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鏡:1907,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

西洋鏡:1907,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意] 呂吉·巴津尼 著,瀋弘,邱麗媛 譯
圖書標籤:
  • 汽車拉力賽
  • 曆史
  • 北京
  • 巴黎
  • 1907
  • 文化交流
  • 探險
  • 旅行
  • 早期汽車
  • 中國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19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03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字數:2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視角獨特:一個西方記者眼中的中國首屆汽車拉力賽
  ★珍貴稀缺性:100張珍貴照片記錄的人類曆史上一次汽車遠程

內容簡介

  1907年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是世界汽車運動的原始之旅,也是人類曆史上一次跨洲的汽車賽事。這次賽事由巴黎《晨報》主辦,中、俄等國承辦。參賽車由輪船運抵上海、天津,再到北京。1907年6月10日早,5輛賽車從北京公使館區的法國兵營齣發,開往張傢口,穿越濛古草原、戈壁,抵達巴黎,曆時62天。巴津尼搭乘博蓋塞親王的賽車,全程跟蹤采訪並留下瞭大量珍貴的文字及影像資料。1907年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不僅推動瞭人類汽車運動的快速普及,而且對世界汽車産業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呂吉·巴津尼(1874—1947),意大利著名記者和作傢。1900年曾被意大利專業報紙《晚間郵報》作為戰地記者派到中國報道義和團運動,1904—1905年又作為日軍隨軍記者報道瞭日俄戰爭,在意大利引起轟動。他一生齣版瞭13本書,大部分都很暢銷。

  瀋弘,杭州人,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上世紀90年代起遍訪波士頓、芝加哥、倫敦等地圖書館,搜集瞭大量國內難得一見的珍貴記錄。目前承擔教育部重點攻關項目“外國收藏16—20世紀來華傳教士檔案整理與研究”、浙江曆史文化專題研究項目“外國人眼中的浙江和浙江人”。著有《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晚清印象》等書。

  邱麗媛,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現任教於北京華文學院,研究方嚮為中外文化交流播。

內頁插圖

目錄

一、從巴黎至北京
二、齣發
三、前往長城
四、翻山越嶺
五、行走在濛古草原之邊
六、在濛古大草原上
七、在戈壁大沙漠裏
八、沙漠中的城市
九、庫倫
十、去往恰剋圖
十一、貝加爾湖畔
十二、斷橋之災
十三、在伊爾庫茨剋省
十四、在葉尼塞河盆地
十五、托木斯剋——學者之城
十六、伊希姆
十七、烏拉爾山脈
十八、從卡馬河到伏爾加河
十九、從伏爾加河到莫斯科河
二十、離開俄羅斯
二十一、接近終點
二十二、巴黎

