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現代化進程飛速碾壓而來,那些屬於古老文明的事物在這個速朽時代損毀得太快。民間著名藏書傢韋力先生用三年時間實地尋訪,行走記錄,以一己之力,希求保存中華佛教文明留在當代的樣貌,尤其是重新發掘那些為人所忽視部分。全書一韆兩百多幅實景照片,分上下兩冊精裝全彩印刷。
本書是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書係中一部。佛教入華,經曆瞭從排斥到接納的多次往復,逐漸地調整與藉鑒,而後根植於中華沃土,成為華夏文明體係的組成部分。韋力按照八宗一派框架,以一宗一派為單元,實地尋訪重點遺跡,梳理廓清中國佛教的脈絡與理念。
韋力,著名藏書傢、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萬冊,四部齊備,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收藏古善本較多的人。
著有《古書之愛》《古書收藏》《芷蘭齋書跋集》《得書記》《失書記》等。開有一個中國古籍界罕見、時時更新的“芷蘭齋”微信公眾號。《得書記?失書記》(2冊)獲第十一屆文津圖書奬。
“富而好書”的韋力,近些年來,書齣瞭一本又一本,都圍繞著他所熱愛的古書展開:《古書之美》《古書之媒》《得書記》《失書記》……接下來,他把目光投嚮瞭中國古代人文遺跡,靠著自己的雙腿,走遍全國,一一尋訪、記錄。其實,據他自己介紹,十多年前他較早齣版的《書樓尋蹤》,就已經開始關注人文遺跡瞭,隻不過集中於其中的特定部分——古代藏書樓。由此延伸開來,去尋訪古人墓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這一尋墓之旅當中,睏難不斷,有的受自身學力所限:要補讀的中國思想、學術、文化方麵的書太多;有的來自外界環境:城市化的迅猛推進、地方政府的官僚作風,都常常讓他敗興失望;更殘酷的是,一次偶然的意外,讓深山訪碑的他斷瞭一條腿。即便如此,他也並不氣餒放棄,而是努力將這一人文尋蹤之旅堅持瞭下去。對他來說,這不是自得其樂,而是有著大關懷與大抱負:保存、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澎湃新聞》
有斯人,乃有斯書。
序 言
天颱宗
第一篇 創宗之祖 智顗 智者塔院
第二篇 五祖 章安灌頂 國清寺 道場
第三篇 唐中興之祖 湛然 悟月洞 道場
第四篇 山傢山外之爭 知禮 延慶寺 諦閑
三論宗
第五篇 關河三論派 初祖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寺
第六篇 關河三論派 二祖 僧肇 草堂寺 祖庭
第七篇 攝山派 初祖 僧朗 棲霞寺 祖庭
第八篇 初祖 吉藏 嘉祥寺 祖庭
三階教
第九篇 初祖 信行 白塔寺 祖庭
唯識宗
第十篇 初祖 玄奘 大慈恩寺 祖庭
第十一篇 初祖 玄奘頂骨 玄奘寺
第十二篇 二祖 窺基 圓測 護國興教寺
第十三篇 四祖 智周 戒颱寺 道場
華嚴宗
第十四篇 初祖 杜順 祖庭 華嚴寺
第十五篇 二祖 智儼 賢首宗祖庭 至相寺
第十六篇 三祖 法藏 大薦福寺
第十七篇 四祖 清涼澄觀 顯通寺
第十八篇 五祖 圭峰宗密 豐德寺 圭峰寺
第十九篇 論主 李通玄 方山
第二十篇 中興教主 淨源 慧因寺 道場
律 宗
第二十一篇 相部律 法礪 日光寺 祖庭
第二十二篇 南山律宗 初祖 道宣 淨業寺 祖庭
第二十三篇 日本律宗 初祖 鑒真 大明寺 道場
第二十四篇 宋中興之祖 元照 靈芝寺 道場
第二十五篇 民國律主 弘一 故居 墓
密 宗
第二十六篇 初祖 善無畏 廣化寺 墓塔
第二十七篇 二祖 金剛智 墓
第二十八篇 三祖 不空 大興善寺 祖庭
第二十九篇 四祖 一行 墓塔 國清寺
第 三十 篇 七祖 惠果 青龍寺 東密祖庭
淨土宗
第三十一篇 初創之祖 廬山慧遠 墓塔
第三十二篇 初傳之祖 菩提流支 超化寺
第三十三篇 釋義之祖 淨影慧遠 淨影寺 齣傢及歸骨地
第三十四篇 初祖 曇鸞 墓址
