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融時間與空間於一體,《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梳理疆域、環境、政區、農業、交通、軍事、城市等的曆史發展,通過迴歸前人經行的曆程探尋舊日的足跡及其影響。
《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配有數十幅貼閤內容的插圖,更直觀,更具說服力。
海報:
第一講 緒 論
無論從舊石器還是新石器時代算起,人類在大地上已經走過萬年以上的曆程,而人類對於地理的認識幾乎可以追溯至人類誕生之初。學術界給地理學下的定義是:地球錶麵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的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其實在地理成為科學並成為學者的研究對象之前,早已存在於人們對於環境的感知與創造之中。人類對於地理的認識首先來自於求生、覓食這一與動物沒有區彆的本能行為,采集、漁獵乃至於原始農業,人們都必須觀察四周環境,獲得哪裏有食物可供采集、獵取,哪裏的土地可以種植作物這類信息,並且在這樣的觀察中探尋齣能夠通行的道路與能夠安置聚落的地方。這些人類早期本能的求生行為成為人類認識地理的第一步,並且人類在社會進步中繼續邁齣第二步、第三步……地理學逐漸發展成獨立的科學。在今天的學術之林中,地理學似乎無足道,但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地理學是人類最早擁有的科學。
地理學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人類掌握的地理知識,以及對於地理現象的探索並非停留在一個階段,伴隨社會進步,人類行為逐漸從利用環境發展到改造環境,對於自己生活之地,也從瞭解步入創造。這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L.S.斯塔夫裏阿諾斯所錶述的那樣,各種生物均以遺傳因子適應環境而實現進化,隻有人類的進化相反,不是遺傳因子適應環境,而是通過改變環境適應自己的遺傳因子。 正是這樣的進化,使人類不僅從動物中分離齣來,而且淩駕在所有生物之上。確切地講,當人類處於采集、漁獵階段,僅屬於利用環境;原始農業生産齣現之後就不同瞭,農作物取代瞭天然植被,由此環境發生瞭改變,可以數齣種類的栽培植物覆蓋瞭地錶,人類通過城邑、聚落的修建,道路的延伸,工商業的經營,改變大地麵貌而形成新的地理景觀。人類改造環境,營造新的地理景觀的同時,繼續利用環境,但這時的利用已不同於采集、漁獵對於食物的索取,而是將政治、軍事意圖與空間利用結閤為一體,並利用地理達到政治、軍事目的。《左傳》中的名篇《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例,春鞦時期鄭國麵臨秦、晉兩國軍事進攻的威脅,鄭國臣子燭之武為鄭國退秦、晉聯軍,遊說秦國時一語點明利害說的就是地理,即秦與鄭之間有晉相隔,而晉與鄭為鄰,秦、晉聯軍若戰勝鄭國,直接受益者是晉而不是秦。燭之武利用秦、晉、鄭之間的地理位置,以及攻鄭必然會導緻“鄰之厚,君之薄”這樣的結果,成功地分化瞭秦、晉聯軍,實現瞭退軍的政治目的。固然,人類基於政治、軍事意圖利用地理並沒有改變地物的格局,但卻延伸瞭地理的含義,從可見的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擴展到抽象的政治、軍事地理。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涉及政治、軍事的地理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但幾乎無從在大地上找到哪裏是政治,哪裏是軍事,兩者的存在通過人們的意願、目的、智慧而實現,且在曆史的進程中不斷變化手法。這樣總結起來,地理的構成包括兩個層麵,一類屬於自然界本有的,如山脈、河流、湖泊、荒漠、植被的分布,氣候、土壤的形成與變化;另一類則源於人類創造,農業、城市、聚落、交通、工商業乃至於政治、軍事、文化均可成為地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分支。兩類地理現象的成因不同,但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共同點綴、改造著我們腳下的大地與頭頂的天空。
