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子技术(第2版)

数字电子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明莉,王斌 编
图书标签:
  • 数字电路
  • 电子技术
  • 数字电子
  • 电路分析
  • 逻辑电路
  • 半导体
  • 电子工程
  • 大学教材
  • 通信工程
  • 计算机硬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2826
版次:2
商品编码:1210902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第2版)》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本书以工程技术应用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地介绍了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的产生与变换、数�材W�换器、模�彩�转换器、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数字电路读图练习、Multisim 11仿真软件简介及应用等内容。本书力求全面介绍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并将理论与仿真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本书简单介绍了Multisim11软件,并在相应的章节配有相关技术应用的内容,便于读者全面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电气、电子信息、计算机以及部分非电类专科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入门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逻辑代数基础1
1.1数制和码制1
1.1.1进位计数制1
1.1.2几种数制之间的转换2
1.1.3二进制代码4
1.2基本逻辑与逻辑门电路5
1.2.13种最基本的逻辑运算和复合
逻辑运算5
1.2.2逻辑函数的公式、定理7
1.2.3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9
1.2.4逻辑函数的化简12
1.3分立元器件门电路与集成逻辑门
电路19
1.3.1分立元器件门电路19
1.3.2TTL集成门电路22
1.3.3CMOS集成门电路30
本章小结37
复习思考题38
第2章组合逻辑电路41
2.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41
2.1.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42
2.1.2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44
2.2组合逻辑器件47
2.2.1加法器47
2.2.2数值比较器52
2.2.3编码器与译码器及显示电路54
2.2.4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65
2.3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70
2.3.1竞争和冒险现象70
2.3.2竞争冒险现象的判断与消除
方法70
2.4应用实例——译码器用于灯光控制72
本章小结73
复习思考题74
第3章时序逻辑电路78
3.1触发器78
3.1.1基本RS触发器78
3.1.2时钟控制触发器83
3.1.3触发器功能的转换92
3.1.4转换方程及逻辑图92
3.2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分类94
3.2.1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94
3.2.2时序逻辑电路的分类95
3.2.3时序逻辑电路功能的描述方法95
3.3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96
3.3.1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96
3.3.2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99
3.4计数器101
3.4.1二进制计数器101
3.4.2十进制计数器106
3.4.3任意进制计数器109
3.5寄存器115
3.5.1数码寄存器115
3.5.2移位寄存器115
3.6应用实例——简易旋转彩灯119
本章小结120
复习思考题121
第4章脉冲信号的产生与变换124
4.1单稳态触发器124
4.1.1微分型单稳态触发器124
4.1.2积分型单稳态触发器126
4.1.3集成单稳态触发器128
4.1.4单稳态触发器的应用131
4.2施密特触发器133
4.2.1施密特触发器的特性133
4.2.2门电路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134
4.2.3集成施密特触发器136
4.2.4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138
4.3多谐振荡器140
4.3.1门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140
4.3.2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142
4.3.3施密特触发器构成的多谐
振荡器144
4.4555定时器及其应用145
4.4.1555定时器的电路组成、引脚
排列与逻辑功能145
4.4.2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
触发器146
4.4.3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
触发器148
4.4.4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149
4.5应用实例——变音门铃电路151
本章小结151
复习思考题152
第5章数�材!⒛*彩�转换器154
5.1D�睞转换器154
5.1.1D�睞转换器电路及原理154
5.1.2集成D�睞转换器160
5.2A�睤转换器162
5.2.1A�睤转换器电路及原理162
5.2.2集成A�睤转换器168
5.3应用实例——隔离型A�睤转换
电路171
本章小结172
复习思考题174
第6章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
器件175
6.1半导体存储器175
6.1.1只读存储器175
6.1.2随机存储器177
6.2应用实例——电子声光音乐
门铃电路180
6.3可编程逻辑器件182
6.3.1PLD的结构及分类1826.3.2PLD的应用185
6.3.3PLD设计过程188
6.4应用实例——秒表电路189
本章小结191
复习思考题192
第7章数字电路读图练习194
7.1数字电路读图的要求、方法和步骤194
7.1.1读图的基本要求194
7.1.2读图的一般方法194
7.1.3读图的具体步骤194
7.2读图实例195
7.2.1三位半数字电压表195
7.2.2整点报时数字电子钟199
本章小结203
复习思考题203
第8章Multisim 11仿真软件简介
及应用204
8.1Multisim 11软件界面205
8.1.1Multisim 11的主窗口205
8.1.2菜单栏205
8.1.3系统工具栏210
8.1.4元器件工具栏及仿真工具栏210
8.1.5仪器工具栏213
8.1.6Multisim软件环境设置214
8.2电路原理图的绘制与仿真215
8.2.1创建电路215
8.2.2使用仪表216
8.2.3应用虚拟工作台仿真电路
的步骤223
8.3仿真实例223
复习思考题229