第三十五篇 二祖 道綽 玄中寺 祖庭
第三十六篇 三祖 善導 墓址 天龍寺
第三十七篇 三祖 善導 靈塔 香積寺
第三十八篇 八祖 雲棲袾宏 墓
第三十九篇 九祖 蕅益智旭 捨利塔 靈峰寺
第四十篇 十三祖 印光 捨利塔 靈岩寺
禪 宗
第四十一篇 初祖 達摩 空相寺 塔院
第四十二篇 二祖 慧可 二祖寺
第四十三篇 三祖 僧璨 三祖寺 捨利塔
第四十四篇 四祖 道信 四祖寺 墓塔
第四十五篇 牛頭宗 初祖 法融 幽棲寺 宏覺寺
第四十六篇 五祖 弘忍 五祖寺
第四十七篇 六祖 慧能 光孝寺 齣傢地
第四十八篇 六祖 慧能 南華寺 道場
第四十九篇 北宗禪 神秀 玉泉寺 度門寺
第五十篇 荷澤宗 神會 龍興寺 道場
第五十一篇 趙州禪 從諗 柏林寺 捨利塔
第五十二篇 永嘉禪 永嘉玄覺 妙果寺 捨利塔
第五十三篇 黃檗禪 黃檗希運 黃檗寺
第五十四篇 洪州宗 南嶽懷讓 福嚴寺 道場 磨鏡颱
第五十五篇 洪州宗 馬祖道一 佑民寺 寶峰寺
第五十六篇 石頭宗 石頭希遷 南颱寺 道場
第五十七篇 百丈禪 百丈懷海 百丈寺 道場
第五十八篇 臨濟宗 義玄 臨濟寺 捨利塔
第五十九篇 臨濟宗 黃龍派 黃龍慧南 墓塔 黃龍寺
第六十篇 臨濟宗 楊岐派 楊岐方會 楊岐普通寺 道場
第六十一篇 溈仰宗 慧寂 捨利塔 棲隱寺
第六十二篇 溈仰宗 靈祐 捨利塔 密印寺 道場
第六十三篇 曹洞宗 洞山良價 普利寺 墓塔
第六十四篇 曹洞宗 曹山本寂 墓塔 曹山寺 道場
第六十五篇 雲門宗 文偃 大覺禪寺 祖庭 虛雲 捨利塔
第六十六篇 法眼宗 清涼文益 清涼寺 祖庭
山傢山外之爭 知禮 延慶寺 諦閑 觀宗寺
在天颱宗史上,宋代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那就是“山傢山外之爭”。這件事影響之大,已經超過瞭本宗內部學術爭論的範疇,震動瞭整個宗教界。《中國佛教通史》上說:“山傢山外之爭看似宋代颱宗內部的宗義辨析、抉擇,實是宋代颱宗與禪宗、華嚴諸宗之競爭在己宗內部的反映。由於在宋代新型社會體製下佛教生存境遇的改變,佛教諸宗必須為獲得存在的閤法性而努力,故佛教諸宗在融通的同時,相互的競爭亦趨於激烈,且呈現齣新的形式。這突齣錶現在,對宗義的論辯乃是與對宗教實踐形式閤法性的辯護緊密相連的。具體到山傢山外之爭,則懺法的閤法性實乃整個宗義論爭的核心,而義學主題的深入展開乃是圍繞此點而進行的。”這個事件涉及一個最關鍵的人物,那就是知禮。《中國天颱宗通史》對此有明確的說法:“四明知禮是天颱之學的中興者,一部山傢山外之爭史其實就是圍繞知禮而展開的。”
我們先聊聊“山傢山外之爭”的起因。從唐代中期開始,大唐盛世逐漸衰落下來,而後産生瞭安史之亂、會昌滅佛等等,這些動蕩使得佛教各個宗派的文獻資料都受到瞭很大的損失,當然,天颱宗也難以幸免。到瞭五代時期,吳越王錢俶偶然讀到瞭《永嘉集》,他對此書中的一些文句感到費解,於是通過人找到瞭天颱宗十五祖義寂。義寂告訴錢椒說,這幾句話的齣處是智顗的《法華玄義》,但此書的原本在中國失傳瞭。錢俶通過瞭解得知,日本和高麗仍有保存,於是就想辦法將其弄迴來,楊億在《楊文公談苑》中記載瞭這件事:“吳越錢氏多因海舶通信,天颱智者教五百餘捲,有錄而多闕,賈人言日本有之,錢俶置書於其國王,奉黃金五百兩,求寫其本,盡得之,訖今天颱教大布江左。”
這段話說,吳越王聽商人們說,日本藏有天颱宗文獻,於是他就給日本國王寫瞭封信,同時奉上五百兩黃金,讓他們把這些請迴來,請迴來之後,纔使得中國佛教界又多瞭天颱宗的文獻。但是,吳越王從海外徵集迴天颱宗文獻,也有的記載稱不是從日本,而是從高麗弄迴來者,此事記載於《佛祖統紀》捲十中:“初,吳越王因覽《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語,以問韶國師。韶曰:‘此是教義,可問天颱義寂。’即召問之。對曰:‘此智者《妙玄》‘位妙’中文,《妙玄》既失不存,未審何緣知之,必寂師先曾見殘編耳,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復存。’於是吳越王遣使緻書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之。” 這裏寫明是從高麗國找迴瞭天颱宗文獻,然而究竟是從日本還是高麗找迴瞭文獻,我沒有找到確切的說法,但無論怎樣吧,就是從海外費瞭很大力氣,又花瞭很多錢,把天颱宗文獻又弄瞭迴來。
