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非线性复杂网络系统的随机动力学》详细介绍噪声作用下非线性复杂网络系统的同步与共振动力学。结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噪声对非线性系统同步动力学的积极作用,空间关联噪声下神经元网络的完全同步,两个时滞耦合网络之间的随机同步,基于随机同步对网络未知信息的辨识,离散型模块神经元网络的簇同步动力学,复杂网络系统的随机共振动力学,以及神经元网络的时空动力学。《非线性复杂网络系统的随机动力学》的特点是以介绍噪声诱导非线性网络系统的有序动力学为主线,以分析网络的同步与共振动力学特性为重点,突出耦合时滞和网络结构影响的分析。《非线性复杂网络系统的随机动力学》重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的密切结合,适当介绍基础知识,图文并茂、系统性强,对丰富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和网络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推进复杂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非线性复杂网络系统的随机动力学》可供网络科学、非线性科学、神经科学、生物控制技术和信息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复杂网络同步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1.1.1 网络系统内节点的同步
1.1.2 网络系统之间的同步
1.1.3 随机噪声与同步动力学的关系
1.1.4 网络系统同步的应用
1.1.5 神经元网络的同步动力学与同步转迁
1.2 复杂网络共振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1.2.1 经典随机共振的研究现状
1.2.2 规则网络的共振动力学
1.2.3 复杂网络的共振动力学
1.2.4 耦合时滞对共振动力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章 噪声对非线性系统同步动力学的积极作用
2.1 引言
2.2 未耦合混沌系统中噪声诱导的完全同步
2.2.1 模型构建和基本思想
2.2.2 有界噪声对完全同步的影响
2.2.3 白噪声对完全同步的影响
2.2.4 混沌信号对完全同步的影响
2.3 双向耦合混沌系统中有界噪声增强的相位同步
2.3.1 相位同步的基础知识
2.3.2 模型介绍
2.3.3 耦合诱导的相位同步
2.3.4 有界噪声对相位同步的影响
2.4 单向耦合网络系统中噪声对滞后同步的影响
2.4.1 经典耦合系统情形
2.4.2 耦合网络系统情形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空间关联噪声下神经元网络的完全同步
3.1 引言
3.2 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常见模型
3.2.1 网络的基本概念
3.2.2 网络的常见模型
3.3 神经元网络模型
3.3.1 WS小世界神经元网络
3.3.2 模块神经元网络
3.4 DMA理论对神经元网络的简化
3.4.1 小世界网络情形
3.4.2 模块神经元网络情形
3.5 神经元网络的矩响应
3.5.1 小世界神经元网络的矩响应
3.5.2 模块神经元网络的矩响应
3.6 神经元网络的同步动力学特性
3.6.1 神经元同步放电的刻画方法
3.6.2 噪声空间关联系数对同步放电的影响
3.6.3 网络结构参数对同步放电的影响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两个时滞耦合网络之间的随机同步
4.1 引言
4.2 一类非自治混沌系统的同步动力学
4.2.1 理论分析
4.2.2 数值模拟
4.3 随机微分方程及其稳定性理论
4.4 时滞耦合网络模型
4.4.1 具有不同节点数目的耦合网络模型
4.4.2 含有未知参数的耦合网络模型
4.5 耦合网络同步的理论分析
4.5.1 广义投影滞后同步
4.5.2 完全同步
4.6 耦合网络同步的数值算例
4.6.1 广义投影滞后同步
4.6.2 完全同步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复杂网络随机同步的应用——网络未知信息辨识
5.1 引言
5.2 基于同步原理辨识混沌系统的未知参数
5.2.1 理论分析
5.2.2 数值模拟
5.3 随机脉冲时滞微分方程
5.4 含有未知信息的耦合网络
5.4.1 耦合网络模型Ⅰ
5.4.2 耦合网络模型Ⅱ
5.5 网络系统未知信息辨识的理论分析
5.5.1 基于连续时间控制器的理论分析
5.5.2 基于脉冲效应控制器的理论分析
5.6 网络未知信息辨识的数值算例
5.6.1 基于连续时间控制器的数值算例
5.6.2 基于脉冲效应控制器的数值算例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离散型模块神经元网络的簇同步动力学
6.1 引言
6.2 离散型模块神经元网络模型
6.2.1 模块神经元网络模型Ⅰ
6.2.2 模块神经元网络模型Ⅱ
6.2.3 模块神经元网络模型Ⅲ
6.3 簇同步的刻画方法
6.4 耦合强度诱导的簇同步
6.4.1 情形Ⅰ
6.4.2 情形Ⅱ
6.4.3 情形Ⅲ
6.5 簇同步的演化过程
6.5.1 子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的情形
6.5.2 子网络是小世界网络情形
6.5.3 子网络是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情形
6.6 耦合时滞对簇同步的影响
6.6.1 耦合时滞对簇同步的抑制作用
6.6.2 耦合时滞对簇同步转迁的影响
6.7 模块神经元网络簇同步的抑制研究
6.7.1 簇同步的微分反馈控制
6.7.2 耦合时滞对微分反馈控制抑制簇同步的影响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复杂网络系统的随机共振动力学
7.1 引言
7.2 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7.2.1 基因调控网络
7.2.2 含有参数异质性的模块神经元网络
7.2.3 含有空间关联自噪声的模块神经元网络
7.3 随机共振的刻画方法
7.4 白噪声作用下基因调控网络的随机共振
7.4.1 噪声和耦合时滞诱导的随机共振现象
7.4.2 重连概率对随机共振的影响