曆史地理隸屬於地理學,但研究對象分屬於不同的時代——侯仁之曾經說過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因此曆史地理將曆史學的時間體係納入到研究之中,融時間與空間於一體,並在迴歸人類所經行的曆程中探尋舊日的足跡及其影響。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曆史中也孕育瞭對曆史地理的探求。史念海指齣中國曆史地理這一名稱最早齣現在20世紀30年代,那時顧頡剛創辦瞭專門從事曆史地理研究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並同時齣版瞭學術期刊《禹貢》半月刊。《禹貢》本是《尚書》中的一篇,為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以此命名學會與刊物,乃顯示其淵源的久遠,但《禹貢》半月刊的英文譯名卻是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無疑,《禹貢》半月刊的問世就是曆史地理登上中國學術舞颱的年代,然而這並不是曆史地理研究起步的年代,追尋曆史地理的淵源,可上溯至東漢班固所撰《漢書·地理誌》。《漢書·地理誌》雖未提及曆史地理這一名目,但其錶述形式、記述內容已具有“昨天”“前天”地理的特徵,這一切將中國曆史地理的學術淵源推溯至兩韆年前。
如果說《漢書·地理誌》開啓瞭傳統曆史地理的第一頁,那麼20世紀中國曆史地理學則進入瞭新的階段,1909年張相文創辦“中國地學會”,並齣版會刊《地學雜誌》。《地學雜誌》從1910年問世至1937年抗戰前夕停辦,28年間共齣版181期,發錶論文1600餘篇,其中不乏曆史地理文章。繼“中國地學會”之後,前已提及,20世紀30年代前期,顧頡剛聯閤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三校有誌於曆史地理與民族史的同學,組織成立瞭“禹貢”學會,並創辦瞭《禹貢》半月刊。“中國地學會”囊括地學各個領域,“禹貢”學會則專門緻力於曆史地理研究,這是曆史地理第一次獨立登上學術舞颱。無疑,“禹貢”學會與《禹貢》半月刊的創辦是中國曆史地理學發展的重要裏程碑。《禹貢》半月刊於1934年3月創刊,至1937年“七七事變”被迫停刊,共齣版瞭7捲82期,發錶文章700多篇。這些文章都成為後來曆史地理各個領域的先聲。 “禹貢”學會不僅為20世紀中國曆史地理學的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而且為中國曆史地理學乃至曆史學、民族史、方誌學等學科造就瞭一批人纔,當年“禹貢”學會的創立與組織者顧頡剛、譚其驤,以及學會成員侯仁之、史念海、馮傢升、吳晗、童書業、齊斯和、白壽彝、硃士嘉、周一良、張維華、楊嚮奎、韓儒林等,都成為後代矚目的著名學者。
“禹貢”學會開啓瞭中國曆史地理的近代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在侯仁之的倡導之下,中國曆史地理逐漸與現代地理學接軌,並融入現代學術體係之中。侯仁之在全麵審視地理學的性質與研究宗旨之後指齣:“研究曆史時期主要由人的活動而産生或影響的一切地理變化,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曆史地理學的主要課題。” 從那時到今天,60年中,中國曆史地理各代學者的研究涉及“由人的活動而産生或影響的一切地理變化”的各個領域,即曆史自然地理、曆史農業地理、曆史人口地理、曆史城市地理、曆史聚落地理、曆史交通地理、曆史工商業地理、曆史政治地理、曆史軍事地理、曆史文化地理等,由於人類的空間活動、空間創造、空間利用多種多樣,這些研究領域幾乎囊括生産、生活的所有層麵,且涉及瞭不同領域的空間現象。
本書正文分十四講講述曆史地理的重要問題:史前時期聚落選址與環境(第二講)、曆代疆域變化的地理基礎(第三講)、曆史自然地理(第四講、第七講)、曆史農業地理(第五講、第六講、第八講)、曆史政治地理(第九講、第十講)、曆史交通地理(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曆史軍事地理(第十四講)、曆史城市地理(第十五講)。固然,這些並未囊括曆史地理所有研究,但卻是最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將曆史地理上溯至史前時期,並非僅僅拉長瞭研究時段,主要在於自新石器時期人與環境的關係就發生瞭變化,此時人類已經從依靠大自然的恩惠采集食物,轉嚮栽培植物養活自己,這一具有根本意義的“農業革命”,使人類不僅在自然的束縛中獲得更多的自由,且在大地上建立瞭由自己創造的地理。20世紀中期,侯仁之提倡將曆史地理研究上溯至一萬年以來,自此針對人類改造環境、利用自然的探索成為曆史地理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曆史地理的各個研究領域中,曆史自然地理以坐落在大地上的山川湖沼、氣候變化的冷暖乾濕為核心,但自從人類邁齣改造自然的步伐,原封未動且沿襲至今的景觀與地物幾乎不存在,即使環繞在四周的空氣也添加瞭越來越多的人為生産物——甲烷、二氧化碳、霧霾……因此曆史自然地理研究一方麵緻力於復原曆史環境,另一方麵則著重探討人類活動施加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及其後果。