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7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嚴格按照教師資格考試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考試大綱進行編寫,知識體係力求覆蓋大綱考點,與真題相貼近。具體來說本書具有如下特點:
本書特色一;考情預覽
編者深入研究曆年考試真題,總結瞭高頻考點和命題趨勢,在應試攻略部分對各個題型進行瞭總結分析,幫助考生把握考情。
本書特色二:直擊重點
本書在正文中添加瞭真題再現,直觀呈現曆年考試真題,並對重要考點知識用紅色浪紋綫進行標注,方便考生掌握核心考點內容,把握重點。
本書特色三:視頻講解
本書真題均附有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可獲得相應題目的視頻講解,能夠幫助考生答疑解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點。
另外,本書還附贈“中公移動自習室”,內容包括拓展知識學習、在綫模擬練習和高清視頻復習,助力考生備考。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7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在編寫上秉承“考試大綱”和“真題考點”兩個標準。一方麵,嚴格依照教師資格考試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的考試大綱進行知識體係的構建。全書共四部分內容,包括信息技術學科知識、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信息技術教學實施和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另一方麵,通過對曆年真題的分析和研究,在書中設置真題再現、知識拓展、能力提升訓練等闆塊。真題再現把知識點的講解和命題方式直觀呈現;知識拓展補充重要考點,便於考生理解;能力提升訓練選取難度適中、貼近真題的練習題,滿足考生學練結閤的需要。
目錄
第一部分信息技術學科知識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
考點聚焦(2)
第一節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2)
考點梳理(2)
一、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徵(2)
二、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4)
三、信息安全(4)
四、獲取信息的途徑(5)
第二節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7)
考點梳理(7)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曆史(7)
二、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8)
三、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的影響(8)
第三節信息技術活動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8)
考點梳理(8)
能力提升訓練(16)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9)
考點聚焦(19)
第一節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及理念(19)
考點梳理(19)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19)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理念(20)
第二節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設計思路(21)
考點梳理(21)
一、課程設計思路與模塊結構(21)
二、關於學業的認定(22)
三、標準體例說明(22)
四、學習目標要求與行為動詞(22)
第三節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目標(23)
考點梳理(23)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23)
二、學生的信息素養(23)
三、三維目標(24)
第四節案例與分析(24)
考點梳理(24)
一、案例(24)
二、案例評析(25)
能力提升訓練(25)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7)
考點聚焦(27)
第一節信息技術教育的相關理論(27)
考點梳理(27)
一、多元智能理論(27)
二、建構主義理論(27)
三、混閤學習理論(28)
四、有效教學理論(28)
第二節信息技術教育研究(28)
考點梳理(28)
一、文獻研究(28)
二、反思研究(29)
三、行動研究(29)
四、比較研究(29)
能力提升訓練(30)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2)
考點聚焦(32)
第一節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概述(32)
考點梳理(32)
一、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概述(32)
二、計算機係統(33)
三、操作係統(33)
四、信息的錶示和處理(34)
五、信息檢索(34)
六、信息安全(35)
第二節信息的加工與錶達(35)
考點梳理(35)
一、文本的加工與錶達(35)
二、錶格信息的加工與錶達(36)
三、演示文稿的加工與錶達(37)
四、網頁的加工與錶達(38)
五、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錶達(38)
六、信息的編程加工(39)
七、信息智能化加工(39)
八、信息的發布與交流(40)
第三節數據庫技術基礎(40)
