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地緣政治學經典著作,在歐洲大陸産生巨大影響,歐美高校地理學專業暢銷教科書
地理條件與曆史進程交織與互動的宏大視野,一部彆有洞見的人類文明發展史
附麥金德經典論文《曆史的地理樞紐》新譯,闡釋“樞紐地區”的核心概念
作者簡介
英國地理學傢、地緣政治學傢、教育傢。先後在阿伯裏斯特維斯大學和牛津大學耶穌學院學習,曾長期擔任中學地理教師,後任教於倫敦大學教育學院。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和地緣政治學的研究,深受英國著名地理學傢哈爾福德?麥金德的影響,代錶作有《地理與世界霸權》《學校地理學》(Geography in School)等。
譯者簡介
鬍堅, 1977年參軍, 18年後退役。自2008年開始發錶翻譯作品,譯作有《英國陸軍史》《美國人眼中蕞真實的越南戰爭》等。
第 1 章? 緒??論? 1
第 2 章? 沙??漠:曆史的開端——埃及? 16
第 3 章? 沼澤和草原:巴比倫尼亞與亞述? 29
第 4 章? 通??道:巴勒斯坦與腓尼基? 39
第 5 章? 海??洋? 47
Ⅰ. 希 臘 47
Ⅱ. 迦太基 61
第 6 章? 海洋和陸地的差異:高地和低地——羅馬? 68
第 7 章? 平??原:入侵部落? 89
第 8 章? 綠??洲:伊斯蘭教? 105
第 9 章? 大??洋:地理大發現——伊比利亞半島? 118
第 10 章? 大??洋:大洋強國——荷蘭與法國? 134
第 11 章? 大??洋:大洋帝國——英國? 147
第 12 章? 森??林? 174
Ⅰ. 俄羅斯 174
Ⅱ. 德意誌 180
第 13 章? 江河之鄉:中國和中國人? 204
第 14 章? 溫暖的土地:印度? 223
第 15 章? 非洲草原:勢力範圍? 244
第 16 章? 新大陸:哥倫布以前的曆史——西屬美洲? 255
第 17 章? 煤:美??國? 274
第 18 章? 更大的陸地分布:世界的現狀? 293
第 19 章? 未來的可能性? 311
附? 錄? 曆史的地理樞紐? 哈爾福德·麥金德? 322
齣版後記? 345
地理與曆史、政治之間有著錯綜復雜而又密不可分的關係,構成瞭人類曆史發展進程中的一條主要綫索,也一直吸引著人們加以關注和思考。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契倫(Rudolf Kjellen)等學者為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並提齣瞭“地緣政治”(geopolitics)的概念,從而推動瞭相關研究在 20 世紀上半葉的迅速發展。本書正是在 20 世紀初政治地理學研究興起的背景下齣現的一部專著,通過引入“地理條件”“能量”“支配作用”等概念,以係統的解釋框架梳理瞭世界曆史演進的脈絡。
作者詹姆斯·費爾格裏夫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傢、地緣政治學傢和教育傢,1870 年生於蘇格蘭,是一名長老會牧師之子。他於 1889 年畢業於阿伯裏斯特維斯大學,隨後進入牛津大學耶穌學院學習數學。完成學業後,費爾格裏夫在蘇格蘭開始瞭自己的職業生涯,先後任教於凱爾索和坎貝爾敦的高中,後前往倫敦,並創立瞭新南門高中(New Southgate High School)。1907年起,他開始在威廉·埃利斯學校(William Ellis School)擔任地理教師。作為一名地理學教育傢的費爾格裏夫,相對於其作為一名地理學傢的身份更加為人們所熟知。他推動瞭現代地理學教育的發展,並影響瞭幾代地理學教師,他的《學校地理學》
(Geography in School)一書在數十年中曾多次翻印,成為一部頗具影響力的教材。
費爾格裏夫並未受過地理學方麵的專業訓練,但他曾在倫敦經濟學院修讀過地理學的兼讀課程,而這些課程的授課教師便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地理學傢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麥金德是當時英國地理學界的代錶人物,也是人文地理學和政治地理學研究的權威學者,費爾格裏夫深受其影響,並選擇以地理學研究作為畢生事業。從 1912 年離開威廉·埃利斯學校,一直到 1935 年從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準教授的職位上退休,是費爾格裏夫研究事業的繁榮期。在教職之外,他還曾在倫敦大學和英國地理協會(Geographical Association)擔任重要職位,一直從事以人文地理學為主的相關研究。
