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战场并非黑白分明,灰色地带更加让人心生恐惧
视角·以女性摄影师特有的角度展示人性的阴暗和光明
见证·9·11之后中东巨变和了解ISIS组织兴起的土壤
信仰·战地记者就是一种承诺和责任,一种使命的召唤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事业心和个人成长的故事。9·11后美国反恐战场上的这一代国际通讯社一线摄影记者,都将会对其感到熟悉。这也是一名女性在一个被认为是属于男人的世界里的故事。2011年,她在利比亚与其他三名《纽约时报》的记者一起遭绑架,被广泛关注。在回忆录里,她重述了这些冒险。书中同时还有让她失望的爱情和生活:男友的背叛、战地里的被侵害、以及其他一系列让她对自己的长期浪漫理想产生怀疑的灾难报道经历。当林希·阿德里奥的战地照片作为新闻被传播而受人关注时,她关于战争中普通百姓的影像,特别是冲突边缘的女人和孩子的影像,超出了新闻的层面。作为一名女性,阿德里奥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在全球——特别是在战地工作的女性,会遇到什么特殊的障碍和机遇。
一个执着于战地摄影的美国“女汉子”——林希·阿德里奥
林希·阿德里奥(Lynsey Addario)1973年出生与美国。2000年,她开始在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做摄影报道,并由此开启了她战地报道摄影师的职业生涯。不久之后,她奔赴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刚果、海地、苏丹达尔富尔等国家和地区采访和拍摄。她先后为《纽约时报》、《纽约时报特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国家地理》等媒体工作。
在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林希·阿德里奥遭遇过车祸、绑架、软禁、性骚扰、殴打和侮辱,甚至在她怀孕时还被迫照射过三次X光以完成安检和搜身。她用女性特有的视角报道了“9·11事件”之后重要的地区冲突和变革,见证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她观察着并用作品展示了人类的苦痛与希望、恐惧与勇气。
林希·阿德里奥多次获得国际新闻领域和报道摄影领域的大奖:
2002年,获得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新锐摄影师奖”
2003-2005年,连续入选美国年度zuijia新闻摄影作品
2008年,获得Getty图片大奖
2009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类新闻,团体奖)
2016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类新闻)
2016年,获得第59届荷赛多媒体-创新报道组提名
林希·阿德里奥有种在极端环境中捕捉拍摄对象脆弱一面的能力。这使她能够在新闻摄影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里拔得头筹。
——美联社AP
这部作品能够拨动生于安逸者的心弦。林希·阿德里奥用惨烈而直观的证据将人们震出他们的内心安全区,令人有所感触甚或有所作为。
——《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直言不讳、无所畏惧的自传,由她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影像编织而成,她向我们展现了战地记者必须直面的种种严峻挑战和危险。
——《华盛顿邮报》
林希·阿德里奥是一位情感方面的大师,一位见证者,不仅仅是见证大义凛然的牺牲与受难,而且见证人性本身。
——《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自传如同一记正中你要害的冷硬铁拳。
——《娱乐周刊》
林希·阿德里奥深刻、细致地展现了要完成世上艰巨的任务要挑战何种危险,能获得何等的兴奋刺激感。她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苛,她本可以在安逸的环境中拥有一切,但她却坚持呕心沥血、饱经磨难地一路前行。
——《旧金山纪事报》
序幕
Part 1
探索世界:康涅狄格州、纽约、 阿根廷、古巴、 印度、 阿富汗
Chapter 1 在纽约,没有人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Chapter 2 你有几个孩子?
Chapter 3 9·11事件发生,战争来了
Part 2
“9·11”事件后的那些年: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
Chapter 4 美国人,这里不欢迎你
Chapter 5 在巴格达,我并不那么担心子弹
Chapter 6 出离恐惧
Part 3
寻求平衡:苏丹、刚果、伊斯坦布尔、阿富汗、巴基斯坦、法国、利比亚
Chapter 7 女人一出生就成为牺牲品
Chapter 8 去做你的工作,工作完了就回家
Chapter 9 世上最危险的地方:阿富汗科伦加尔山谷
Chapter 10 司机死了,我结婚了
Part 4
死亡与生存:利比亚、纽约、印度、伦敦
Chapter 11 你今晚就会死
Chapter 12 幻灭
Chapter 13 我建议你不要去采访
Chapter 14 我的儿子卢卡斯
跋 重返伊拉克
致谢
在利比亚的那一天,我再次自问那个困扰许久的问题:你为什么做这份工作?为什么冒死去拍一张照片?我已做了十年战地记者,却依然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事实是,没有人天生就喜欢这份工作,而是来自偶然的发现和积累。我们无意间接触到这不同寻常的生活,我们想继续做下去——无论将会面对怎样的疲惫、压力或危险。虽然以此谋生,但我们觉得这份工作更像是一项使命、一种责任和召唤,它让我感到快乐,我的生活因此充满意义。尽管如此,当一个记者在炮火中丧生或者踩上地雷不得不截肢,再或者因遭到绑架而让亲友痛不欲生时,我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何选择这样的生活。
我是22岁时走上这条职业之路的,当时我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份当地报纸的摄影师,并不知道日后会成为战地记者。我想旅行,去了解美洲之外的世界,我觉得相机是个不错的旅伴,它既能抚慰我,又有相当大的实际用途:让我得以窥视人的情绪。我觉得站在相机后面,是世上我唯一想逗留的地方。
