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今觀:梓人遺製

古法今觀:梓人遺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末元初] 薛景石 著
圖書標籤:
  • 傳統工藝
  • 梓人造紙
  • 紙張文化
  • 文化傳承
  • 手工技藝
  • 造紙術
  • 曆史文化
  • 非遺
  • 紙藝
  • 工藝美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5377398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496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0
字數:18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梓人遺製》本書按機具使用性能分類敘述,每類先介紹曆史,一物一條,共一百一十條。每物又分彆按其部件敘述,參考古代器物圖和當時製度,繪有總圖和分圖並注明尺寸,易解易學,比較實用。本書作者除對古文原典進行注解、翻譯外,還加入與現代技術相關聯的知識性、趣味性版塊,使讀者一覽古代科技對當代科技進步的影響。

作者簡介

  薛景石:字叔矩,金末元初北方著名的木工理論傢,木工機械設計和製造工藝的總結者。他的代錶作《梓人遺製》,是中國封建社會一部由木工匠師自行著作的學術論著。


  郭麗娜:長期從事編輯工作,在古代文學和曆史方麵有著深入的閱讀和研究,基礎知識紮實,曾精研《戰國策》《資治通鑒》《水經注》《茶經》《酒經》《洗冤錄》《考工記》《紅樓夢》《夢溪筆談》《閑情偶寄》等古代曆史、科技與文化類經典。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007

古車篇 011

五明坐車子 015

敘事 016

用材 036

功限 049

織機篇 055

01 華機子 057

敘事 058

用材 067

功限 077

02 泛床子 094

用材 095

功限 098

03 掉篗座 099

用材 101

功限 102

04 立機子 103

用材 105

功限 114

05 羅機子 115

用材 116

功限 122

06 小布臥機子 123

用材 124

功限 129

附錄 130

一 古代主要各式織布機 131

二 中國古代木匠的主要工具 137

三 木工中主要榫卯結構 142

四 木工諺語解讀 152


前言/序言

  《梓人遺製》主要介紹瞭古代車子和紡織機的功效、用材、時限,全書沒有華麗辭藻,用樸實的語言揭示瞭當時的規律或方法。古代民間藝術多係世代傢傳,手工藝者靠手藝生活,因此都不願意把手藝外傳,而薛景石在《梓人遺製》中具體細緻且毫無保留地將他的手工藝經驗所得,詳盡告白於世,能夠讓彆的工匠效仿,這種開放無私的姿態即使在當今社會也值得人們稱頌和贊揚。

  雖然中國古代有很多手工業著作,比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但均不如《梓人遺製》描述機具那樣周詳、具體、準確。為瞭更好地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對中國古代木工技術有深切的瞭解,在編譯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尊重原文,對原文進行瞭注釋和翻譯,並且增加部分篇章,對古車的發展曆史、古代人力車的構建、古代織機的發展曆史和構建進行詳細地解讀,希望加深讀者對古代木工的認識和理解,領會《梓人遺製》的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發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是後世的當務之急,本書隻是從木工的角度探討中國古代手工藝傳統的復興之道,啓迪人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傳承文化的新思維。

  本書在編譯過程中受到瞭各方麵專傢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在此錶示感謝。但是鑒於各方麵的原因,本書編譯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敬請指正。



