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

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泓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分离主义
  • 反分裂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地区冲突
  • 少数民族
  • 国家认同
  • 地缘政治
  • 安全研究
  • 当代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12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8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2
字数:6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国家95%以上是多民族国家,而一些大国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多民族国家,大多数面临着民族分离主义问题。当今世界有60多个比较有影响的民族主义分裂组织,并结合为所谓的联合国“无代表民族和人民组织”。这些分裂势力分布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有的在国外公开建立“流亡政府”或“跨国组织”,有的则设立“地下组织”,还有的成立了合法或半合法的组织,通过向联合国递交请愿、向西方政要发送呼吁、进行街头政治活动等制造国际舆论,试图造成其独立建国目标的国际化,从而对相关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选取基本能够反映当前国外分裂势力特点的案例进行研究,研究了相关国家分裂势力的形成、发展与活动规律,以及它们为反对、遏制和打击分离主义势力所采取的战略。重点探讨了有关国家对反分裂工具和各种资源的运用,以及反分裂理论和法理基础的研究。反分裂理论和法理基础是《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研究的难点,力图从民族权利与国家统一的法理角度,说明反分裂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基础理论,对于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适用性进行了解释,对于从理论上与分离主义观念对话的意识和深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作者简介

  刘泓,女,1984—1996年,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分别获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期间曾执教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任助教、讲师。自1996年7月起,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担任世界民族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创新工程项目首席研究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会长。已发表学术成果约300万字,主要包括《欧洲联盟:一种新型人们共同体的建构》等专著6部,《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等论文60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编 民族分离势力研究
第一章 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
第一节 民族分离势力成长的土壤
第二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问题
第一节 民族分离势力成长的土壤
第二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问题
第一节 民族分离势力成长的土壤
第二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格鲁吉亚的阿布哈斯问题
第一节 民族分离势力成长的土壤
第二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库尔德人问题
第一节 民族分离势力成长的土壤
第二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
第一节 民族分离势力成长的土壤
第二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南苏丹的分离问题
第一节 民族分离势力成长的土壤
第二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内涵与策略
第一节 当代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 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当今国外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策略

第二编 反分裂策略研究
第九章 反分裂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反分裂环境的营造
第二节 “软性防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第三节 国际社会反分裂联合行动的困境与出路
第十章 反分裂的政治和社会基础研究
第一节 反分裂政治和社会基础的构成
第二节 反分裂政治和社会基础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反分裂政治和社会基础的功能
第十一章 反分裂的政府机制研究
第一节 反分裂政府机制的构成
第二节 反分裂政府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反分裂政府机制的功能
第十二章 反分裂的国际合作研究
第一节 反分裂国际合作的构成
第二节 反分裂国际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反分裂国际合作的功能
第十三章 反分裂的理论和法理研究
第一节 反分裂理论与法理的历史透视
第二节 民族分离势力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节 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适用性
第四节 反分裂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基础理论
第五节 多民族国家视阈下的少数人权利保护
第十四章 国际反分裂经验与我国反分裂斗争
第一节 国际反分裂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 我国反分裂策略建设的优势
第三节 我国借鉴国际反分裂经验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我国借鉴国际反分裂经验的方式与方法

