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制造2025
  • 产业升级
  • 战略规划
  • 工业发展
  • 制造业
  • 技术创新
  •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
  • 产业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5979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075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4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各类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丰富、全面、系统,覆盖面广,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些规划的指导、引领和宣贯作用,具备极高的出版价值与重大的社会意义。权V性较强,是一本结合当下时代的重点图书。

内容简介

本汇编收录了2015年元月至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中国制2025》“1+X”体系及“十三五”规划文件,共计36项,依照文件内容分为三大类:第1类—《中国制造2025》“1+X”体系部分共编入一部文件和11项行动指南;第二、三类—工业和信化“十三五”行业及专题规划共发布24项,其中的《中国制造2025》《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信息产业发展指南》等4项因已编入第1类中,故不再编入。

作者简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前身为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7年),1994年正式组院,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在信息通信领域(ICT)重要的支撑单位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综合政策领域的主要依托单位。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国制造2025》“1+X”体系汇编
《中国制造2025》 2
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1
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8
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39
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49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58
6.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77
7.信息产业发展指南 89
8.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 109
9.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126
10.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 139
11.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 150

第二部分 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行业规划汇总
12.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58
13.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69
14.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88
15.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7
16.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222
17.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37
18.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51
19.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67
20.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
网分册(2016—2020年) 288
2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17

第三部分 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专题规划汇总
2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34
23.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51
24.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64
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79
26.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89
27.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02
28.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10
29.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21
30.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2016—2020年) 434
31.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50

精彩书摘

  《〈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部属高校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节约型校园”建设,着力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累计124亿元。截至2015年末,校园占地面积161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76万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4万元,较2010年末分别增长8%、19%和50%;部属高校教师总数达2.7万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5万人,两院院士5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58名,“万人计划”入选者55人,长江学者18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9名,……。
  (六)党建工作有效加强
  部属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方针,实施党建创优工程,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末部属高校教职工党员达1.92万名,学生党员达537万名。各校坚决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方针,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研究制定重大发展战略,有效维护了稳定发展大局,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强化监督和问责机制,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全面从严治党有效落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力地推进党建工作开展。
  ……
历史的脉络与未来的展望:一部关于古代文明兴衰的深度研究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工业战略的宏伟蓝图,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那些光辉与黯淡的交织点——那些曾经主宰世界,却又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去的伟大文明。 《失落的辉煌:从苏美尔到玛雅的文明兴衰密码》 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公元前数千年起,地球上多个标志性古代文明从起源、鼎盛到衰亡的全过程,探究驱动其兴衰的深层社会、环境、技术与文化因素。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的组织形态 本部分将从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聚落的影响入手,重点考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尼罗河谷的古埃及文明。我们不谈论现代的制造业标准,而是详尽分析这些早期文明如何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的革命性进步——灌溉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如何催生了复杂的社会分工,以及由此产生的初步的政治组织结构,如城邦的建立与王权的萌芽。 楔形文字的诞生与信息载体的演变: 研究泥板书写如何支撑起早期复杂的行政管理和商业记录,对比其在信息传播效率上的局限性与突破性。 金字塔的工程学之谜(侧重古代): 深入探讨古埃及人依靠人力、简单工具和对天文学的精确观测,如何完成如此宏伟的建筑奇迹,分析其背后的劳动力组织和社会动员能力。 早期冶金术的突破: 考察青铜时代的兴起,分析铜锡合金的发现和应用如何首先改变了战争形态,其次促进了农业工具的效率提升。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巅峰与制度的构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剖析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制度创新。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古代社会组织能力和法律体系的构建,而非现代科技的应用。 雅典民主的实践与局限: 细致考察公民权的概念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及这种直接民主模式在社会规模扩大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分析其在哲学、艺术和军事理论上的巨大贡献,同时审视奴隶制和女性地位对该制度的根本性制约。 罗马法的构建与帝国治理术: 探讨罗马人如何从城邦习惯法发展出影响后世法律体系的成文法。重点分析罗马道路网的修建目的——军事调动和贸易控制,以及行省总督制度在维持跨地域帝国稳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汉代的帝国模式: 作为东方古典帝国的代表,研究秦汉大一统王朝如何通过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和对广阔疆域的有效管理。重点分析盐铁官营等早期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及其效果。 第三部分:环境压力与文明的结构性危机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文明,是如何在内外部多重压力下走向衰落的。这部分将严格聚焦于古代环境史、气候变化与社会韧性的关系。 气候变迁的沉默影响: 结合最新的古气候学研究,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如“中世纪暖期”或“晚期古典小冰期”)的降雨模式变化,如何直接冲击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粮食安全,并引发了大规模的迁徙和冲突。 资源的枯竭与过度开发: 考察如地中海沿岸森林的砍伐导致的土壤侵蚀,以及在缺乏可持续理念下的过度开采如何削弱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例如,研究玛雅低地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内部失衡与社会断裂: 分析财富分配不均、精英阶层僵化、以及军事开支的过度膨胀如何侵蚀了中产阶级基础,最终导致社会共识的瓦解和内部叛乱的频发。 第四部分:中世纪的转型与技术知识的保存与转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黑暗时代”的表象下知识和技术的存续与演变,以及新兴力量的崛起。 知识的修道院式保存: 探讨在西欧政治分裂时期,教会如何通过抄写和保存古代文献,避免了关键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彻底失传。 丝绸之路的文化与物质交流: 考察这条古老贸易通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转变,不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技术(如造纸术、火药配方)和疾病传播的载体。 新兴力量的整合与超越: 分析从草原游牧民族到封建领主,这些新秩序的建立者如何学习、适应并最终改造了前代文明留下的政治和军事遗产,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近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结论: 本书试图揭示一个普适的历史规律:任何文明的成就,无论其艺术、哲学还是工程学多么辉煌,其持续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其对资源管理的审慎性、社会结构的包容性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我们的研究聚焦于历史的深度,而非现代技术的广度,旨在为理解人类社会整体的动态平衡提供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份份详细的操作指南,就像修建一座复杂建筑的图纸一样,里面会标注好每一个螺丝钉的位置,每一个工序的步骤。毕竟,“规划指南”这几个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一部关于“制造强国”的宣言书,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国家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业未来,如何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书中对于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发展路径的阐述,充满了前瞻性和指导性。它激发了我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让我看到了国家层面对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提升的强调,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对于很多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甚至是中小企业的老板来说,他们可能更想知道的是,如何在各自的具体领域内,将这些宏大的战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例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具体的政策扶持措施有哪些?企业如何才能获得研发资金支持?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这些更具操作性的信息,在这本书中却显得有些“隐身”。它更多的是一种“为什么”和“是什么”的解答,而对于“如何做”,则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

