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冷战国际史研究21》对1980年代以来美国外交史学家所做的外交史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与评论。论者以世界史、比较史、全球史和跨国史研究为观察的视角,研究和评介了25年来美国的外交史研究的发展轨迹,认为多种研究方法的借鉴和运用,使该领域焕发了新的活力,跃上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高度。文章内涵丰富的学术史信息,以及启迪思路的引证评述,其为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即如论者所言:“本文的研究,对受到政治上禁区和档案开放程度限制的中国学者来说,也许可以换个角度,取得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精彩书评
     ★这种跨国的敏感性、视界的多元性和变量的丰富性,诱使历史学家、包括外交史学家的问题意识发生裂变,学术追问、研究的兴趣点和切入口与过去大相迥异。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国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充实并提升了史学界对民族国家历史和国际史的理解:而全球史研究法也具有同样的功效,珠联璧合,它们共同挑战了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这便是一些美国学者所界定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史学界的那个重大变化,入江昭形象地称其为一场“史学革命”。毋庸置疑,这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把美国外交史研究带向一片从未预设的险峻的高地,绕过巉岩峭壁与飞湍激流,便是那别有洞天。  ——美国长岛大学历史系教授夏亚峰
  ★中苏结盟过程中被确认的中国将代表社会主义阵营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的共识,是中国最终主导了中苏越谈判政策的最基本的原因,中国领导人也是基于这个共识采取行动的。这也导致他们经常从远远超出印支地区的、更宏大的世界政治视角思考有关问题,而且也不认为基于中国的利益选择政策对盟友有何特别的不妥。中苏越既然同属一个阵营,对中国有利的也就对盟友有利,如果有区别的话也只是各自获利多少而已。客观地看,受这种“同盟观”影响制定的政策难免会给盟友之间关系留下甚至是相当深刻的隐患,但如果根据中越关系后来发生的矛盾而指摘中方这时就是蓄意地出于”私利”而为之,显然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情境,过于简单化也与事实不尽相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
  ★钱学森在1950至1955年假释期间,隐忍以行,厚积薄发,从工程实践转向理论研究并开创两门学科: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这两门学科的核心思想在1955年钱学森回国以后就被运用到研制导弹的实践工程中,并在其带领下使中国于1964年就能独立自主研制导弹,又于1966年实现以导弹为运载工具将原子弹运送指定地点的能力。1966年10月27日,《纽约时报》以《有价值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为题报道称:“这是冷战历史的一个讽刺,一个由美国培养、教育、鼓励、尊重,且支付酬金和信任十五年的人,帮助中国共产党用导弹把首颗原子弹送上天空。”可以说,这篇报道高度概括了钱学森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员吕成冬、铁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     
目录
   卷首语
【特邀专论】
他山之石——近25年来影响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四个新视角和方法 / 夏亚峰
【专题研究】
论1954年中国对印度支那停战政策的缘起与演变 / 牛军
英国政府参与解决第一次台海危机的政策研究 / 耿志
张莘夫事件与二战后初期的中苏国共关系 / 肖瑜
【青年学者论坛】
“革命”与“中立”之间:中国对老挝初期政策探析——以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筹备阶段为核心的考察 / 冯一鸣
苏共二十大后德国统社党对中共经验的引进——群众路线在民主德国研究之一 / 陈弢
对1960-1961年苏联向中国“逼债”一说的辨析——参考与东欧国家相关的新史料 / 童欣
“政经分离”:1960年代中蒙贸易关系的历史考察 / 金泉
生不逢时:对苏中友好协会的历史考察(1957-1969)/ 艾苏
冲绳军用土地问题的形成(1952-1955)/ 张建伟
【书评·书介】
冷战史史料学的入门之作——《冷战史研究档案资源导论》评介 / 张民军
【档案研究信息】
从“涉密调查”到“驱而不逐”——以美国档案重建钱学森案件中的两个核心细节与过程(1950-1953)/ 吕成冬、张现民
越南国家档案馆及馆藏简介 / 黎皇灵、游览
泰国国家档案馆冷战时期泰中关系档案介绍 / 赵文杰
“粤籍华侨与冷战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 江艺鹏
【口述历史】
朝鲜战争中转入朝鲜人民军的中国朝鲜族参战军人采访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朝鲜族参战军人采访录(五)/ 徐龙男、全毅
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三)/ 徐有威
      精彩书摘
     《冷战国际史研究21》:  从1953年秋季到1954年1月,中国对五大国会议的宣传主要集中于解决朝鲜问题。由于柏林会议开始后印支问题逐步突出起来,中国决策层才予以认真考虑。苏联在建议召开五国外长会议的同时,明确提出“中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可以在建立印度支那和平方面肩负某些调解的职责”。②苏联的建议遭到美英法抵制。美方提出应先召开解决朝鲜问题的多边会议,然后视进展再决定是否开会解决印支问题;法国将中国放弃“援越抗法”作为先决条件;英国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在此背景下,苏联持续与中方沟通以保证中方持积极态度,毕竟最终的结果很可能达不到中苏的预期。  1月23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Iudin)向中方转交了苏联代表在柏林会议提交的两点建议,其中第一条建议当年召开五国外长会议,“讨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刻不容缓的措施”。③之后不久,苏方开始向中方系统阐述对有关问题的看法。2月4,尤金转交了苏共中央一份材料,详细分析了日内瓦会议的前景。首先是存在召开“五大国外长会议”极大可能,其中的关键是美方实际上已经承认中国的作用并愿与中方谈判,美国国务卿杜勒斯(Dulles)坚持不能提高中国地位,但在私下会谈中没有否认未来需要与中国交往,包括中国在朝鲜和印支问题上“有所行动”后,再探讨美国承认中国以及接受中国进入联合国,特别是当苏方批评台湾当局时,杜勒斯没有为之做任何辩护。