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7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历年真题解析与模拟试卷 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本书收录了2003~2014年的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科目的考题约1000道,并将这些考题按照建筑热工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建筑给水排水、建筑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的知识框架进行安排,对每道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书后附有两套模拟试题(依据2017年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的各题知识点进行编写),供考生在复习后进行练习,以检验复习效果。 目录
前言
A 建 筑 物 理
第一章 建筑热工学 3
第二章 建筑光学 36
第三章 建筑声学 69
B 建 筑 设 备
第一章 建筑给水排水 99
第二章 建筑暖通空调 171
第三章 建筑电气 219
C 模 拟 试 题
模拟试题一 277
模拟试题二 294
参考规范、规程 311
参考文献 313 前言/序言
前 言 自1995年11月首次在全国进行注册建筑师考试以来,至今已经进行了18次(因考试时间调整、大纲修订、题库更新等原因,1996、2002、2015、2016年各停考一次)。注册建筑师考试不仅考试门次多、强度高,还以其极低的通过率而著称。 考试大纲对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部分的要求如下: 1.1 了解建筑热工的基本原理和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原则;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防潮的设计,以及日照、遮阳、自然通风方面的设计。 1.2 了解建筑采光和照明的基本原理,掌握采光设计标准与计算;了解室内外环境照明对光和色的控制;了解采光和照明节能的一般原则和措施。 1.3 了解建筑声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城市环境噪声与建筑室内噪声允许标准;了解建筑隔声设计与吸声材料和构造的选用原则;了解建筑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的一般原则;了解室内音质评价的主要指标及音质设计的基本原则。 1.4 了解冷水储存、加压及分配,热水加热方式及供应系统;了解建筑给排水系统水污染的防治及抗震措施;了解消防给水与自动灭火系统、污水系统及透气系统、雨水系统和建筑节水的基本知识以及设计的主要规定和要求。 1.5 了解采暖的热源、热媒及系统,空调冷热源及水系统; 了解机房(锅炉房、制冷机房、空调机房) 及主要设备的空间要求; 了解通风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 了解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节能的关系及高层建筑防火排烟; 了解燃气种类及安全措施。 1.6 了解电力供配电方式,室内外电气配线,电气系统的安全防护,供配电设备,电气照明设计及节能,以及建筑防雷的基本知识;了解通信、广播、扩声、呼叫、有线电视、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建筑设备自控、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方面的基本知识。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在本科学习期间较少接触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此类知识相对薄弱,也使得《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成为较难通过的考试科目之一。 本书收集了2003~2014年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中“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的考试真题约1000道(缺2013年),并将考题依据教材中各章节分门别类,将试题或考点重复的题目进行合并,答案和说明紧随题目列出,每道题的后面注明该题的年份及题号(表示方法:《年份,题号》),并注明题目的出处,以便查找相关知识点。由于本书真题全面,按教材章节梳理后根据教材和现行标准给出了参考答案和详细的解析,故特别适合考生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强行记忆;也可用作教学时的参考资料。真题的解析说明中,一般采用与考试当年适用的规范,如更新规范没有进行内容的更改,即使条文编号发生变化,也未进行修订。通过对2003~2014年的真题进行统计分类(表0-1)可以发现,近年来对建筑物理和建筑设备的每一章节涉及的试题的分布相对较为平均,读者在复习时可以有重点地进行研读。 书中的真题,多是热心网友在建筑新时代(http://www.jzcad.com)网站上发布的;模拟试题部分是根据网友在考试完后凭借回忆归纳整理的各题知识点编写而成的。 由于近两年规范修订比较多,新规范的变动较大,书中相关试题的解析部分已根据新规范全部重新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错漏之处难免,敬请批评指教。 编著者
《设计新语:建筑的能量、生命与感知》 一、 导论:重塑建筑的本质与未来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浪潮中,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意义与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我们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精进,更需要对建筑的深层内涵进行探索。本书《设计新语:建筑的能量、生命与感知》旨在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框架,将建筑的物理属性、内在生命力以及与使用者之间的感知互动融为一体,勾勒出一种更加全面、人性化、且具有前瞻性的建筑理念。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建造“看得见”的建筑,而是追求创造“感受得到”的建筑,探寻那些能够触动心灵、激发灵感、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空间。 这本书不是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思想的探索,一次对建筑本质的深刻追问,一次对未来建筑可能性的大胆设想。我们将深入探讨建筑如何通过其物理特性影响人的生理与心理,如何赋予建筑“生命”的维度,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引导人与空间的深度互动,从而实现建筑的真正价值——为人类提供更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二、 建筑的能量:物理属性的诗意解读 建筑的物理属性,如光、热、声、风等,常常被视为工程师的任务,是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去控制和优化的参数。然而,在《设计新语》中,我们将赋予这些物理要素以诗意的解读,探究它们如何构成建筑的情感基调,如何塑造空间的气质,以及如何与人的生活节奏产生微妙的共鸣。 光影的叙事: 光是建筑的灵魂。我们不只关注日照时长或照度数值,而是深入探讨自然光与人工光如何交织,如何通过材料的反射、折射、漫射,以及空间形态的设计,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情感体验。书中将分析不同类型的采光设计,如天窗、庭院、光井、穿孔墙体等,如何引导光线进入室内,如何根据一天中甚至一年中光线的变化,为建筑空间注入动态的生命力。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阴影来界定空间、增强深度感,以及如何通过人工照明的色温、亮度、分布,创造出温馨、宁静、或是充满活力的氛围。这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对人类视觉感知与心理需求的回应,是对“看见”之上的“感受”的追求。 温度的温度: 建筑的温度不仅仅是指室内外温差,更是指空间给予人的体感舒适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联想。