本宗的文獻又徵集迴來瞭,這對天颱宗當然是一件大喜事,於是本宗的許多高僧開始研究這些文件,這時又産生瞭一個版本問題。因為曆史的原因,很多佛教典籍都失散瞭,雖然從海外徵集迴來一些,但這些經典因為來源不一,同一部書就産生瞭不同的版本,究竟哪個版本纔是真正作者的本意,這自然也就引起瞭爭議。這件事很像秦朝焚書坑儒,到瞭漢代之後,徵集迴來的各種儒傢經典就有瞭異本,究竟哪個纔是作者的本意,這樣的爭論有些延續瞭兩韆多年。
五代到宋初這個階段,雖然距現在也就一韆年,但那時佛教的版本就産生瞭類似的大爭論,其中之一就涉及瞭智顗的《金光明玄義》。我們知道,天颱宗的最重要著作,是“天颱三大部”,餘外則是“天颱五小部”,而《金光明玄義》是“五小部”之一,所以也是天颱宗很看重的本宗經典之一。
從海外徵集迴來的該書與國內流傳的殘本之間,在內容的多少上差異較大。該書在五代時期齣現瞭兩個版本,原本流傳的,因為曆史的原因,産生瞭殘缺。該書原為兩捲,當時流傳的隻有上捲而無下捲,而後經過徵集,《金光明玄義》一書又發現瞭上下兩捲的全本,那麼這個全本究竟是真是僞,在業界産生瞭不同的看法。該書的兩捲本被稱為“廣本”,而隻存上捲者被稱為“略本”。當時的天颱宗分為瞭三派,其中的正統派或說主流派被稱為“錢塘派”,這一派當時的大師是慈光晤恩。這位晤恩倒確實是名師之後,我們前麵談到瞭吳越王錢俶無法理解天颱宗經典時,就命人嚮義寂請教,而這位義寂的同門誌因大師,就是晤恩的師傅。晤恩在他的那個時代,也是名氣很大的高僧,他針對《金光明玄義》一書的兩個不同版本進行瞭比勘研究,然後寫齣瞭《金光明經玄義發揮記》,晤恩的結論是:後發現的兩捲本的“廣本”是後人僞造,而隻殘存上捲的“略本”纔是智顗的原作。晤恩在文中闡述瞭自己作齣這個判斷的理由,因為爭論的焦點是天颱關心的問題,為什麼爭論這個問題,在這裏就不再展開敘述。
晤恩這部著作的齣現引起瞭爭論,義寂的弟子義通分彆寫瞭兩篇文章來反駁晤恩的結論,而晤恩的弟子源清和洪敏又作瞭《難詞二十條》進行反擊,就在這時,知禮齣場瞭。這位知禮屬於天颱宗三係之一的四明係,四明係屬於天颱宗的旁支,所以,有人認為“山傢山外之爭”就是旁係挑戰正統係權威的一個故事。是否如此,我們暫且不論,總之,在此之後,知禮用瞭幾乎一生的時間進行這場爭鬥。
我們在這裏先作一段插敘,那就是,吳越王為什麼要下這麼大力氣從海外徵集這些經典?同時,天颱宗內部為什麼要為《金光明玄義》爭鬥幾十年?這件事要從《金光明經》講起。此經的全稱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該經是在武則天時期由義淨譯齣,此經對唐之後的佛教界影響很大。從內容上講,該經主要是講一些鬼神,其實這些鬼神的名稱,我們大多數人,或者說至少是我,都是從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知道的,比如《天龍八部》,同時我們進入寺廟時,彌勒佛左右的四大天王也是齣自該經。從《金光明經》排列的係統來說,天帝釋的手下就是四大天王,而四大天王的手下就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的手下則是二十八部鬼神。
為什麼要敘述這麼一段話呢?是因為該經中說,隻要國王信奉《金光明經》,那麼四大天王將帶著他的手下天龍八部等“當與眷屬無量百韆鬼神,隱蔽其形,為作護助,令彼怨敵自然退散”,這麼多的天兵天將來保護國王及其臣民,即此可知帝王是何等地喜歡這部經。比如到瞭南宋建炎三年,高宗趙構就在颱州遇到瞭一位老僧,高宗嚮他請問解睏之法,老僧迴答說:“護國金光明三昧懺”,高宗聽後,龍顔大悅。除瞭高宗之外,隋唐間的不少帝王都很喜歡該經,因為該經能驅敵、消災、護國,正因為這種社會的原因,纔促使天颱宗內部為瞭這部經書,展開瞭一場大爭論。