7.5 含有参数异质性的模块神经元网络的随机共振
7.5.1 参数异质性作用下模块神经元网络的共振动力学
7.5.2 耦合时滞对模块神经元网络共振响应的影响
7.6 空间关联白噪声下模块神经元网络的随机共振
7.6.1 空间关联白噪声下的随机共振及演化过程
7.6.2 网络参数对随机共响应的影响
7.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神经元网络的时空有序动力学
8.1 引言
8.2 模型介绍
8.2.1 Nw小世界神经元网络
8.2.2 wS小世界神经元网络
8.3 神经元网络时空有序行为的研究方法
8.4 Nw神经元网络的时空有序动力学
8.4.1 有界噪声影响下Nw神经元网络的相干共振
8.4.2 随机加边对相干共振的影响
8.4.3 随机加边诱导的时空有序动力学
8.5 WS神经元网络的时空有序动力学
8.5.1 高斯白噪声诱导的相干共振
8.5.2 耦合强度和重连概率对相干共振的影响
8.5.3 耦合时滞诱导的时空有序动力学
8.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如果说“混沌”是20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伟大的发现之一,那么“网络”就是21世纪自然科学耀眼的明星。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真实系统往往都是复杂系统。而网络系统以其理论的深刻性和应用的普适性,正在成为解释、描述和研究复杂系统最合适的模型和手段。特别是在20世纪末小世界网络与无标度网络的开创性提出以来,国内外掀起了对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目前,无论是对网络系统基础理论(拓扑结构和建模、传播动力学等)的研究,还是对其潜在应用的探讨,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本书主要介绍随机噪声作用下网络系统的同步和共振动力学,希望为刚进入这一领域的读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书第1章绪论首先对网络系统同步动力学和共振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
同步是耦合系统协同行为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同步动力学一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关注的热点课题。对同步现象的最早阐述可以追溯到1665年荷兰研究者Huygens对悬挂于横梁上两个钟摆同步摆动的描述。之后,关于极限环振子的同步问题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发布。直到1990年,美国海军实验室的研究者Pecora和Carroll通过实验实现电子线路系统的混沌同步之后,对混沌同步的研究才得以蓬勃展开。20世纪末,复杂网络的提出进一步激发了研究人员对同步现象的研究热潮。特别是噪声环境中真实系统或人造系统的同步行为更是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成为非线性科学领域与复杂网络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第2章主要介绍噪声对同步动力学的积极影响。
复杂网络局部节点动力学行为的多样性、网络结构的随机性、网络演化方程的高维性等复杂因素,使得对复杂网络动力学的探索极具难度。2003年,日本学者Hasegawa基于动力学平均场近似(dynamicalmean-fieldapproximation,DMA)理论提出了一种研究网络动力学的半解析方法,基于该方法研究了在Gauss白噪声影响下全局耦合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的同步等放电动力学特性。神经元网络是当今最受关注的网络系统之一。为了更好地刻画真实神经系统所处的噪声环境,空间关联噪声被引入神经元网络中。本书第3章介绍利用DMA理论研究空间关联噪声作用下神经元网络的完全同步。
现实世界中,不同的群体之间相互制约,因此描述不同群体的复杂网络的动力学也相互作用,网络群体之间的同步行为对于生态学与社会学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两个单向耦合网络之间的同步现象被提出之后,耦合网络的同步动力学得到了广泛研究。
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 作者: [此处留空,仅为格式需要]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仅为格式需要]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和掌握现代复杂系统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分析工具与工程应用。全书紧密围绕“复杂性”这一跨学科前沿课题展开,重点聚焦于传统线性方法难以有效描述和调控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由大量相互作用单元构成的系统所展现出的涌现行为、鲁棒性、脆弱性以及自组织特性。 本书的叙述结构清晰,内容组织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学习路径,力求在严谨的数学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复杂系统科学的系统认知。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的基础概念与数学描述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石,首先对“复杂性”进行哲学和科学层面的界定,区分了简单系统、复杂系统与混沌系统的本质区别。 1. 复杂性的定义与特征: 详细探讨了复杂系统区别于传统可积系统的关键特征,包括大规模相互作用、非局部依赖性、结构与功能的动态耦合、以及宏观层次的涌现现象(Emergence)。我们深入分析了自相似性、标度律(Scaling Laws)在自然界和社会系统中的普遍存在性。 2. 动力学系统的基本框架: 尽管本书主要关注复杂系统,但对经典动力学系统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预备知识。