曆史留給今天的大緻有兩類地理現象,一類如同化石,不僅殘存且已固化,成為我們探討、復原過去的標識;另一類生成於過去,卻通過人類不間斷的、連續性的行為影響到今天,環境變化即是如此。曆史農業地理、曆史交通地理、曆史城市地理均屬於人類改造環境、創造地理的結果,這樣的創造不僅有形、有物,成為人類保全自己、壯大自己的依托,且全然替換瞭原本屬於大地之上的植被、景觀,我們置身於當下,環顧四周,多屬於高度耕作的景觀與整治瞭的景觀。人類立足在大地上,改造環境、整治景觀並不能完全擺脫自然力的製約,因此探尋人類齣於不同需求,改造環境且建構地理現象之間的空間關係,成為這些領域的基本研究內容。如果說上述曆史地理各個領域更多討論的是人與自然的直接關係,那麼曆代疆域變化、曆史人口地理、曆史政治地理、曆史軍事地理則著重體現瞭人類的組織形式與集群形式,由此形成的地理幾乎沒有改變大地上的什麼,卻憑藉人類組織與政治、軍事意願利用瞭地理,並就此形成人類組織空間分布形式以及與政治、軍事捆綁在一起的空間謀略,這就是國傢疆域、人口的分布與遷移、國傢執行管理的空間單元——行政區以及行軍作戰的路徑與戰場。地理學乃至曆史地理學所構成的研究領域,展現瞭所有人類活動方式與空間的關係,這樣的關係過去存在,今天依然在繼續。
迴顧曆史,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迴味、反思、藉鑒都在其中。人類不應該因為擁有今天而割斷對於昨天、前天的記憶,其實,我們今天邁齣的腳步也會落在往日的足跡之上。而舊日的足跡究竟帶來的是福還是禍?答案就在我們的探索之中。曆史地理不是顯赫的學科,卻擁有任何學科都不可替代的地位。
體驗五:閱讀過程中的心神震撼與沉思 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感是多層次的。首先是知識量帶來的衝擊,其次是邏輯推演的嚴密性。但最深層的震撼,來自於對時間跨度和空間尺度的直觀感受。當你跟隨作者的文字,從遠古的地理變遷一直追蹤到現在,你會強烈地意識到人類文明在地球漫長演化中的渺小與偉大並存。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王朝更迭,在地理時間軸麵前,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片段。這種宏大的尺度感,讓人産生一種曆史的敬畏感。我常常讀到深夜,閤上書本後,會久久地凝視窗外的夜空或腳下的土地,思考著數韆年的人類活動是如何在這種堅硬而又溫柔的自然背景下上演的。這種深刻的沉思體驗,是許多純粹敘事性的曆史書籍無法給予的。它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事件記憶,進入一種哲思的層麵,探討人與環境、現在與過去的永恒關係。
評分體驗一:如臨其境的曆史畫捲 初讀這套書,立刻被那種深邃而又生動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的筆觸仿佛帶著魔力,將那些遙遠的曆史場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讀起來完全沒有一般曆史讀物那種枯燥的說教感,更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長者,在時光的隧道裏漫步。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在解讀“人”與“地”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相互塑造。比如,讀到關於某個朝代疆域變遷時,那種地理環境對政治決策的製約,被描繪得絲絲入扣,讓人不禁想象古代君王在麵對山川河流時的權衡與抉擇。這種將曆史事件與地理背景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豐富瞭對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不同地域文化差異的探討,這些差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特定的自然環境之中。讀完後,我對中國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年代更迭,而是一幅連綿不絕、相互影響的壯闊畫捲,其中每一處山川河流,都像是活著的敘事者,訴說著過往的滄桑。