本书将超越简单的保温隔热技术,深入探讨被动式设计如何利用建筑的体量、朝向、围护结构以及绿色植被,实现自然通风与采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依赖。我们将分析不同材料的蓄热能力、热传导率,以及它们在营造温暖或凉爽空间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温度”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北方建筑的厚重与温暖,南方建筑的通透与凉爽,不同地域的建筑智慧如何巧妙地利用温度来适应气候,同时也塑造出地域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情感体验。 声音的韵律: 声音在建筑空间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情绪的调节剂。本书将关注建筑声学设计,但将视角从单纯的降噪、隔音提升到对声音环境的营造。我们将分析建筑形态、材料选择对声音反射、吸收、扩散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声音的有序组织,创造出宁静的冥想空间,或是充满活力的社交场所。我们还将探讨“寂静”的价值,以及在日益嘈杂的世界中,如何设计能够提供声音庇护的建筑。同时,我们也关注建筑中那些自然的、有机的声音,如水流声、风声、植被的沙沙声,它们如何与建筑空间融合,成为提升居住品质的“背景音乐”。 风的呼吸: 风,作为自然界最活跃的元素之一,在建筑设计中往往被视为需要克服的挑战。然而,《设计新语》将风视为建筑的“呼吸”,是空间生命力的来源。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的开放性、通透性设计,以及合理的通风路径,实现自然通风,调节室内空气质量,降低能耗。我们将分析不同风向、风速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风的能量来驱动某些装置,或是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如风铃的悦耳声响,或是微风拂过时的清凉感受。 三、 建筑的生命:有机与永续的关怀 建筑的“生命”并非指其是否拥有实体,而是指其内在的活力、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以及其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能力。本书将倡导一种更加有机、更加注重永续性的建筑理念,将建筑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的生命体。 与自然共生: 建筑不应是孤立于自然的存在,而应是自然肌理的延伸。本书将探讨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绿色屋顶、垂直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手段,将自然元素引入建筑,改善微气候,提升生物多样性。我们将深入研究场所精神,以及如何通过对地域文脉、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的深刻理解,设计出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建筑。这是一种对自然敬畏的态度,也是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时间中的建筑: 建筑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实体,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与使用者的生活一同成长。本书将关注建筑的“生命力”,即建筑的适应性、可塑性以及其在时间维度上的叙事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能够随着使用者需求而调整、改造的建筑,如何利用材料的自然老化过程来丰富建筑的质感和故事。我们将分析那些在岁月中沉淀出独特韵味的建筑,它们如何通过时间的洗礼,展现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这是一种对建筑“耐久性”的超越,是对其“生命周期”的延展。 情感的容器: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容器,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承载和激发情感。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营造出能够引发积极情绪、促进人际交往、滋养心灵的空间。我们将分析不同空间尺度、比例、光线、色彩如何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满足人们在归属感、安全感、自由度等方面的需求。这是一种将建筑视为“情感容器”的视角,强调建筑在提升人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中的核心作用。 四、 建筑的感知:人与空间的深度对话 建筑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与使用者的互动中,体现在使用者对空间的感知与体验。本书将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关注建筑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引导人与空间的深度对话,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更有意义的场所。 身体的体验: 建筑的感知始于身体。本书将关注建筑的空间尺度、流线设计、材料触感、以及感官刺激等对人体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能够激发人的行动、引导人的探索、并带来愉悦感知的空间。例如,通过变化的地面高差、蜿蜒的走廊、或是隐藏的庭院,引导人们在空间中进行有意识的“行走”,从而加深对空间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将分析不同材料的触感,如温润的木材、冰凉的石材、细腻的织物,如何通过皮肤的接触,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心灵的触动: 建筑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引发共鸣与思考。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的设计,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空间。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光影的变化、材质的对比、视线的引导,以及艺术的介入,来营造出令人难忘的瞬间。例如,一束穿透天窗的光线,一扇框住风景的窗户,或是隐藏在角落的座椅,都可能成为触发使用者内心感动的契机。这种设计,超越了功能的需求,直抵人的精神层面。 场所的记忆: 每一个成功的建筑,都应该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场所感”的空间,能够被使用者记住、珍视,并融入他们的生活记忆。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赋予建筑独特的身份和个性,使其能够与使用者建立情感联系,成为承载生活故事的场所。我们将分析那些能够唤起回忆、激发情感、并成为社群凝聚力核心的建筑,它们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五、 结语:迈向未来的建筑新篇章 《设计新语:建筑的能量、生命与感知》不仅是对现有建筑实践的审视,更是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探索。它呼唤一种更加 holistic(整体的)、humanistic(人文的)、sustainable(可持续的)的建筑观。我们相信,未来的建筑,将不再是冰冷的技术产物,而是充满能量、富有生命、能够与人进行深度对话的艺术品。它们将以更加谦逊的态度拥抱自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回应社会,以更加细腻的情感触动人心。 本书希望能够激发建筑师、设计师、城市规划者乃至每一个关心建筑的人,去重新思考建筑的意义,去拥抱新的设计理念,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未来。这是一种对设计的执着,也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