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7全國一級注冊建築師執業資格考試曆年真題解析與模擬試捲 建築物理與建築設備》本書收錄瞭2003~2014年的全國一級注冊建築師執業資格考試“建築物理與建築設備”科目的考題約1000道,並將這些考題按照建築熱工學、建築光學、建築聲學、建築給水排水、建築暖通空調、建築電氣的知識框架進行安排,對每道題都進行瞭詳細的解析。書後附有兩套模擬試題(依據2017年全國一級注冊建築師執業資格考試建築物理與建築設備的各題知識點進行編寫),供考生在復習後進行練習,以檢驗復習效果。 目錄
前言
A 建 築 物 理
第一章 建築熱工學 3
第二章 建築光學 36
第三章 建築聲學 69
B 建 築 設 備
第一章 建築給水排水 99
第二章 建築暖通空調 171
第三章 建築電氣 219
C 模 擬 試 題
模擬試題一 277
模擬試題二 294
參考規範、規程 311
參考文獻 313 前言/序言
前 言 自1995年11月首次在全國進行注冊建築師考試以來,至今已經進行瞭18次(因考試時間調整、大綱修訂、題庫更新等原因,1996、2002、2015、2016年各停考一次)。注冊建築師考試不僅考試門次多、強度高,還以其極低的通過率而著稱。 考試大綱對建築物理與建築設備部分的要求如下: 1.1 瞭解建築熱工的基本原理和建築圍護結構的節能設計原則;掌握建築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防潮的設計,以及日照、遮陽、自然通風方麵的設計。 1.2 瞭解建築采光和照明的基本原理,掌握采光設計標準與計算;瞭解室內外環境照明對光和色的控製;瞭解采光和照明節能的一般原則和措施。 1.3 瞭解建築聲學的基本原理;瞭解城市環境噪聲與建築室內噪聲允許標準;瞭解建築隔聲設計與吸聲材料和構造的選用原則;瞭解建築設備噪聲與振動控製的一般原則;瞭解室內音質評價的主要指標及音質設計的基本原則。 1.4 瞭解冷水儲存、加壓及分配,熱水加熱方式及供應係統;瞭解建築給排水係統水汙染的防治及抗震措施;瞭解消防給水與自動滅火係統、汙水係統及透氣係統、雨水係統和建築節水的基本知識以及設計的主要規定和要求。 1.5 瞭解采暖的熱源、熱媒及係統,空調冷熱源及水係統; 瞭解機房(鍋爐房、製冷機房、空調機房) 及主要設備的空間要求; 瞭解通風係統、空調係統及其控製; 瞭解建築設計與暖通、空調係統運行節能的關係及高層建築防火排煙; 瞭解燃氣種類及安全措施。 1.6 瞭解電力供配電方式,室內外電氣配綫,電氣係統的安全防護,供配電設備,電氣照明設計及節能,以及建築防雷的基本知識;瞭解通信、廣播、擴聲、呼叫、有綫電視、安全防範係統、火災自動報警係統,以及建築設備自控、計算機網絡與綜閤布綫方麵的基本知識。 對於建築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一般在本科學習期間較少接觸建築設備方麵的知識,此類知識相對薄弱,也使得《建築物理與建築設備》成為較難通過的考試科目之一。 本書收集瞭2003~2014年全國一級注冊建築師考試中“建築物理與建築設備”的考試真題約1000道(缺2013年),並將考題依據教材中各章節分門彆類,將試題或考點重復的題目進行閤並,答案和說明緊隨題目列齣,每道題的後麵注明該題的年份及題號(錶示方法:《年份,題號》),並注明題目的齣處,以便查找相關知識點。由於本書真題全麵,按教材章節梳理後根據教材和現行標準給齣瞭參考答案和詳細的解析,故特彆適閤考生在考試前突擊復習、強行記憶;也可用作教學時的參考資料。真題的解析說明中,一般采用與考試當年適用的規範,如更新規範沒有進行內容的更改,即使條文編號發生變化,也未進行修訂。通過對2003~2014年的真題進行統計分類(錶0-1)可以發現,近年來對建築物理和建築設備的每一章節涉及的試題的分布相對較為平均,讀者在復習時可以有重點地進行研讀。 書中的真題,多是熱心網友在建築新時代(http://www.jzcad.com)網站上發布的;模擬試題部分是根據網友在考試完後憑藉迴憶歸納整理的各題知識點編寫而成的。 由於近兩年規範修訂比較多,新規範的變動較大,書中相關試題的解析部分已根據新規範全部重新編寫。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編寫時間倉促,錯漏之處難免,敬請批評指教。 編著者
《設計新語:建築的能量、生命與感知》 一、 導論:重塑建築的本質與未來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浪潮中,建築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其意義與價值正在被重新審視。我們不僅需要技術層麵的精進,更需要對建築的深層內涵進行探索。本書《設計新語:建築的能量、生命與感知》旨在突破傳統的設計思維框架,將建築的物理屬性、內在生命力以及與使用者之間的感知互動融為一體,勾勒齣一種更加全麵、人性化、且具有前瞻性的建築理念。我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建造“看得見”的建築,而是追求創造“感受得到”的建築,探尋那些能夠觸動心靈、激發靈感、並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空間。 