精彩書摘

  車
  親王選中的車是一輛24~40馬力的普通伊塔拉。對引擎和底座都沒有任何改動,隻是對骨架的角度和彈簧做瞭調整,讓它比平時更為強勁,還換上瞭更高更耐用的車輪。輪胎選的是米蘭倍耐力最大號的,這樣路麵的差異就不會感覺那麼明顯瞭。親王非常希望車的每個部分都是意大利製造的。車身有兩個前座,是博蓋塞親王和司機的,後座是我的。我的座位兩邊各用鐵箍固定著一個長長的圓柱形的汽油罐,裝著150升汽油。後麵的一個像炮兵部隊用的箱子裏,裝著我們的工具和其他東西,箱子上有另一個圓柱形的罐子裝著水。我們的行李要用繩子捆在箱子和水罐上。為瞭節省空間,避免在車後部裝太多東西,我們隻能盡量減少行李,隻帶一些必需品,每人最多15韆剋。一個100升的機油罐,還有長管子和一個水龍頭,固定在我的座位底下。前排座位下麵放的是我們的食物櫃,大部分都是罐頭肉。這輛車最特彆的地方在於擋泥闆,是由四塊又長又結實的鐵闆製成的鉸鏈,容易卸下來,遇到小溝渠、沙地、沼澤的時候用得到。我們的車在外形上跟目前問世的其他車都大不相同,簡直是個龐然大物。它就像一個奇怪的鐵皮機器,像某種戰爭武器。如果是一個輕鬆的人來看,它碩大的油罐能讓他想起不那麼可怕的工具,甚至是一輛溫和的灑水車!
  越過北京的橋
  在清河,我們碰上瞭賽程中的第一個障礙。那座跨越清河的古橋對於汽車來說簡直是不可逾越的。我們想找可以涉水的淺灘,搜遍瞭河岸的各個方嚮,卻都沒有!隻有一條路,就是那座橋。
  這本是一座氣勢非常恢弘的大橋,歐洲人按照慣例認為它是由馬可·波羅建造的,但實際上它也許是建於明代。橋身全部都是用漢白玉砌成,橋兩側的欄杆上雕刻著優美的、具有某種歐洲風格的花紋圖案,幾乎可以印證歐洲慣例對其由來的判定。大橋以簡潔優雅的白色弧形將兩側河岸連接起來,在其原始粗野的土地已經忘卻瞭從前摯愛的美好之時,它仍然殘留著過往的輝煌。橋麵也是用巨大的漢白玉石條所砌成,但幾百年來的車來車往已經使這些大石條磨損得非常厲害,有的石塊已經斷裂。似乎數百年間,地麵曾緩慢抬升,試圖將這些石條舉起來,仿佛它們是眾多半開墓穴的蓋子。自從北京被稱為“堪巴祿剋”(可汗之大都)的時候,這座橋就沒被建築工人的手碰過瞭。假如不是必須要開一輛40馬力、重1200韆剋的車經過那兒的話,我們一定會對這個美麗的曆史遺跡贊賞不已的!
  橋兩端的斜坡都不見瞭。它們被洪水撕碎捲走瞭,被暴雨慢慢衝走瞭,被韆韆萬萬路人的腳步帶走瞭—六百年間,人潮在上麵來迴奔湧。現在,通往大橋的隻有凹凸不平的小路,上麵還聳立著破碎的石塊。或許這周圍的地麵已經伴同中國的輝煌一起沉沒,而今這座橋仍顯示齣中國土地追隨忽必烈的腳步時所達到的令人驕傲的高度。
  ……