结语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从经典理论到当代认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
  二暴力冲突时期
  从1968年起,主张北爱尔兰脱离英国的天主教徒与愿意继续留在英国的新教徒以及英国当局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后双方经过艰苦谈判终于达成协议。8月,“北爱尔兰民权协会”举行了第一次要求公民权利的和平游行,在游行中与部分警察和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导致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流血事件。
  1969年,英国军队进驻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军用暴力驱逐英军。
  1972年,政府宣布暂停北爱地方议会的活动,由英国实行直接统治。
  1973年6月,北爱选出了新的议会,并于11月筹组起第一个由英爱两族“温和派”分掌权力的地方联合政府。
  1985年11月,爱尔兰和英国政府就北爱尔兰问题达成一项协议,规定组成两国政府间部长会议,爱尔兰政府有权就北爱事务提出看法和建议。
  1990年2月26日,根据《英爱协议》,英爱议会间组织在伦敦成立,旨在为双方政治家提供对话机会,以消除对抗和取得谅解。
  1992年2月,爱尔兰总理雷若兹赴英国就北爱问题同梅杰首相会晤,并达成协议,同意就北爱问题举行定期会晤,以保持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北爱问题的冲突势头。
  1993年,爱尔兰共和军政治代表新芬党领导人亚当斯和天主教温和派领袖约翰·休姆联合宣布了一项和平计划。12月,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北爱问题的“联合宣言”,确定了北爱主张搞暴力的各派永远放弃暴力,实现持久和平为第一步目标,北爱的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都可以参加有关北爱前途的谈判。双方同意通过协议和合作的方式结束爱尔兰南北的分裂局面。爱尔兰政府同意修改其宪法中有关北爱领土问题的条款,但表示应将其作为整个政治解决的一部分。同月15日,英国和爱尔兰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唐宁街协议》,该协议设定了若干框架,成为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的标志。
  三北爱尔兰和平进程
  1994年8月31日,在北爱尔兰进行了长达25年的暴力活动后,爱尔兰共和军发表声明,宣布从午夜起实行“无条件的和不限期的”停火,这为北爱尔兰问题的“公正和永久的解决”提供了机会。
  1995年2月22日,英爱两国政府宣布达成“新框架协议”,其内容包括建立一个北爱议会,拥有有限行政和立法权;两国承诺修改关于北爱地位的法建;根据北爱多数人意愿决定北爱的地位;建立跨边界机构,由两国政府授予其咨询、协调和行政权力等。3月22日至4月21日,英国从北爱尔兰撤出驻军共800人。爱尔兰政府也多次释放爱尔兰共和军犯人作为对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的回报。5月10日,英国北爱尔兰事务部国务大臣迈克尔·安克拉姆和新芬党第二号人物马丁·麦吉尼斯进行了会晤。但由于北爱尔兰的主要政党、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以及在北爱尔兰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美国都力图使和平进程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各方争执不下,和平进程进展缓慢。下半年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政治组织新芬党同英政府及北爱统一党在如何处置共和军武器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双方相持不下,北爱和平进程陷入僵局。11月28日,英国首相和爱尔兰总理布鲁顿在伦敦举行会晤,双方为打破陷入僵局的北爱尔兰和平进程,提出了一项“双轨制”新建议,但北爱尔兰主要政党对“双轨制”反应冷淡。12月21日,英国和爱尔兰领导人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再次会晤,双方决心共同推进北爱尔兰和平进程。
  ……
《百年孤独》 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并非一本描绘国家分裂或民族抗争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描绘了南美洲一个虚构的村庄——马孔多的兴衰史,以及一个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经历。这部小说以其磅礴的气势、瑰丽的想象、动人的情节和深邃的哲思,震撼了世界文坛,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故事始于一对表兄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的结合,他们为了逃避家族的乱伦诅咒,带领一群人离开故土,在一片荒芜之地建立起马孔多。最初的马孔多,是一个与世隔绝、原始纯朴的理想国。但随着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到来,带来了科学、技术、魔法和来自外部世界的知识,马孔多开始发生改变。这个村庄经历了从原始走向繁荣,又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完整过程,如同一个浓缩的社会发展史。 布恩迪亚家族是马孔多的灵魂,也是其命运的承载者。家族的成员们,以其独特的性格和宿命般的经历,共同谱写了马孔多的百年悲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一位充满冒险精神和求知欲的男人,他迷恋炼金术、发明,试图理解世界的奥秘,最终在疯狂中结束一生。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则是家族的定海神针,她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维系着家族的血脉和马孔多的生计,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离别,直到寿终正寝,她的双手依然灵巧地编织着藤椅。 家族的后代们,继承了祖先的荣耀与诅咒,名字在几代人之间不断重复,似乎预示着他们无法摆脱的宿命。奥雷里亚诺上校,家族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领导了无数次革命,却最终发现革命的徒劳与无奈,在孤独中制造了一尊尊小金鱼,又在绝望中将其熔化。他无数次地经历战争与和平,爱与失去,但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安宁。雷贝卡,被闪电击中的孤女,她的到来给家族带来了激情与毁灭。阿玛兰妲,一位充满痛苦与执念的女性,她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爱情而痛苦,并在编织寿衣中度过漫长而孤独的岁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孔多的繁荣带来了外部世界的介入,香蕉公司的到来,象征着资本主义的侵蚀和剥削。工人罢工,屠杀,以及随后的遗忘,是马孔多走向衰败的标志,也是对历史真相被掩埋的控诉。这个曾经充满魔幻色彩的村庄,逐渐被世俗的贪婪与冷漠所吞噬。 家族的命运也随着马孔多的衰败而走向终结。最后的布恩迪亚家族成员,奥雷里亚诺·巴比伦,是一位能够解读梅尔基亚德斯羊皮卷的智者。他在羊皮卷中发现了家族所有的历史,包括他自己的命运,以及马孔多最终的灭亡。当他读到最后一句“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吃蚂蚁”时,一场飓风席卷了马孔多,将这个曾经辉煌的村庄彻底从大地上抹去,也带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血脉。 《百年孤独》并非讲述政治斗争,而是通过一个家族和一座村庄的兴衰,深刻探讨了孤独、爱、死亡、时间、记忆、历史以及人类的宿命。马尔克斯用他独一无二的笔触,将现实与虚幻、神话与历史、悲伤与欢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荒诞又真实,既令人心碎又引人深思的世界。 书中对“孤独”的描绘是多层次的。家族成员各自面临着不同的孤独:权力的孤独、爱情的孤独、知识的孤独、存在的孤独。这种孤独并非简单的个人情绪,而是渗透在整个家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遗传。 “时间”在小说中也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循环的特质。名字的重复,事件的轮回,都暗示着历史的吊诡和宿命的沉重。过去、现在、未来仿佛纠缠在一起,模糊了界限。 “记忆”与“遗忘”是另一个重要主题。马孔多曾经的辉煌,工人被屠杀的历史,都被人们刻意遗忘,最终导致了历史的重演和悲剧的发生。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则成为了对抗遗忘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保存了家族和村庄的一切,也揭示了最终的毁灭。 《百年孤独》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充满象征意义的情节,让读者得以窥见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历史的无常,以及个体在宏大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挣扎。它是一部关于生命、死亡、爱与遗忘的史诗,也是对拉美大陆独特历史与文化的回响,其深邃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读者沉醉其中。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永恒主题,而非国家或民族的分裂与抗争。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书。民族分离主义不仅仅是政治学研究的课题,更是触及社会结构、文化认同,甚至全球治理的敏感神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相对宏观的视角,比如,在全球化加速、跨国流动增加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潮为何反而有所抬头?科技的发展,比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又在多大程度上助长或消解了分离主义的倾向?关于“反分裂”的研究,我希望书中能探讨一些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比如,如何在国家层面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治理模式,如何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来培养更强的国家认同感,以及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共同应对这类挑战。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体权利和民族差异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世界。