古法今觀:梓人遺製 探尋古老技藝的智慧與傳承 《古法今觀:梓人遺製》並非一本關於特定書籍內容的介紹,而是一扇通往中國古代匠人世界的大門,一次對“梓人”這一群體及其遺留技藝的深度審視。本書以宏闊的視野,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耕耘、用雙手和智慧塑造物質世界的匠人。他們被稱為“梓人”,泛指一切從事木工、建築、雕刻、傢具製作等技藝的工匠,他們的作品不僅是滿足生活需求的器物,更是承載著文化、審美和哲學思想的載體。 本書的“古法”二字,意在追溯那些曆經歲月沉澱、代代相傳的精湛技藝和古老智慧。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枯燥的工藝流程,而是深入挖掘這些技藝背後的原理、邏輯和哲學思考。從榫卯結構的精巧設計,到木材選擇的嚴謹考量;從雕刻紋樣的象徵意義,到傢具造型的時代變遷,無不蘊含著古人對自然、對材料、對人與物關係的深刻理解。這些“古法”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活態的智慧,是經過無數次實踐、修正和升華的結晶。 而“今觀”則意味著我們並非僅僅滿足於對過去的追溯,更要以當代的視角去審視、解讀和發揚這些寶貴的遺産。在工業化、機械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那些傳統手工技藝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恰恰是在這個時代,我們更加渴望找迴那些失落的溫度、手工的質感和獨一無二的匠心。《古法今觀:梓人遺製》鼓勵讀者跳齣曆史的隔閡,思考這些古老技藝在當下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它們能否為現代設計提供靈感?它們是否能啓示我們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它們又如何在當代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 “梓人遺製”點明瞭本書的核心關注點——那些由梓人留下的珍貴技藝與製品。這些“遺製”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它們散落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古老的建築、精美的傢具、巧奪天工的雕塑、甚至是日常使用的器具,都可能蘊含著梓人的智慧。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去發現、去解讀這些“遺製”,理解它們是如何被創造齣來,它們又講述著怎樣的故事。 跨越時空的對話:從“梓人”到現代匠人 本書的結構並非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深入的專題探討,呈現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梓人”世界。 一、 梓人的身份與社會地位: 在古代中國,“梓人”並非僅僅是簡單的勞動者,他們往往擁有較高的社會聲譽和技術地位。本書將剖析“梓人”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從皇傢工匠的精雕細琢,到民間藝人的巧手生花。我們將探討他們的職業倫理、師徒傳承的模式,以及他們與社會、文化、宗教之間的緊密聯係。瞭解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技藝傳承的社會土壤,以及匠人精神的形成根源。 二、 技藝的精髓與傳承: 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我們將深入剖析“梓人”掌握的各項核心技藝。 木工技藝: 榫卯結構的奧秘,是中國古代木工的靈魂所在。本書將細緻講解各種經典的榫卯形式,如十字榫、燕尾榫、直角榫等,闡釋它們在連接、承重、抗震等方麵的巧妙作用。我們將探究古人如何根據木材的特性、受力的方嚮,設計齣天衣無縫的連接方式,使得傢具無需一釘一鉚,便能堅固耐用,同時展現齣流暢的綫條和優雅的造型。此外,對木材的選擇、紋理的把握、以及刨、鋸、鑿、鑽等基本工具的使用技巧,都將得到細緻的描繪。 傢具製作: 從案、幾、桌、椅,到櫃、床、屏風,中國古代傢具以其豐富多樣的形製和精湛的工藝聞名於世。本書將追溯不同朝代傢具的演變軌跡,分析其造型風格、功能設計與時代審美之間的關係。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具有代錶性的傢具類型,如明式傢具的簡潔典雅,清式傢具的繁復華麗,以及它們所體現齣的“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即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建築技藝: 梁、柱、鬥拱、飛簷,這些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標誌性元素。本書將解析古代建築中木結構體係的精妙之處,探討鬥拱層層疊疊的承重原理,飛簷翹角的裝飾美學。我們將瞭解古人如何利用木材的特性,建造齣宏偉壯觀的宮殿、莊嚴肅穆的廟宇、寜靜緻遠的園林。對木材防腐、防蟲的古老智慧,以及建築與風水、環境的融閤,也將是重要的探討內容。 雕刻藝術: 木雕、石雕、竹雕,梓人將他們的藝術纔華延伸至各種材質的雕刻領域。本書將展示各種雕刻技法,如浮雕、透雕、圓雕等,並深入解讀雕刻紋樣所承載的豐富象徵意義,如龍鳳、祥雲、花鳥、人物故事等,它們不僅是裝飾,更是古代社會信仰、倫理和文化觀念的體現。 其他技藝: 除瞭上述主要方麵,本書還會觸及漆器製作、竹編、藤編等與木工密切相關的技藝,展現梓人技藝的廣博性。 三、 技藝背後的哲學與美學: 《古法今觀:梓人遺製》相信,精湛的技藝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深厚的哲學思想和獨特的美學追求緊密相連。 “道法自然”: 古代匠人崇尚自然,尊重材料的本真屬性。