,所以當我在書店的架子上瞥見《鄭和傳》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把它收入囊中瞭。說實話,我並非是那種對曆史細節瞭如指掌的專傢,更多的是被書中宏大的敘事和主人公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吸引。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並非冰冷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仿佛身臨其境的生動描繪。作者並沒有僅僅羅列鄭和每一次下西洋的航綫、船隻數量和貿易品類,而是著力於刻畫那個時代背景下,整個航海壯舉所麵臨的巨大挑戰,以及鄭和本人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當時航海技術的描寫印象深刻,那些渺小卻堅韌的船隻,如何在茫茫大海中依靠星辰和經驗辨彆方嚮,那種勇氣和智慧,足以讓任何一個現代人都感到敬畏。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那些驚濤駭浪中的船隊,以及船員們在未知海域中的堅定步伐,仿佛能感受到海風的鹹濕和遠方的呼喚。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大發現的記錄,更是一次人類探索未知、挑戰極限的精神贊歌,而鄭和,無疑是這贊歌中最嘹亮的那個音符。

評分

讀完《鄭和傳》,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人物絕非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個體。《鄭和傳》非常巧妙地避開瞭那種“神化”的寫法,而是從一個更為人性化的角度去審視鄭和。我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名宦官,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宮廷中,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如何在機遇來臨時抓住它。書中對於他早年的經曆,以及後來如何被選中承擔如此重任的描寫,都充滿瞭張力。我仿佛看到瞭他內心深處的掙紮、決心,以及麵對無數質疑和風險時的那份沉著。書中描繪的那些政治博弈、宮廷鬥爭,也為鄭和這位航海傢的故事增添瞭幾分現實的厚重感。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將個人命運與國傢意誌緊密相連的時代,鄭和是如何在忠誠、責任與個人抱負之間找到平衡的?他並非天生的海神,也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他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憑藉著非凡的纔能和堅定的信念,最終成就瞭偉業的凡人。這樣的鄭和,纔更讓我感到親近,也更能激發我的思考。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書,能夠激發讀者去主動思考,去探索未知的領域。《鄭和傳》做到瞭這一點。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當時的地理學、天文學、造船技術,甚至是對當時的政治格局都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書中的每一處細節,都仿佛是一扇門,推開它,就能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我常常會暫停閱讀,去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去瞭解更多關於鄭和所到之處的風土人情,去對比當時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的差異。這種主動的、探索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所無法比擬的。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一本關於鄭和的書,更是在進行一場關於曆史、關於文明、關於人類探索精神的深度對話。這本書就像一顆種子,在我心中播下瞭求知的欲望,讓我渴望去瞭解更多,去發現更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