评分

作为一个对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感兴趣的读者,我对《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的标题感到非常振奋。民族分离主义常常是引发地区不稳定、甚至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对不同分离主义运动的成因进行细致的剖析,比如,是否将经济因素、政治诉求、文化独特性以及外部干预等多个维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例如,加泰罗尼亚的独立运动,苏格兰的公投,或者中东地区的一些民族分裂问题,它们各自的驱动力显然有所不同。同样,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反分裂”策略的研究,这不仅仅是军事或政治上的压制,更可能涉及到民族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机会的均等化、以及文化认同的融合等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洞察,探讨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如何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既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又能有效化解民族矛盾,避免冲突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民族冲突和独立运动非常感兴趣,总觉得这些事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现象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离主义是如何形成的,例如,是因为长期的经济不平等,还是因为历史上的民族压迫,亦或是宗教、语言等文化认同的差异?同时,我也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反分裂”的策略和实践,例如,政府是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或者揭示一些失败的教训?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提供一些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现象,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体系。毕竟,理解这些全球性的挑战,对于我们认识当下世界格局,甚至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都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正在发生的国际局势。我总觉得,任何一个国家内部的分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一定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现实的社会矛盾。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里会不会深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比如,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权益是如何被剥夺的?又或者,在一些看似稳定的国家,是否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裂痕,只是因为某种力量的压制而未被公开化?关于“反分裂”的部分,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非暴力、非强制性的解决之道。例如,如何在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的同时,促进国家的团结?有没有一些成功的制度设计,能够让不同的民族群体在国家框架内共享发展成果,感受到归属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对冲突现象的描述。

评分

《当代国外民族分离主义与反分裂研究》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从历史上的殖民地独立,到近现代的民族国家构建,再到今天全球化浪潮下的区域性挑战,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博弈从未停止。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区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分离主义?例如,是追求完全独立的国家,还是要求更大的自治权?是基于民族血缘的联结,还是基于文化或宗教的共识?另外,“反分裂”的维度,也让我思考,除了官方层面的政策,民间力量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存在一些跨民族的合作,或者一些促进理解的社会运动,能够有效消弭隔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面对和处理民族认同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多元共存的社会中建立共同体意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