前言/序言

  序 言(節選)
  —西皮奧 . 博蓋塞寫給巴津尼的信
  加爾達島
  1907年9月
  親愛的巴津尼:
  在我們兩個月辛勞跋涉之後—在我們經曆瞭各種亂石河流、沙礫林地、泥濘沼澤以及大眾的歡迎儀式後—仍然有人認為我們的旅行顯著證明瞭一點,即駕駛汽車從北京到巴黎是不可能的!
  這自相矛盾的錶述在其簡樸之內蘊含著拜占庭風味。然而,此悖論在字麵上畢竟是對事實的準確敘述,這也正是我們旅行所已經證明的:在目前是不可能單獨駕駛汽車,舒坦地坐在汽車座位上,從北京到達巴黎的。我們的親身經曆也證明瞭,建立旨在把那些最可愛且技藝高超的中國“女藝人”從天朝都城運送到紅磨坊舞颱的班車服務,不會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投機活動。
  然而,這次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難道沒有教給我們一些值得學習的事情嗎?
  我的思緒迴到瞭恰剋圖那個百萬富翁樸實無華的房捨裏。在那裏,女主人臉上掛著善意的微笑,親自從廚房來到餐廳,把一排排裝著上等鄉村醇酒的杯子擺上桌,並在桌上擺瞭大盤子,內盛全乳牛和全羊的肉塊,或者盛有大堆的麵條或米飯。在那兒,法莉亞這個鄉下小丫頭,探齣她朝氣蓬勃但略有野性的小腦袋,上麵彆著一朵草原之花。在那兒,新老朋友無須邀請,不拘禮節地進進齣齣,拿走自己那份豐厚的盛情和食物。我迴想到圍繞著嘎吱作響桌子的談話—想起每個人談論我們穿越戈壁灘的實際效用時錶現齣的熱忱敏銳,這次穿越把最為快捷的駝隊創下的17天紀錄減少到瞭4天;還想起人們嚮我們提齣的那些技術和商業性的問題,即采用這種快運方式,至少把部分茶葉貨物運送到邊境某處的可能性。這些茶葉貨物此前都是經海路運至海參崴,然後再從那兒改用橫跨西伯利亞的鐵路運往各處。
  您是否還記得我們伊爾庫茨剋的主人所錶現齣的那份熱情?他在下烏丁斯剋搭我們的車,癡迷於在西伯利亞乾硬的道路上瘋狂奔馳,讓鬆林的清新空氣灌滿肺腑。他肯定有著駕駛汽車的激情萌芽。在閤適的季節裏,在西伯利亞那無垠的曠野上,駕駛汽車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構思一本與《西洋鏡:1907,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無關,但同樣引人入勝的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星塵與羅盤:19世紀末倫敦的秘密生活》 內容提要: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是一座被霧氣、煤煙和無盡的階級差異所籠罩的迷宮。錶麵上,它是大英帝國的榮耀之心,是工業革命的奇跡;然而,在那些昏暗的鵝卵石小巷深處,隱藏著一個由夢想傢、發明傢、失落的貴族和不為人知的秘密所構築的地下世界。 本書並非聚焦於政治風雲或皇室軼事,而是深入挖掘瞭1880年至1900年間,倫敦社會結構下的細微脈動。我們跟隨四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編織齣一幅關於野心、科學、藝術與生存的復雜畫捲。 第一部分:鍾錶匠的睏境與時間的秘密 故事伊始,我們認識瞭奧古斯特·芬奇,一位在剋勒肯維爾(Clerkenwell)經營著一傢小型鍾錶修理鋪的技藝精湛的工匠。他的生活被齒輪的滴答聲和黃銅的冰冷所定義。然而,奧古斯特的真正癡迷,遠超於修理日常的懷錶——他緻力於“時間流逝的感知”研究。他堅信,人類對時間的體驗並非恒定不變,而是可以被外部刺激和內部情緒所扭麯。 在富人區,貴族們熱衷於以昂貴的進口瑞士機械來彰顯自己的地位,而奧古斯特的鋪子,則成瞭那些渴望精確、卻無力承擔高昂價格的底層工程師和業餘科學傢的秘密聚集地。他與一位退役的皇傢學會成員——已然被學術界拋棄的老派物理學傢——秘密閤作,試圖構建一種能“捕獲”特定時刻情感印記的機械裝置。他們的實驗,充滿瞭對工業化時代冷酷精確性的反叛,以及對逝去浪漫主義的挽歌。 第二部分:迷霧中的劇院與“幽靈”的創作 轉入蘇豪區(Soho),我們邂逅瞭伊芙琳·哈珀。她並非舞颱上的主角,而是隱藏在“萬靈劇院”(The Pantheon Theatre)幕後的劇作傢和燈光設計師。在這個時代,劇院是大眾逃離現實的唯一窗口,而伊芙琳的作品,則以其對“非物質存在”的描繪而聞名——她的劇本中充滿瞭對靈媒、幻影和潛意識的探討,這既是迎閤瞭當時流行的唯靈論熱潮,也是她本人對社會壓抑的反抗。 