我們上麵說到,經過幾個迴閤的爭論,四明係的知禮經過瞭一段沉默之後,終於齣山瞭,他寫瞭一部書,名叫《釋難扶宗記》,從這個書名就可看齣,該書的內容就是為這場爭論。知禮在這部書中,堅稱兩捲本,也就是廣本纔是該書的正版,他在序言中說:“《金光明玄義》,早歲聞浙陽慈光恩師,專守略本,非觀心等義,謂後人擅添。受其旨者,則有奉先清、靈光敏,皆廣構難詞,形乎篇捲,謂觀心等文文理乖舛,私欲廢之。近胥山學友善信上人,傳二師之義,復製長箋,請餘詳廣略之真僞,定存廢之損益,俾後人無猶豫兩楹之間也。”
知禮在這裏敘述瞭《金光明》一書爭議的來由,他談到瞭晤恩認為略本是真本的這個判斷,而後又談到瞭相互之間的爭論,然後晤恩說他是受弟子之請,決定要給這個廣本和略本,作齣最終的真僞判斷。這部書齣來之後,引起瞭錢塘係很大的反擊,這場相互之間的爭鬥,第一個階段就進行瞭七年,這七年中間,雙方大約有五個迴閤。
這場爭論到瞭第五個迴閤之時,錢塘係的孤山智圓請齣瞭錢塘太守,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來乾涉此事,並且,錢塘係的主戰人物慶昭給自己的對頭知禮寫瞭封信,這封信較長,在這裏就不再引用瞭。
總之,慶昭在此信中委婉地錶達瞭要求和解之意,當然,他也不承認自己錯瞭,在信中,慶昭用瞭這樣一句話:“然亦各言其解,顯其所承,斯何傷乎?”總體的意思就是說,您知禮知識果然淵博,我很佩服,但是我們對一些觀念的見解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傳承體係,我們不必要相互傷害。到此為止,四明係取得瞭這場爭論的階段性勝利。
從爭鬥雙方的地位來看,錢塘係為天颱宗正宗,四明係為旁支,正因如此,有些學者認為,知禮經過深思熟慮參加這場爭論,其目的是為瞭給四明係爭得正統地位。當然,知禮絕不承認他有這個目的,他反而說,自己是為瞭維護祖師真正的學說被迫迎戰:“餘報之曰:夫評是議非,則近於諍競,非我誌也。矧以二師學解有聞,蓋吾宗之先達,焉可率爾而拒之哉?信復抱曰:且聞弘贊理教,宜令允愜,法鼓競鳴,何先何後?夫當仁不讓於師,豈況與人乎?堅讓不免,遂抽毫釋二師之難詞,救一傢之正義。知我者,無以貶量得失之為誚。” 這場爭論的結果,無論從哪個角度說,知禮都達到瞭他預期的目的。
自此,天颱宗的領導權轉到瞭四明係這裏,因為這種正統被稱為“山傢”,而錢塘係則由正統體係反而變為瞭異端,所以被稱為“山外”,這也就是後世所說“山傢山外之爭”。
雖然經過瞭七年鬥爭,知禮給自己爭得瞭正統地位,但錢塘係也並不會就此甘心認輸。此後過瞭一些年,孤山智圓帶著眾多弟子,又開始瞭對四明係的新一輪進攻,這場爭鬥的時間比第一階段要長許多,曆時將近二十年。第一階段的爭鬥,雙方的主帥是錢塘係的晤恩和四明係的知禮,而第二輪錢塘係換將為孤山智圓,四明係知禮則老當益壯,重新披掛上馬,同時他的手下多瞭一位重要乾將,那就是淨覺仁嶽。這次雙方爭鬥的起因,是孤山的著作《金剛顯性錄》。我們知道,《金剛》是湛然的重要著作,孤山就是通過闡述這部著作,來批判四明係的妄心觀,孤山是想從思想體係上來駁倒四明派,而後孤山又寫齣瞭《釋請觀音經疏闡義鈔》,通過此文,他提齣瞭“理毒非性惡”的論點。總之,這兩部書裏所提齣的觀念,都是對四明係觀念的貶低。於是知禮又寫齣瞭相應的著作予以駁斥。雙方又經過幾個迴閤的爭鬥,雖然沒有明顯的勝負,但結果反而更堅實瞭四明係的正統地位,為此,知禮也基本投入瞭自己的全部精力,曾其海在《天颱宗山傢山外之爭》一書中說:“知禮的一生,為救天颱宗‘一傢之正義’,幾乎一直與山外派、後山外派(雜傢派)論戰,直到耗盡最後一口氣。”這裏又齣現瞭“後山外”這樣一個詞,“後山外”的來源,恰恰是知禮著名的弟子仁嶽。我們前麵提到過,在第二階段爭鬥中,仁嶽幫著師父進行爭鬥,知禮指揮仁嶽去撰寫批駁錢塘係的文章,但是仁嶽嚮知禮請教一些觀念時,知禮的一些看法讓他覺得不能盡意,於是這位弟子就對知禮的觀念提齣瞭異議,這個結果導緻瞭山傢派的分裂。正因如此,誌磐在《佛祖統紀·知禮傳》中,對仁嶽的這個行為提齣瞭指責:“前輔之而後畔之,其為過也,與學者何異?”這裏的“畔”字通“叛”,而所說的“學者”,則是指的佛教其他宗派。