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金芬,张静静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技术
  • 基础
  • 电路
  • 模拟电子
  • 数字电子
  • 电子元件
  • 半导体
  • 电工学
  • 通信原理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300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23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字数: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子技术基础》较系统地讲述了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及电子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与应用。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放大电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及应用,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综合应用实例。
  《电子技术基础》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条理分明、概念清楚、例题丰富,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电路电子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及各类自学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
1.1 电路的基本知识
1.1.1 电路
1.1.2 电流
1.1.3 电压、电位
1.1.4 功率
1.1.5 电路基本元件
1.1.6 电源
1.2 简单的电阻电路
1.2.1 电阻的串联
1.2.2 电阻的并联
1.2.3 简单的电阻电路
1.3 基尔霍夫定律
1.3.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3.3 支路电流分析法
1.3.4 网孔电流法
1.3.5 节点电位法
1.4 叠加原理
1.5 等效电源定理
1.5.1 戴维南定理
1.5.2 诺顿定理
1.6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6.1 正弦交流电
1.6.2 交流电的相量表示
1.6.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6.4 单一元件参数电路
1.7 用Multisim对直流电路进行分析
1.8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1 PN结
2.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2.1.2 PN结的形成
2.1.3 PN结的导电特性
2.2 二极管
2.2.1 二极管的结构和类型
2.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2.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2.4 二极管的应用
2.2.5 其他二极管简介
2.3 三极管
2.3.1 三极管的结构和类型
2.3.2 三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2.3.3 三极管的伏安特性
2.3.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放大电路基础
3.1 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3.1.1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3.1.2 基本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3.1.3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2 放大电路的分析
3.2.1 静态分析
3.2.2 动态分析
3.2.3 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放大电路
3-3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态
3.3.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3.3.2 共基极放大电路
3.3.3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比较
3.4 多级放大电路
3.4.1 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
3.4.2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3.4.3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
3.5 用Multisim对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进行分析
3.6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及应用
4.1 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4.1.1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4.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
4.1.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4.2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4.2.1 反馈的基本概念
4.2.2 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及判别
4.2.3 负反馈放大器的基本关系式
4.2.4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
4.3 集成运放组成的运算电路
4.3.1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技术指标
4.3.2 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的特点
4.3.3 比例运算电路
4.3.4 加法电路
4.3.5 减法电路
4.3.6 积分电路
4.3.7 微分电路
4.4 电压比较器
4.4.1 过零电压比较器
4.4.2 回滞电压比较器
4.5 用Multisim对反相比例放大电路进行分析
4.6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逻辑代数基础
5.1 概述
5.1.1 数字信号与数字电路
5.1.2 脉冲与脉冲参数
5.2 数制与编码
5.2.1 几种常见数制及转换
5.2.2 二进制算术运算
5.2.3 几种常见编码
5.3 基本逻辑运算
5.3.1 与运算
5.3.2 或运算
5.3.3 非运算
5.3.4 复合逻辑运算
5.4 逻辑代数的公式与法则
5.4.1 基本公式
5.4.2 常用公式
5.4.3 基本规则
5.5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5.5.1 真值表
5.5.2 表达式
5.5.3 逻辑图
5.5.4 卡诺图
5.5.5 硬件描述语言
5.5.6 用Multisim进行逻辑函数转换
5.6 逻辑函数的简化
5.6.1 公式简化法
5.6.2 卡诺图简化法
5.6.3 具有约束的逻辑函数的化简
5.6.4 用Multisim进行逻辑函数化简
5.7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组合逻辑电路
6.1 门电路
6.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6.2.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6.2.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6.3 几种常用的中规模集成器件
6.3.1 编码器
6.3.2 译码器/数据分配器
6.3.3 数据选择器
6.3.4 加法器
6.3.5 数值比较器
6.4 组合逻辑中的竞争冒险
6.4.1 竞争冒险的原因
6.4.2 竞争冒险的判别
6.4.3 竞争冒险的消除
6.5 可编程逻辑器件
6.5.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历程
6.5.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
6.5.3 简单PLD结构原理
6.5.4 复杂PLD结构原理
6.6 用Multisim分析组合逻辑电路
6.7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时序逻辑电路
7.1 概述
7.2 触发器
7.2.1 RS锁存器
7.2.2 RS触发器
7.2.3 D触发器
7.2.4 JK触发器
7.2.5 T触发器
7.2.6 实际使用的触发器
7.3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7.3.1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7.3.2 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7.4 常用中规模时序逻辑器件
7.4.1 计数器
7.4.2 寄存器
7.4.3 计数器的应用
