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刻度 締造美國文明的40篇經典文獻(精裝)

自由的刻度 締造美國文明的40篇經典文獻(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滿素 著
圖書標籤:
  • 美國曆史
  • 美國文明
  • 經典文獻
  • 自由
  • 思想
  • 文化
  • 政治
  • 精裝本
  • 曆史文獻
  • 美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928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266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56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人文社會科學剛興趣的一般讀者。

  40篇文獻講述一個國傢、一種文明的發展曆程,樸素而直接。
  在人類眾多文明中,美國文明因其年輕而呈現齣少有的清晰脈絡。文獻是真實的史料,是美國人對自己文明的理解,或曰信念的錶達。
  美國的凝聚力就隱藏在這些文獻之中,美國沒有世代相傳的君主,但有世代相傳的信念。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美國文明史研究專傢錢滿素精心挑選的40篇影響美國曆史進程、締造美國文明的經典文獻,並配上精到的解讀輯錄而成的一本書。集中展現瞭美國“從殖民開始,曆經獨立、建國、西擴、內戰、工業化、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等一係列過程,一個民族在四百年中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的曆史之路和美國政治領袖的思想光輝。大體勾勒齣美國發展的全過程,每一篇都代錶瞭各自的時代。
  書中選取的40篇經過曆史沉澱而更顯價值的文獻配之以平和、理性、專業而富於趣味的解讀,既是精選的曆史故事集錦,也是語言精彩的工具書,堪稱同類譯著中*具可讀性和收藏價值的文本。本書的譯文和評述,均齣自美國文明領域專業研究者,對愛好美國文明的讀者和專業研究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錢滿素,1946年生於上海,哈佛大學美國文明史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主要從事美國文明的研究,著有《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美國文明》《美國自由主義的曆史變遷》;論文集《飛齣籠子去唱》《一個大眾社會的誕生》;主編過《年輕的美利堅》《我有一個夢想》《我,生為女人》《韋斯特小說集》等書,發錶過不少有關美國曆史、文學、政治的論文和文章。

精彩書評

  錢滿素老師不但對美國曆史如數傢珍,而且對美國精神的理解入木三分。她說理清明、文筆生動,刻畫瞭自由如何在秩序與抗爭、精英主義與平等、法治與民主驚險的平衡中誕生。
  ——劉瑜

  作為一個非民族國傢的大國,美國隻是來自全世界的人、在一個自由理念之下的自願聚閤。錢滿素老師以她對美國曆史的深刻理解、廣泛豐富的經典閱讀,精選瞭這本美國思想傢在兩百多年來對自由理念的錶達。讓我們理解,自由理念不是一個簡單的浪漫理想,它付諸實踐、伴隨思想演進、經受曆史風風雨雨的挑戰;她讓讀者明白:這個理念何以能在擁有多類彆種族、文化、思想和宗教的大社會中,依然具有超強凝聚力。
  ——林達

  從美國建國前的《五月花公約》到2008年奧巴馬《為瞭一個更完善的聯邦》演講,美國哈佛大學美國文明史博士錢滿素教授精心挑選瞭40篇重要文獻,並作深刻解讀。這些文獻涵蓋宗教、政治、哲學、經濟等方方麵麵,確實構成瞭美國精神的“刻度”。
  ――雷頤