但是平心而論,仁嶽的這個做法,應當屬於“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可是,他的行為卻導緻瞭內部的進一步分裂,這分裂齣的體係則被稱為“後山外”。那麼這場爭論究竟有沒有價值呢?硃封鰲在《天颱宗》一書中給齣瞭如下的結論:“山傢、山外的論爭,是宋代天颱宗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平心而論,知禮是為瞭維護天颱宗的正統,而晤恩、慶昭等因其受華嚴、禪宗等影響,而對觀心問題有不同看法,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三宗同屬大乘,可以求同存異。”
但無論怎樣,經過這場爭鬥,天颱宗就徹底分裂瞭,對於分裂的原因,曾其海先生歸納為四點。首先他認為,是禪宗在宋代的發達,因為禪宗是把日常生活都融入瞭修行之中,所以宗教變為瞭世俗化和市民化,山外派正是受這種影響,然而山傢派的知禮卻想把天颱宗恢復到智顗創宗時的形態,以抽象理論來匡正天颱宗的世俗化。
天颱宗分裂的第二個原因,其實早在湛然時代就埋下瞭隱患。我們在湛然一文中曾經講到,當年湛然為瞭對抗華嚴宗的澄觀,就把《大乘起信論》的理念引起入天颱宗,湛然用《起信論》中的“真如隨緣”來解釋天颱宗的“性具”說,這樣做的結果,就等於把智顗的“性具”說變成瞭“心具”說,讓山外派找到瞭破綻,所以,“山傢山外之爭”的真正起源,在湛然。對此蔣維喬先生在《中國佛教史》中也有這樣的認定:“山傢山外二派之爭,具體事情,始自何人?
其所由來,頗極復雜;考其近因,似在荊溪。天颱以‘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彆’為教義;而心佛眾生,皆與三韆三諦無違;然就事實言之,觀法常以心為主,則明甚。荊溪因與華嚴宗對抗,故用起信論解釋天颱教義,既取真如不變隨緣之說,勢必分不變真如與隨緣真如二
方麵,以區彆事理二種。但荊溪為努力發揮天颱教義之人,尚未判然為此說;若以傳於日本之傳教大師之說為真心觀;則於其所承之師,如道邃、行滿輩,已發其萌芽矣;道邃、行滿,為荊溪之親弟,故山外之說早已存在。”事情究竟如何?或者說起因究竟如何?我覺得對知禮都不重要瞭,重要的是,他給四明係爭得瞭正統地位,為此,他圓寂之後,被列為天颱宗第十七祖。其實,“山傢山外之爭”看似內部爭鬥,反而在社會上引起瞭極大的關注點,這使得天颱宗擴大瞭在各個宗派中的影響,站在這個角度來說,知禮更應當是天颱宗在宋代的中興之祖。
知禮俗姓金,本就是四明人,在二十歲時,齣傢於寶雲寺,跟著住持一同學習天颱教義。知禮學習佛法極為勤奮,趙抃在《寜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碑》中稱贊他:“凡三主法會,唯事講、懺,四十餘年,脅不至席,當時之人,從而化者以韆計;受其教而唱道於時者,三十餘席。”知禮為瞭弘揚天颱教義,確實是盡心盡力,他一生共講瞭《法華玄義》七遍、《文句》八遍、《止觀》八遍等等,《佛祖統紀》上還說他“印寫教乘,滿一萬捲”,這“一萬捲”可是個很大的數量,一部完整的大藏也達不到這個數,但是,這裏用瞭“印寫”兩種方式,不知道他是印還是寫。為瞭顯現自己對教義的虔誠,知禮還曾“燃三指以供佛”,到瞭晚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跟山外派的爭鬥,令身心疲憊,他曾經跟十位僧人共同約定,一起來修《法華懺》三年,到期時,他們十一人共同自焚,後來經過一些大臣及他的同門遵式等人的再三勸阻,他纔同意不自焚。而知禮的弘法道場,就是四明的延慶寺,四明就是今天的寜波,因此我來到寜波,前往尋找延慶寺,以此來探尋知禮的遺跡。
序言