這本書不是一本技術手冊,也不是一本曆史教科書。它是一次思想的探索,一次對建築本質的深刻追問,一次對未來建築可能性的大膽設想。我們將深入探討建築如何通過其物理特性影響人的生理與心理,如何賦予建築“生命”的維度,以及如何通過精妙的設計引導人與空間的深度互動,從而實現建築的真正價值——為人類提供更美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 二、 建築的能量:物理屬性的詩意解讀 建築的物理屬性,如光、熱、聲、風等,常常被視為工程師的任務,是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去控製和優化的參數。然而,在《設計新語》中,我們將賦予這些物理要素以詩意的解讀,探究它們如何構成建築的情感基調,如何塑造空間的氣質,以及如何與人的生活節奏産生微妙的共鳴。 光影的敘事: 光是建築的靈魂。我們不隻關注日照時長或照度數值,而是深入探討自然光與人工光如何交織,如何通過材料的反射、摺射、漫射,以及空間形態的設計,營造齣豐富的視覺層次和情感體驗。書中將分析不同類型的采光設計,如天窗、庭院、光井、穿孔牆體等,如何引導光綫進入室內,如何根據一天中甚至一年中光綫的變化,為建築空間注入動態的生命力。我們將討論如何利用陰影來界定空間、增強深度感,以及如何通過人工照明的色溫、亮度、分布,創造齣溫馨、寜靜、或是充滿活力的氛圍。這些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考量,更是對人類視覺感知與心理需求的迴應,是對“看見”之上的“感受”的追求。 溫度的溫度: 建築的溫度不僅僅是指室內外溫差,更是指空間給予人的體感舒適度以及由此引發的情感聯想。本書將超越簡單的保溫隔熱技術,深入探討被動式設計如何利用建築的體量、朝嚮、圍護結構以及綠色植被,實現自然通風與采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能源的依賴。我們將分析不同材料的蓄熱能力、熱傳導率,以及它們在營造溫暖或涼爽空間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溫度”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北方建築的厚重與溫暖,南方建築的通透與涼爽,不同地域的建築智慧如何巧妙地利用溫度來適應氣候,同時也塑造齣地域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情感體驗。 聲音的韻律: 聲音在建築空間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它既是信息的載體,也是情緒的調節劑。本書將關注建築聲學設計,但將視角從單純的降噪、隔音提升到對聲音環境的營造。我們將分析建築形態、材料選擇對聲音反射、吸收、擴散的影響,探討如何通過聲音的有序組織,創造齣寜靜的冥想空間,或是充滿活力的社交場所。我們還將探討“寂靜”的價值,以及在日益嘈雜的世界中,如何設計能夠提供聲音庇護的建築。同時,我們也關注建築中那些自然的、有機的聲音,如水流聲、風聲、植被的沙沙聲,它們如何與建築空間融閤,成為提升居住品質的“背景音樂”。 風的呼吸: 風,作為自然界最活躍的元素之一,在建築設計中往往被視為需要剋服的挑戰。然而,《設計新語》將風視為建築的“呼吸”,是空間生命力的來源。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建築的開放性、通透性設計,以及閤理的通風路徑,實現自然通風,調節室內空氣質量,降低能耗。我們將分析不同風嚮、風速對建築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風的能量來驅動某些裝置,或是創造齣獨特的空間體驗,如風鈴的悅耳聲響,或是微風拂過時的清涼感受。 三、 建築的生命:有機與永續的關懷 建築的“生命”並非指其是否擁有實體,而是指其內在的活力、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以及其在時間維度上的演變能力。本書將倡導一種更加有機、更加注重永續性的建築理念,將建築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生長的生命體。 與自然共生: 建築不應是孤立於自然的存在,而應是自然肌理的延伸。本書將探討綠色建築、生態建築的設計原則,強調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閤。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綠色屋頂、垂直綠化、雨水收集係統等手段,將自然元素引入建築,改善微氣候,提升生物多樣性。我們將深入研究場所精神,以及如何通過對地域文脈、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的深刻理解,設計齣真正“屬於”這片土地的建築。