参考文献230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本书《数字电子技术》第1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采用了新版的Multisim 11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仿真。   本书是由从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和电子技术工程项目开发多年的教师编写的,第2版比第1版在内容上更紧凑,系统性更强,应用实例也更多。每章内容由浅入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应变和创新能力。本书第2版的主要内容包括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的产生与变换、数�材W�换器、模�彩�转换器、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数字电路读图练习、Multisim 11仿真软件简介及应用,每个章节后配有相应知识的应用实例。本书的参考学时为:理论60学时,仿真实验14学时。读者可以根据课时的要求自行取舍学习内容。本书由北京联合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学院、辽宁辽东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联合编写。其中,第1章由曾献芳编写,第2章由李宗宝编写,第3章由倪琳编写,第4章由丛振编写,第5章由王斌、刘阿玲编写,第6章由许娅编写,第7章由李宗宝编写,第8章由刘继承编写,张明莉、王松林制作了本书章节的仿真。本书由张明莉、王斌任主编,李宗宝、丛振、曾献芳任副主编。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艾兰、王珏、贺玲芳、吉素霞、田文杰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光影绘梦:影像技术的百年变迁与未来展望》 一、 序章:凝固的时光,流动的世界 自人类诞生以来,对记录和再现 visual 世界的渴望便从未停止。从洞穴壁画的粗犷线条,到古埃及壁画的生动叙事,再到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细腻写实,人类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眼睛所见、心灵所感转化为永恒的视觉符号。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影像技术”的诞生,则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产物。它不仅是技术革新的结晶,更是人类对时间、空间、记忆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深刻变革。 《光影绘梦》并非一部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它是一部关于影像技术百年变迁的史诗,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从最初模糊的黑白影像,到如今逼真细腻的全息投影,影像技术如何一步步挑战现实的边界,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世界的桥梁。我们将一起见证,光影如何被捕捉、被记录、被传播,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塑造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不涉及任何数字电路的设计、逻辑门的工作原理,也与微处理器、半导体器件、逻辑运算等概念无关。它关注的,是影像本身的力量,是技术如何服务于艺术、服务于传播、服务于人类对美好 visual 世界的追求。 二、 卷一:黑白年代的初啼——摄影术与早期电影的诞生 19世纪,当尼埃普斯和达盖尔的“日光蚀刻法”和“达盖尔银版法”问世时,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忠实”记录。这些静止的画面,带着岁月的尘埃,却承载着历史的温度。本书将追溯摄影术从发明到普及的历程,探讨早期摄影师如何克服技术难题,捕捉社会风貌、人物肖像,以及这些影像如何颠覆了人们对“真实”的认知。我们将阅读那些尘封已久的胶片背后的故事,理解黑白影像中蕴含的独特美学和叙事张力。 紧随其后,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放映机”的出现,更是将静止的画面赋予了生命。从最初的“火车进站”到生动的生活场景,电影的诞生如同一场视觉革命,它以全新的方式讲述故事,传递情感。本书将详细阐述早期电影的制作技术,分析蒙太奇、镜头语言等电影叙事手法如何逐渐成熟,以及早期电影如何从杂耍表演走向艺术殿堂,如何开始影响和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我们还会审视那些伟大的先驱者,他们如何用最原始的设备,创造出至今仍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 这一时期的影像技术,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它们为后来的影像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启了人类 visual 娱乐的新纪元。 三、 卷二:色彩的觉醒与声音的交响——彩色摄影、有声电影与广播电视的崛起 20世纪初,色彩开始在影像中绽放。从早期的彩色玻璃染色法到更复杂的化学工艺,色彩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影像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光影绘梦》将深入研究彩色摄影技术的演进,分析不同彩色摄影体系的原理和优劣,以及色彩如何被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用来增强情感表达和视觉冲击力。我们将回顾那些色彩斑斓的早期彩色影片,感受它们带来的视觉震撼。 与此同时,声音的融入更是将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当“爵士歌王”的歌声响起,当对话在银幕上回荡,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观看,而是开始“听”故事,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本书将详述有声电影技术的发展,包括录音技术、声音传输技术以及声音设计在电影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声音如何与画面完美结合,共同营造出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以及有声电影如何彻底改变了电影产业的格局。 进入20世纪中叶,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将影像和声音传播的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峰。广播让声音跨越山川河流,电视则将动态的画面和声音直接送入千家万户。本书将深入分析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无线电波传播到后来的电缆电视、卫星电视,以及其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演变。我们将探讨广播电视如何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如何塑造公众舆论,如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一时期,影像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色彩、声音的加入,以及传播媒介的广泛化,共同构筑了现代影像文化的基础。 四、 卷三:数码浪潮的席卷——从胶片到像素的革命 20世纪末,一股名为“数字”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影像技术领域也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本书将详细剖析数字影像技术的兴起,从CCD、CMOS等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此处不展开技术细节,只强调其作为信息捕捉的载体),到数字编码、压缩技术,再到数字存储和传输。我们将理解,像素如何取代了胶片上的银颗粒,成为了记录 visual 信息的基本单位,以及数字技术如何极大地提高了影像的质量、灵活性和可编辑性。 数字化的浪潮不仅改变了影像的记录方式,更彻底颠覆了影像的制作、处理和分发模式。本书将探讨数字摄影、数字摄像、数字剪辑、数字特效等数字影像制作流程,分析数字技术如何赋予创作者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创造力。从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奇观,到独立电影的创新表达,数字技术无疑是其强大的助推器。 数字化的普及,还催生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视频、在线流媒体等新的影像传播方式应运而生。本书将分析这些新的传播模式如何改变了人们观看影像的习惯,如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以及内容生产和消费的民主化趋势。 这一时期,影像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数字技术的全面介入,不仅提升了影像的质量和表现力,更深刻地改变了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生态。 五、 卷四:沉浸与交互的未来——三维、VR/AR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步入21世纪,影像技术的探索并未止步。三维(3D)技术的成熟,让画面拥有了深度,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场景之中。