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比较政治》在反映国内外比较政治学研究界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涵盖了比较政治学学科的各项内容。除导论与结语外,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政治学的理论范式”介绍了当今学界三大著名的分析范式,即理性主义、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第二部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不仅介绍了比较方法本身的基本逻辑,还涉及了四个新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比较历史分析、质性比较分析、定量研究和综合分析。第三部分“比较政治学的议题领域”则对比较政治研究中处于前沿位置的五大议题(即政治经济学、民主政治、立法政治、政党政治以及社会运动)的学术史、基本问题以及前沿进展做了深入且全面的梳理。
《比较政治》可作为高等院校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高奇琦,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中外政治制度学科负责人、全球治理指数(SPIGG)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治理指数(NGI)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数(CICSR)项目首席专家、“比较政治研究网”(http://psi.ecul.edu.cn/)负责人、《比较政治学前沿》系列辑刊主编、《比较政治与全球治理》系列辑刊主编。2013年起任上海市曙光学者,2015年入选“上海市社科新人”。兼任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亚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比较政治的学术史与研究范围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学术史
(一)古典主义时期(古希腊-19世纪末)
(二)制度主义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三)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
(四)三足鼎立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二、比较政治的研究范围
三、比较政治的学科地位和学科组成
四、本教材的框架与结构
第一部分 比较政治的理论范式
导言 比较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勃兴与三大理论范式的确立
第一章 理性主义
一、理性主义的学术史
(一)学术渊源与古典研究(18世纪-20世纪50年代)
(二)现代公共选择学派的建立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学科渗透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
(四)理性选择理论的批判与争论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理性主义的经典议题
(一)民主政治的运转:投票规则、立法者、选民与政党行为
(二)集体行动的规律:理性的个人、非理性的集体
(三)比较政治经济学:民主与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
三、理性选择的前沿进展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把理性行为“内嵌”到制度中去
(二)分析性叙述:为历史进程建模
(三)国家的兴衰:行走在理性的钢丝之上
小结
第二章 结构主义
一、结构主义学术史
(一)早期古典结构主义时期
(二)传统经典结构主义时期
(三)现代结构主义复兴时期——宏观格局分析
(四)现代结构主义融合时期——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二、结构主义的经典议题
(一)现代世界体系
(二)国家形成
(三)社会抗争
(四)社会革命
(五)工人阶级
三、结构主义前沿研究
(一)中东革命
(二)有限国家——“社会中的国家”
(三)国家形成与经济发展
小结
第三章 比较政治学的文化主义
一、比较政治学文化范式的学术史
(一)古典主义奠基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
(二)后传统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前期)
(三)现代兴起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前期)
(四)经验聚合时期(稳定和繁荣的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前期)
(五)新兴盛时期(20世纪末至今)
二、比较政治学文化主义的经典议题
(一)身份、认同、价值
(二)诠释法和地方性知识
(三)公民文化
……
第二部分 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比较政治的议题领域
《全球治理的演进与挑战:跨国合作的新范式》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聚焦于“比较政治”这一学科本身的理论框架或历史发展,而是深刻剖析了当代世界在治理层面所面临的复杂现实与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生活的时代,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界的意义被不断重塑,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在应对气候变化、跨国犯罪、金融危机、流行病以及数字鸿沟等全球性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背景下,本书旨在探讨全球治理体系如何从冷战后的单极格局向多元互联的时代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合作模式、新行为体和新议题。 我们首先将追溯全球治理理念的起源与演变。从早期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及其前身),到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将考察这些转变,关注经济领域的国际制度,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它们在塑造全球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合法性与效率危机。 其次,本书将深入研究当前全球治理的主要驱动力和挑战。我们将分析全球化如何通过促进贸易、投资、信息流动,同时也加剧了不平等、环境破坏和文化冲突。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暴露了全球卫生治理的短板,以及各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协调困境。本书会详细阐述气候变化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议题,并审视《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在推动减排和适应方面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其中涉及的南北合作、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等核心问题。 本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考察非国家行为体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除了传统的国际组织,我们还将关注跨国企业(TNCs)、非政府组织(NGOs)、社会运动、以及大型科技公司等新兴力量。