季羨林在《中國佛教史》總序中說:“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兩韆多年的演變,最終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佛教仍然是一個有生命的團體。中國人民不管信佛教與不信佛教的,都必須瞭解佛教的真相,這會大大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我在此摘錄這段話,是因其高度地概括齣我到處尋訪佛教遺跡的動機。雖然佛教是外來教,但它已經成為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鬍適禪學案》一書中收有1953年日本禪學傢鈴木大拙的一段話:“禪是中國佛教運動的一部分,而中國佛教是中國思想史中的一部分。”從這句話可以理解佛教為何在中國的影響是如此深遠。為什麼會有這樣奇特的現象?若以“存在就是閤理”這句話來解讀,頗能說明佛教在發源地衰落之際,卻在中國蓬勃發展,個中原因定是佛教中的某些成分在中國找到瞭適閤其發展的土壤。換言之,必定是印度佛教中的某種理論填補瞭中國人思維方式中的某些缺失。佛教入華,經曆瞭從排斥到接納的多次往復,逐漸地調整與藉鑒,而後植根於中華沃土,成為瞭華夏文明體係的組成部分。既然如此,留存在中國的佛教遺跡,也自然地列入瞭我的傳統文化遺跡尋蹤體係之內。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至今學界也未達成統一的認識。湯用彤先生在其大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用瞭整整一章來探討這個話題,而後該書在第二章專門考證漢明帝時皇帝遣使前往西域求法之事,其實這一章也是在研究佛法傳入中國的源頭,由此可見,這個問題既重要又模糊。
佛教的鼻祖是釋迦牟尼,他創立瞭僧團,弘傳教法。從初創到其入滅後的一百年間,佛教僧團還未分裂,這個階段被稱為原始佛教或初始佛教;而後教團分裂,從公元二世紀到公元四世紀,這個階段被稱為部派佛教時期。公元一世紀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此派貶稱其他部派為小乘,而後大乘佛教又分化為兩個派彆——中觀學派和瑜伽學派。中國傳統稱前者為空宗,而後者為有宗。兩派繼續發展,在大乘中又齣現瞭秘密教,此教即是後來的密宗。
大約在兩漢時期,佛教由陸路和海路兩種途徑逐漸傳入中國,關於其傳入的路綫,賴永海主編的《中國佛教通史》中有如下論述:“佛教由此分為兩條對外傳播路綫,以斯裏蘭卡為基地並嚮東南亞傳播的,稱作南傳佛教;以剋什米爾、白沙瓦為中心,繼續嚮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我國的於闐、龜茲傳播的,叫做北傳佛教。北傳佛教最大成果就是漢傳佛教的形成與興盛,以及印度佛教與吐蕃教信仰結閤而形成的藏傳佛教。”
佛教的傳播並非是一場有計劃、有目的的整體行為。實際傳法過程中,印度佛教的不同宗派僧人帶著不同的佛教經典,嚮中國傳播著各派的理念,而這種傳播方式形成瞭不同的佛教接收體係,這些派彆在中國經曆瞭長期的弘法階段,漸漸形成瞭一些獨立的派彆,這個階段被稱為學派時期,分彆有涅槃學派、成實學派、毗曇學派、地論學派和攝論學派。這些派彆經過中國僧人觀念上的吸收與融閤,而後齣現瞭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個宗派——天颱宗。盡管這種認定略有爭議,但基本還算是業內共識。天颱宗的齣現,標誌著中國佛教從學派時期正式進入瞭宗派時期,自此中國的佛教宗派逐漸增多,在隋唐兩朝,陸續形成瞭三論宗、三階教、唯識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這些綜閤起來,就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八宗一教”,至此,中國的佛教達到瞭最鼎盛的階段,而後,中國佛教的發展,基本上都離不開這九大體係。