考點梳理(40)
一、數據管理係統的基本概念(40)
二、建立數據庫基本操作(41)
三、窗體的創建(41)
四、報錶的創建(41)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42)
考點聚焦(42)
第一節程序設計基礎(42)
考點梳理(42)
一、程序和程序語言(42)
二、C語言基礎知識(44)
三、C語言結構化程序設計(46)
四、C語言的數組(51)
五、C語言函數(53)
六、預處理命令(55)
七、指針類型(56)
八、結構體、共用體與自定義數據類型(57)
九、位運算(58)
第二節VB語言基礎知識(60)
考點梳理(60)
一、程序設計基礎(60)
二、程序控製結構(66)
三、過程(70)
四、麵嚮對象方法學基礎(71)
第三節數據結構基礎(73)
考點梳理(73)
一、數據結構基礎知識(73)
二、綫性結構與非綫性結構(74)
三、查找與排序(75)
能力提升訓練(78)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80)
考點聚焦(80)
第一節多媒體技術基礎(80)
考點梳理(80)
一、多媒體概述(80)
二、多媒體的關鍵技術(82)
第二節多媒體計算機及關鍵設備(84)
考點梳理(84)
一、多媒體計算機概述(84)
二、多媒體計算機係統的組成(84)
第三節計算機的圖像處理(86)
考點梳理(86)
一、圖像處理概述(86)
二、圖像的基本編輯(88)
三、圖像選取(88)
四、圖像繪製(89)
五、圖像修復工具(90)
六、圖像色彩的調整(90)
七、圖層的使用(91)
八、濾鏡的使用(94)
第四節動畫製作(96)
考點梳理(96)
一、Flash動畫概述(96)
二、Flash工具箱介紹(98)
三、時間軸麵闆的應用(99)
四、圖層的應用(99)
五、ActionScript(101)
能力提升訓練(103)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04)
考點聚焦(104)
第一節網絡技術基礎(104)
考點梳理(104)
一、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104)
二、網絡體係結構與協議(106)
三、物理層(108)
四、數據鏈路層(109)
五、網絡層(110)
六、傳輸層(113)
第二節因特網的應用(114)
考點梳理(114)
一、DNS域名服務(114)
二、E-mail電子郵件服務(115)
第三節網站設計開發與建設(118)
考點梳理(118)
一、Web基礎知識(118)
二、HTML語言(120)
三、網站建設過程(127)
能力提升訓練(128)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30)
考點聚焦(130)
第一節數據管理概述(130)
考點梳理(130)
一、數據管理的産生與發展(130)
二、數據庫的基本概念(132)
三、計算機數據管理的發展(133)
四、數據描述(134)
五、數據模型(135)
六、數據庫體係結構(139)
第二節關係模型和關係運算理論(140)
考點梳理(140)
一、關係模型的基本概念(140)
二、關係代數(141)
第三節關係數據庫語言SQL(143)
考點梳理(143)
一、SQL的體係結構(143)
二、SQL應用(144)
三、遊標(147)
第四節Access(148)
考點梳理(148)
第五節關係數據庫的設計與規範化(150)
考點梳理(150)
一、關係數據庫設計概述(150)
二、E-R模型(151)
三、關係數據庫的規範化設計(151)
第六節數據庫管理係統實現技術(152)
考點梳理(152)
一、係統目錄(152)
二、事務(152)
三、數據庫的恢復(153)
四、數據庫的完整性(154)
五、數據庫的安全性(154)
能力提升訓練(155)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57)
考點聚焦(157)
第一節人工智能概述(157)
考點梳理(157)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與目的(157)
二、人工智能的研究發展階段(157)
三、人工智能的基本應用(158)
四、人工智能的基本技術(160)
第二節知識和知識錶示(161)
考點梳理(161)
一、知識的概念(161)
二、知識的分類(161)
三、知識錶示方法及特徵(162)
第三節搜索技術(163)
考點梳理(163)
一、搜索的概念(163)
二、盲目搜索技術(164)
三、啓發式搜索技術(164)
第四節推理技術(165)
考點梳理(165)
一、推理技術概述(165)
二、推理的控製策略(166)
三、基於規則的演繹推理(166)
第五節專傢係統(167)
考點梳理(167)
一、專傢係統的定義(167)
二、專傢係統的特點(167)
三、專傢係統的應用領域(168)
能力提升訓練(169)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70)
考點聚焦(170)
考點梳理(170)
一、計算機編碼(170)
二、數製(172)
能力提升訓練(177)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78)
考點聚焦(178)
考點梳理(178)
一、Word簡介(178)
二、Word基本操作(180)
三、文檔的編輯、排版及打印(181)
四、錶格、圖形圖像的處理操作(190)
五、WPS簡介(197)
能力提升訓練(197)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98)
考點聚焦(198)
考點梳理(198)
一、Excel基本操作(198)
二、Excel工作簿和工作錶的操作(200)
三、常用公式及函數的使用(205)
四、Excel數據的輸入(209)
五、Excel數據處理及圖錶(212)
能力提升訓練(217)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18)
考點聚焦(218)
考點梳理(218)
一、PowerPoint基本操作(218)
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編輯製作(221)
能力提升訓練(232)
第二部分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34)
考點聚焦(234)
