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跋是中國書畫碑帖特有的藝術形式。寫在書畫等作品主體之前的稱為“題”,寫在之後的稱為“跋”,閤稱題跋。題跋可由作者本人創作,也可由他人賞玩、收藏時題寫。一幅古代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留下當時與後世的多篇題跋,不斷豐富著作品的曆史、藝術內涵。一份精彩的題跋不但與作品主體緊密相關,也可當成一件精彩的文學和書法作品單獨研究。
本書精選整理瞭約30件元代題跋,收錄瞭以趙孟頫、鮮於樞為代錶的元代文人學士、書法名傢的題跋作品,書文俱佳,較充分地反映瞭元代文人士大夫的欣賞意趣、情感氣質。
叢書主編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學教授,書法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重慶市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本冊編者本冊編者陳冊,重慶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書法篆刻專業副教授,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重慶市文史館書畫研究院常務理事,重慶市書法傢協會理事。
前 言
文/陳冊
有元一代,濛古族統一中國,書法一反南宋的頹敗局麵,以趙孟頫為領袖,促成瞭元代書法的振興和繁榮。元朝統治者比較注意文藝教化,如重開科舉製度,廣泛選拔人纔,復興儒學,政治傢也喜歡舞文弄墨。天曆二年,元文宗建立 瞭奎章閣——專門的書畫鑒藏機構,任命柯九思、虞集等書畫傢為奎章閣大臣,鑒藏書畫;另一方麵,漢族知識分子在濛古族的統治下,多少感到壓抑不適,更加傾心書法文化。這樣,書法藝術非但沒有凋落,反而繼續滾滾嚮前發展。
本冊收録元代著名學者、書畫傢的書畫題跋,較為充分地反映瞭包括奎章閣大臣在內的元代文人士大夫雅玩書畫的真實情況,旨意宏遠。這不僅是有元一代學人留存於片縑尺素的筆墨巡禮,而且深寓著元代書法傢溫雅平正、復古求新的識見和意趣。
書法題跋,婉轉附物,怊悵切情。或記述遞藏史脈,或考證源流真僞,或評述藝術特點,大都是藉以錶達對所觀碑帖的藝術感受和見解,並彰顯著傳統文人的品格屬性,精神智慧,情感氣質,可以這樣說,書法題跋更加完美地展現瞭書法文化的精神和品格。
好的題跋,往往是以高度的文采技巧、精美的書法語言,錶達藝術感受和情緻的。如趙孟頫的行書《定武蘭亭十三跋》,行筆優美精妙。他將晉人筆法的精微之處大大加以提煉,字裏行間總是洋溢著一種高貴、典雅的氣息。趙孟頫對晉人書法下過很深的功夫。他的書法成就和觀念,深深地影響瞭後人。不僅同時代的一些名傢如鄧文原、張雨、俞和等紛紛以他為榜樣,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劉墉、乾隆帝也從中汲取瞭不少營養。
鮮於樞是與趙孟頫並稱的元代古典主義書法潮流的先導和領袖人物。與其他元代書傢多被趙孟頫書風籠罩不同,鮮於樞書法——尤其他的草書,有著自己鮮明的風格。鮮於氏與趙孟頫有『南趙北鮮』之稱。他的執筆方法很有特點,使用獨特的迴腕法;喜歡用狼毫,寫字強調骨力勁健飽滿,行筆瀟灑自然。他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行草,草書學懷素並能自齣新意,有人稱他『帶河朔偉氣,酒酣驁放,吟詩作字,奇態橫生。』趙孟頫對他很推崇,曾說:『嘗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餘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僕能書,所謂無佛處稱尊耳。』鮮於樞《魯公祭姪文稿跋》,落筆不苟,點畫意態十足,婉轉遒健,氣勢雄偉跌宕。
柯九思、虞集、揭傒斯在奎章閣從事鑒定書畫的工作,不僅對書畫有極高的鑒賞力,書法也都稱雄一時。柯九思《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跋》,行楷書,歐體意味濃厚,結構緊密、姿態峭拔,有時還有寫經體、漢簡的筆觸,顯得很有古意。虞集《董源夏山圖跋》,行楷書,筆法顯得尤為清健,富有個性。其他如龔、揭傒斯、錢溥、錢良右、黃公望、吳鎮、郭畀、李倜等人的題跋,麵貌各具:有的清勁秀麗,遒媚圓勁;有的韻緻古雅,師承有自。這對於今天的書法傢以及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既是寶貴的文獻資料,同時也是理想的欣賞、臨摹範本。
『書為心畫』。體味書法題跋的魅力,能培養起一種恬淡愉悅的文化心態,這也是對書法作品深入研讀的一個重要基礎。體味題跋,是一種詩性情緒,而深層次地感悟書法,似乎更雋永、更厚重。
我這次購入這本精粹,純粹是齣於一種對“時間印記”的迷戀。拿到書的瞬間,那種厚重感和紙張散發齣的微弱墨香,就讓人感覺穿越瞭數百年時光。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藝術史學者,但對於那些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古代文獻有著近乎偏執的喜愛。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那些“非主流”題跋的重視。我們都知道元代大傢的作品,其題跋自然是鳳毛麟角,價值連城。但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把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得幾近模糊的、來自一些二三綫文人乃至地方士紳的題跋也挖掘瞭齣來。這些題跋或許文采稍遜,但它們提供瞭極為珍貴的“社會學樣本”。它們記錄瞭作品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流傳軌跡,誰在何時何地觀摩過,因為什麼事件而留下感慨,甚至能從隻言片語中推斷齣某幅畫作在特定時期的“市場價值”或“社交貨幣”屬性。這種微觀的、顆粒度的細節,纔是構建宏大曆史敘事的基石,遠比空泛的理論說教來得紮實和迷人。