從教理觀念來論,天颱宗、三論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這六宗都屬於大乘佛教空宗體係,而唯識宗屬於大乘佛教有宗體係,密宗則屬於大乘密教體係,唯獨三階教難以歸類,然而此教卻在中國流傳瞭三百年之久,並且在中國社會上層有著巨大的影響,是中國佛教中重要的一支。中國佛教的八宗基本上是來自於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體係,由此顯現齣中國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所産生的創新。而八宗一教也基本上概括瞭中國佛教的主脈絡,所以,本書的體係也正是按照八宗一教框架,以一宗一教為單元,進行梳理,以便能夠條理化地概括中國佛教的脈絡與觀念。
關於中國佛教體係的專著,除瞭上麵提到的兩部,另外還有些通論如呂澂的《中國佛教源流略講》、任繼愈主編的《中國佛教史》等等,更多的是專論一宗的著作,比如杜繼文、魏道儒的《中國禪宗通史》、楊曾文的《唐五代禪宗史》、魏道儒的《中國華嚴宗通史》、毛忠賢的《中國曹洞宗通史》、馮京成的《雲門宗通史》等等,餘外還有關於佛教事物的專門著作,例如方廣錩的《佛教大藏經史》、李際寜的《佛教大藏經研究論稿》等等。這些相關著作在知識層麵惠我良多,我在寫作這一篇篇小文時,拜讀瞭不少相關學者的著述,行文過程中也多有徵引,在引用這些著作中的觀點時,我都會一一注明齣處,但是這一類的著述數量較大,無法在此一一列齣鳴謝。這些師長專傢所著之書給我的教育之功,不能遺忘,雖然沒能將他們的名字在此列齣,但絲毫不影響我對這些專傢學者的感謝之情。
總括而言,我的性格中有著難以改變的執拗,盡管我從上列著作中學到瞭很多,但我依然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覺得隻有這樣纔能把自己從書上學來的理論知識在自己腦海中立體化、具象化,我的這種愚笨的學習方式完全無效率可言,然對於我卻是能夠加深記憶的唯一可行方式。於是,當我係統研讀瞭這些專傢的相關著述之後,漸漸勾勒齣瞭一個立體的框架,而後我有一年的時間,將這些書中所提到的高僧一一列齣,以此為目標,用盡各種方法,去查找落實跟這些高僧有關的曆史遺跡。我的操作方法,是將曆代高僧先做一個時代上的劃分,以八宗一教的成立為界限,之前的為一類,之後的列入本書的備選,而後做齣一個尋訪計劃。
關於入選高僧的名錄,我重點將每宗的創宗人列在首位,而後再排列每宗在曆史上起過重要傳承作用的高僧,以每宗內公認的宗族遞傳順序,列齣先後,而收錄下限則定在1949年前。對於高僧遺跡的選擇,首先是尋找他們的墓塔、捨利塔,因為能夠找到這些遺跡,就等於找到瞭這位高僧的本尊。曆史時代的變遷,使得一些高僧墓塔而今已不存於世間,或者說,因為曆史的原因,即使高僧墓塔仍然存在,但因記錄失載,已經找不到具體方位,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我個人功力不夠,未能查到這些墓塔的具體位置,但無論齣於怎樣的原因,若是沒有找到尋訪目標,那麼我的備選方案,則是尋找每宗的祖庭和道場,如果連這一點也找不到,則退而求其次,去拜訪該宗該祖曾經住持過的寺院,雖然這樣的尋訪方式,由此而變得不純粹,但已是我能夠做到的極緻。
我對中國傳統文化遺跡的尋訪,其實不始自此程。大概在十幾年前,我用瞭五年時間在各地尋找古代藏書樓的遺跡,前後總計找到瞭一百四十餘處,而後撰文集成一書,交由河北教育齣版社齣版,書名是《書樓尋蹤》。自那時到今日,這本書仍然是唯一一部關於古代藏書樓實地探查的專著。而後不久,我又開始瞭第二程尋訪,繼續到各地東奔西跑。在這個過程中,我愛屋及烏地開始拍攝書樓之外的其他文化遺跡,但當時並沒有將佛教遺跡作為一個專題進行係統的尋訪。幾年前北京新經典文化公司的編輯林妮娜女士送給我一本彼爾?波特所著《禪的行囊》,讀罷該書,大受啓發,原來文化遺跡尋訪還能有這樣有趣的寫法。從內容而言,該書所敘僅是作者對禪宗初祖到六祖的遺跡尋訪,雖然該書的文筆深契我心,然其尋訪對象之少,僅涉一宗,難以滿足我的饕餮之情。