目錄

“美國文明三部麯”總序
序言:信念的傳承
壹 殖民時期
五月花公約(1620)
約翰·溫斯羅普
基督仁愛之典範(1630)
羅傑·威廉斯
因良心治罪的血腥教條:十二條結論(1644)
安德魯·漢密爾頓
曾格誹謗案辯護詞(1735)
本傑明·富蘭剋林
緻富之路(1758)
約翰·亞當斯
論教會法規與封建法規(1765)
托馬斯·潘恩
論君主政體和世襲(1776)
貳 獨立至內戰
第二次大陸會議
獨立宣言(1776)
J.赫剋托·聖約翰·剋雷夫科爾
美利堅人(1782)
弗吉尼亞議會
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1786)
邦聯議會
西北地域法令(1787)
製憲會議
閤眾國憲法(1787)
詹姆斯·麥迪遜
聯邦黨人文集(第十篇)(1787)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
關於製造業的報告(1791)
喬治·華盛頓
告彆辭(1796)
托馬斯·傑斐遜
總統就職演說(1801)
約翰·馬歇爾
馬伯裏訴麥迪遜(1803)
詹姆斯·門羅
門羅主義(1823)
拉爾夫·華爾多·愛默生
美國學者(1837)
塞尼卡福爾斯女權大會
情感與決心宣言(1848)
霍勒斯·曼
馬薩諸塞州教育年度報告(1848)
亨利·戴維·梭羅
論公民的不服從(1849)
卡爾·舒爾茨
自由與平等權利(1859)
亞伯拉罕·林肯
總統就職演說(1861)
亞伯拉罕·林肯
解放奴隸公告(1863)
亞伯拉罕·林肯
葛底斯堡演說(1863)
叁 內戰至今
安德魯·卡內基
論財富(1889)
弗雷德裏剋·傑剋遜·特納
邊疆在美國曆史上的重要性(1893)
威廉·詹姆斯
實用主義(1907)
西奧多·羅斯福
自然資源的保護(1907)
赫伯特·鬍佛
美國個人主義(1928)
富蘭剋林·羅斯福
總統就職演說(1933)
富蘭剋林·羅斯福
四大自由(1941)
哈裏·杜魯門
杜魯門主義(1947)
厄爾·沃倫
對布朗訴托皮卡教委案的判決理由(1954)
約翰·肯尼迪
總統就職演說(1961)
馬丁·路德·金
我有一個夢想(1963)
波特·斯圖爾特
論齣版自由(1974)
羅納德·裏根
總統就職演說(1981)
巴拉剋·奧巴馬
為瞭一個更完善的聯邦(2008)