評分體驗三:文筆凝練,意境悠遠 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嘆服,其文筆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清晰。閱讀過程中,時常會被一些精妙的措辭所打動,那些描述山川形勝的語句,讀來令人心曠神怡,仿佛能嗅到曆史塵土的氣息。這種優美的文筆,將原本可能嚴肅的學術探討轉化為一種享受,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文字本身帶來的審美愉悅。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追求絕對的客觀和冰冷,而是飽含瞭一種對腳下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和思考。尤其是在討論古代水利工程和都城選址時,那種對古代先民智慧的贊嘆,通過文字自然流露齣來,充滿瞭人文關懷。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品鑒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每一個段落、每一句話都經過瞭反復的斟酌,讀起來朗朗上口,迴味無窮。對於追求閱讀品質的讀者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體驗四:視野開闊,思維導嚮性極強 這本書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一點,是它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觀和地理觀的邊界。過去我總是習慣於將曆史和地理割裂開來理解,但閱讀此書後,我纔真正明白,地理環境如何像一個無形的巨手,塑造瞭不同人群的性格、社會結構乃至意識形態。作者對“區域性”差異的探討極其精妙,他沒有簡單地將中國劃分為幾個固定的闆塊,而是展示瞭這些闆塊之間復雜、動態的互動關係。例如,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的衝突與融閤,書中不僅僅從軍事或政治角度分析,更深入挖掘瞭背後氣候帶差異和資源稟賦帶來的根本性矛盾。這種多維度、交互式的分析框架,讓我學會用更開放的視角去看待曆史上的重大事件,打破瞭許多固有的刻闆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書,更像是一本“思維工具箱”,為我提供瞭分析復雜問題的全新參照係。
評分體驗二: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的完美融閤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高深莫測,也不像通俗讀物那樣流於錶麵。它似乎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既能滿足普通讀者對知識的渴求,又能讓對專業研究有興趣的人士感到滿足。每一個章節的展開都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先是宏觀的概述,隨後引齣具體的案例分析,每一點論證都有堅實的史料作為支撐,但敘述起來卻輕盈流暢,絕不拖遝。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中經常引用一些鮮為人知的小細節來佐證大觀點,這種細節的處理,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讓原本抽象的地理概念變得具體可感。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像是接受瞭一次係統而又高強度的思維訓練,不僅學到瞭新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學會瞭一種如何將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進行係統性思考的方法論。對於希望係統性提升自己人文素養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教會你“如何看”曆史,而非僅僅“記住”曆史。
評分學習祖國地理曆史的一本好書,不可多得
評分曆史,他都是在地理的舞颱上演的。所以說曆史地理很重要。
評分多學習多讀書少玩遊戲少喝酒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省時省力,還能得京東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在京東買東西又好又快!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省時省力,還能得京東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在京東買東西又好又快!
評分很好,已經買瞭第不知道多少遍瞭,值得迴購。真是一本好書。
評分京東購物性價比高,送貨速度快,618活動力度大。
評分物流很快,不錯的書,值得推薦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多學習多讀書少玩遊戲少喝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