考點梳理(234)
一、學習需要分析(234)
二、學習內容分析(235)
三、學習者分析(235)
四、學習目標的闡明(236)
五、教學策略的製定(237)
六、教學媒體選擇(237)
七、教學設計效果的評價(238)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39)
考點聚焦(239)
第一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及其教學方法(239)
考點梳理(239)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分析(239)
二、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240)
第二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原則(242)
考點梳理(242)
一、教育對象的大眾性和地域性原則(242)
二、教育教學方法和途徑的多樣性原則(242)
三、教育教學任務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原則(243)
四、教學實施中要以"任務"驅動為主的原則(243)
五、教育實施中的教師指導原則(243)
第三節學習風格分析(243)
考點梳理(243)
一、學習風格及其相關概念(243)
二、學習風格的類型(244)
三、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245)
能力提升訓練(246)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47)
考點聚焦(247)
第一節學習內容的分類(247)
考點梳理(247)
一、廣義的知識分類(247)
二、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248)
第二節學習內容的分析方法(249)
考點梳理(249)
一、歸類分析法(249)
二、層級分析法(249)
三、信息加工分析法(250)
四、程序分析法(250)
第三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內容分析(251)
考點梳理(251)
一、課程結構分析(251)
二、教學內容的作用和地位分析(253)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分析(253)
能力提升訓練(253)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55)
考點聚焦(255)
第一節教學目標概述(255)
考點梳理(255)
一、教學目標的概念與特點(255)
二、設計教學目標的意義(256)
三、教學目標的基本理論(257)
第二節教學目標的設計(259)
考點梳理(259)
一、行為目標的設計(259)
二、內外結閤的目標設計(260)
三、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260)
四、三維目標的編寫(261)
能力提升訓練(263)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65)
考點聚焦(265)
第一節教學方法概述(265)
考點梳理(265)
第二節傳統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應用(266)
考點梳理(266)
一、講授教學法(266)
二、直觀演示法(266)
三、"任務驅動"法(266)
四、遊戲教學法(266)
五、範例教學法(267)
六、講演練教學法(268)
七、探索式教學法(268)
八、競賽教學法(268)
第三節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學方法的選擇(269)
考點梳理(269)
一、決定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方法選擇的因素(269)
二、選用教學方法標準的初步探索(269)
第四節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學方法的優化(270)
考點梳理(270)
一、設計情景教學(270)
二、恰當運用比喻(270)
三、基於問題的講授(271)
四、積極開展協作(271)
五、引入遊戲教學(271)
第五節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模式(271)
考點梳理(271)
一、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原則(271)
二、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齣現的新教學模式(272)
三、優化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途徑(273)
能力提升訓練(274)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75)
考點聚焦(275)
第一節信息資源的選擇與利用(275)
考點梳理(275)
一、教學資源與教學媒體(275)
二、教學資源的選擇與利用(276)
三、信息技術教學中資源選擇與利用的基本方法(277)
第二節信息技術教學過程設計(278)
考點梳理(278)
一、信息技術教學過程(278)
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設計(278)
三、教學過程設計方案(279)
第三部分信息技術教學實施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82)
考點聚焦(282)
第一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282)
考點梳理(282)
一、導入的概念及步驟(282)
二、課堂導入的作用(282)
三、課堂導入的方法(283)
四、課堂導入的原則(284)
五、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285)
第二節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課堂練習的指導(287)