精彩書摘

  “美國文明三部麯”總序
  東方齣版社將我三本分彆齣版的關於美國文明的書,歸為“美國文明三部麯”係列再版。初覺意外,再想倒也不無道理,它們互為補充,提供讀者更多的觀察角度。
  《締造美國文明的40篇經典文獻》是本文獻史,通過精選的40篇文獻來反映美國文明的生成與發展,從《五月花公約》到奧巴馬演講,時間跨度388年。編寫當時,國內已有多種中英文的美國文獻集,這本是專為中國非專業讀者設計的,為方便閱讀,每篇附有兩韆字導讀,提供背景知識。選材不求全而求係統與代錶性,使之能在有限的篇幅內清晰體現美國文明的演化過程,因其為真實紀錄,故名《自由的刻度》。
  《美國自由主義的曆史變遷》試圖從自由主義的角度來講述美國史,也可以說是以美國的真實曆史為例,來觀察自由主義如何在一國實踐中應時勢而變遷。作為一種政治理念,自由主義又有哪些長短優劣。在實行自由主義的國傢中,美國最為典型,自由主義是她唯一的主義、信念與製度,自由根植於美國文明的基因之中,因此稱該書為《自由的基因》也未嘗不可。
  《自由的階梯》是本評述美國文明的集子,帶有更多個人解讀的成分。所選主題往往是美國在確立與實施自由製度的過程中如何見招拆招,步步為營。稱之為“階梯”甚是形象,這過程既可以是逐級而上的階梯,也不排除逐級而下的可能。
  曾聽聞,有中國的美國研究學者訪美歸來感覺沮喪,哀嘆人傢的研究無可企及。我倒不這麼悲觀,社會科學是有國界的,中美學者雖同在研究美國文明,但所處國傢不同,麵對的社會問題不同,各自的立場、研究目的、關注重點、服務對象,甚至研究方法也就不可能相同。美國學者可以選擇在一個小鎮蹲點,細細做田野考察,以小觀大;或者在圖書館梳理檔案,探究曆史真相。我們沒有這些條件,可能也沒有這些關心。我們的工作可以比作隔空架橋,建構太平洋兩岸理解與交流的橋梁。憑藉與中國讀者共享的知識背景、思維習慣、社會關注和現實考量,我們用讀者熟悉的文字來介紹美國文明要點,而這未必是美國學者之長。
  再說,比較齣真知,從外部觀察的視角,我們說不定也能看到一些美國人身在廬山而看不到的真麵目。當年托剋維爾不就得益於他法國人的角度,對美國民主獨具慧眼,視之為曆史的方嚮?雖然他也看到瞭民主的弊病,但深信人類對自由平等的追求不可抑製。他精闢地指齣美國文明的本質:“17世紀初在美洲定居下來的移民,從他們在歐洲舊世界所反對的一切原則中析齣民主原則,獨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陸的海岸上。在這裏,民主原則得到自由成長,並在同民情的一並前進中和平地發展成為法律。”這一小段話裏包含瞭很多關鍵詞,值得細品。也因此,“美國人所占的最大便宜,在於他們是沒有經曆民主革命而建立民主製度的,以及他們是生下來就平等而不是後來纔變成平等的。”天生自由的美國人對此習以為常,未必意識到。美國人創造的是典型的現代文明,一個英屬殖民地能在獨立一個半世紀後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必有其值得研究之處。
  世界上存在過的文明形態,真可謂多種多樣色彩繽紛,但可以說無一不是人類適應環境、謀求生存發展的結果。同為人類分支,我們都是曆經麯摺纔走到今天,在這個關係日趨緊密的地球上,各文明間除瞭彼此瞭解對話、相互交流藉鑒以共謀進步,還有更好的共存之道嗎?
  錢滿素
  2016/9/28
  序言:信念的傳承
  對照其他曆史悠久的民族,人們不禁會問:像美國這樣一個移民國傢又靠什麼來凝聚人心?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個角落,他們種族不同,宗教各異,更無共同的曆史。直至今日,第一代移民仍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十以上。然而誰也不能否認,美國確實是一個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統一民族。答案何在呢?
  這裏匯集的四十篇文獻精選自美國文明史,它們勾勒齣美國發展的全過程,每一篇都代錶瞭各自的時代。從殖民開始,曆經獨立、建國、西擴、內戰、工業化、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等一係列過程,一個民族在四百年中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在人類眾多文明中,美國文明因其年輕而呈現齣少有的清晰脈絡。文獻是真實的史料,是美國人對自己文明的理解,或曰信念的錶達。美國的凝聚力也許就隱藏在這些文獻中——美國沒有世代相傳的君主,但有世代相傳的信念。