7.5 典型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7.6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8.1 555集成定时器
8.1.1 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
8.1.2 555定时器的逻辑功能
8.2 多谐振荡器
8.2.1 由与非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8.2.2 555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8.2.3 石英晶体振荡器
8.3 施密特触发器
8.3.1 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
8.3.2 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
8.3.3 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
8.4 单稳态触发器
8.5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综合应用实例
9.1 简单运算单元电路的设计
9.1.1 设计内容与要求
9.1.2 基本功能设计
9.1.3 附加功能设计
9.2 一个商售ALU芯片电路的分析
9.2.1 一个4位ALU芯片SN74181电路
9.2.2 4位ALU芯片SN74181的运算分析
9.3 简易自动售货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9.3.1 设计内容与要求
9.3.2 基本功能设计
9.3.3 附加功能设计
9.4 汽车尾部转向指示灯控制电路的设计
9.4.1 设计内容与要求
9.4.2 功能电路设计
9.5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墨香古韵: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千年传承与创新 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踏上一段探寻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辉煌历程的非凡旅程。我们不是要介绍枯燥的电路原理,而是要深入领略那些凝聚了中国古人智慧、情感与审美极致追求的艺术瑰宝。从远古时期的刻符陶绘,到笔墨淋漓的文人画卷,再到气势磅礴的书法巨制,我们将一步步揭示中国书画艺术如何从实用功能走向精神寄托,如何承载历史文化,又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第一章:笔墨的起源与远古的回响 在中国,文字与绘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那些刻在甲骨、青铜器上的神秘符号,以及洞穴壁画上粗犷而充满生命力的线条,都已悄然孕育着后世书画艺术的雏形。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早期遗迹,分析它们所蕴含的原始力量和神秘美感。我们将审视那些被誉为“文字画”的符号,理解它们如何模糊了图与文的界限,以及它们在中国象形文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还将聚焦于早期绘画,例如半坡遗址的鱼纹、仰韶文化的舞蹈纹等,解析它们所反映的先民生活、信仰与审美观念。这些原始的创作,虽然朴拙,却蕴含着最纯粹的艺术冲动,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从考古发现出发,结合古文献的记载,为您呈现一幅生动而古老的画卷。 第二章:书法之魂:从篆隶的古朴到行草的飞扬 中国书法,绝非简单的笔画堆砌,而是线条的舞蹈,是情感的宣泄,是人格的展现。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从秦统一文字后形成的篆书,其线条的圆转、均匀、对称,展现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韵味;到汉代隶书的兴起,打破了篆书的拘谨,字形趋于扁方,笔画更具变化,尤其是蚕头燕尾的形态,赋予了文字新的生命力。我们还会深入研究楷书的方正严谨,如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挺拔,赵孟頫的秀丽,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和书家独特的审美追求。而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行书和草书的自由与奔放。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势流畅,字形多变,仿佛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行云流水,尽显其飘逸洒脱。而张旭、怀素等人的狂草,更是将书写推向了极致,笔势连绵,狂放不羁,字字之间充满力量与激情,观之令人心潮澎湃。我们将通过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赏析,剖析他们笔下的筋骨、血肉、风骨,让您深刻理解“人书俱老”的真正含义,以及书法艺术如何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绘画之境:山水、花鸟与人物的写意人生 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注重意境的营造,而非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本章将聚焦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主要题材:山水、花鸟和人物画,分别探索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趣。 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画家胸中丘壑的抒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从魏晋时期谢灵运、宗炳的“卧游山水”,到唐代李思训的金碧辉煌,再到宋代范宽、郭熙的雄浑壮阔,以及元代黄公望、王蒙的疏淡雅逸,中国山水画在技法和意境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分析皴法、点苔、留白等关键技法,理解它们如何营造出或磅礴、或秀丽、或幽深的意境。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寄托文人的情怀,表达对宇宙人生、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花鸟画: 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以花卉、禽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同样追求“形神兼备”。从唐代的边鸾、黄荃的工笔重彩,到宋代的崔白、李迪的写实细腻,再到元明清的文人写意,花鸟画逐渐发展出更加自由奔放的风格。我们将赏析那些笔法精妙、色彩鲜活的作品,如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徐熙的《雪竹图》,以及八大山人的“没骨画”和齐白石的“红花墨叶”。我们会探讨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的“四君子”所代表的品格,以及牡丹、荷花等所寄托的美好寓意。花鸟画不仅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表达。 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同样悠久,从早期壁画、画像石,到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再到唐代张萱、周昉的宫廷生活描绘,以及明清陈老莲、任伯年的写意传神,人物画始终关注着人的形象、情感和精神世界。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人物画的风格特点,例如顾恺之“净居其形,而得其神”的论断,以及“以形写神”的具体表现。我们将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理解画家如何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服饰来刻画其性格、身份和社会背景。人物画不仅仅是对人物的描摹,更是对历史事件、社会风貌和人生百态的记录与思考。 第四章:技法与审美的融合:笔墨的奥秘与意境的追求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核心要素——笔墨。我们将解析“用笔”的十八种基本方法,如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以及“用墨”的五色墨法,如浓、淡、干、湿、润等。我们会详细阐述中国画中“点、线、面”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最基本的造型元素来构建画面,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形态。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意境”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的核心地位。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画家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的超越具体形象的艺术境界。它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是观看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引发无限联想和情感共鸣的神秘体验。