考點梳理(287)
一、課堂練習指導的地位和作用(287)
二、教師如何指導學生上好練習課(287)
三、課堂練習指導的意義(288)
第三節信息技術課教學中閤作學習的指導(289)
考點梳理(289)
一、指導學生閤作學習的內容(289)
二、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閤作關係(291)
三、指導學生處理好獨立學習與閤作學習的關係(291)
第四節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探究學習的指導(292)
考點梳理(292)
一、指導設計有意義的探究問題(292)
二、指導學生獲取探究資料,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292)
三、指導形成探究結論(292)
四、指導反思探究過程(293)
能力提升訓練(294)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96)
考點聚焦(296)
第一節信息技術教學組織的形式和策略(296)
考點梳理(296)
一、信息技術的教學組織形式(296)
二、信息技術教學組織的策略(297)
三、信息技術教學過程突發事件的處理(299)
第二節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調控方法(303)
考點梳理(303)
一、課堂教學調控的因素(303)
二、課堂教學調控的作用(304)
三、信息技術教學目標調控的方法(304)
四、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調控的方法(305)
五、信息技術教學方法調控的方法(306)
能力提升訓練(307)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09)
考點聚焦(309)
第一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309)
考點梳理(309)
一、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與基本環節(309)
二、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技能(310)
第二節信息技術實踐教學(314)
考點梳理(314)
一、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作用(314)
二、信息技術實踐的組織實施(315)
三、信息技術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316)
第三節教學資源的整閤運用(317)
考點梳理(317)
一、教學資源整閤的原則(317)
二、教學資源的整閤內容(318)
三、教學資源整閤的方法、途徑(319)
能力提升訓練(321)
第四部分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24)
考點聚焦(324)
第一節教學評價概述(324)
考點梳理(324)
一、教學評價的定義(324)
二、教學評價的作用(324)
三、教學評價的類型(325)
四、教學評價的原則(325)
第二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生學習評價(326)
考點梳理(326)
一、學生評價的內涵(326)
二、學生評價的功能(326)
三、學生評價的方式與方法(326)
四、信息技術課程學生評價體係(327)
第三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方法(327)
考點梳理(327)
一、傳統評價模式(328)
二、作品評價法(328)
三、檔案袋評價法(331)
第四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生學習績效評價(332)
考點梳理(332)
一、前置性評價(332)
二、過程性評價(332)
三、總結性評價(333)
四、試捲質量的評價(336)
能力提升訓練(338)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40)
考點聚焦(340)
第一節信息技術教學評價(340)
考點梳理(340)
一、評價類型(340)
二、評價原則(342)
三、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343)
四、評價的組織實施(345)
五、評價的功能(346)
第二節信息技術課程教師課堂教學評價(347)
考點梳理(347)
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內涵(347)
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指標和內容(347)
三、信息技術課程觀察與教學評價(348)
四、信息技術教師課堂教學反思(350)
能力提升訓練(352)
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輔導課程(353)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356)
精彩書摘
1.瞭解信息技術發展的曆史和現狀,把握國內外信息技術最新發展動態。
2.掌握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倫理道德。
1.本章為基礎內容,題型主要以選擇題為主。
2.掌握信息安全、信息獲取的途徑以及信息活動中的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理清信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育等相關概念的區彆,不要混淆。
節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
一、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徵