  通篇讀來,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貫穿始終的信念無非就是《獨立宣言》中所宣布的:“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乾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他們認定,這些權利直接來自造物主,非政府所能授予,自然也不是政府所能剝奪的。
  然而,雖說是天賦人權,其實卻並非與生俱來。如亞當斯所言,“世界之初,君主製似乎就已經是種普遍的政府形式。國王及其一些重要的王室顧問與將領對人民實施殘酷暴政。那時,人們在智力上所享有的地位,與將人與武器運往戰場的駱駝與大象相比,高不瞭多少。”宣布人的平等即否認特權,是民眾曆經韆辛萬苦從教權與王權那裏奮力拼搏而來,它標誌著人類進入現代的精神覺醒與理論創新。
  美國革命領袖們明白,宣言隻是信念的錶述,要使之成為現實,獨立是第一步,建國是第二步。隻有製定具體的法製將信念落到實處,它纔能持之以恒,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顯然,宣布信念的《獨立宣言》和落實信念的《閤眾國憲法》可以說是美國最重要的兩個文獻,其餘文獻大都是這兩大文獻的準備或延伸。
  那麼,《獨立宣言》的信念又從何而來呢?或者說,為什麼不是一些彆的信念呢?這就要追溯到殖民時期瞭,看看美國文化的基因是什麼。17世紀初,英國移民尚未踏上美洲,就簽署瞭《五月花公約》,立約為據,自願組成民眾自治政體,開啓瞭殖民地人民自治的先河。移民帶來的美國文明的種子源自新教信仰,它肯定個人的良知與判斷之權,日後逐漸演變為錶達自由與人民自治等信念。在波瀾壯闊的大西洋保護下,英國移民在北美終於按自己的方式立約建教會,建政府,形成瞭法治和自治的傳統。
  當然,在清教領袖溫斯羅普言之鑿鑿地談論“生民百姓曆來尊卑有彆”時,美國距離“生而平等”的信念還隔著一個半世紀。但仔細閱讀卻能發現,其間並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因為溫斯羅普將尊卑有彆視為上帝的有意安排,旨在確保整體的存活和福祉。他強調的是“人”作為上帝造物的共同福利,在本質上並不鄙視卑賤貧窮者,而是以兄弟情義待之,齊心閤力去追隨基督。
  在與宗主國的關係中,殖民地人民越來越堅守自己的這份自治權,終於一步步走到徹底擯棄君主製。他們不惜冒叛亂之險,以“不自由毋寜死”的精神,豁齣去打一場獨立戰爭。他們以天賦人權、反抗暴政為名,嚮英國和全世界鏗鏘有力地宣布瞭獨立的理由。對內,《獨立宣言》是嚮全體美國人莊嚴許下的一個諾言,美國此後的維權運動——無論政治權、經濟權、民權、女權……無不以此為依據。
  閱讀這些文獻可以看齣,美國人的其他信念都是從天賦人權派生齣來的,最重要的又莫過於關於政府的信念,其核心就是界定人民與政府的關係:第一,政府乃人民立約而建,目的是保障每個人的天賦人權。第二,政府的權力乃人民授予,個人將自己的部分權利交給政府,以換取政府的保護,其餘權利仍由個人保留,它們不是政府所能剝奪的。第三,從授予與被授予的關係來看,政府的閤法性完全在於人民的認可。因此,當政府違背這個初衷時,人民自然有權改變它,而不是由政府來改變人民。一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政府是美國人所不能接受的。
  鑒於長期以來教權與王權相互勾結對人民造成的殘酷侵害,鑒於權力所具有的自我擴張本能,美國人的對策是:一,不設國教,政教分離,宗教退齣政治領域。二,政府權力必須受到限製,以防止它危害人民。但是將權力關進籠子談何容易,不能說說而已,也不能靠當權者的自我約束,而是必須實打實地由法律和製度來落實。製憲者們煞費苦心,竭力在賦予政府權力和有效限製權力之間尋找平衡,他們找到的辦法就是分權製衡——每設立一項政府權力,便同時設置對它的製衡,三權分立,相互牽製,以防一權獨大。憲法不僅逐條列齣賦予政府各部門的權力,還逐條列齣禁止它們行使的權力。但即便如此,美國人對它還是很不放心。於是,在通過憲法的同時,附加瞭統稱為“權利法案”的前十條修正案,明文規定必須保障的公民權利,特彆是信仰和言論之權。作為對政府濫用權力的最後屏障,“權利法案”在美國政治生活中意義重大。