评分

《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正如书名所示,承载着国家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宏大设想和战略部署。作为一名对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人,我渴望通过阅读这类书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和动力。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其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以及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勾勒。它就像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高端、更具竞争力的中国制造的未来图景。书中对诸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战略定位,以及对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要求,都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心和雄心。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尤其是关于这些宏大战略如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以及如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真正地落地生根。书中对于具体的实施路径、政策细节,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响应和落实,似乎没有进行过多深入的探讨。对于那些期望从中获得直接指导,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这些战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宏观层面的认识和启发,而非微观层面的操作手册。

评分

当我拿起《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够指引我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如何理解中国制造业发展新方向的“导航仪”。毕竟,“规划指南”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清晰明确、易于遵循的意味。这本书的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它强调了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关键要素,并对重点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部署。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国家层面的前瞻性和决心,它清晰地传达了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坚定意志。然而,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层面的战略宣示和方向指引,它像是为整个国家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但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画卷上描绘具体笔触的人来说,却缺少了更多关于颜料、画笔和技法的具体指导。例如,对于具体的政策扶持机制,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瓶颈?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细节,在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

评分

《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权威和方向感,让人觉得里面一定充满了关于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信息和指导。我带着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期待着能够一窥究竟。书中确实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中国制造的未来愿景,它强调了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看到了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制定的战略。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更希望能够理解的是,这些宏大的战略是如何在具体的产业领域中落地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又会面临哪些具体的机遇和挑战。这本书更多的是从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阐述,对于那些期望从中获得更多关于具体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路径,以及政策扶持细节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内容稍显概括,缺乏更具象化的解读。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但如何在这个框架内填充具体的血肉,则需要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补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光是看名字就让人联想到一本厚重、严谨的政策解读和执行手册。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未来走向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这个宏大的战略,它究竟是如何落地,又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挑战,一直是我非常好奇的地方。然而,拿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更高层战略视野的窗户,但对我这样希望了解具体落地细节的读者来说,却稍显“遥远”。书中洋溢着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宏伟蓝图的描绘,对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宏观指导清晰可见,每一页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国家复兴的宏大叙事。读完之后,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副波澜壮阔的产业转型图景,看到了国家层面对于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清晰愿景和坚定决心。它无疑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激励着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们。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接地气的分析,比如各个细分行业是如何响应这一战略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哪些具体困难,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书中对这些细节的触及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引和战略层面的宣示,对于希望从中汲取直接可操作经验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补充阅读。

评分

该商品质量较好,价格也合理,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性价比。

评分

快、好

评分

该商品质量较好,价格也合理,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性价比。

评分

快、好

评分

快、好

评分

该商品质量较好,价格也合理,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性价比。

评分

该商品质量较好,价格也合理,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性价比。

评分

该商品质量较好,价格也合理,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性价比。

评分

快、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