伊芙琳的挑戰不僅僅在於創作。她必須應對保守的劇院老闆和那些認為女性不應執筆的評論傢。她利用新近發展的電學和化學知識,設計齣前所未有的舞颱效果:利用磷光材料、硫酸霧氣和巧妙的光綫摺射,創造齣讓觀眾驚嘆不已的“鬼魂現身”。她的成功,是一場將新興技術與古老迷信完美結閤的藝術冒險。 第三部分:碼頭區的檔案與被遺忘的航程 在泰晤士河畔,霧氣終年不散,這裏是帝國財富的輸入和輸齣地。年輕的調查記者,本傑明·科爾,正在努力打破“小報”的低俗標簽,追尋一個被官方曆史刻意忽略的事件:一艘名為“海王星之子”的蒸汽貨船的失蹤。官方記錄稱其在開普敦外海沉沒,船上載有價值連城的印度寶石。 本傑明發現,這起“意外”背後隱藏著更深的陰謀。他潛入東區(East End)的勞工登記處、走訪那些沉默的碼頭工人,並試圖破解船運公司的加密賬簿。他發現,“海王星之子”的失蹤,牽扯到跨國走私、非洲殖民地不義之財的迴流,以及幾位高官的秘密交易。他的調查,迫使他與上流社會的腐敗勢力正麵衝突,他的人身安全也岌岌可危。 第四部分:花園裏的植物學傢與異域的饋贈 與此同時,在富人區的一棟宏偉宅邸的溫室中,年邁的植物學傢伊麗莎白·韋斯特伍德夫人,正麵臨著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次重大抉擇。她畢生緻力於研究來自熱帶殖民地的稀有植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奇特藥用價值或毒性的物種。 她的溫室,是一個微型的、被玻璃保護的“新世界”。她最近收到瞭一份來自南亞的包裹,裏麵是一種前所未見的、能顯著影響人類神經係統的蘭花。這種植物的潛力,既是醫學突破的希望,也可能被用於更黑暗的目的。伊麗莎白必須決定,是嚮那些熱衷於將自然資源“軍事化”的化學公司屈服,還是將這項發現公之於眾,冒著被竊取的風險。她的選擇,象徵著科學發現者在帝國擴張時代所麵臨的道德睏境。 交織的命運與時代的側影 這四條看似平行的生命綫,最終在一次由一場突如其來的“電力係統故障”引發的倫敦大停電事件中交匯。這次停電暴露瞭城市的脆弱性,也將各自角色推嚮瞭關鍵的轉摺點:奧古斯特的計時裝置在混亂中被用於定位,伊芙琳利用黑暗為她的“幽靈”戲碼提供瞭完美的掩護,本傑明則在混亂中獲取瞭決定性的證據,而伊麗莎白的植物樣本,也因為溫室電力中斷而麵臨枯萎的危險。 《星塵與羅盤》是一部關於維多利亞時代黃昏的史詩。它探討瞭工業時代的鋼鐵與蒸汽如何與古老的迷信和新興的科學思想碰撞,描繪瞭在光榮錶象下,人們如何運用智慧、技藝和勇氣,去探索、去反抗,去定義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真實”。這不是一個關於宏大戰爭或政治改革的故事,而是關於那些在陰影中閃爍、試圖用自己的方式點亮黑暗角落的個體命運的深度探尋。讀者將沉浸於十九世紀末倫敦濃厚的氛圍之中,感受那份既令人窒息又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時代精神。 ---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最初我對這種帶有“拉力賽”字樣的書總抱持一絲警惕,擔心它會淪為純粹的機械展示或乏味的行程記錄。然而,這部作品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將冰冷的機械與熾熱的人性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我尤其贊嘆作者對“等待”這一狀態的捕捉,那段漫長的旅途中的停滯、補給、外交周鏇,這些被傳統敘事忽略的空白,恰恰是展現人物性格和時代睏境的最佳舞颱。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韻律感,仿佛能聽到舊式打字機“噠噠”作響的聲音,每一個詞匯的選擇都充滿瞭那個年代特有的優雅與疏離感。它讓人體會到,真正的冒險,往往不在於終點,而在於過程中那些意料之外的轉摺和無法預料的相遇。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佳作,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評分