(一)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這個名詞應用十分廣泛,從不同的學科與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解釋。從哲學角度講,信息、物質與能量是構成客觀世界的三大支柱,但是在信息通信科學中,信息被定位為對事物運動狀態和存在狀態的不確定性的描述。
(二)信息的基本特徵
可從以下基本特徵進一步理解信息:普遍性、客觀性、時效性、依附性,以及可傳遞性、可共享、可存儲、可加工等。
1.普遍性。信息是普遍存在的,隻要有事物的地方就有信息的存在。
2.客觀性。信息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不隨人的主觀意誌而改變。
3.時效性。信息在特定的範圍內是有效的,否則是無效的,這是信息區彆於物質與能量的特性。
4.依附性。信息必須依附於某種載體而存在,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附於某種載體纔能呈現。
5.可傳遞性。信息的傳遞是與物質和能量的傳遞同時進行的,離開瞭物質和能量作為載體,信息的傳遞就不可能實現。
6.可共享。信息不同於物質和能量,具有不守恒性和擴散性,信息的傳遞對信息的持有者來說不會造成任何損失。
7.可存儲。信息可以通過係統的物質或能量狀態的某種變化來存儲。
8.可加工處理。信息可以脫離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儲、被壓縮、被處理和再利用。
二、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術是指能夠支持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存儲和呈現的一類技術,是能夠擴展人類信息處理能力的技術,是能夠代替和延伸人的感官及大腦信息功能的技術。
三、信息安全
(一)信息安全的定義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係統(包括硬件、軟件、數據、人、物理環境及其基礎設施)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係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信息服務不中斷,最終實現業務連續性。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麵的內容,即需保證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完整性、未授權拷貝和所寄生係統的安全性。
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內部信息不受內部、外部、自然等因素的威脅。為保障信息安全,要求有信息源認證、訪問控製,不能有非法軟件駐留,不能有未授權的操作等行為。
(二)信息安全三要素
信息安全的三要素包括:
(1)保密性(Confidentiality):是指網絡信息不被泄露給非授權的用戶、實體或過程。即信息隻為授權用戶使用。保密性是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礎之上,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2)完整性(Integrity):指在傳輸、存儲信息或數據的過程中,確保信息或數據不被未授權的用戶篡改或在篡改後能夠被迅速發現。
(3)可用性(Availability):保證閤法用戶對信息和資源的使用不會被不正當地拒絕。
四、獲取信息的途徑
(一)信息獲取的途徑
信息獲取的途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渠道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要因地製宜、取長補短。在不同的時間,應選擇不同的、適當的、高效的方法來獲取信息。具體途徑如下:
途徑一:利用人力直接獲取信息;
途徑二:利用設備來獲取信息;
途徑三:通過閱讀報紙雜誌獲取信息;
途徑四:通過閱讀書籍資料獲取信息;
途徑五:從廣播電視節目中獲取信息;
途徑六:通過光盤等電子齣版物獲取信息;
途徑七: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
途徑八:通過遙感遙測獲取信息。
前言/序言
教師資格考試是由國傢建立考試標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的,實行“國標、省考”的標準參照性考試。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開展教師資格“國考”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加入全國統考。
一般來說,全國教師資格考試一年舉行兩次,筆試於每年3月和11月各舉行一次,麵試於每年5月和次年1月各舉行一次。縱觀近幾年的考試,該考試已趨於標準化和成熟化,大綱無重大調整,考點分布基本一緻,試題難度基本持平。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發團隊不斷研究考試,緊扣考試大綱和考情,分析命題規律與趨勢,不斷優化圖書內容,提高課程質量,旨在提升應試者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本套試捲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本試捲中的真題均配有高清微視頻講解,掃描試題旁的二維碼,即可實現在綫視頻學習。所有視頻均由中公教育具有多年授課經驗的講師錄製,他們深入透徹地講解解題要點、總結命題規律,切實提升考生的復習效率。
真題是備考的手資料,通過對真題的練習、學習,可以掌握考試的核心考點。本試捲精選瞭6套真題,並對每道真題進行瞭詳細透徹的解答。考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洞悉真題的考查特徵及命題趨勢,鞏固相關的知識要點,並達到觸類旁通、以題為學的效果。
本試捲由中公教師資格研發團隊精心研發而成。每套標準預測試捲的難度、題型題量、考點分布均與真題契閤,幫助考生把握考試脈搏,零距離體驗考場。所有試題和答案都是經過數次討論、精心推敲而成,並配有詳細的解題思路,以幫助考生掌握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