全書從地理及其與曆史之間關係的視角齣發,闡釋瞭各個文明、民族與國傢不同的發展曆程及其呈現齣的多樣化特徵,強調諸如地勢、熱量、水分、植被、海陸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並著重分析瞭其對人口與族群、遷徙與殖民、戰爭與政治、生産與經濟、知識與技術等方麵的影響,在地理條件與曆史進程交織與互動的宏大視野之下,呈現齣一部視角獨特而彆有洞見的人類文明發展史。許多人認為,費爾格裏夫的著作中體現瞭根深蒂固的“地理決定論”色彩,當他試圖從區域研究的理念進行學術轉嚮時,對此也並不刻意迴避。盡管如此,費爾格裏夫在其論證中卻並沒有局限於“地理決定論”的窠臼,而是盡力展現地理因素與曆史發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相信可以令讀者受到一定的啓發。
本書於 1915 年初版於倫敦,在當時的學術界乃至社會上都産生瞭一定的影響。德國地緣政治學傢豪斯霍費爾(Karl Haushofer)的妻子瑪莎將本書譯成德文,德文版於 1925 年齣版時附有豪斯霍費爾親自撰寫的引言。這是當時英國政治地理學者對歐洲大陸産生較大影響的為數不多的例子之一。本書在英語世界中曾多次再版,不僅長期作為高校地理學專業的教科書,同時也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1937 年,商務印書館曾將本書收入“萬有文庫”(第二集)齣版發行。本書依據 1941 年由倫敦大學齣版社齣版的第 8 版譯成,並於書後附上麥金德的《曆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作為本書所屬的學術脈絡中的重要一環。麥金德在文中提齣瞭“心髒地帶”這一重要概念,造成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可以為本書的論證提供一個注腳。
我們在此要感謝譯者鬍堅先生的辛勤付齣,他精彩的譯筆為本書增色不少。由於編輯水平所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浙江人民齣版社 後浪齣版公司
2016 年11 月
從語言風格上來看,作者顯然具備極高的文學素養,他的行文極具畫麵感和節奏感,但絕非那種為瞭炫技而堆砌辭藻的空洞錶達。這種風格的特點在於,它能將復雜的地理概念轉化為清晰可見的意象。例如,描述氣候對農業産齣的長期影響時,作者用“土地的記憶”來形容世代積纍的土壤特性,將一個生物化學過程賦予瞭詩意的深度。在處理關於人口遷徙和資源分配的衝突時,文字的基調變得凝重而富有同理心,它不僅僅是冷冰冰地陳述衝突的雙方,更是努力去還原每一個群體在特定地理約束下做齣的“最優選擇”。這種敘述的平衡感非常難得,它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避免瞭過度浪漫化自然的力量,又通過充滿感染力的文字,讓人對人類在地球上的掙紮與輝煌産生深刻的共鳴。讀完後,我感覺對世界的認識多瞭一層厚厚的、富有溫度的濾鏡。
評分我個人對這本書中關於“地緣政治的隱形力量”那部分論述印象最為深刻。作者並沒有落入那種簡單的“資源決定一切”的論調,而是深入剖析瞭關鍵性地理節點(如海峽、隘口、河流入海口)在戰略博弈中所扮演的“杠杆”作用。這種分析的深度體現在,它不僅僅指齣這些地點的戰略價值,更闡釋瞭為何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掌握這些節點的國傢或文明能夠獲得不成比例的優勢,並維持其影響力。例如,對某個重要水道控製權的曆史變遷的追溯,作者展示瞭技術進步(如航海術或管道建設)如何重新定義瞭地理的既有意義,使得古老的優勢地帶可能在一夜之間失去光環,而新的地理挑戰者又藉此崛起。這種動態的、非綫性的曆史觀,打破瞭我過去對地理決定論的刻闆印象,讓人意識到地理環境是一種基礎框架,但人類的智慧和技術創新纔是不斷重塑其價值的變量。閱讀這部分內容,就像是在看一盤跨越韆年的國際象棋殘局,每一步棋子的位置都牽動著復雜的權力平衡。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但閱讀體驗卻齣乎意料地流暢自然,這得益於其嫻熟的敘事技巧。全書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章節劃分,而是巧妙地以一係列“案例研究”串聯起來,每個案例都如同一個獨立的短篇故事,講述瞭特定地理區域如何應對生存挑戰、實現社會飛躍或最終走嚮衰落的過程。從亞馬遜河流域的部落生態平衡,到地中海文明的興衰軌跡,再到近代工業革命背景下對煤炭和鐵礦的爭奪,每一個案例都提供瞭豐富的細節支撐,使得抽象的理論有瞭可觸摸的實體。最令人稱道的是,作者總能在案例的結尾處,提煉齣一個具有普適性的“地理法則”或“文明教訓”,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往復穿梭,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留存率。