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是,它擁有罕見的紀實文學的嚴謹性,卻又兼具小說般引人入勝的戲劇性。作者顯然做瞭海量的案頭工作,關於1907年那個北京的政治氣候、巴黎上流社會的喧囂、以及沿途各個驛站的社會生態,都有著紮實的考據支撐。但最妙的是,作者懂得如何將這些史料融化在人物的對話和內心的獨白之中,讓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標注,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我特彆喜歡看那些關於“速度”的哲學思考,在那個馬車仍是主流的年代,汽車所代錶的“飛速前進”是如何挑戰人們的時間觀和空間感的。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工業萌芽的激情與傳統社會的保守,讓讀者得以窺見現代世界是如何在劇烈的震蕩中誕生的。

評分

這部書的描繪力實在太強瞭,我仿佛親身置身於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無論是巴黎的香榭麗捨大道,還是北京的塵土飛揚的郊野,那種氣息撲麵而來,讓人欲罷不能。我尤其欣賞他對那個時代社會風貌的刻畫,那種新舊交替的摩擦與碰撞,通過這場看似荒誕的汽車拉力賽被展現得淋灕盡緻。讀者很容易被那種探險精神所感染,那種人類挑戰極限的勇氣,即便隔瞭一個多世紀,依然能激起心底最原始的波瀾。更彆提那些形形色色的參賽者,他們來自不同的階層,帶著各自的目的踏上徵途,書中的人物塑造立體而飽滿,每一個決策和掙紮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讓人忍不住想知道他們最終的命運會是如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繪製的宏大畫捲,充滿瞭那個黃金時代的浮華與躁動。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強烈的曆史共鳴感,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小眾的事件,提升到瞭審視現代性起源的高度。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時而緊湊如賽車的轟鳴,時而舒緩如歐洲貴族的下午茶,這種張弛有度的處理,讓閱讀體驗極為流暢。我特彆留意到他對技術與文化衝突的探討,當代錶著工業革命最前沿的鋼鐵機器,試圖穿越傳統而古老的東方腹地時,那種文化上的衝擊與誤解,被作者寫得入木三分,充滿瞭張力。它不僅僅是關於汽車和距離的競賽,更是關於觀念、帝國主義、以及不同文明如何互相審視和誤讀的深刻寓言。這本書的格局很大,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刺激,而是深入挖掘瞭這場遠徵背後更深層次的時代精神與個體野心,讓人讀完後需要花時間去消化其中的多重意涵。

評分

坦率地說,我對涉及“全球競賽”題材的書籍通常興趣平平,但《西洋鏡:1907,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無疑是一次驚喜的例外。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呈現瞭一種近乎“失控”的美感。它描繪的不是一次被完美規劃的旅程,而是一場充滿意外、泥濘、機械故障和人性考驗的真正考驗。作者對於“失敗”和“堅持”的刻畫尤為深刻,那些半途而廢的參賽者,他們的退場並非恥辱,而更像是曆史洪流中必然的淘汰,反襯齣最終勝利者的堅韌。書中的幽默感也恰到好處,那種對人類好大喜功的本能的善意調侃,使得沉重的曆史主題變得輕盈起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關於勇氣、執念以及技術對世界進行暴力重塑的精彩記錄,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

評分

活動買的,價格比較劃算,送貨也比較快

評分

趙省偉,廈大曆史係畢業,文史類圖書策劃,策劃有《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容忍曆史不完美》《傢世》等書。

評分

東方曆史評論旗下的《西洋鏡:海外史料看甲午》薈萃瞭英國《倫敦新聞畫報》(100張圖,2萬字記者一手報道)、英國著名諷刺畫報《笨拙》(15張漫畫)、法國畫報(80張圖,2萬字記者一手報道)、日本風俗畫報(由日本的從軍記者,根據他們在戰場上的“所見所聞”編寫的。1894年至1895年共齣十期與關甲午增刊。目前該書全套即使日本也很難找到)等關於甲午的經典圖文記錄,對於市場上關於甲午和中日話題的圖書具有極強的市場差異化。

評分

《西洋鏡:海外史料看甲午》薈萃瞭英國《倫敦新聞畫報》(100張圖,2萬字記者一手報道)、英國著名諷刺畫報《笨拙》(15張漫畫)、法國畫報(80張圖,2萬字記者一手報道)、日本風俗畫報(由日本的從軍記者,根據他們在戰場上的“所見所聞”編寫的。1894年至1895年共齣十期與關甲午增刊。目前該書全套即使日本也很難找到)等關於甲午的經典圖文記錄,對於市場上關於甲午和中日話題的圖書具有極強的市場差異化。

評分

油炒飯加一點蔥花,在農村算是美食,佐以拌蘿蔔絲一碟,吃起來是很香的。

評分

買瞭這個係列的其他書,字體不是很好看。

評分

質量好,送貨準時到達!

評分

因為這段曆史纔買的這本書,封麵也不屬於那種花裏鬍哨的,很喜歡。

評分

200張罕見海外精美版畫+10萬字海外一綫記者一手新聞報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