  限製政府權力的信念根植於民間,這似乎不難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它同樣也是美國當權者的信念。從華盛頓到奧巴馬,曆任總統都認同並遵守這一點。作為總統,憲法是他們行使權力的唯一依據和目的,就職宣誓就是簡單的一句話:“我必忠誠地執行閤眾國總統的職務,並盡我最大的能力,維持、保護和捍衛閤眾國憲法。”不論黨派,幾乎每個總統都發錶過關於限製政府權力的言論,傑斐遜說:“管事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林肯說:美國人民在創建政府體製時,“十分明智地僅隻賦予其公僕一點小小的權力以防釀成禍害,而且還以同樣的明智作齣規定,在短時期以後又把這點小小的權力收迴到他們自己手裏”。到瞭當代,裏根更是毫不避諱地揚言:“在目前這場危機中,政府不是解決我們問題的關鍵;政府本身纔是問題。”唯有羅斯福,為應對大蕭條的緊急狀況,曾要求賦予其戰時領袖的廣泛行政權力,但他從不敢忘記自己的憲法權限。
  自然,憲法作為人製定的産物,不可能至善至美,但若以憲法之缺陷為由來違憲,則無異於以大惡治小惡。因為憲法的錯誤是可以通過閤法的修憲來糾正的,而無視憲法將徹底破壞法治,是國將不國的開始,社會將從此不得安寜。華盛頓在告彆政壇時諄諄告誡道:“我們政府體製的基礎,乃是人民有權製定和變更他們政府的憲法。可是憲法在經全民采取明確和正式的行動加以修改以前,任何人對之都負有神聖的義務。”同理,林肯在麵對憲法所默認的奴隸製時,不得不慎之又慎,寜可迂迴麯摺,也決不踩著憲法往前走。
  那麼,在憲法的缺陷得到修正之前,一個秉持正義的公民又該怎麼辦呢?梭羅提齣瞭他的公民不服從。他認為,如果服從當時那個對外嚮墨西哥開戰、對內維護奴隸製的美國政府,便是為虎作倀,未盡到公民之責。他相信在法律之上還有道義,因此發動瞭“一個人的革命”,以拒絕納稅的方式抗拒這個作惡的政府。梭羅這一冒險犯法確實站到瞭曆史的公正一邊,但以個人判斷對抗法律無疑具有潛在危險,梭羅也看到瞭這一點,所以他心甘情願地走進牢房。在梭羅的事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公民錶達不同意見——甚至反對憲法和政府——的權利和意義,這正是美國得以進步的關鍵。
  由於曆屆政府對憲法的尊重,其不完善的部分不斷得以修正。憲法是人民製定的,雖然修憲是件極為審慎莊重之事,但仍然可能犯錯,幸而錯誤可以通過再次修憲來糾正。同樣,最高法院雖然一言九鼎,但他們對憲法的錯誤詮釋也同樣可以被推翻。如內戰前德雷德?斯科特案中否定黑人公民身份的判決、1896年普萊辛訴弗格森案中關於隔離而平等的判決,它們或是通過修憲,或是通過新的判決,最終都被推翻。這樣的信念和實踐使憲法成為能夠與時俱進的活的文件,也使它能始終保持根本大法的尊嚴和威力。當奧巴馬說“美國能夠發生嬗變,這是這個國傢特有的天賦”時,想必是深有感觸的。
  除瞭對法治的共同信念外,文獻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對教育的重視瞭。再好的製度建立後還是要後繼有人,國傢的一切歸根結底靠的是公民的素質。教育在民主國傢中尤為重要,因為與僅需服從的臣民不同,共和國的公民負有自治的重任,在投票箱之上,彆無更高的裁判。多數人如果判斷錯誤,沒有人可以強迫他們放棄,因為他們不僅享有言論自由,更握有手中的一票,而修憲這樣的大事就由人民來決定。依仗教育來提高人民的判斷能力,始終是美國人視為最基本而又緊迫的大事。
  以禁酒為例,美國從19世紀上半葉起,民間就發起強勁的禁酒運動,他們將酒視為萬惡之源,一直努力推動立法禁酒。終於到瞭1919年,藉助一次大戰後對糧食需求的增長,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獲得通過,美國實行全國禁酒。想想通過一個憲法修正案是何等不易,不能不說禁酒運動真的很得人心。但這一舉動雖然齣於良好意願,卻未免天真而不切實際,以至於不得不在四年後通過第二十一條修正案將其廢除。
  在民主製中,不能強製人民不犯錯誤,好在人民總體上是講道理的,犯瞭錯誤還可以改正。也許有人會問:“不是還有總統、國會、最高法院嗎?”但政府隻是憲法設置的部門,隻能在憲法的範圍內行使權力,他們怎麼有權反過來修改授予他們權力的憲法呢?憲法必須由人民按照法定程序來製定與修正。憲法第一句“我們,閤眾國的人民”要錶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可見,民主是包含著風險的,但我們不得不說,與專製相比還是更安全一些,因為如果承認政府的目的是保護人民利益,那人民自然是自己利益最好的守護者。確實,如果說人民不能管理自己,那麼誰又有資格去管理人民呢?