他們善於觀察木材的紋理、色澤、質感,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讓作品與自然融為一體。本書將探討這種“道法自然”的理念如何在傢具的造型、紋樣的設計、材料的選擇中得到體現。 “天人閤一”: 無論是傢具的比例、空間的布局,還是建築的設計,都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本書將分析古人如何通過技藝,創造齣符閤人體工程學、符閤自然規律,並能營造齣寜靜緻遠、和諧美好的生活空間。 “師法造化”: 匠人的創作靈感往往來源於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和模仿。本書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古人如何從自然界的花鳥魚蟲、山水景物中汲取靈感,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之中。 “精益求精”的匠心: “梓人”的職業精神中,最寶貴的就是那份對技藝的極緻追求,對品質的嚴苛把控。本書將描繪這種“匠心”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得到錘煉,以及這種精神如何超越功利,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價值。 四、 遺製的當代價值與傳承: 本書的“今觀”部分,將著力探討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設計靈感的源泉: 許多現代設計在造型、材質、工藝上都深受中國古代傢具和建築的影響。本書將通過對比分析,展示“梓人遺製”如何為當代設計師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可持續發展的啓示: 古代匠人對材料的充分利用、對産品的長久耐用性的追求,以及對環境友好的生産方式,都為我們當今追求可持續發展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 傳承和發揚“梓人遺製”,不僅是對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對民族文化自信的構建。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展覽、創新實踐等方式,讓這些古老技藝重新煥發生機。 “慢生活”與人文關懷: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手工製作帶來的溫度、情感和個性化,恰恰滿足瞭人們對“慢生活”和人文關懷的渴望。本書將探討“梓人遺製”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迴應這種社會需求。 《古法今觀:梓人遺製》是一本邀請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的書籍。 它不是一份簡單的技藝教程,也不是一份枯燥的曆史文獻,而是通過對“梓人”群體及其遺留技藝的深入挖掘,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智慧、精湛的工藝傳承和獨特的美學追求。它鼓勵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去發現隱藏其中的寶藏,去理解那些用雙手和心血澆築的生命力,並思考如何在當下的生活中,讓這些古老的光芒繼續照耀我們前行的道路。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美術、設計、建築、曆史以及“工匠精神”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它希望通過生動詳實的敘述,嚴謹的學術考證,以及富有啓發性的思考,激發讀者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對匠人精神的珍視,並從中汲取智慧,豐富我們對當下生活和未來的理解。它是一次對“梓人”精神的緻敬,也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深度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古法今觀:梓人遺製》這本書,如同一位經驗老到的工匠,用他粗糙卻充滿力量的手,嚮我們展示瞭物件背後沉甸甸的歲月和心血。我是一名對傳統工藝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對“梓人”這個群體的好奇心。書中對我觸動最深的是對匠人精神的刻畫。它不是那種程式化的贊美,而是通過對製作流程、工具演變,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的描述,來展現一個真正的匠人是如何對待他的工作——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精益求精,將一份普通的工作做到極緻。我記得書中有提到一個關於木材選擇的章節,古人是如何根據木材的紋理、特性,甚至聲響來判斷其優劣,並將其用在最閤適的地方,這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們現在常說“工匠精神”,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種精神的源頭,那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與材料對話,最終將自然之物塑造成人文之器的過程。作者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富有感染力,讀起來絲毫沒有生澀感,仿佛能聽到木槌敲擊的清脆聲,聞到木屑的清香。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古代物件的“解剖式”分析,將其每一個部分、每一個連接都講得清清楚楚,讓我仿佛也參與瞭那場跨越韆年的手工勞動。

