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如此繁杂,有时竟难以捉摸,想要对它作出很全面的考察,必定会流于肤浅。《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书力图要做的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描摹出来。
《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被誉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述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遍及各个领域,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异,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了。《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全面阐述了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演变,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英美式解读”。
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世界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思想导论》《马克思传》等。他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全世界有着深刻的学术影响力。
丛书总序
中文版简评
第一编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
第一章 恩格斯的贡献
第二章 与修正主义的论战
第三章 激进派
第四章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第二编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起源
第六章 托洛茨基
第七章 列宁
第八章 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斯大林主义
第十章 斯大林以后的共产主义
第三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马克思主义
第十一章 卢卡奇
第十二章 科尔施
第十三章 委员会共产主义
第十四章 葛兰西
第四编 中国和第三世界
第十五章 中国革命的形成
第十六章 掌握政权的毛主义
第十七章 拉丁美洲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与不发达现象
第五编 欧洲和美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第十九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十章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一章 德拉沃尔佩学派
第二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三章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美国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后期直至21世纪初的发展脉络进行的梳理和分析。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而是将视角投向了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丰富图景,深入探讨了如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乃至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在阅读过程中,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庞杂的理论体系,以一种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一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的学术跋涉,引导读者穿越错综复杂的理论迷宫,最终抵达对当代社会批判理论核心问题的理解。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未回避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实践困境与理论挑战。书中对各种思想家和学派的贡献与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与争议。例如,在探讨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时,作者并未简单地接受或否定,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两者在权力、主体性、解放等议题上的交汇与张力。这种严谨的学风和批判性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思潮,以及如何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理论介绍,而是一次深入的学理对话,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之新颖,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未止步于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陈述,而是着力于展现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之后”的复杂图景,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和社会实践中的变异与重塑。作者的笔触穿梭于欧洲大陆的思想前沿,描绘了一幅幅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乃至生态马克思主义等多元视角的理论画卷。我发现,书中对于这些思潮的呈现,并非是孤立的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社会变迁之中,分析其兴起的动因、理论的核心以及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所遭遇的质疑与批评。书中对一些批判性理论的详细分析,如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其对权力、主体性等议题的新解读,为读者提供了审视马克思主义复杂性的多重维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话”姿态,他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这些理论的辩论之中,去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才能在当今世界继续发挥其批判和启蒙的作用。这本书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去探索一个不断演变的理论传统,去理解它如何适应并回应不断变化的现实。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踏上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的旅程。作者以其扎实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们穿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和创新时期。从早期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化,到结构主义的兴起及其对意识形态的重新思考,再到后结构主义的冲击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之融合,每一部分都展现了理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张力,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者如何试图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探讨,是相当精彩的。 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梳理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到了这些思想如何在实际的社会运动和政治实践中产生影响,以及这些实践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理论。例如,书中对20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各种反资本主义运动的理论根源的分析,以及这些运动所提出的新议题,都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汇编,它更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在应对复杂现实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思想潜力的肯定。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马克思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那些渴望理解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演变轨迹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厚礼。作者的叙事逻辑严谨而富有层次,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与发展,到诸如阿尔都塞、葛兰西等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贡献,再到后马克思主义时代更为多元化的理论探索,都进行了详实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性,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各个理论流派的核心论点、发展脉络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同时又不失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的揭示。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尤为精妙。比如,对于“异化”、“意识形态”、“霸权”等概念在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手中的发展和变异,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这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把握这些理论工具的内涵。此外,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回应全球化、消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当代社会议题的探讨,也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它不仅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也揭示了其在应对现实挑战时所面临的挑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思想启发性的著作,适合对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评分对于一直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保持关注的我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它没有简单地重复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述,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而精细的视角,勾勒出了“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多样的发展图景。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各种重要马克思主义流派,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以及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分支,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借鉴与批判的分析,这使得整个理论发展脉络显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个封闭的教条体系,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不断演进、自我革新、并积极回应时代挑战的活态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处理诸如全球化、后现代性、技术革命等当代社会议题的探讨,尤为具有启发性。它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韧性,以及其在批判资本主义、探求解放道路上的持续努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梳理,更是一次思想的邀请,它鼓励读者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在当下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激发我们去探索其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好书,值得品读,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评分推荐好书,作为学生活动的奖品很合适,学生也很喜欢。
评分别人推荐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
评分送货很及时!
评分书很不错,值得一读,很好
评分还不错,配送很快
评分很好的东东,很好的东东
评分印刷质量很好,看了让人非常长见识,更深刻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不会像学校教科书那样枯燥,推荐!
评分言过其实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