本书将审视3D电影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技术原理(不涉及具体电路实现),以及其在电影、游戏、主题公园等领域的应用。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兴起,更是将影像的边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VR让用户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AR则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之上,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本书将探讨VR/AR技术的原理(不涉及具体硬件构成),分析其在游戏、教育、医疗、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我们与 visual 世界的交互方式。 此外,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影像技术的各个环节。从智能图像识别、内容生成,到智能视频分析、个性化推荐,AI正在为影像技术注入新的生命力。本书将探讨AI在影像领域的应用,例如AI辅助的视频剪辑、AI生成的艺术画作、AI驱动的影视内容创作等,以及AI如何帮助我们更高效、更富有创意地创造和消费影像。 展望未来,影像技术将朝着更加沉浸、更加交互、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全息投影、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也正在为我们描绘更加令人兴奋的 visual 未来。 六、 结语:光影流转,梦想永恒 《光影绘梦:影像技术的百年变迁与未来展望》的旅程至此告一段落。本书以非技术性的视角,回溯了影像技术从诞生至今的辉煌历程,并展望了其令人期待的未来。我们看到了技术如何一步步推动艺术的边界,如何改变人类的沟通方式,如何记录和传承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影像技术,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堆砌,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载体。它们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从黑白胶片的颗粒感,到数字像素的精细度,再到未来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融合,光影的魔法从未停止,它将继续以各种形式,丰富我们的视觉体验,拓展我们的认知疆界,并最终,让我们的梦想,在光影中永恒流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硬朗的外壳,搭配上封面简洁却又不失专业的设计,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细腻柔滑,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公式和图表也毫无模糊之感,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知识点划分得当,段落之间留白适中,使得复杂的技术概念在视觉上显得更加易于消化。章节的划分也非常合理,循序渐进,从基础的逻辑门电路讲起,到后面复杂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整个学习路径规划得非常清晰。我个人对数字电路的接触不算特别深入,但这本书的引导让我觉得学习过程非常顺畅,很多一开始以为会很难的概念,在作者的条理化讲解下,变得豁然开朗。而且,书中穿插的例题和习题,难度梯度也设计得很好,既有巩固基础的简单题,也有挑战思维的难题,能够有效地检验学习成果。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因为它的作者在业界有一定的名气,想着应该不会错。收到书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内容肯定不少。实际翻阅下来,确实如此,知识点覆盖得非常全面,无论是基础的逻辑运算,还是比较深入的时序电路设计,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讲解。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图示方面的处理,每一个电路图都绘制得非常清晰规范,配合文字解释,几乎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历史发展脉络和实际应用案例,这让我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个领域的发展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非常有启发性。对于一些我之前不太理解的难点,比如时序逻辑中的竞争冒险问题,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让我茅塞顿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完美,对于我这种需要系统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将整个数字电子技术领域划分成了一个个逻辑清晰的单元,每个单元又包含若干小节,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阅读过程中,你不会感到迷失,因为作者总是能巧妙地将前一节的知识点与下一节的内容联系起来,让你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提供的丰富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贴近实际工程应用,让我们看到书本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让我对数字电子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直击要点,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学生,最近正在学习数字电路相关的课程,听同学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就入手了。收到书的时候,被它的内容量所震撼,感觉内容非常扎实,一点都不含糊。作者的讲解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清晰明了,每一个概念的解释都十分到位。书中给出的各种图例也十分生动形象,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电路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部分,作者的讲解非常深入,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这些复杂电路的深刻理解。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适中,既能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能激发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个能够陪伴我一起成长的学习伙伴,让我对数字电子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将枯燥的数字电子技术讲得生动有趣,这在我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是相当难得的。他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理,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个概念背后的原理,并辅以大量的实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述方式,比如在讲解状态机的时候,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此外,书中还提供了许多思考题,这些题目往往能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记忆。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时候,做完一道题,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个技巧,更是对某个原理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对于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