本章回顾了常微分方程(ODE)和偏微分方程(PDE)在描述系统随时间演化中的作用。重点讨论了相空间的概念、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判据,并引入了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作为衡量系统长期行为的基础工具。 3. 图论在系统建模中的应用: 网络结构是描述复杂系统拓扑关系的核心语言。本章系统介绍了图论的基本元素(节点、边、矩阵表示,如邻接矩阵、拉普拉斯矩阵)。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规则网络(如格状网络)、随机网络(如Erdős–Rényi模型)以及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s)和小世界网络(Small-World Networks)的构造原理、统计特性(如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及其对系统功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复杂系统的经典分析方法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工具应用于对特定复杂系统行为的深入挖掘,侧重于对系统演化路径的确定性预测与结构分析。 4. 经典确定性网络动力学: 本章将动力学方程嵌入到网络结构中,研究同步现象(Synchronization)。详细分析了耦合振子系统(如Kuramoto模型)的相位锁定机制,讨论了耦合强度、拓扑结构对全局同步状态形成和维持的关键作用。同时,探讨了网络中的模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问题。 5. 遍历性与混合性理论: 对于长时间演化下的系统,遍历性(Ergodicity)和混合性(Mixing)是理解系统平均行为的关键。本章介绍了这些概念在动力系统理论中的严格定义,并讨论了在何种条件下,系统的瞬时状态可以代表其长期平均行为,这对于从有限观测数据推断系统全局特性至关重要。 6. 结构鲁棒性与脆弱性分析: 复杂系统在面对外部扰动(如节点或边的随机失效或蓄意攻击)时表现出的抵抗能力是其工程应用的核心考量。本章侧重于结构层面的分析,利用图论指标评估网络对随机故障的抵抗能力(鲁棒性),以及对关键节点的敏感性(脆弱性)。我们对比了不同拓扑结构(如随机网络与无标度网络)在不同攻击策略下的失效模式。 第三部分:系统演化的非线性与自组织特性 本部分超越了传统的线性或确定性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复杂系统中非线性和涌现现象的机制。 7. 经典耗散结构与耗散理论: 本章引入了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s)的概念,探讨系统如何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开放环境中,通过物质和能量的持续交换,自发地产生有序结构。重点分析了Prigogine关于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原理,以及耗散系统如何通过非线性反馈机制维持其内部的动态平衡。 8. 临界现象与分岔理论: 复杂系统的许多宏观变化并非渐进的,而是突然发生的相变。本章引入分岔理论(Bifurcation Theory)作为研究系统参数变化引起定性结构转变的数学工具。详细讨论了Hopf分岔、鞍结分岔等,并将其应用于理解系统从稳定状态到振荡或混沌状态的转捩点。临界点的特性,如尺度无关性,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9. 非平衡态下的统计力学方法: 针对开放、耗散的复杂系统,平衡态统计力学往往失效。本章引入非平衡态统计力学的基本思想,包括时间反演对称性的破坏、涨落与耗散的关联,以及杰出的涨落定理(Fluctuation Theorems)在微观可逆性与宏观不可逆性之间的桥梁作用。 第四部分:复杂系统的控制与应用前沿 本部分将前述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探讨如何主动干预和调控复杂系统的行为。 10. 网络控制理论基础: 针对网络化系统,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方法往往效率低下或难以实施。本章介绍基于图结构的信息传播模型与控制方法,包括最小控制集(Minimum Control Sets)和分布式控制策略。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在少数关键节点施加控制输入,实现对全系统的目标行为引导。 11. 网络重构与逆问题: 在许多实际场景中,我们只能观测到系统的部分输出,而系统的内部拓扑结构或动力学参数是未知的。本章探讨网络重构问题,即如何利用有限的观测数据反演和推断系统的潜在连接结构。讨论了信息论方法在辨识模型结构中的应用。 12. 复杂系统的工程案例解析: 本章精选了几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包括: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竞争与共存机制: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的网络扩展来模拟群落结构稳定性。 大规模能源电网的动态稳定性:分析电网中发电机之间的耦合特性及其对频率波动的响应。 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意见扩散与协调:使用基于代理的模型(Agent-Based Models)来模拟群体决策过程的宏观表现。 本书的编写风格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概念的清晰性,避免了对随机过程理论的过度依赖,而是将重点放在复杂系统固有的结构依赖性、非线性和涌现动力学上。它适合于物理学、信息科学、控制工程、生物工程以及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需要将复杂系统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人员。通过研读本书,读者将能掌握一套强大的理论工具集,用于分析和设计那些具有内在复杂性的现代工程与自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