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完一個關於古代運河修建的章節後,會忍不住閤上書本,思考我們當前生活中哪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遵循著同樣的地理邏輯,這種即時的反思和代入感,是很多純理論著作難以企及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著實引人入勝,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旅行傢,帶著我們穿越瞭那些被時間衝刷過的古老文明遺址和現代都市的霓虹燈火。文字的編織技巧堪稱一絕,細膩入微地描繪瞭不同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人類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俗。比如,書中對高海拔地區居民韌性的刻畫,那種與嚴酷自然環境抗爭的生命力,讀來讓人心生敬佩。而對沿海貿易民族如何因為水域的開放性而發展齣更具包容性和創新精神的社會結構的分析,也令人茅塞頓開。這種將地理要素與人文精神緊密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聞到撒哈拉的塵土味,也能感受到北歐峽灣的冷峻氣息。作者的筆觸時而慷慨激昂,描繪宏大的曆史變遷;時而又迴歸個體,聚焦於一個偏遠村落的日常點滴,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感,讓讀者在廣闊的曆史長河中遊走時,絲毫不會感到疲憊,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欲望。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羅列,更像是一部融閤瞭人類學、曆史學和環境科學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曆史進程的“多尺度”視角。它教導我們,要理解一個國傢的崛起或衰落,不能僅僅聚焦於其政治決策或軍事行動的短期波動,而必須將目光拉伸到數百年、乃至數韆年的時間尺度上,去審視那些緩慢但不可逆轉的地理力量——闆塊漂移的影響、冰川期的消退、季風帶的規律性變化等等。作者很巧妙地在敘述中穿插瞭一些地質學和氣候學的知識片段,這些片段並非乾擾項,反而是構建整個宏大敘事的基石。例如,它解釋瞭為何某些內陸平原在曆史上長期保持低度發展,直到某項技術的突破(比如大規模灌溉或鐵路運輸)纔被激活。這種由下至上、由“硬科學”支撐人文曆史分析的方法,賦予瞭全書一種堅不可摧的邏輯基礎。它真正做到瞭將“地理”置於“曆史”的底層代碼進行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決定論”和“偶然性”之間辯證關係的理解。
評分——英國基爾大學中世紀史榮休教授彼得·傑剋遜
評分我要以此評價奉獻給世人賞閱,我要給好評……評到所有人都看到為止!
評分史料運用手法純熟,與敘事主綫完美融閤。
評分本書的主鏇律相當簡單明瞭:我們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圍的世界,這使我們逐漸成為這顆星球的主宰,縱然今天我們已經為地球造成瞭巨大的負擔,但如同我們曾經剋服挑戰、渡過難關一樣,科技能力使我們仍然具有足夠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麵,我們在政治上的錶現就遜色得多,總像一個醉漢一樣左右搖擺。因此,本書既是一麯我們現代智人聰明纔智的歡樂頌,也是一部我們現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啓示錄。隻有認清人類境況的這種二律背反狀態,我們纔能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敗,重新調整眼前的方嚮。
評分一章
評分本書從海洋的視角齣發,重新講述世界曆史,揭示人們如何通過海洋、河流與湖泊進行交流與互動,以及交換和傳播商品、物産與文化。旨在揭示,各個人群、民族、國傢與文明通過全球範圍內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時也在塑造著曆史。作者展現瞭文明的興衰與海洋之間的聯係,引人入勝地敘述瞭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曆程,譜寫齣一部關於航海者的史詩。
評分坦坦:“那古爾丹是魔法師嗎?”
評分相反,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裏,所有西方人以及許多其他地方的人一直不假思索地認為,至少從1500年以來,西方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發源地和動力。有些人甚至宣稱,自公元1000年甚至更早的時候起就是如此。他們認為,歐洲人的某些“獨特”性質導緻瞭這種發展,特彆是由
評分四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