其次是即使召开会议,朝鲜政治问题也不可能达成协议,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私下表示,朝鲜半岛南北分离是苏中和美国所坚持的立场,双方都不允许对方内部存在敌对的力量。第三则是美英法存在分歧,法国外长皮杜尔(Bidault)只关心印支问题,表示愿意“利用一切机会”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停战协议,他的设想是召开不仅是“五大国”、还要包括其他有关国家的国际会议,讨论印支问题,而英国倾向法国的建议。苏方目前不接受替代“五大国会议”的其他办法,但不排除其他可能性。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是大大加强了”。①苏方这份报告对中国制定对印支停战政策有重要的影响,这主要反映在之后中方有关文件中对美英法矛盾的分析,以及也认为朝鲜问题很难取得进展,但印支停战问题可以有所作为,等等。  2月18日,柏林外长会议发表公报,其中包括召开日内瓦会议并将首先和主要讨论解决朝鲜政治问题,同时“还要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参与国家将是苏美英中法“及其他有关国家”。②之前一天,苏联再次向中国通报柏林会议的情况,其中的关键是苏方同意将原拟“五大国外长会议”改为多国,讨论印支问题“应邀请亚洲有关地区的代表参加”。③2月26日,尤金向中方转交了柏林会议的公报和苏共中央的电报,请中方转告胡志明相关的讨论情况,并告柏林会议公报中的所谓“其他有关国家”包括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的保大、柬埔寨和老挝三个傀儡政府”,苏方相信中共中央会同意他们的观点,同时也希望了解越方看法。④  接到苏联2月26日通报第二天,中国领导人即开会讨论并决定由外交部研拟参会方案。外交部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在周恩来指导下起草了《关于日内瓦会议的估计及准备工作的初步意见》(以下称《初步意见》)。《初步意见》包括了中国试图在日内瓦会议上达成广泛的目的,它首先明确提出中国应“采取积极参加会议的方针”,以打破美国政府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另一方面,外交部根据苏方提供的分析指出,由于美国反对召开日内瓦会议,而美英法存在分歧,“特别是在”印支问题上存在矛盾,所以尚无法判断能达成何种协议,故笼统提出“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协议甚至临时性的或个别的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  ……    
				
 
				
				
					权力的博弈:全球格局重塑的时代图景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一个充满矛盾与对抗、机遇与挑战的特殊时期——冷战。它并非仅仅是一场意识形态的较量,更是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国际秩序的剧烈动荡,以及无数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们试图拂去历史的尘埃,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揭示其深刻的内涵与持久的影响。  第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对垒与冷战的起源  冷战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本书将首先梳理两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分歧。我们将探讨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以及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担忧和抵制。     意识形态的根基: 详细阐述自由民主与共产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哲学,分析它们各自的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我们将考察这些思想如何在不同国家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社会土壤相结合,形成各自独特的实践模式。    二战的遗留问题: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之间在瓜分势力范围、重建国际秩序以及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例如,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在的张力,东方集团与西方集团在欧洲的划分,以及由此产生的“铁幕”效应。    早期冲突与危机: 聚焦冷战初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通过对这些标志性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双方的战略考量、决策过程以及误判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将探讨这些危机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外交努力避免了最坏情况的发生。    军事同盟的形成: 详细介绍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过程及其战略意图。分析军事竞赛如何加剧了双方的猜疑与对抗,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核武器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并促成了“恐怖的平衡”。  第二部分:全球性的扩张与代理人战争  冷战并非局限于欧洲战场,它很快就蔓延至全球,以代理人战争、意识形态渗透和经济援助等多种形式展开。本书将深入探讨这场全球性的地缘政治博弈。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争夺: 分析在亚非拉地区,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众多新兴国家如何在全球两大阵营之间进行选择,或者试图保持独立自主。我们将考察美苏两国如何通过军事援助、经济支持、政治干预等手段,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并导致一系列的地区冲突和国内战争。    代理人战争的残酷现实: 详细梳理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安哥拉内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代理人战争。