評分這本《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精粹(二)·元》的齣版,簡直是給所有癡迷於古代藝術鑒藏和文化史研究的同仁們送上瞭一份厚禮。光是“元”這個朝代,就足以讓人浮想聯翩。元代的書畫,承載著漢族文人與濛古統治者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文化張力,它既有前朝遺風的沉澱,又孕育著諸多新變,尤其在水墨寫意一路的發展上,元四傢及其追隨者們對筆墨意趣的探索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我原本以為市麵上關於元代書畫的研究已經相當充分,但當我翻開這本集子時,纔發現之前所見的隻是冰山一角。它收錄的那些題跋,不僅僅是對畫作本身的考證和贊嘆,更是當時文人精神狀態、社交網絡乃至審美風尚的側影。比如,某幾頁中那些看似隨意的幾行小楷,背後可能牽扯著元末復雜的政治局勢,或者某位名士的隱逸心境。這種將藝術品、文字記錄和時代背景熔為一爐的編纂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元代書畫”的維度,不再僅僅是盯著幾幅名作的筆墨技法,而是走進瞭一個鮮活的文化生態係統。
評分我記得以前在圖書館查閱零散的元代書畫文獻時,經常需要比對好幾本書纔能拼湊齣某件作品的完整流傳信息,費時費力不說,還常常因為版本差異而産生睏惑。這本《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精粹(二)·元》,無疑極大地提高瞭研究效率。它就像一個經過精心策劃和整理的“元代書畫元數據倉庫”。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一些重要題跋齣處和印鑒流傳的考證部分,發現其中一些新的綫索和比對結果,甚至比一些我收藏的早期學術專著中記載的還要詳盡和準確。這說明編纂團隊顯然進行瞭大量紮實的、第一手的文獻比對工作,而非簡單的資料匯編。對於我這種業餘但熱衷於考據的愛好者來說,這種“一錘定音”的權威性,是任何網絡資源或碎片化信息都無法替代的,它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學術參考平颱,讓人可以放心地在這些基石上構建自己的理解體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透露齣一種對“古樸典雅”的堅持,非常符閤元代文人那種內斂而深沉的審美取嚮。它不像一些現代藝術書籍那樣追求光鮮亮麗的銅版紙和浮誇的色彩,而是采用瞭相對沉穩的紙張和內斂的色調,使得翻閱時,焦點能完全集中在那些曆經滄桑的墨跡之上。對於我們這些研究古代文化的讀者而言,書籍本身就是一種載體,它與所載內容的氣韻應當是相通的。這種“物我閤一”的體驗,是閱讀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閱讀這些元代的題跋,仿佛是在傾聽一位位已經遠去的智者在低語,他們或論畫理,或述友情,或抒抱負。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人在麵對現代社會的喧囂時,找到瞭一片難得的心靈庇護所,使得每一次翻閱都變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重塑。
評分說實話,初看目錄時,我還擔心這套叢書會不會陷入那種為瞭“集大成”而犧牲清晰度的窠臼。畢竟,題跋文字往往是手稿影印件,辨識難度高,裝幀排版稍有不慎,就容易變成難以閱讀的“磚頭書”。然而,這本《元》捲的編輯團隊顯然深諳此道,他們在保持原貌尊重曆史的前提下,做瞭大量細緻的校勘和排版優化。每一頁的布局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既保證瞭題跋原貌的清晰度,又在旁側輔以瞭必要的注釋或釋文,使得即便是對元代行草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大緻跟上節奏。這種對“可讀性”的追求,體現瞭齣版方極高的專業素養。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題跋的分類和引言部分的處理,也極其精妙,沒有進行過度解讀或主觀臆斷,而是盡可能還原曆史現場,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辨析其中的微言大義。這讓閱讀過程成瞭一種主動的探索,而非被動的接受。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好書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好書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不錯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