它们如何通过游说、倡议、提供服务、甚至直接参与政策制定,影响着全球议程?它们的出现,又对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适用性提出了哪些挑战?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来揭示这些多元行为体与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权力动态。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新兴大国在重塑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不仅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在积极参与甚至尝试构建新的全球治理框架。本书将分析它们在气候变化、贸易规则、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立场与主张,以及它们如何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并寻求更符合自身利益和发展模式的全球治理模式。这其中,也包括了对“南南合作”和区域治理机制发展的审视。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全球治理中的“软性”权力与规范的构建。除了硬性的国际条约和制度,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意识形态竞争以及价值理念的推广,同样是塑造全球互动的重要力量。我们将考察媒体、智库、教育机构等在国际议程设置和公众认知塑造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的走向。 最后,本书将展望未来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在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紧张以及技术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有效的跨国合作?如何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技术进步惠及全人类?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治理体系?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复杂现实的深入剖析,激发读者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思考,并为理解和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具体内容章节(不包含“比较政治”学科本身):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历史回溯与理论重塑 第一章:国际合作的起源与早期探索 从维也纳体系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构建。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和平、安全与人权的多边主义尝试。 战后经济秩序的奠基: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影响。 第二章:全球化浪潮与治理模式的转型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与治理挑战。 市场、国家与国际制度的互动关系。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第三章:全球治理的理论视角 国际关系理论如何解释全球治理的形成与变迁(如建构主义、制度主义等)。 主权与全球治理的张力:国家主权在多边框架下的演变。 合法性、效率与问责:全球治理的难题。 第二部分:当代全球治理的关键议题与挑战 第四章: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应对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科学认知与政治博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后续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 适应与减缓:南北合作、资金支持与技术转让的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与气候难民问题。 第五章: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脆弱性与韧性 传染病跨国传播的风险:SARS、埃博拉与COVID-19的教训。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角色与局限性。 疫苗分配、药物研发与全球健康公平。 国家应对能力与国际协调的悖论。 第六章: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塑与分歧 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的困境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兴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的政策调适与批评。 主权债务危机与金融风险的跨境传导。 数字经济与税收治理的新挑战。 第七章:跨国犯罪、恐怖主义与安全挑战 贩毒、人口贩卖、网络犯罪的全球网络。 恐怖主义的国际化与反恐合作的难题。 边境管理、情报共享与司法协助的协调。 第八章:数字鸿沟、信息流动与网络空间治理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不平等。 数据主权、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 网络攻击、假新闻传播与国际规范的构建。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多元主体与权力格局 第九章: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与影响力 跨国企业(TNCs)的全球经济与政治作用。 非政府组织(NGOs)与公民社会的倡导与监督。 国际专业协会、学术网络与智库的作用。 社会运动的跨国组织与集体行动。 第十章: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的再平衡 金砖国家(BRICS)等新兴经济体的角色演变。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诉求与贡献。 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地缘政治竞争与全球治理的阻碍 大国竞争对多边合作的影响。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抬头。 意识形态的对垒与价值观的冲突。 国际法与国际习惯的适用性争议。 第四部分:全球治理的未来展望与实践路径 第十二章:适应性治理与多层次合作 从全球治理到全球治理网络。 不同层级(全球、区域、国家、地方)的联动与协同。 创新治理模式:公私伙伴关系(PPP)、混合治理。 第十三章:构建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的全球秩序 弥合发展鸿沟,实现普惠性全球化。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任建设。 应对未来全球性挑战的预案与机制。 第十四章:全球公民意识与责任 个人在理解和参与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跨文化理解与全球伦理的培养。 面向未来的全球治理挑战与机遇。 本书通过对上述议题的深入探讨,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当代全球治理的复杂画卷,并引发对我们所处时代深刻变革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