我们将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分析意境是如何通过笔墨的虚实、构图的疏密、色彩的浓淡以及留白的运用等多种手段共同营造出来的。例如,一幅山水画中的远山近水,云雾缭绕,可能寄托着画家对隐逸生活或人生哲理的思考;一幅花鸟画中孤傲的寒梅,可能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我们将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中国书画艺术中那份含蓄而深邃的东方美学。 第五章:传承与创新:古韵新声的时代回响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并非静止的遗迹,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体。本章将探讨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方式,包括师徒相传、临摹学习、以及通过经典作品的借鉴与化用。我们将审视古代大师们如何从前人作品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近现代以来,中国书画艺术在面对西方艺术思潮和时代变迁时的探索与创新。从“中西融合”的尝试,到当代艺术家们对传统元素的解构与重塑,中国书画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现着它的生命力。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分析他们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观念和国际视野,为中国书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古老的笔墨,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这本书,不是电路图的解说,也不是电子元件的列表,它是一扇窗,带您走进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殿堂。在这里,您将领略笔墨的魅力,感受线条的生命,品味意境的深邃,理解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基因的门,让您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愿这场艺术之旅,能滋养您的心灵,丰富您的精神世界,让您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宁静与超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暗蓝色的背景搭配银白色的书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翻开目录,琳琅满目的章节标题,从最基础的半导体材料特性,到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再到应用广泛的嵌入式系统,内容覆盖面之广,让我初步就对它有了极高的期待。特别是其中关于“晶体管工作原理的深入剖析”和“运算放大器在模拟电路中的应用”等章节,光是标题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这些核心概念模糊不清,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醍醐灌顶的解答。而且,书中似乎还包含了不少实际电路的设计案例和讲解,这对于我这种想要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据说,这本书的例题和习题也非常丰富,而且难度循序渐进,这对于巩固知识点、提升解题能力至关重要。我正在努力准备考研,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对我来说是重中之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考场上游刃有余。我之前看过一些网络上的资料,但总觉得零散不成体系,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我的知识脉络,让我对整个电子技术领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电子技术的相关书籍,但很多都显得过于陈旧,或者内容深度不够。而这本《电子技术基础》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它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讲解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代电子技术的新概念和新发展。比如,关于“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FPGA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应用”等章节,这些内容在我看来就非常具有前瞻性。书中对这些新兴技术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实例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最新电子技术动态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此外,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精良,图文并茂,各种图示和表格都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我还在其中看到了不少关于“电源管理芯片”和“射频电路基础”的介绍,这些都是当前电子行业的热点领域,能够在这本基础书中有所涉猎,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电子这块儿的东西挺头疼的,感觉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离我比较遥远。但最近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接触一些基础的电子知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刚开始还担心看不懂,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作者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或者在出现专业术语时,会给出非常清晰的解释。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电路基础概念的形象化讲解”的部分,比如用“水管系统”来比喻电路,用“水泵”来比喻电源,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而且,这本书的内容安排非常合理,循序渐进,不会让你感到信息量过载。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基本测量方法”的章节,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人来说,这简直太有用了,让我能够快速了解并区分不同的元器件,并学会如何进行简单的测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评分

我是一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而这本《电子技术基础》似乎恰好能弥合这道鸿沟。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在每个知识点之后都紧跟着相应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讲解了二极管的正负极特性后,书中就立刻给出了一个利用二极管实现整流功能的电路实例,并详细分析了电路的工作过程。这种“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PCB布局布线技巧”和“信号完整性分析”等内容,这些都是在实际项目开发中非常关键的技术,而很多入门书籍往往会忽略这些细节。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掌握将设计转化为可工作的硬件电路的技能,从而在未来的实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这本书无疑是我学习电子技术道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技术类书籍虽然内容翔实,但往往语言过于枯燥,读起来味同嚼蜡。然而,当我拿到这本《电子技术基础》后,我惊喜地发现,它竟然充满了趣味性!作者在讲解一些抽象概念的时候,会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比喻,比如把电流比作水流,把电阻比作管道的粗细,这些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拉近了技术与读者的距离,让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小轶事,也为枯燥的技术讲解增添了不少色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电子管的辉煌年代”和“集成电路革命的里程碑”的篇章,读起来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科技发展史讲座,让我对电子技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运用基本的电子原理去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挑战。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读,希望它能点燃我对电子技术更深层次的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