評分

這本書《古法今觀:梓人遺製》讓我重新審視瞭“古老”這個詞的含義。它並非意味著陳舊和落後,而可能蘊含著令人驚嘆的智慧和未曾被完全發掘的價值。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古代工匠——那些被稱為“梓人”的能工巧匠們的生活和技藝。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溫度,他沒有用枯燥的理論去講解,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將那些古老的工藝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代建築木構件的講解,那些復雜的榫卯結構,在作者的描述下,仿佛有瞭生命,它們不僅僅是連接,更是力的傳導,是智慧的結晶。讓我深受觸動的是,書中不僅描繪瞭“古法”,更著重於“今觀”,即如何用現代的眼光去理解和傳承這些古老的技藝。作者提齣的許多觀點,比如如何將古代的環保理念融入現代建築,或者如何通過傳統工藝的創新來豐富當代的文化生活,都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讓我感覺到,曆史的智慧並非已經塵封,而是可以煥發新的生命力,為我們當下的生活提供養分和啓示,這是一種非常積極和鼓舞人心的思考。

評分

《古法今觀:梓人遺製》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已經視為陳舊的事物,在遙遠的過去,曾經承載著如此深厚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天然親近感的讀者,這本書就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那些被稱為“梓人”的古代工匠們的工作。作者在敘述時,非常注重細節的呈現,比如對古代木工工具的介紹,不僅僅是列齣名稱,還會描述它們的使用方法,以及為什麼會設計成那個樣子,這讓整個過程變得非常立體和具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看似簡單的木製品的製作過程,都有詳盡的闡述,從選材、備料,到切割、打磨,再到最後的組裝,每一步都充滿瞭對材料的尊重和對完美的追求。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不禁聯想到現在我們所倡導的“工匠精神”,原來這種精神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曆史之中。更令我欣喜的是,作者在探討古代技藝的同時,並沒有迴避它們在當下可能麵臨的挑戰,反而積極地去挖掘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的藉鑒意義,比如關於可持續材料的利用,或者是在現代設計中融入傳統美學元素等等,這些都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普及,更在於它所帶來的啓迪。

評分

最近迷上瞭《古法今觀:梓人遺製》這本書,雖然我本人並非古建築或木工領域的專業人士,但讀完後,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書裏對古代木匠(梓人)的技藝和智慧的描繪,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並非枯燥地羅列史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詳實的考證,將那些早已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的技藝重新鮮活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古代榫卯結構的介紹,書中圖文並茂地展示瞭各種精巧的連接方式,它們如何在不使用釘子的情況下,讓巨大的木結構穩固韆年,簡直是力學與藝術的完美結閤。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古法的贊美,而是嘗試去思考這些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價值。例如,書中探討瞭古代木材的閤理利用、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這些理念如何能為當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啓示。這種“古法今觀”的視角,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文化的普及讀物,更是一本富有啓發性的思考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比如傢裏的舊傢具,甚至是現代的建築,不禁會想,如果能將古人的匠心融入其中,又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本書讓我對“傳承”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應是僵化的模仿,而是對精髓的提煉和創新。

評分

這本《古法今觀:梓人遺製》是我最近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作為一名喜歡曆史文化但又不太懂具體技術的讀者,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對古代工匠及其技藝的好奇。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意思,他不是簡單地堆砌技術名詞,而是將那些復雜的工藝過程,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細膩的描繪,變得平易近人。書中有好幾處地方讓我拍案叫絕,比如對古代傢具製作中,如何巧妙地利用木材的天然彎麯度來製作齣優美的造型,或者是在大型木構建築中,如何通過精確的計算和高超的技藝,實現結構的穩固和抗震。這些描述讓我對古代中國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全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古代技藝束之高閣,而是站在現代的視角,去審視它們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他提齣瞭很多發人深省的問題,比如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能保有這份對品質的執著?那些失傳的技藝,是否還有重生的可能?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古代的輝煌,更是一種對當下文化的反思。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可能忽略的寶貴遺産,也引發瞭我對未來文化發展的思考。

評分

1111111111

評分

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有原文,有注解,有譯文,適閤一般讀者學習。

評分

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有原文,有注解,有譯文,適閤一般讀者學習。

評分

評分

評分

此用戶未及時評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還可以,圖文並茂。

評分

好書,京東圖書特價活動,值得購買

評分

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