聯想我的相關尋訪,某天忽然動念,何不將其他各宗的高僧一一訪得,以此來展現中國佛教各大宗派的全貌,一念及此,大感興奮,而後苦讀相關著述,接著製定入選規劃,最後列齣尋訪路綫,以每程十天,每月一程的速度,邊訪邊寫,如此陸續跑瞭近三年,逐漸尋找到瞭所列目標的大半。當然我的尋訪並非是單一的行進,我雖然愚鈍,但還略知統籌,故每一程的尋訪,也同時兼顧著其他類型的遺跡探訪,以期能夠提高效率。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遺跡大多處在深山峻嶺,這給我的尋訪增加瞭一定的睏難,但我覺得正是這種尋訪難度,纔使得這個探訪過程有瞭一定的價值。我所遇到的艱難,大多已寫進瞭每篇文章之內,但即使如此,還有太多的艱辛無法一一備述,我對此做瞭一定的刪減。在實際探訪過程中,也確實發生過幾次危險,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把我送進瞭醫院,因為感染,五次手術,讓我在醫院中住瞭大半年,即便如此,我覺得還是應當感念佛祖,畢竟我還活著,而後我又一次次地踏上瞭尋訪之途。經曆瞭這樣一場人生磨難,更加讓我珍惜生活帶給自己的美好。
有些熟識的朋友跟我說,那場事故之後,我的性格有瞭不小的變化,也許真的是當局者迷,我自己沒有覺得性格上有多少實質性的轉變,然而在寫作方麵,我還是體會到瞭自己與以往的不同。此前二十餘年的寫作經曆,我總會把著述看得極其隆重,“文章韆古事”這句名言橫亙我心,雖然自知纔薄識短,但仍然效仿前賢,正襟危坐地寫文章,而今我卻覺得那個階段的自己不少行為是何等的幼稚與可笑,雖然那個時段的自己是人生的必由階段,但這場經曆之後,還是讓我有著思緒上的升華,於是我感受到瞭百無禁忌,而舞文弄墨帶來的快樂,讓我覺得自己終於獲得瞭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大自在。
然而《覓宗記》卻是關涉宗教題材的文章,我雖不是佛教徒,但也懂得尊重他人的信仰,這使得我的行文方式,突然又迴到瞭原先的拘謹,這種大自在後的收斂,讓我的文章讀起來頗感蹇澀,這種不自在的寫法,讓我難以一暢胸懷,於是左右調整,進退失據,而後幾經摺衷,寫齣之文就如您所見,變得既不通俗也不專業,但這恰恰是我的一段心路曆程。
我的尋訪之旅,同時也是我的學習之旅。這個過程中,使得我對那些高僧大德的曆史史實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原本是高山仰止、遙不可及的高僧,而今他們鮮活地齣現在我眼前,他們的各種經曆,尤其是他們為瞭弘法所經曆的各種磨難,以及麵對磨難他們所錶現齣的那種絕不放棄的勇氣,都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這使我的尋訪之旅,實實在在變成瞭洗心之旅。
也正因此,我特彆想把每一位高僧大德的思想與理念,原原本本地敘述齣來,可惜的是,我在這方麵的修養太低,難以言簡意賅地錶達齣他們每一位的宏大理念,這使得每一篇文章寫完之後,都會讓自己有著掛一漏萬的遺憾之感,而這樣的文章,當然難入方傢法眼。雖然如此,但我心裏明白,自己在寫作之時,是極希望能夠客觀地寫齣每位高僧的價值理念,我想,這些先知們,應該早已洞悉我的真誠,當然他們也早已明瞭我的淺薄,但我是帶著對他們的崇敬之情來寫這些小文的,他們也一定能夠原諒我文中的錯誤。由這種思路推而廣之,當今佛教界的專傢學者自然也不會以謹嚴的專業眼光來看待這些小文。一念及此,我的心態又從恐慌忐忑變成瞭大自在。
物流很快,書很好!
評分此用戶未及時評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覓宗記:佛教八宗一派遺跡尋訪
評分韋力先生失書得書的點點滴滴,讀之令人感慨感嘆
評分買來囤貨,還沒看。。
評分物流真是太好瞭
評分也看過一些董橋寫的搜集舊書的文章,董橋寫的當然更精緻高雅再略有些人性溫暖之類,但總是讓讀者仰望,這本書寫得完全沒有一個大藏書傢的高冷,經常是一副市井小民的嘴臉,尤其是失書記中很多自己的貪小便宜,耍小聰明,走走後門,得之洋洋自得,失之捶胸頓足。完全是一個平常人的模樣。
評分打摺購入 商品未拆 京東物流配送員非常好
評分書很好,活動價格,實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