我在阿根廷第一次发现我能靠我的爱好——摄影来谋生,最开始是10美金卖一张照片。一旦我开始工作,新闻摄影看上去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了,问题变成: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足?我成了美联社驻纽约的兼职记者,等我积累了经验,便开始去国外冒险,先是去了古巴,然后是印度、阿富汗、墨西哥。我在大多数人都害怕的地方待得很自在,我的勇气和好奇也随之膨胀。
正当我在成为记者的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时,“9·11事件”发生了,世界因之改变了。于是我和成百上千的记者目睹了美军入侵阿富汗。对于许多记者来说,这是第一次报道我们自己国家的军队和我们自己的战争。反恐战争成就了新一代的战地记者,随着战争正当性的逐步减弱,我们的使命感也越来越强。我们有义务将真相公诸于众,这种使命感消耗着我们的生命。前线让我们成了一家人,突发事件、结婚、离婚和死亡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事基本结束后,我们主要在婚礼和葬礼上碰面了。
刚开始时,我总是争着去报道重大的事件,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选择变得更加个人化。我在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上看到照片,有达尔富尔,有刚果的女人,有受伤的退役军人……当看着这些照片时,我的心跳会加快。一阵无声的焦虑涌上心头,这种情绪意味着我知道我也一定会去拍摄。
这份工作有自己的节奏,我可能会花两个星期在乌干达拍摄身患乳腺癌的垂死女人;而在回家的飞机上,我已经在筹划去印度拍摄新的专题。当我回到伦敦的家,回到我丈夫保罗和儿子卢卡斯身边,我要对8000张在乌干达拍的照片做后期处理、带卢卡斯去公园、和编辑讨论另一项位于土耳其南部的拍摄任务。当人们问我为什么要去这些地方,我觉得他们问错了问题——对我来说,真正的难题不在于要不要去埃及、伊拉克或阿富汗,而是我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idi-font-family:宋体'>我问了大卫(我所供稿的《纽约时报》编辑),能否在一周内找人来代替我。我今天下午出发回班加西,然后尽量就待在那里直到撤离。很快我就会回家了。我累坏了,感觉不太好。”我尽量平静地告诉他。
我没有告诉他,这几天早晨我常常赖在床上不愿起来,端着速溶咖啡发呆,而我的同事们则麻利地忙着收拾相机,把行李搬进后备箱。进行战地报道时,我有时奋勇无比,有时就像现在一样,提不起精神。两天前我把一个装满照片的存储卡交给另一位摄影师,请他转交给我的经纪人,万一我回不去,至少我的作品会完好无损。
……
清晨,天气清朗,我站在艾季达比耶镇一间医院外,医院的外墙是土灰色的。艾季达比耶是利比亚北部地中海岸边的一个小镇,距离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640公里左右。我和几个记者看着一辆在早晨的空袭中遭袭的汽车——汽车后部的挡风玻璃被炸飞,后座上满是残肢,副驾驶座上沾着脑浆,仪表盘上还散落着几块头骨。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小心地把残肢拣起来,装进裹尸袋里。我下意识地举起相机开始拍摄,拍实际上我已经拍了无数次的场面,然后把相机收好让到一边,让出位置给其他记者。
那天,我已无力继续拍摄下去了。
那是2011年3月,“阿拉伯之春”运动*刚刚开始不久,突尼斯和埃及出乎意料地先后发动革命,推翻专制政府,上百万民众在街上欢呼起舞,庆祝他们刚获得的自由。随后是利比亚人民起义推翻了暴君穆阿迈尔·卡扎菲。卡扎菲掌权四十年,一边支持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助纣为虐,一边凌虐和杀戮他的同胞,许多利比亚人在他统治期间失踪。我觉得卡扎菲就是个疯子。
当时我在阿富汗执行报道任务,错过了突尼斯和埃及的历史性时刻,这让我非常遗憾和痛苦,并且下决心不再错过利比亚。然而,这场“起义”很快就演变成了战争。卡扎菲的支持者们开始进攻起义城市,政府军空军把简陋的卡车和制服空投给士兵,让他们上战场。记者们来时都没带防弹背心,更没想到会需要头盔。
我丈夫保罗给我打电话——我出差在外时我们总是尽量每天通话一次,可我的电话在利比亚很难收到信号,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通话了。
“嗨,你那边怎么样?”他从印度新德里打来的电话。
我说:“我很累。我问了大卫(我所供稿的《纽约时报》编辑),能否在一周内找人来代替我。我今天下午出发回班加西,然后尽量就待在那里直到撤离。很快我就会回家了。我累坏了,感觉不太好。”我尽量平静地告诉他。
我没有告诉他,这几天早晨我常常赖在床上不愿起来,端着速溶咖啡发呆,而我的同事们则麻利地忙着收拾相机,把行李搬进后备箱。进行战地报道时,我有时奋勇无比,有时就像现在一样,提不起精神。两天前我把一个装满照片的存储卡交给另一位摄影师,请他转交给我的经纪人,万一我回不去,至少我的作品会完好无损。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略带哲学意味的叙事感到有些抗拒,我更喜欢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然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将深刻的哲思融入到极其生活化的场景之中,使得那些宏大的命题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宏大叙事,所有的“世界大事”都是通过个体微小的选择和后果展现出来的。我特别关注它对“时间”的理解——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流逝,而更像是一团不断收紧的网,你每一次的呼吸、每一个决定,都在编织着这张网的结构。读到主人公面对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小决定,却引发了未来十年连锁反应的部分,我简直屏住了呼吸。它让我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我轻描淡写略过的瞬间,那些“差点”发生的事情,其实才是构成“现在”的基石。这本书像一面镜子,但它反射出来的不是你现在的样子,而是“如果你做了另一个选择,你可能会成为谁”的幽灵,这种对可能性的审视,带来的冲击是持续且深远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基调是相当阴郁的,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生活的温情面纱,展示了其背后冰冷的逻辑和不可抗拒的宿命感。