通过对这些战争的案例研究,揭示冷战如何成为这些地区动荡的根源,以及战争对当地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我们将关注战争的起因、过程、各方势力及其最终结局,并反思其对地区和国际格局的长期影响。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宣传战: 探讨美苏两国如何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广播、电影、文学、艺术等,向全球传播各自的意识形态,争夺民心。我们将分析“铁幕”两侧的文化隔阂,以及信息传播在冷战中的作用。    经济援助与发展模式的竞争: 考察美苏两国如何通过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等方式,吸引和巩固各自的盟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及其效果,以及经济因素在冷战博弈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核威慑与全球安全困境  核武器的出现是冷战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并为全球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核军备竞赛: 详细分析美苏两国在核武器研发、生产和部署方面的军备竞赛。我们将探讨核武器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两国如何通过建立庞大的核武库来相互威慑。    核威慑理论与实践: 阐释“相互确保摧毁”(MAD)等核威慑理论,分析其在防止直接军事冲突中的作用,以及核武器对国际政治的深层影响。我们将探讨核扩散的风险,以及国际社会为限制核武器扩散所做的努力。    太空竞赛与科技竞争: 将冷战视角延伸至太空领域,分析美苏两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激烈竞争,如“斯普特尼克时刻”、登月计划等。考察科技进步在冷战中的战略意义,以及科技竞争如何成为两国实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裁军谈判与和平的努力: 关注冷战期间,国际社会为缓和紧张局势、限制军备而进行的各种裁军谈判和外交努力。例如,《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ALT)等。我们将评估这些努力的成效与局限,以及和平力量在对抗战争阴影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国内政治与社会变迁  冷战对参战国乃至全球的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将审视这场大博弈如何在各国腹地激荡。     东西方社会制度的比较: 深入比较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异同。分析各自制度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冷战背景下,它们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又如何不断自我调整。    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的权衡: 探讨冷战时期,东西方国家为维护国家安全,在加强情报机构、进行国内监控、压制异见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们将分析这些措施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限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    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 分析冷战如何加剧了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隔阂,以及两国如何试图通过文化产品输出,影响对方国家人民的思想观念。我们将考察“铁幕”两侧的思想控制与思想解放的斗争。    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审视冷战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调整所带来的影响。例如,一些国家在两大经济体系的夹缝中寻求发展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在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取得显著成就。  第五部分:冷战的遗产与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冷战的结束并非标志着所有问题的解决,其留下的遗产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格局。     地缘政治的重塑: 分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如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单极时代的到来等。考察冷战遗留的地区冲突、民族矛盾以及国家边界问题。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探讨冷战的结束如何为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条件,包括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技术传播等。分析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新的安全挑战: 审视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分析这些新挑战与冷战时期的安全困境之间的联系。    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总结冷战的经验教训,反思大国博弈的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对抗的代价。为理解当代国际关系,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历史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我们将强调和平、合作与共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冷战历史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洞察现在,并为塑造未来提供智慧的借鉴。我们期望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严谨的历史考证,呈现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冷战世界,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这场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