這是一種對自然敬畏的態度,也是對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時間中的建築: 建築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實體,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與使用者的生活一同成長。本書將關注建築的“生命力”,即建築的適應性、可塑性以及其在時間維度上的敘事能力。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能夠隨著使用者需求而調整、改造的建築,如何利用材料的自然老化過程來豐富建築的質感和故事。我們將分析那些在歲月中沉澱齣獨特韻味的建築,它們如何通過時間的洗禮,展現齣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這是一種對建築“耐久性”的超越,是對其“生命周期”的延展。 情感的容器: 建築作為人類活動的容器,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承載和激發情感。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空間的設計,營造齣能夠引發積極情緒、促進人際交往、滋養心靈的空間。我們將分析不同空間尺度、比例、光綫、色彩如何影響人的心理感受,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滿足人們在歸屬感、安全感、自由度等方麵的需求。這是一種將建築視為“情感容器”的視角,強調建築在提升人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質中的核心作用。 四、 建築的感知:人與空間的深度對話 建築的最終價值體現在其與使用者的互動中,體現在使用者對空間的感知與體驗。本書將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關注建築如何通過精妙的設計,引導人與空間的深度對話,從而創造齣更加豐富、更有意義的場所。 身體的體驗: 建築的感知始於身體。本書將關注建築的空間尺度、流綫設計、材料觸感、以及感官刺激等對人體的影響。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能夠激發人的行動、引導人的探索、並帶來愉悅感知的空間。例如,通過變化的地麵高差、蜿蜒的走廊、或是隱藏的庭院,引導人們在空間中進行有意識的“行走”,從而加深對空間的理解和記憶。我們還將分析不同材料的觸感,如溫潤的木材、冰涼的石材、細膩的織物,如何通過皮膚的接觸,傳遞齣不同的情感信息。 心靈的觸動: 建築能夠觸動人的心靈,引發共鳴與思考。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建築的設計,創造齣具有象徵意義、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空間。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光影的變化、材質的對比、視綫的引導,以及藝術的介入,來營造齣令人難忘的瞬間。例如,一束穿透天窗的光綫,一扇框住風景的窗戶,或是隱藏在角落的座椅,都可能成為觸發使用者內心感動的契機。這種設計,超越瞭功能的需求,直抵人的精神層麵。 場所的記憶: 每一個成功的建築,都應該能夠成為一個具有獨特“場所感”的空間,能夠被使用者記住、珍視,並融入他們的生活記憶。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設計,賦予建築獨特的身份和個性,使其能夠與使用者建立情感聯係,成為承載生活故事的場所。我們將分析那些能夠喚起迴憶、激發情感、並成為社群凝聚力核心的建築,它們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設計語言,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五、 結語:邁嚮未來的建築新篇章 《設計新語:建築的能量、生命與感知》不僅是對現有建築實踐的審視,更是對未來建築發展方嚮的探索。它呼喚一種更加 holistic(整體的)、humanistic(人文的)、sustainable(可持續的)的建築觀。我們相信,未來的建築,將不再是冰冷的技術産物,而是充滿能量、富有生命、能夠與人進行深度對話的藝術品。它們將以更加謙遜的態度擁抱自然,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迴應社會,以更加細膩的情感觸動人心。 本書希望能夠激發建築師、設計師、城市規劃者乃至每一個關心建築的人,去重新思考建築的意義,去擁抱新的設計理念,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未來。這是一種對設計的執著,也是一種對人類文明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