但是,请不要误解,这种阴郁并非故作姿态的颓废,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它迫使你思考: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单程旅行,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作者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巧妙地将焦点从“宏大的意义”转移到了“当下的体验”上。在那些最黑暗的时刻,书中人物对微小美好的捕捉——比如一片落叶的颜色,一次短暂的善意——反而显得格外珍贵和有力。这使得整本书达到了一种奇特的平衡:既有对命运无常的悲悯,又有对生命本身韧性的赞颂。我读到最后,没有感到绝望,反倒有一种奇特的释然,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它教会了我,即使没有第二次机会,我们仍然拥有“这一次”的全部可能性,去感受、去体验、去存在。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的作品,它的后劲,远比你翻完最后一页时感受到的要强烈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结构主义的典范,充满了巧妙的心思,初读时可能不觉惊艳,但细细回味,会发现作者布下的每一个伏笔和每一个参照点都精确无误。它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但这些视角并非简单地切换,而是像精密钟表的齿轮一样相互啮合,互相映照,共同揭示一个更宏大的真相。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记忆”的方式。记忆在书中不是一个可靠的档案库,而是一个不断被重塑的主观经验集合体。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的回忆存在着巨大的偏差,这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所坚信的“历史”,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需要自我保护的叙事构建?这种对“真相”的解构,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异常的充实和烧脑。它要求你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因为那些不起眼的信息,往往是串联起不同叙事线的关键钥匙。我甚至忍不住在阅读过程中,拿出一本笔记本,试图绘制出不同故事线之间的关联图谱,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绝对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是一个对语言有近乎偏执要求的人,常常因为句子结构僵硬或者词藻堆砌而弃书,但这本书的行文却如行云流水,自然到几乎让人忘记了它是在“写作”。它的魅力在于其无比精准的“描绘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它描述某人深夜在空旷的街道上行走时,那种混合着疲惫、孤独与微弱希望的氛围,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湿冷的味道。更绝的是,它的人物塑造,个个都不是扁平化的“好人”或“坏蛋”,他们都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难以启齿的秘密。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极深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在巨大的命运压力下,展现出的挣扎和伪装,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话中的留白艺术,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信息和情感,都藏在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之间,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和体会,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智力上的满足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场对人性复杂性的精妙解剖实验。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剂猛药!我最近心情低落,感觉生活处处碰壁,翻开这本书,本以为会读到什么励志口号式的鸡汤,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冷峻的现实感,讲述的那些人生岔路口,没有给你任何退路或“重来一次”的选项。它逼迫你直面每一个选择的重量,那种“一锤定音”的残酷,反而有一种奇异的、令人清醒的力量。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描述了一个人物在年轻时为了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放弃了稳定的生活,多年后,他并未成功,但作者并没有去渲染他的悲惨,而是细腻地刻画了他与那个“未曾选择的自己”的平行存在感,那种无声的失落感,比嚎啕大哭更令人心碎。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时而如同急促的鼓点,将你推向无法回头的境地;时而又像拉长的慢镜头,让你停下来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细节。它不是在安慰你,而是在告诉你:生活就是这样,你走过的路,无法抹去,也无从更改。读完后,我没有感到轻松,但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勇气,去拥抱眼前这个“只有一次”的人生。
评分还没看
评分部门年会福利奖,签到即领,?
评分是铜版纸印刷的,书还挺重。战地记者讲述从业经历吧,对于去过书中国家的人来说能唤起些回忆。配图怎么说呢,一般般
评分翻开这本书,优良的纸张,精美的做工,那一张张色彩鲜明,效果清晰的照片,处处彰显着作者的用心,战地记者在硝烟弥漫的子弹四飞的战场,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实地拍摄,采访,其工作性质不只用辛苦二字来表达,危险才是最大的考验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价格便宜。
评分!!!!!!!!!!!!!!!!!!
评分物流很给力,快递小哥很礼貌,一次愉快的购物之旅。
评分1004875488494849
评分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