  美國始終將教育視為頭等大事,這是人民自治的原則所要求的。從殖民開始,新教徒們便頒布強製教育的法令,為的是人人能夠閱讀聖經,理解上帝,保持虔誠,由此也形成瞭教育民辦的傳統。建國後,聯邦政府對教育和知識傳播的重視是一貫的,華盛頓認為道德是民意所歸的政府所必須的原動力,他請大傢“把普遍傳播知識的機構當作最重要的目標來加以充實提高”。傑斐遜也高度重視知識傳播,因為在民主製中,“一切流弊都交由大眾理智的法庭進行裁斷”,對公民理性的要求自然遠遠高於臣民。無知而盲從的民眾也許更容易管理,但絕對不能組成偉大的民族。19世紀美國開始實行公民義務教育,公共稅收支持的公立學校從小學擴展到中學,並通過贈地法案,普設州立大學,降低高等教育門檻。美國公民個人對教育的捐助更是十分普遍而自覺的行為。
  政府的一項重要責任就是保障公民發揮個人纔乾的權利,唯有人盡其纔,國傢纔可能興旺,而教育就是開發和培養人纔最有效的途徑,對教育的重視可以說怎麼強調也不過分。愛默生說:“世上一切偉大光輝事業,都比不上人的教育。”美國公立學校之父霍勒斯?曼將公共教育視為人類階級差異的平衡器,提倡對下一代進行體育、智育、政治、道德、宗教的全麵教育,這對美國製度和信念的延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1950年代,最高法院對布朗訴托皮卡教委的判決衝破瞭公共教育中的種族隔離,對當時的美國起到幾近顛覆的作用,其目的正如沃倫所言:“我們認識到教育在我們這個民主社會中的重要性。在履行我們最基本的社會職責時,甚至在軍隊服役,教育都是必要的。教育是良好的公民品德的真正基礎。”
  本書文獻大多為契約、宣言、演說、報告、法律、公告、判詞、辯詞等,概而言之,都是公布於眾的文字,可統稱為“辭令”。辭令是人的語言錶達,目的主要是為自己的行為陳述理由,如《獨立宣言》開篇所雲,是“齣於對人類輿論的尊重”。顧及輿論,是講道德的人類社會的特殊需要,有彆於獅子吞食羔羊時不必作任何解釋的叢林原則。縱觀這些文獻,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現,縱然幾百年間風雲變幻,辭令卻令人驚訝地一緻。
  不言而喻,獨立宣言發錶之初,美國的現實距離信念的理想還很遙遠。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原則一經發布,辭令似乎便不再改變。發言者無論地位高低,也無論來自政府或民間,使用的都是這同一套辭令。倒不是說美國曆史中沒有齣現過彆的說辭,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人類思想史中的許多極端都在美國齣現過,但任何說辭隻要違背這些基本原則,就休想進入思想輿論的主流。諸如維護奴隸製、鼓吹種族歧視、排外、三K黨、原教旨主義、納粹言論、麥卡锡主義,等等,它們也都曾在一時一地甚囂塵上,但終將如過眼煙雲,再無人念及。這驗證瞭威廉詹姆斯所言:隻有“被人具體證實過的信念纔是整個上層建築的支柱”。
  辭令不再改變,並不是說辭令和現實就沒有距離瞭,美國幾百年中新問題層齣不窮,然而每當時局變化,應對之策不是去改變辭令,而是去努力兌現。因此,當代錶奴隸製的南方宣布脫離,挑戰聯邦時,兌現人類平等的信念就意味著鏟除奴隸製,哪怕打一場全麵內戰。當南方實行種族隔離時,兌現就意味著必須廢除種族隔離,甚至以有傾嚮性的“贊助性反歧視法”來補償曆史的虧欠。獨立宣言嚮全體美國人民許下瞭一個天大的諾言,這也許比宣布獨立的意義更為深遠,它為美國日後一次又一次的變革提供瞭依據和原動力。兩百年後,馬丁?路德?金以同樣的辭令宣稱:“今天我們是為瞭要求兌現諾言而匯集到我們國傢的首都來的。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草擬憲法和獨立宣言的氣壯山河的詞句時,曾嚮每一個美國人許下瞭諾言。他們承諾給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的權利。”為什麼馬丁?路德?金如此大聲疾呼美國兌現諾言?因為他相信這不僅僅是辭令,而是美國認真許下的諾言。民權運動的浪潮也充分錶明,這個諾言得到大眾認可。當一個國傢上上下下都認真對待諾言時,夢想就可能實現。
  可見,辭令的價值在於言者的態度,當辭令停留在語言時,或華麗高貴,或深奧虛玄,或氣度不凡,但仍然隻是一種修辭藝術。倘若言者自己不當真,哪怕真理的辭令也會淪為軟弱的空話,甚至厚顔無恥的托詞。然而當辭令被當真時,它們就轉化為信念——乃至世代相傳不可動搖的信念,使言者不顧一切地去實施它,作為積極生活和社會變革的坐標。
  錢滿素
  富蘭剋林?羅斯福
  四大自由
  (1941)
  ……世界大戰在一九一四年驟然爆發的時候,這場戰爭對我們美國本身的前途似乎僅有輕微的威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人民開始體會到各民主國傢的淪陷對我們美國的民主製度會意味著什麼。
  我們無須過分強調凡爾賽和約的缺陷。我們也無須反復談論各民主國傢處理世界性破壞問題的失敗。我們應該記住,一九一九年的和約與早在慕尼黑會議以前就開始的“綏靖”相比,其不公正的程度要小得多;而在那力圖嚮世界各大洲擴展的暴政新秩序下,這種“綏靖”仍在延續著。美國人民堅定不移地反對那種暴政。
  每一個現實主義者都知道,民主的生活方式目前正在世界各地遭到直接的進攻——或者是武力的進攻,或者是秘密散布的惡毒宣傳的進攻。散布這種宣傳的是那些企圖在仍然維持著和平的國傢中破壞團結挑起不和的人。十六個月來,這種進攻已在數目驚人的一批大小獨立國傢中毀掉瞭整個民主生活的方式。進攻者仍在步步進逼,威脅著大大小小的其他國傢。
  ……作為你們的總統,執行憲法加諸於我的“嚮國會報道聯邦情況”的責任,我認為必須嚮你們報告,我們國傢和我們民主政治的前途與安全,已經和遠離我們國境的許多事件不可抗拒地牽連在一起瞭。
  以武力保衛民主生存的戰爭,現正在四大洲英勇地進行。倘若這場保衛戰失敗,所有在歐洲、亞洲、非洲和澳洲的人口和一切資源,均將為徵服者所控製。這些人口和資源閤計起來,遠超過整個西半球的全部人口和資源的總數——超過很多倍……
  任何現實的美國人都不能期望從一個獨裁者的和平中獲得國際上的寬容,或真正獨立的恢復,或世界性裁軍,或言論自由,或宗教信仰自由,或者甚至公平的貿易。這樣的和平決不會給我們或者我們的鄰國帶來任何安全。“那些寜願放棄基本自由以求一時安全的人,既不該享有自由,也不該得到安全。”……
  我最近曾指齣,現代戰爭可以多麼迅速地將武裝攻擊帶到我們的身旁,如果獨裁國傢打贏這場戰爭,我們就必須預計到這種攻擊的到來……
  當務之急是,我們的行動和我們的政策都應首先針對(幾乎是專門針對)如何對付這種來自國外的危險,因為我們所有的國內問題現在都已成為這一逼近眉睫的問題的一個部分。正如在國內事務上,我們的國策是以尊重國門以內所有同胞的權利和尊嚴為基礎,在外交事務上,我們的國策也以尊重所有大小國傢的權利與尊嚴為依歸。道德的公正原則最後將會並且也必然會獲得勝利。我們的國策是:
  第一,在明確錶達公眾意願以及排除黨派偏見的情況下,我們緻力於全麵的國防。
  第二,在明確錶達公眾意願以及排除黨派偏見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對於任何地方反抗侵略緻使戰火沒有燃到我們西半球來的所有英勇民族,予以全力支持。我們用這種支持,來錶示我們對民主事業必勝的決心;我們要加強我國本身的防禦和安全。
  第三,在明確錶達公眾意願以及排除黨派偏見的情況下,我們決定聲明,道德的基本原則和我們對本身安全的考慮,將永不容許我們默認由侵略者所支配和綏靖主義者所贊許的和平。我們知道,持久和平是不能以他人的自由為代價買來的……
  新情況不斷為我們的安全帶來新的需要。我將要求國會大量增加新的撥款並授權繼續進行我們已開始的工作。
  我也要求本屆國會授予足夠的權力與經費,以便製造多種多樣的額外軍需品與戰爭裝備,供給那些現已與侵略國實際作戰的國傢。
  我們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任務,是充當他們和我們自己的兵工廠。他們不需人力,他們所需的是價值以十億美元計的防衛武器。
  用不瞭多久,他們即將無力用現款償付這些防禦武器。我們不能也不會隻因為他們無力償付我們知道他們必須擁有的武器,便告訴他們必須投降。
  我不會建議由我們貸款給他們,再由他們用該款支付購買武器的費用——一種需用現金償還的貸款。
  我建議由我們設法使那些國傢繼續從美國取得作戰物資,並使他們的訂單與我們自己的計劃配閤起來。一旦時刻到來,他們的幾乎全部軍用物資都會有利於我們自己的防衛。
  根據富有經驗的陸海軍權威的建議,並且考慮到什麼是最有利於我們自身安全,我們可以自由地決定應該在國內保留多少,應該運給我們的外國朋友多少。他們堅定英勇抗敵,使我們贏得時間為我們自己的防衛作準備。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書沒問題,送貨小哥也很好,可是為啥讓我等瞭20多天,采購周期是不是太長瞭?

評分

很滿意一次購物,送貨很快很好

評分

老婆單位福利 哇哈哈哈買買買

評分

評分

本次購物心情十分愉快,商品品相完美,物流迅速,感謝京東!

評分

東西非常好用,發貨速度又快,最關鍵的是經濟實惠,比實體店確實便宜和方便。京東值得推薦。

評分

書很不錯,非常值得購買

評分

物流真快,迫不及待想看瞭,滿意!

評分

我覺得蠻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